当三千道士血战清军,明朝的文人在干什么?看了忍不住想骂人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是日本人说的,其中含义,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穷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是太精明了,而就是在他的精心策划下,为大明和后来的效仿者满清制定了“海禁、八股、理学、户籍、告密”等阉割中华文明的系列毒辣政策。

就是这一系列的政策,打断了多数文人的脊梁,造成了在宋亡时,有十万民众跟着跳海,而大明亡的时候,仅仅有一名小太监陪伴着崇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三千浮丘山上的道士自备干粮,携带宝剑下山抗击满清的正规军时,明朝的万名文人和绝大多数的官员却在干着这些事。正应佛家那句话:因果报应啊!

当三千道士血战清军,明朝的文人在干什么?看了忍不住想骂人


·三千道士血战益阳

任何一个朝代,只要老百姓还有一口饭吃,都不会造反,因为那是灭九族的大罪。

而明朝,不是满清推翻的,是明朝自己人推翻的。

作为一个捡漏者,皇太极即便赔上了自己的夫人孝庄的身体和自己性命,也没打进关来。反而在“水太凉”、“头皮痒”等几个明朝重臣的建议下,不费一兵一卒,就毫不费力地劝降了明朝的大批武将。

而就在这些平时满嘴仁义道德的文官为了荣华富贵跪倒在满清的马下,自称奴才时。浮邱山上,却有一批道人自备了干粮和武器,准备在益阳和满清的正规军决一死战。


当三千道士血战清军,明朝的文人在干什么?看了忍不住想骂人


·三尺宝剑三千忠魂对抗红衣大炮

作为道士,朝廷的兴衰本来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自古以来,城头变幻大王旗,对老百姓而言,谁来了都要磕头纳粮。但乱世道士下山,才道教最高的追求。

他们没有盔甲、没有火枪、没有战略战术,有的仅仅是一腔救国救民的热血。很多人批评他们就是白白送死,但中华之魂不正是这些少数“傻子”的白骨堆起来的吗?

当三千道士血战清军,明朝的文人在干什么?看了忍不住想骂人


原计划道士们是协助明朝的正规军侧面作战。但上了战场,明朝的将士跑的比狗都快。而这三千道士,凭借着软衣短兵和自己多年来的武术修养,开始时只杀得满清军队人仰马翻。

在这种极为不利的状态下,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清军将领,果断使用了从明朝大家族和军事长官手里买来的红衣大炮。在密集的炮火下,三千道士的躯体顿时化作了灰烬。

但这段历史,尽管被后来写史书的文人们极力隐藏,但还是有人记录了下来。这些享受着满清高官厚禄的文官为何要刻意隐瞒这件抗清故事呢?因为此时,他们正在干着另一件事。

当三千道士血战清军,明朝的文人在干什么?看了忍不住想骂人


·仗义多是屠狗辈

在“头皮痒”等人的带领下,加上这些明朝的高级官僚在投降到了清朝之后。

给满清提出这样的建议:别看“剃发易服”出来之后,大明遗留下来的这些文人们叫得那么凶。只要给他们扔去一根骨头,他们立刻就老实了,而这根骨头就是开科录取。


当三千道士血战清军,明朝的文人在干什么?看了忍不住想骂人

当时,满清的那几个粗鲁的铁帽子王爷还不信。但这一政策刚一发出,他们顿时就傻眼了。娘的,还是文人厉害了。我们拼死拼活的杀人打天下靠的是马和刀,这些读“圣贤书”的兔崽子用的却是脑子。

全国的文人们一听说满清要开科了,昨天早上大家还凑在一起大骂这些蛮夷如何如何残忍、如何如何野猪皮,中午听到开科的消息,晚上就连夜剃成了“金钱鼠尾”的发型,背后书包,唱着歌,手拉着手进京赶考去了

当三千道士血战清军,明朝的文人在干什么?看了忍不住想骂人

至于之前的谩骂,大家都不说,都不要脸,谁还会在意呢?这就是“三千道士下山抗清,万名举人进京赶考”的故事。


当三千道士血战清军,明朝的文人在干什么?看了忍不住想骂人


而更令人发指的是。当仅仅几个幸存下来的道士回到浮邱山时,他们的道观已经被人给占领了。而占领这些道观的不是清朝的官兵,而是一群头上没毛的人。

作者认为,不是明朝的文人天生就没有骨气。而是在朱元璋和他子孙一代代的改造下,皇帝们所想要的就是这样的文人。

当三千道士血战清军,明朝的文人在干什么?看了忍不住想骂人


对于道士的热血和文人背叛,到底是怪明朝的文人呢?还是怪朱家王朝自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