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三国英雄曹操


肯定不会。非但不会有土木堡之战,甚至蒙古还要称臣纳贡,乖乖的听话。那么来看看朱瞻基在位时,大明朝的强大。

首先,朱瞻基可以说是明朝少有的几个文治武功的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开创了“仁宣之治”,被史学家门们认为是可以比肩汉代“文景之治”的局面。

当然这与朱棣留下的三杨的班底有关,但是朱瞻基的自己的用人方面也是值得称道的,要不然以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传统,朱瞻基以上位就会大肆提拔自己的班底,打压前朝老臣。

但是朱瞻基在继位后依然重用这些经验丰富的老臣,国库充盈,国力强大,而且还保留有朱棣留下的军事的底子,所以打蒙古完全不虚。要知道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就多次北伐,几乎将蒙古打的胆寒,漠南蒙古归附,漠北蒙古远遁更北方。

而武功更胜一筹,曾亲自率领三千骑兵,大破拥有五万蒙古的骑兵的们谷歌部落,最后还战后一万多,单论战绩甚至比他爷爷朱棣的战绩还好看。

朱瞻基在年幼时就多次跟随朱棣北伐,在这样一位战术大师的身边的成长,自小就受到朱棣的军事素养的熏陶,所以军事才能绝不会低。而且朱棣的北伐都是获胜的,一方面朱棣的余威足以震慑崛起的瓦刺部落。另一方面,在朱瞻基看来蒙古并没有那么强,在朱瞻基巡边时就以三千打败过五万的战绩,所以蒙古就算有小心思也不敢跟朱瞻基对着干。

朱瞻基要是还活着的话,明朝绝对会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文治武功,国家强大,可能还会有主动出击蒙古的想法,毕竟朱瞻基也不像是一个守成之主,可定会延续他祖父的足迹,北伐蒙古。


这个历史很正


这里我有个疑问:为何假设朱瞻基活到1442年?1442年是正统七年,朱瞻基死了七年了,朱祁镇也当了七年皇帝了,距离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还有七年时间?正统七年发生了什么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吗?

我翻了翻《明史》,这一年(1442年)还真的发生了几件影响土木堡之变的事件,但和朱瞻基关系不大。这一年朱祁镇的奶奶、朱瞻基的生母张太皇太后去世了。


我们首先来看看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当时朱祁镇亲率二十万明军精锐御驾亲征,其中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三大营,这三营编制十七万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队。随军将领即有老一辈英国公张辅,也有青生代成国公朱勇,还有蒙古猛将恭顺伯吴克忠,朝中大臣内阁学士曹鼐、张益、兵部尚书邝埜(kuàng yě)、户部尚书王佐等人也在军中,可以说大明集结了半国之力来支撑朱祁镇这次出征。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当时朱祁镇亲政都必胜无疑。可是结果大家也知道了,二十万精锐明军全军覆没,优秀的将领尽皆战死,朱祁镇自己也成了俘虏。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当属于谁呢?第一肯定是朱祁镇自己,无军事之才,逞战争之能;第二当属太监王振。

出征大军中,在上有皇帝朱祁镇、下有各文臣武将的情况下,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强如成国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这就造成了军队指挥系统的混乱。我们知道军队的战斗力首先来自于令行禁止军令顺畅。

大军出征途中还未与也先交战,大同(今山西大同)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郭敬虽然也是太监,但是他身处战场前线,对于蒙古军队有着清晰的判断。看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认为这是溃逃,明军应该追击,自己也可以建功立业。结果,明军前锋中了也先的埋伏,惨败。

此时失败的只是明军先锋,主力尚在,大军扎住阵脚蒙古人也不敢贸然进攻。想不到王振听说失败立刻尿了裤子,慌慌张张令大军撤退。

替王振洗白的说,此时退兵也无不可,无非回到战争前状态。兵部尚书邝埜就上书请求大军过宣府(今河北宣化)直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

可王振有私心:他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大同距离蔚州不远,王振想让朱祁镇到他家乡转一圈,一来显示皇恩浩荡,二来展现自己荣归故里。

一个战场溃败的太监,不知荣归故里的心思是怎么来的,反正明军只能按照王振的要求行军。

在路上,王振又琢磨过来了:几十万人马到了小小的蔚州,这不会毁坏庄稼吗?算了还是直奔宣府吧。

这不是一个人,转个身可以接着走路,这是几十万大军,结果就在路上耽搁了,等明军到了宣府,也先的人马也追上来了。明军的3万精锐骑兵被“杀掠殆尽”。

1449年8月13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而瓦剌军紧追不舍,于是一场世纪屠杀开始了。

土木堡之变不仅仅损失了钱财和军队,最重要的是三大营的损失。三大营不仅是明军精锐,也是明朝火器的最主要研发单位,本来明军火器傲然于世界,三大营的覆灭让明朝火器研究断代了。

虽然有后来于谦和景泰帝的改革,可大明再也回不到朱棣时期的巅峰状态了,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九边防御体系。

勋贵集团的没落也导致了朝中再也没有制衡文人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势力了,国运如何只能靠皇帝能力和大臣的忠心了。

某种意义上,王振此人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

罪魁祸首王振也没有落得好下场,他被愤怒至极的护卫将军樊忠砸碎了脑袋。



说到王振,这哥们也是个狠人,对自己对别人都狠。王振本为落第秀才,后来中了举人,但他嫌弃一步一个脚印的升官太慢,于是阉了自己入宫。

说个题外话,自阉入宫在明清很有市场,很多宦官都是自己动的手,像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来福、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都是自我阉割以求达到入宫的目的。明朝朱瞻基时期,金吾卫指挥傅广阉割自己请求到宫中效命。金吾卫已经是皇帝亲军了,而且官品极高,做到这个位置傅广还要自割。当时朱瞻基就说了:“此人官位已到三品,他还想要做什么呢?居然自甘卑贱以求权势!交付法司问罪。”

话题转回来,王振于宣德年间入宫,因为识文断字,很受朱瞻基器重,授其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被称为王伴伴。这就是王振和朱祁镇感情的由来。

朱祁镇继位后,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了太监头。但当时朱祁镇年纪小(只有8岁),政务主要由朱祁镇的奶奶张太皇太后和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做主,王振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插手朝政,只有无条件扣章的权利,于是他专心讨好朱祁镇等待时机。

七年后,也就是题中的正统七年,1442年,时机终于来了。这一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了,此时的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去世,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引咎辞职,而杨溥也太老了,而杨荣引入内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太浅,威望不够,王振擅权的一切条件自然而然成熟了。


此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王振的所作所为可以参考后世的太监刘瑾、魏忠贤,王振将一切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如果朱瞻基活到了1442年能够改变历史吗?肯定是能改变的。

首先,朱瞻基在位的话,肯定不会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要说太监专权,这根子就在朱瞻基身上。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为了避免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严禁太监读书识字,并严令宦官不得参与朝政。朱元璋甚至将此铸成铁牌悬挂于皇宫宫门之上(后来被王振摘了)。

可到了朱瞻基时期,情况变了,朱瞻基喜欢有学问的太监。这才有了王振能够成为东宫大伴的机会。

宣德元年(1425年)朱瞻基更是在皇宫内设立内书堂,教授宦官学习。从有学问的宦官当中选拔人才参与内阁票拟,并有了批红(扣章)的权力。

这些都为王振的专权埋下了伏笔。

虽然朱瞻基时期已经有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票拟批红的权力,但太监的权力来自于皇权,皇权强势,司礼监就只有听从的资格。像后世的刘瑾、魏忠贤,比王振更甚,但皇帝一句话就查办了。

王振不同,王振是看着朱祁镇长大的,可以说朱祁镇对王振的感情比对他亲爹亲妈都深。

有次朱祁镇宴请大臣,按照礼仪,太监是不能参加的,可是朱祁镇在宴会上没有看见王振就是不下令开饭,最后王振来了,宴会才开始。

朱祁镇复位之后,仍然对王振念念不忘,并下诏为其正名,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可见朱祁镇对于王振的感情之深。

但朱瞻基在位的话,并不会对司礼监如此倚重,更不会特别恩宠某一个太监,自然也不会形成太监专权。


其次,朱瞻基在位的话,不会形成弱势内阁。

内阁的弱势和司礼监的强势是相辅相成的,强势的司礼监插手官员任免架空了内阁。

人们看这段历史会有一个疑惑: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哪里来的?为什么横空出世?其实于谦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就入朝为官了。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就越级升任兵部右侍郎,三杨时期,内阁对于谦十分看重。但王振专权之后,对明朝有再造之功的于谦因为没有贿赂王振还曾被打入死牢,在各地藩王巡抚的担保下才获得赦免。

如果朱瞻基在,官员任免还轮不到司礼监做主,肯定也不会出现弱势内阁。

最后,朱瞻基在位的话,可以顺利将权力交到朱祁镇手里。

从朱祁镇复位的所作所为来看,朱祁镇还是有能力的,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杀于谦另算)。之所以前期事事顺从王振,还主要是上面说的,朱祁镇年纪太小,对王振产生了依赖。


我们再来假设一下,假如朱瞻基活到了1449年遇到也先犯边会如何呢?会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的局面呢?

其实这种假设毫无意义。

《大明风华》中有桥段也说了,朱棣为何下决心造反?因为朱瞻基的出生。在朱棣看来,朱瞻基是最像朱元璋和自己的,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朱瞻基自小就跟随朱棣出征,对军国大事极为熟练,《明史》对于朱瞻基的军事才能总结的最为到位:“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没有强悍的军事才能,如何保证“仁宣之治”呢?如果朱瞻基在的话,也先连骗赏(也先曾经派两千人入朝求赏,荒称三千人,被王振否决)都不敢干,何况和明军进行战略对决呢?就像《大明风华》中一样:跑还来不及呢。


别酒流年


土木堡事件发生在1449年,和1442年没有一点关系,所以下面以1449年作答。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9年,土木堡事件绝不会发生。

咱们按照题主的假设推算一下:朱瞻基公元1398年出生,(公元1427年)生朱祁镇时29岁,史书记载公元1435年春正月朱瞻基去世,当时朱祁镇约八九岁。

其他重要人物:公元1440年,杨荣去世;公元1443年,张太后驾崩;公元1444年,杨士奇去世;公元1446年,杨溥去世。

土木堡事件发生于公元1449年,朱祁镇当时年龄为23岁。

如果朱瞻基不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到土木堡事件时应为51岁。

由上可知,若不是朱瞻基早早去世(尚不足当时古人的平均年龄),活到公元1449年时,他年方51岁,正是成熟政治家的有为之年。但其母张太后及“三杨”老臣作为上一辈成祖和仁宗朝留下的老人,倶已离世还属正常。所以朝中的股肱大臣应已全面换代,当然于谦仍为其中的佼佼者。

凭借年青时的文治武功的才气能力和从其父传承下来的治国理念,朱瞻基就算是到了五十多岁,应该也不会变差多少,而且更大的可能是更加发扬光大,使“仁宣之治”的大好局面稳定延续,明朝国力更为强大。

朱瞻基决不会采取正统初期的片面策略

以朱瞻基对外敌蒙古各部本性的了解,及处理北方外患的一贯风格,应该会采取比实际历史上的正统前期阶段更为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而不是坐视也先将蒙古各部合并壮大而不顾、片面安抚的策略。

他很有可能恩威并施,以大军再次出征塞外,但是锄强扶弱、有限度打击征剿

的方式,这样做不但能发现新的军事将领,还能使得瓦剌的也先根本无法统一蒙古各部及势力坐大以致东到女真,更不敢在“互市”中漫天要价。

也先将既找不到借口也没有军事实力逼近挑衅明朝边镇大同宣府一线,只能乖乖地呆在蒙古。如果这样土木堡之事将无从说起。

再退一步讲

假设也先即使能够逼近大同宣府一线明朝边镇,以朱瞻基的戎马经历和军事才能,他也足以制定合理慎重的军事方略和选拔合适的领兵将军进行应对。

在他的强有力的领导下,前线后方应能齐心合力、协调一致,这样很有可能就已“身居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御驾亲征的事提都不必提了。

而这反而是历练皇太子朱祁镇军旅方面经验的大好机会,朱瞻基一定不会放过。配属给太子的将一定是可靠而有能力的大将,教给朱祁镇这个军事小白很多重要的行军打仗的知识,使他不至于对军事一窍不通,完全被他人牵着鼻子走,掉进大坑还不自知。

朱瞻基对朱祁镇的教导:远小人,亲贤臣

至于太监王振这种人,决不可能对朱瞻基产生什么影响,应该继续将自己隐藏得深深的。若胡乱说话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砍了脑袋,自然更加不可能狐假虎威颐指气使地对待朝中大臣和将军。

而在对内对外事务上,朱瞻基肯定会从小到大亲自教导太子朱祁镇识别朝中大臣,亲贤臣远小人,也不会放过作太子时的外出实践机会,将自己的经验和理念灌输给他。

历史上的朱祁镇就是因为出生四个月就立为太子,八九岁就登基,成长于宫中妇人之手,长期被太监宫女簇拥着,毫无历险经验。一切来得太容易和顺利,就不知戒惧危险,而心浮轻信,终致土木堡之变吃了大亏。

结语:因此,且不说朱瞻基活到1449年土木堡事件的时候,只要他能够活到朱祁镇长大成年,有他的亲身影响和教导估计都不会发生土木堡事件这样的惊天大变。


风动藤动铜铃动


大明朝任何一任皇帝都不可能发生“土木堡之变”,除了那个草包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如果是朱瞻基没有死,遇到瓦剌也先南侵的情况,估计瓦剌会被朱瞻基打成残废。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皇帝中能力非常强的,完全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武功就不说了,长年跟随永乐皇帝朱棣北伐,刀林剑雨见多了,排兵布阵更是游刃有余;文化上后世流传不多,他的书画水平很高,在中国皇帝中是可以比肩宋徽宗的人。

土木堡之变说到底是瓦剌部族和大明王朝的一次角力,自明仁宗朱高炽对北方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以来,北方鞑靼、瓦剌、兀良哈等部族与大明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和平关系,这种关系的根源还是在于经济贸易,大明和草原各部族进行了“朝贡”这种变相的经济交换关系。

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由于三杨等老臣死的死,走的走,朝中文臣集团势弱,朝政基本把持在宦官王振手中,大明对北政策有了一些倾斜,加上瓦剌等部落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逐渐强大起来。

瓦剌部族决意发动对大明的大规模侵扰,他们的述求并不是要入侵大明,甚至颠覆大明,其实就是要加大“朝贡”的量和次数,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没想到遇到朱祁镇这个从未出过宫的皇帝和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太监王振,最终爆发了耻辱性的“土木堡之变”。

那么如果是朱瞻基没有死,他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呢?可以打包票的说,瓦剌别说“组团”南侵了,能否在边界一日游就不错了。

明宣宗朱瞻基有着非常高的政治智慧,特别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简直是游刃有余,在军事上,他不但几次亲随明成祖朱棣北征瓦剌、鞑靼等部,他还屡次充当先锋,具有非常丰富的军事经验,甚至比一般的将领都要强。

政治上,朱瞻基忽悠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简直就像耍小孩,最为经典的阳谋就是朱瞻基给瓦剌部下的套:瓦剌的大汉脱脱不花是鞑靼的大汉,瓦剌的实权却掌握在太师脱欢手中,也就是也先的父亲。

瓦剌的格局很奇葩,首领是大汉脱脱不花,太师是也先,朱瞻基为了有意的刺激双方的矛盾,允许脱脱不花和也先可以分别向明朝“朝贡”,可以分别领取明朝对他们的封赏,游牧民族就是靠封赏过日子的。

朱瞻基这一招太损了,在经济、外交上分别对待大汗和太师,让他们自己都觉得分属两个阵营。所以,瓦剌部一直以来就不是很团结,瓦剌和鞑靼部更是勾心斗角,极不和谐。这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给他心里种下的仇视的种子,朱瞻基对那群喝奶骑马的游牧民族的确有一套。

那么如果也先还是率部南侵大明,朱瞻基还是皇帝,可能解决起来就很容易了,按照明朝的惯例,先忽悠,再打击。

朱瞻基一定会派人联络鞑靼,甚至是脱脱不花大汗,趁太师也先率瓦剌主力南下,你们是不是可以趁机瓜分瓦剌的草原,你看那片草原多肥美......

也先的确是带走了瓦剌五万主力,有这样好的机会,更有大明皇帝的支持,相信鞑靼和兀良哈部一定会在后方闹事,也先要么回兵救援,要么就会遇到明军在边境线上的死守。

如果忽悠不成,那就动手吧,朱瞻基别的本事没有,打瓦剌人却很有心得,朱瞻基曾经率领三千铁骑出击兀良哈一万多人的骑兵,而且还亲自射杀了三人,兀良哈一看皇帝亲征,跑都不跑了,直接下马跪地投降,朱瞻基对北方各部有非常大的威慑力。

对付瓦剌这几万的骑兵南下,估计朱瞻基会亲征,皇帝亲征肯定是动用明朝的精锐,加上朱瞻基是个马上皇帝,有谋略有手段还有经验,打也先那几万人绝对是游刃有余。他就不可能经历朱祁镇那种愚蠢的军事失败,更不可能在土木堡遇到耻辱性的被俘。

朱祁镇与他老子朱瞻基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大明朝在朱瞻基以前都是战时皇帝,基本每位皇帝都经历过多次战争的锻炼,都极具战争经验和战略眼光,而朱祁镇是明朝由盛转庸的启始皇帝,究其原因就是他从未经历过战火,也没有任何经验处理相关事务,更要命的是还想学祖先那样横刀漠北,自不量力。


沉墨I方之城


两个字,不会。

土木堡之变是指朱祁镇亲征瓦剌被俘的事件。朱祁镇是朱瞻基的长子,他当上皇帝的时候才9岁,土木堡之变时也不过23岁。而发生土木堡之变的原由则是因为朱祁镇受到宦官王振的蛊惑,再加上年少轻狂,所以造成了他兵败被俘的结果。

假如朱瞻基还在的话,那么朱祁镇就不可能亲征瓦剌,也就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当然,即使发生了,结局也会截然不同。

朱瞻基是明宣宗,在明朝初期有三大盛世,而朱瞻基所统治的时期便是三大盛世之一的“仁宣之治”。“仁”则是他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一年便驾崩,后朱瞻基继位。

“仁宣之治”可以说是整个明朝时期国力最强的时期,明宣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极其清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家也国泰民安。此外,“仁宣之治”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之一”。而“仁宣之治”则是跟随明宣宗的病逝结束的。换句话说,只要朱瞻基活一天,那么仁宣之治就会延续一天。

不仅如此,朱瞻基在位时,边境虽有骚扰,但从未有过败仗,凡是听到朱瞻基的名字,无不闻风丧胆。有次朱瞻基亲自去边境抵御胡人,杀的胡人大败,胡人看到皇帝亲征的旗子直接下马跪地请求投降。

朱瞻基的能力毋庸置疑,不是朱祁镇所能比得上的,所以朱瞻基如果当时还活着,土木之变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理科男读历史


假如朱瞻基还活着,应该不会前去和也先作战。因为土木堡事件本身只是一个偶然,也先入侵的,西北边镇屡战不利的情况下,明英宗朱祁镇所信任的太监王振疯狂在朱祁镇面前鼓吹亲征,当时23岁的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结果一败涂地。不过朱祁镇有此想法并不奇怪,要知道朱祁镇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就要喜欢御驾亲征的皇帝,朱瞻基曾经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有曾经出喜峰口击败蒙古人,这自然在朱祁镇的心里留下印象,这使得在当时西北告急的情况下,朱祁镇选择了御驾亲征,但是和朱祁镇忘了一件事情,他和他父亲朱瞻基是不同的人,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效果。这就人和人的差异性。

首先朱祁镇不懂军事,这是致命的弱点。而朱瞻基通晓军事斗争,这是两个人最大的差异性。

按照《明史》记载,朱祁镇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在永乐九年(1411年)被立为皇太孙,此后朱棣外出巡行和征战都带着朱瞻基,可以说朱瞻基都经历了很好的军事锻炼,这对于朱瞻基此后亲征汉王,亲征蒙古都有很好的增益效果。而朱祁镇不一样。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之后,继位的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朱瞻基考虑到这种情况,遗命太皇太后张氏处理朝政,杨士奇,杨荣,杨溥为内阁辅佐年幼的朱祁镇,在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16岁的朱祁镇才得以亲政,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才23岁。这样一个年轻人行政经验不足,而且养育于皇宫之中,对于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了解。生于妇人之手不知忧愁的人根本不可能对于前方复杂的军情做出有效的处理。这是一个很草率的行动,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土木堡之变的经过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的行动很匆忙,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犯边,攻陷城堡,到了七月八日,也先南侵的消息不断传到当时的北京,当时人心惶惶,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两天便出发,七月十七日,仅仅九天,军队就被召集起来,然后就出发。到了八月份,朱祁镇到达大同,但是明军惨败的消息不断传来。驸马都尉井源兵败,而且前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

这时候王振想要班师回朝,当时比较好的路线是从紫荆关走,但是王振不听,王振想要从自己家乡蔚州走,但是担心军队踩坏家乡的庄稼,于是改道宣府,走到土木堡这个地方,也先的追兵赶了过来,王振让朱勇率领三万人作战,结果三万人被歼灭,当时百官建议退保怀来,王振不听坚持等辎重。但是也先随即赶到,到了这个时候,明军退又不敢退,进也不敢进,而且土木堡这个地方又没有水,有水的地方被也先的军队占据,这导致军队和战马两天没有喝水,挖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有水出来,也先分兵想要从土木堡旁边的麻谷口攻打明朝的大军,守口都指挥郭懋终夜奋战堵住了敌人,但是蒙古人越来越多。当时杨洪驻守宣府,有的人劝说杨洪带兵冲击也先的军队,让朱祁镇冲出来。但是杨洪竟闭城不出。

八月十五日,也先假意派人求和。朱祁镇派曹鼐写敕令与也先议和,派遣二个通事与也先的使者一起离去,这个时候也先又把驻守河边的军队撤走。王振急忙传令转移大营前去饮水,在这个时候,几十万大军的指挥系统失灵,队伍发生混乱,大军向南走了三到四里,也先突然发动进攻,士兵惊慌失措,开始溃散,蒙古人进入大营高呼脱掉铠甲的人和放下武器的人不杀,很多人脱了铠甲,光着身子被马踩死。很多宦官和侍卫全身射满了箭。朱祁镇被俘获,文武百官死者数百人,只有萧惟祯、杨善等数人逃脱。明军大败,王振被乱兵所杀。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的指挥失策,王振大权独揽,但是专行独断,由于不听建议,草率出征,自然会导致大败。


人者仁义也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让我们来理清一下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间点是什么时候,土木堡之变是在正统14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发生的,而朱瞻基活到1442年其实也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是在1449年,他死在还没有发生土木堡之变的七年前,所以鹏正认为意义不是很大。毕竟朱瞻基死后即位的还是朱祁镇,而朱祁镇还是和往后历史一样年轻气盛又想御驾亲征,所以土木堡之变的悲剧还是无法避免。


(大明风华朱祁镇)

如果朱瞻基能活到土木堡之变的时间线上的话,那么结果可就完全不一样了。瓦剌将应来下一次的失败,也先永无远不是大明朝的对手,可惜了就是天意所归,不服不行。朱瞻基和朱祁镇完全不是同一种人,朱祁镇太嫩了,根本没法和他父亲比,他父亲是什么人?和朱棣曾一起打天下,朱瞻基文武双全,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而他儿子朱祁镇说白了就是一个皇二代,根本就不知道天高地厚。而对面的也先就是一个人精,和明朝数次交手非常厉害,一个刚出新手村的人去挑战boss,那不是找死吗?这就是典型的朱祁镇行为。


(大明风华朱瞻基)

如果朱瞻基能活到“土木堡”时间线的话,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反而还会把瓦刺打的丢盔卸甲。朱瞻基就是王者段位,而朱祁镇就是废铁一般的段位,根本就不是一个位面的。如果朱瞻基能活到的话,根本就不可能让其发生的。


(大明风华朱瞻基)


鹏正


如果朱元璋活到1644年那么大明还会灭亡吗?如果朱棣活到1644年那么大明还会灭亡吗?感觉这样的问题很搞笑,因为历史没有假设,更没有如果!!!

朱瞻基去世的时候是公元1642年, “土木堡事变”发生在1649年,也就是说朱瞻基去世七年之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军兵败,其子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了大明从兴盛走向衰败。



如果朱瞻基活着,他也许可以阻止“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也许这个事情就不会存在,因为这件事是太监王振鼓动的,正应了那句话,“皇帝不急太监急”是他一直鼓动游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朱祁镇被洗脑袋了,真听了太监的话,带领大军浩浩荡荡的攻打敌军,

但是因为准备不足仓促出征,不久明军被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场面好尴尬,更让人无奈的是,就连皇帝也被人活捉了,这下糗大了。



如果朱瞻基活着,他可能不会御驾亲征,他肯定会派人去打仗,自己不出征也就不会有被敌人活捉的机会,朱瞻基还是比较有能力的,在他小的时候就被爷爷朱棣立为皇太孙,朱棣不喜欢儿子,但是他喜欢孙子,说明朱瞻基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明才智,这样才会被爷爷主意。


这么一个聪明人没有把握的事情,他是不会贸然行动的,更不会轻易听从别的的蛊惑,打一些无准备之仗的,综上所述,朱瞻基活着,根本就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


佳宁姐姐说历史


发生这件事,只能说明朝的皇帝太短寿了。

如果朱瞻基活着,绝对不会有土木堡之变。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啊,该发生的一切都不问问问你的意见。

所以英宗才会被俘。

如果仁宗稍微长寿一点,或者宣宗稍微长寿一点,哪还有什么土木堡之变啊,有也只能是也先俯首称臣,而不是英宗被俘了。

朱瞻基是什么人物?那是文武双全,智勇无双的人物。武,从小被朱棣带在身边南征北战,文,由他老爹仁宗时常教导。

继位以后,沿着祖父两代人的道路,把大明朝带上了顶峰。

不但继续父亲的国策,御驾亲征更是打的瓦剌落花流水。在他的统治之下,明朝到了鼎盛时期。他和父亲的治理,统称“仁宣之治”,可以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

只可惜,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儿子,让明朝几代人的努力毁于一旦,大明开始由盛转衰。



这一切也只能发生在不争气,宠信宦官的朱祁镇身上,要是朱瞻基还在,大明会继续强盛。

朱瞻基不仅是守成之君,更是开创之君,如果老天爷再给朱瞻基十年寿命,功绩一定比他爷爷朱棣要高得多,哪里还会有什么土木堡之变。把瓦剌全部收复也不是可不能,到时候就是一统整个漠北。


观复一鉴


土木堡事件是大明王朝的一次重大打击,据说“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而事件的成因是这样的,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导致宦官专政,并且这种局面无人可解。

以至于后来瓦刺南侵,王振鼓动英宗亲自出征 ,并且王振亲自指挥大军,结果输的一败涂地,英宗也因此被俘。

这些事总共可以分成三个点:

1.明英宗宠信宦官,致使明朝出现了宦官干涉政治的场面。

2.瓦刺向南扩张土地,北方边境因为蒙古军的袭扰,从而对大明形成了巨大威胁。

3.明英宗不听忠臣老将的劝阻,一意孤行。

回到主题,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不管活到多少岁,只要明英宗继位,发生这些事的概率都是非常大的。

说到王振,他是朱瞻基亲自安排的人选,而且在朱祁镇很小的时候就陪在身边。由于二人相处甚久,也就造成了朱祁镇宠信王振的局面。

而王振也并非是肆无忌惮地干涉政治,曾经就有大臣向孙皇后告状,这件事导致王振差点丢了工作,但是因为明英宗坚持让他留下来。

所以导致这一切的本因就是出在明英宗身上。

再说到瓦刺军袭扰边境,这个问题并不是明英宗时期独有的,据说在朱元璋时期就存在。

到了仁宗朱高炽时期,因为没钱打仗,采取了休战政策,朱瞻基时期也一样。因此这场侵袭也不会因为朱瞻基活到1442年而改变。

至于老将们,也很有能力的人。尤其是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打了一场漂亮的北京保卫战。但是皇帝却只信任宦官,导致了土木堡事件的发生。

所以综合上论,我倒是认为,就算朱瞻基活到1442年,土木堡事件依旧会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