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为什么穷的那么根深蒂固?

贫穷之人会一直穷困潦倒,忙碌之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之人会终日形单影只,而节食之人也总是以失败而告终。――《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因为穷,人变得目光短浅,根本没有长远的打算。

有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它选择了同一国家内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记录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从7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一直到他们的56岁。

这项历时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

穷人,为什么穷的那么根深蒂固?

山里的孩子

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为什么穷富会两极分化那么严重呢?

穷变成了一种原生罪。

在大多数富人眼中,穷人之所以穷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懒——懒得动手、懒得动脑。

1998年,专栏作家芭芭拉•艾瑞克隐藏起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层民众如何挣扎求生。

在体验期间,她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的行业。当过女侍、旅馆房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及沃尔玛的售货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最后女博士绝望发现,“如果你在底层,就算忙到吐血,依旧翻不了身”。这就是现实,一个跟成功学完全背道而驰的现实。


她租住在贫民区的房子空无一物,狭隘的放下一张单人床就没有任何活动空间了,让人感到呼吸都是压抑的。就这样的房子,一个月房租需要500美金,几乎要占开销的大头。

而周围邻居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已经麻木了。他们住在四面透风,夏烤冬冷的地方,根本就不敢奢求家里能有多温馨,只求有一个能安心睡觉的地方,不流落街头,有个容身之地是他们最后的尊严了。


女博士在餐厅里做服务员的时候,工作地点在住宿30公里远的地方。

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要在那么远的地方找工作?

因为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时间和精力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只要能省一点房租,他们不在乎长时间通勤的痛苦。

服务员的工作,让一直生活优渥的女博士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不公平。

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有享不完的福,有的人只有让自己马不停蹄工作中,才能勉强让自己有饭吃、有床睡。

穷人,为什么穷的那么根深蒂固?

餐厅里忙碌的服务员


女博士找到一份清洁工工作,需要在主人的蔑视中,跪着擦完地板。对着马桶恶心的污渍,要面不改色,认认真真擦完。若有一点闪失,就会被扣工资。

如果说,餐厅服务员感受到的是身体的劳累,那做清洁工就是尊严的丧失。 尽管他们是靠双手来养活自己,却没有人瞧得起他们。


女博士还有一份工作是在大型连锁超市里当理货员。这份工作只要是个人,无论智商超人的天才,还是智商为零的傻瓜,都能把它完成。 每天,女博士只需要把商品码放整齐就行了,就这样重复一个动作长达十小时。

一件事情的技术难度为零,花在上面的时间,就是零回报

开始,女博士也会质疑,为什么这些底层的人不想办法提高核心竞争力?

等自己被工作磨掉了所有热情后,女博士发现所谓的提高核心竞争力,很多时候都是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感同身受。

穷人对每一分钱会精打细算。那些赚着最低薪酬的穷人们,他们的努力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精英,然而他们的生活只是周而复始得重复着。

无论是餐厅里的服务员,豪宅里的清洁工,还是理货员的工作,让一直优秀的女博士发现,做的这些工作,技能积累程度低,工资低的要身兼数职才能勉强生存。且无法接触到更多层级的人,无法获得好的机遇和资源。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穷人,为什么穷的那么根深蒂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穷人就处在生物链的最低端,他们连最基本的食物都需要用进所有的力气去争取,更不用谈高阶级的需求了。

女博士在底层的生活,这只是社会一个小小的缩影。

贫困的可怜人,吃不饱,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赚钱填饱肚子。这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要没有满足,所以才没有时间去想理想、情怀。日日夜夜努力在贫困线挣扎的人们,贫穷带给他们的,最多的是挣扎与痛苦。

有很多人光是想普普通通地活着,就已经很艰难了。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我不是药神》

穷人,为什么穷的那么根深蒂固?

《我不是药神》

去年的喜剧电影《我不是药神》,电影刚出来的时候就获得大众的好评,说它是一部喜剧片,但更是一部揭露社会现象的剧情片,本片改编自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代购抗癌药的真实事迹。

电影最深刻的地方在于有无数这样的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艰难生存着,让我们为之动容。

人格不分高低贵贱,但人命分。”当人命拥有了价格,这个价格高低的确定,似乎只取决于个人、家庭或者社会对这条人命的评价。

剧中站在诺华药业门前抗议的病人、去找程勇买药的病人,他们支付不起3.7万元/瓶的药价,但是他们可以支付得起500元/瓶、2000元/瓶、5000元/瓶的价格,他们认为自己为了活着而支付这个价格是值得的。

真正赤贫的病人,只能躺在家里等待生命余光的耗尽,归于黄土。

穷人自我价值感很低,认为自己什么都不配拥有好的。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根深入骨的贫穷思维,因为出生和成长在贫穷家庭的人,可能几代或者世代都是穷人,跳不出穷人阶层。

钱的多少,不仅决定着你能买到什么,还能影响人的大脑活动。甚至,贫困的影响是可以“遗传”的。

有一项研究显示,消费时,之前经历过贫困的人会和经历过富余的人有非常不一样的神经活动。研究中,被试一开始需要完成一系列小游戏,比如下图这个:猜测屏幕中白点的数量是少于还是多于某个数字。如果选择正确,被试可以获得一条“命”,选择错误则要被扣掉一条命。一旦命用光了,游戏便宣告结束。而如果被试能一直玩下去直到游戏通关,会得到一笔金钱奖励。

穷人,为什么穷的那么根深蒂固?

实验图片

实验者其实偷偷耍了一些花招,来控制被试的命的数量,以此操纵他们贫困还是富余的状态。富余组开局便有10条命,而且实验者会想办法让他们的命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在10条上下波动。倘若不幸是贫困组的话,则开局只有1条命,且实验者会让他们始终处在濒于淘汰的水平。这样,前者在游戏中会时刻处于一种资源富余的状态,后者则不断感受到自己真的是个穷人。在诱发了贫困或富余感受之后,被试接下来需要完成一系列消费决策任务了。同时,他们需要躺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设备中,以便研究者随时获得他们的脑成像数据。结果是,经历了贫困状态的被试在消费时的自信心更低,同时焦虑水平不断升高。更重要的是,贫困相比于富余状态,还会在消费中刺激人们框额皮层的活动,同时抑制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前者是大脑中专司编码价值的区域,后者则负责目标规划。也就是说,实验中的贫困状态改变了大脑在商品价值评估与消费目标确立上的运算规则。这种变化产生的直接负性影响,可能是让穷人在消费中高估买到的商品的价值,比如总是觉得自己买的东西物超所值捡了大便宜;又或是让他们不能有效地树立长远的消费目标,而过度追求短期的消费。最终,他们会陷入一个更糟糕的消费状态中。

穷人,为什么穷的那么根深蒂固?

穷人和富人概念之间的区别

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对食物的珍惜,其实背后隐藏的,也是几十年前稀缺留下的烙印。

就像穷已经默认成为一种习惯,什么东西都不敢买好的,认为自己配不上,只适合廉价的。那种深入骨子里无可奈何的感觉,真的令人绝望。它就在那里,像咒语一样,无论你怎样伪装,掩饰,还是身处它的控制之中。

它令你蜷缩,令你“不敢”,令你压抑成性。它令你在遭遇一丁点拒绝、疏离、冷漠时,就会对自己狠狠地说:“你一无是处,又丑又蠢又自卑,全世界最差劲。”

好家境出来的青年人跟家境不大好的青年人在一出学校的象牙塔就会有一个特别显要的特征——前者的抗压能力明显要比后者好。后者你能看出他们的紧绷克制和小心翼翼,因为他们总觉得人生没有那么多的保险,所以反而容易情绪溃败和失控。

每一个低价值感的人,都活得无比辛苦。

穷人,为什么穷的那么根深蒂固?

无家可归的人

想起带着几个月的宝宝和老妈一起回老家的一段往事,说来就是一阵心酸。

时间早就确定好的,先去s市区,把事情办好,再回老家。

然后就是车票问题,本来考虑坐火车。两三个小时,三十多块钱,就是路程很赶。查了一下票才发现,火车班车的点不是很早就是很晚。果断放弃。

高铁吧,一个小时,但是车费有点贵,八十块钱。

没办法,就坐大巴吧,虽然慢点,但是才五十块钱,相对于高铁,两个人就可以省下来六十块钱。

由于住的地方离汽车站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打车需要十元左右,公交车只需要一人一元,所以,我们果断选择坐公交。

第一班车是七点,我们等了将近半个小时,班车才来,到车站买票时,发现没有到s市区的车票了。去那的车一天只有一班。

还没来得及反应,我就下意识的买了回老家的票。想着到老家再转车回去,也花不了多少钱的。

等坐到车上,我才反应过来,与其转来转去,不如直接坐高铁啊,省钱又省时。

为了省看的见得几块钱,带着孩子和老母亲路上来回折腾,着实受了不少罪。

穷人,为什么穷的那么根深蒂固?

火车站的母子

贫穷是一种严重的资源短缺,更会带来多重短缺问题,让人变得健忘、智力下降、自控减弱、缺少规划、因循守旧。降低我们的思考速度,让我们变得更笨和更冲动。

有实验发现,人处于贫穷状态时,响应速度比富裕状态时慢11%,而且会多犯15%的错。

如果,从一开始,我不那么在乎钱。我们直接就订了去s市区的高铁,快捷又方便,也不会有后来的转车等一系列麻烦事。

穷久了,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省钱。总感觉自己的时间又没有大多价值。所以,只要能省钱的,哪怕浪费很多时间,我也是愿意的。

“穷病”真的很难治,除非自己大彻大悟,愿意改变,其他人很难说服。

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对贫穷的人来说,压根儿就不敢有想象力。总害怕绝望会代替希冀,所以不敢做梦;总害怕失败击倒成功,所以不敢出征。

贫穷的年轻人在与生活的抗争中,会忘了自己还年轻,会忘记努力和变化,会让一切皆有可能。

在一座城市,因为贫穷,有多少人在假装生活,或者没有生活。

人生本就是一种承受,愿你生而平凡,却不忘自救!

我是求知欲道,混迹于孩子群中的全职妈妈,热爱读书忠于创作。用阳光的心,过热气腾腾的小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