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設獎獎百姓 德清“草根道德獎”禮讚

德清20多年不間斷的“民間設獎”現象是民心所向,從中可以讓人真正感受到立德的價值與力量。

德清設立“草根道德獎”已有22年了。

1997年,德清村民馬福建在武康鎮太平村出資設立“孝敬父母獎”,獎勵孝敬父母的優秀村民。受其啟發,這些年來德清縣陸續出現了54個普通老百姓創設的“草根道德獎”,獎項涵蓋孝敬父母、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保護環境、勵志助學、網絡公益、誠信農產品等,設獎遍及全縣12個鎮(街道),獲獎人數累計超過6000人。

百姓设奖奖百姓 德清“草根道德奖”礼赞

這是人民群眾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創舉,也是把政府的引領作用與民眾的自發創造結合起來的重要經驗,值得大力讚揚。

這個“草根道德獎”,是來自老百姓的願望。他們從切身體驗中,感到要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推進社會精神文明的提升。第23個“草根道德獎”設獎人是常年行善的拉煤老人陸松芳,汶川地震那年,78歲的他捐出拉煤餅所得的1.1萬元錢。有人算過,這筆錢,陸松芳不吃不喝要拉煤餅兩年,合計50萬斤。2009年,他設立“助人為樂獎”,希望有更多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此外,還有作為外來務工者的企業家斯正良設立的“外來人員風尚獎”,獎勵倡導文明友善的外來務工人員;退伍軍人劉志國設立的“志國擁軍獎”;李愷、胡法春、施劍青等16位退休教師聯合設立的“少兒進步獎”;建立首個民間環保聯繫站的“環保老人”朱元榮設立的“元榮環保獎”等等。從這些“草根道德獎”的內涵中,我們看到了老百姓質樸的道德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個“草根道德獎”,激發了人們內心的道德力量。道德的提升來自榜樣的力量,而榜樣的力量又轉化為人們的實際行動。民間設獎的獲獎人是榜樣,設獎人本身也是榜樣,榜樣和榜樣又帶動更多人向他們看齊。2014年,德清縣漾北村村民孫杏松因為多年熱心農村文藝工作,獲評“鄉土文化貢獻獎”。2017年,孫杏松自己也設了一個獎——“民間文藝原創獎”。這種從獲獎人到設獎人的接力轉換,在該縣並不少見。

這個“草根道德獎”,打響了“德文化”的品牌。德清文化底蘊深厚,該縣縣名源自“人有德行,如水之清”的古語,“德文化”浸潤於德清老百姓的基因之中。“草根道德獎”的實踐證明,政府不需要在道德建設上包攬一切,而是交給群眾,道德教育才最有成效。政府把道德建設主體地位讓給百姓的同時,從規範和鼓勵兩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組建民間設獎協會,規定民間設獎人須具有良好口碑和優秀品德。同時,每到評獎的時候,宣傳部門協調媒體進行宣傳報道,邀請縣領導到場鼓勵。

德清20多年不間斷的“民間設獎”現象告訴我們,老百姓心裡真正認同的是什麼樣的道德榜樣,他們理所當然地成為榜樣人物。這是民心所向,從中可以讓人真正感受到立德的價值與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