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余姚岁时节物(一)

过年习俗一二三


【喝腊八粥】农历二十三,家家做腊八粥。糯米加上各类豆、干果、上等砂糖或义乌红糖,合水蒸熟;四明山区做“蕃芋枣子”过年。舂年糕。


浙江宁波余姚岁时节物(一)

 【祭灶神】旧俗因家中烧饭,煮饭时间特长,浪费柴草,认为灶神不帮忙,又有因烧菜味道不鲜,认为灶婆婆施术原因,就要祭灶神,灶神又称“灶司菩萨爷爷”“灶头菩萨太婆婆”。家庭主妇每天三餐,专门为灶神单独烧饭,敬灶神菩萨,每年十二月二十四为“灶神日”,晚上择时晨,供义乌黄糖一碗、糖年糕二碗,焚烧纸轿马张,送灶神上天祈祷,上天奏好事,落地保平安。年三十夜,又举行“接灶神”仪式。

浙江宁波余姚岁时节物(一)


  【除夕】民间俗称“过年”。城乡各家换桃符,写春联,易门神,谓之“从新”,放爆竹谓可“辟邪”。谢年、祭祖。各家设除夕酒,称“分岁”。
  【压岁钱】除夕夜,长辈多给孩子分发压岁钱。旧俗,富家分银洋,穷人分铜板,用红纸包,压在孩子枕头下,直到正月初五方可用,谓之“压岁”。

中元鬼节演甲戏

旧俗农历七月十三日,传说是阎王爷让各类恶鬼放假数天,丰都城的鬼门关大开。所以这段时间,城乡都要演“目连戏”娱鬼。目连戏,所着服装件件破旧简陋,故俗称衣冠不整、器具破烂为“目连行头”;演员又大都是业余的,他们有的是农民,有的是豆腐师傅、泥瓦匠、轿夫、打铁匠、撑船头脑等。你举我、我荐你,凑成一定数量便临时搭成一个班子,到各地演,秋风一起,即使解散,各做自己的本行去了。
  目连戏演的主要是《目连救母记》,这是一个佛教故事;进进出出的满台是鬼,真所谓“做夜目连戏看夜鬼”。因为目连戏在开演之前,老早在舞台边上高高地挂起许多纸糊帽,五彩缤纷的,颇具艺术的魅力。平日是忌戴纸糊帽;据说只有鬼才戴纸帽,惟有演目连戏,只要自己愿意,人人都可以戴一戴。原因是目连戏一开始便是《起殇》,台上除王灵官是演员扮的。其他如“鬼王”、“海鬼”(即鬼卒)全由当地的群众自发上台去演。他们个个脸抹锅灰,脚蹬草鞋,赤膊短裤,手执钢叉,王灵官一声令下,全体海鬼在鬼王的率领下,一一跳下舞台,直向义冢、孤坟堆奔去,在坟前吹响凄厉时目连号头,算是去邀请各种鬼类跟着看戏去。接着回到戏台,正本开始。故事的大意是目连戏(本家名叫傅罗卜)之母刘氏大做恶事,甚至以狗肉馒头斋僧。于是,刘氏被阎王派鬼卒夜叉用五管镋叉攫走,投入地狱,罚地受苦。目连为了救母,以盂兰盆施食,用禅杖敲开地狱之门,救出母亲。这些剧情其实并不受人欢迎,人们最爱看的倒是穿插在故事段落之间的几出生活小戏。诸如《王婆骂鸡》、《泥水作打墙》等等。这种小戏多是演员即兴编造的。平时,他们把耳闻目睹的社会丑事全记在心里。演出时临时塞进去,所以全都是讽刺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喜剧,是一个个戏剧化的笑话,一幅幅社会家庭的讽刺画。比如,有一出小戏叫《张蛮打爹》。说的是张蛮的爹被张蛮所打,他对观众说道:“从前我打爹的时候,爹逃了末就算数哉。现在呢,我连连逃走,这畜生还是追着要打。唉!”还有一出叫《扒灰佬观画》,一个老人走进厅堂,对着所挂的—幅大学画高声念道;“太阳出来红澎澎。新妇洗浴阿公张(即偷看)。公公也,偷来张,婆婆也,嘴角哼。唔,唐伯虎古画,高难!高雅!”又有一出叫《泥水作打墙》,演的是一个笨头笨脑的泥水匠,打了一整天的墙,竟把自己封在墙里面了。幸好他的—把“泥刀”也被他糊里糊涂地当作砖头打进去了,他说:“人关里面也就算了,泥刀岂能打进去?我将来靠什么家生(即工具)吃饭?”于是手握刀柄,努力一撬,墙全撬倒,白辛苦了一整天。这些都能引得观众捧腹大笑。最后演《黄巢》,杀人八百万之后,阎王才把所有的鬼统统关了进去,目连戏就此结束。目连戏,还有一种哑目连,演的全是哑剧。解放初姚西北马渚、泗门还上演。


浙江宁波余姚岁时节物(一)


浙江宁波余姚岁时节物(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