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太平路與太平橋

太平路,原俗稱大街,1922年因拓路得“太平”石碑而改此雅稱;太平橋,宋州治子城石橋,位於太平路頭,路或因古橋名而改稱謂。

  太平路,《潮州市湘橋區志》(嶺南美術出版社,2013年4月)載:為老城區中軸線。北起百花臺接中山路,南至環城南路南門古與南春路相接。長1742米,寬9米。舊稱官街,又稱大街。1922年擴馬路時於路頭掘得元代致和元年(1328年)石碑1塊,高2米,寬1米,上書“太平”兩字,故命名太平路,並築圓形花臺,豎碑其上,圍種百花,稱百花臺(已拆除)。新中國成立後(仍)稱太平路。“文化大革命”期間稱東方紅大道,1976年復今名。昔沿街有明、清年代建的石牌坊33座,1951年因妨礙交通被拆除,現沿街保留有二目井、義井、四目井等古井。潮州市十餘年前重建石牌坊,闢為步行街,成為潮州市一處旅遊勝地。

  太平橋,《永樂大典·潮州府》載:《三陽志》:太平橋,在州治之前(《永樂大典》卷5343第19頁);州治,自太平橋直抵三陽門,橋之四維,舊有四塔;外疏兩渠,中為官街。歲月浸久,塔之僅存者二。居民遂侵官地以廣其廬,溝藏於堂坳之中。通渠湫隘,累政因循而莫革者,百有餘年。淳祐丙午(六年,即1246年),陳侯圭欲復舊觀。……而官街盡復。……自太平橋至三陽門,長五百單五丈八尺,東抵西闊二丈四尺,官溝在外街之兩旁,石刻丈尺為志。砥道軒豁,有中州之氣象焉。邦人紀善甫為之《記》,立石於宣詔亭之左。《三陽圖志》:丙子(景炎元年,即1276年)兵火,街路無恙,石與亭無存矣。(《永樂大典》卷5343第20頁)

  太平橋建於何時?《永樂大典·潮州府·城池》引《圖經志》“城池”:“州舊有子城,以金山為固。”《三陽志》“城廓”:“州之子城,依金山為固。前俛而後仰,由南而北,繞以濠,東則溪也。方創置之始,土工不堅。至和改元(宋至和元年,即1054年)之九月,鄭侯伸始至。不二月,興畚鍤,自農務外,閱八月而就。”“州子城門三,東、西、南,東門今廢。子城四圍凡六十步,高二丈有五尺,面廣一丈,基倍之。濠面闊七丈五寸,自城下轉西而南,繞廓之外,延袤一千二百餘丈。”“濠流自子城外,西漸入於湖。”(《永樂大典》卷5343第13至14頁)

  上引文對宋潮州州治子城及城濠、城門之描述,讓我們清晰瞭解到,宋州治在金山,環州治有子城,建於至和元年(1054)之前,城有東(面江)、西(面湖山)、南(面大街)3門,城外有濠,則城門口之濠上應有橋,而南門之橋就是太平橋,則太平橋應建於1054年以前,比廣濟橋(始建於乾道七年,即1171年)早一百多年。

  清代舊志,仍有太平橋的記載。乾隆二十七年(1762)《潮州府志》載:“太平橋,在大街,引上水門江水,繞縣治。”(卷十九第3頁)光緒二十四年(1898)《海陽縣誌》載:“太平橋,在大街,自上水門引韓江水,歷橋而西繞縣治。今左右皆列肆,內有舊石刻‘太平橋’三字尚存。”(卷二十二第1頁)筆者有疑問,未知1922年掘得石碑是否這石刻,因時僅隔20多年,橋頭能有兩塊石刻嗎?

  或許因“左右皆列肆”建設的關係,太平橋被埋於地下。1989年(黃梅岑老師《潮州街道掌故》提“1987年12月”,渺之先生《宋代潮州城規模考析》提“1989年”,筆者查1988年出版《潮州市城市建設志》無提及此事,故依渺之說)因市政建設需要,於太平路北端百花臺地段發現埋於地下的太平橋。據勘查,石橋三墩兩孔,南北向,長23米,橋面石樑長7米、寬0.7米,並列鋪架。因當時地處交通要道、縣委機關門邊,進行保護性建設的條件不具備,故重新埋於地下。


潮州太平路與太平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