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大連之二十:大連灣

大連灣街道位於甘井子區北部,是大連市區與北部陸路交通的咽喉要道。經考證,大連的歷史至少已有六千餘年,據史記載,大連地區在戰國時期由燕國的遼東郡所轄;秦朝統一中國 之後,大連地區仍屬遼東郡;漢初,在遼東郡所設的18個縣中,沓縣即今大連市的金州區及其以南的大連市區,波縣即今金州區以北的大連市的普蘭店市和瓦房店市。唐初,稱大連為“三山浦”,得名於今大連港外的 三山島;唐代中葉,易名“青泥浦”,因其中心為青泥窪漁村。明、清時,又稱“青泥窪口”。從唐至明、 清,州縣行署均設於金州城和復州城。大連灣原名柳樹屯,1936年改稱大連灣。1945年大連解放後,區劃幾經變化,至1983年改為鄉,1986年改為鎮,2002年改為街道,陸地面積近70萬平方公里。2007年至2008年度蟬聯遼寧省百強鄉鎮之首。


遇見大連之二十:大連灣

當年的棧橋,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位於和尚島港內

大連灣街道有4000多年前古人類聚居群落遺址,也有1000多年前的古代軍事要塞遺址,還有近現代國家重要軍事設施遺址,歷史遺產豐厚。

於陸路,大連灣地區處於連接大連市區、旅順與遼東半島北部的蜂腰處,誰掌握了大連灣,誰就掐住了大連的咽喉;於海路,這裡港闊水深,是“渤海之門戶,旅順港之鎖鑰”,誰佔領了大連灣,取旅順易如反掌。

4000多年前,先民們選擇了大連灣東南黃海北岸的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大嘴子,他們在這裡聚集成村落,耕種粳稻和高粱,飼養豬和狗,已然學會了調製白色和紅色的顏料繪製陶器,從而留下了一段古老而美麗的傳奇。

所以,1000多年前的遼太祖選擇在這裡“築長城”,以防止日益崛起的女真部與中原宋王朝的往來。這道全長約9公里的長城,北起渤海金州灣南岸的土城子村古砬子海口,一路向南經後關村、前關村、直到前鹽村東的黃海海口,名為哈斯罕關。

在通往開發區的振興路上,車流如織,很難想象在跨海橋南端,一座形似動物嘴胛的紅色土丘竟然埋藏了4000多年前的古代文明。因為形似動物嘴,所以這裡被叫做大嘴子。


遇見大連之二十:大連灣

大嘴子遺址


大嘴子文化遺址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發現的,由於種種原因當時並沒有進行考古挖掘。1987年春天,修建大連開往開發區的振興路時,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於是大連市文管部門組織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挖掘、整理。在這次挖掘中,出土了大量古人類歷史遺存和珍貴文物,共發掘出房址51座,灰坑11個,石牆4道,出土各類器物1600多件。挖掘中發現有骨針、陶土和石頭做的網墜、魚鉤,都證明了大嘴子是個漁村,而且漁業經濟相當的發達。出土的網墜和魚鉤在我國考古發掘史上絕無僅有,它們的出土將我國用網捕魚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四五百年。

大嘴子遺址不僅向前推進了一項歷史,還將東北地區高粱的種植歷史向前推進了千餘年。據資料記載,考古隊員在房址內發現了炭化的糧食種子,經鑑定為粳稻和高粱,為本地種植。這為中國稻穀東傳朝鮮半島和日本提供了重要證據,考古學家由此推測,這條傳播路線應是從長江中下游——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九州再到本州這樣一條以陸路為主、兼有短程海路的弧形路線。大嘴子遺址成為了這條線名副其實的中轉站。更為重要的是,這裡出土的高粱標本,是中國東北地區發現最早的高粱實物標本,把東北地區高粱的種植歷史推進了1000多年。

本來考古學家們想仿照西安半坡遺址、瀋陽新樂遺址,在大嘴子也建一處遺址博物館,以重現4000多年前遼東半島黃海岸邊漁舟唱晚,農耕漁獵的美麗傳奇,為大連留下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可是,時間進入了雨季,發掘工作暫停,考古隊留下兩名值班人員,其餘人員撤離了現場。就在當晚,振興路施工的推土機就開到了遺址,不顧考古值班人員的哭求強行施工,遺址在瞬間化為烏有。振興路吞噬了大嘴子遺址的大部分,這處珍貴的文化遺址如今已經成為一處沒有任何背景的普通高地,周圍日益崛起的高樓和工業讓這片土地顯得微不足道,振興路上車流如織,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每天都會與地下4000多年前的人類文明擦肩而過。


遇見大連之二十:大連灣

大嘴子遺址


1997年,大嘴子遺址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除了遺址上樹立的一塊石碑,大嘴子在人們記憶中的消退速度,只消看著大連人提及“大嘴子”三個字時的一臉茫然就可想而知。這種茫然與西安人提起半坡、瀋陽提起新樂時的自豪成了鮮明的對比。大連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尋覓自己的文化血脈,卻在不經意間親手埋葬了那已經在手的文明之光,這讓大連人的心頭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遇見大連之二十:大連灣

當年來大連旅遊的,碧海山莊是必到的地方


兩次鴉片戰爭 英軍侵擾大連灣

1887年之前,柳樹屯只是大連灣沿線的一個小漁村,因三山島位於門戶前,又離東西青泥窪村很近,水深港闊,地理位置相當重要。

將貪婪的目光第一次瞄向大連灣的列強並不是日本人,而是英國人。

翻閱《大連百年風雲圖冊》記者看到,1840年8月,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侵華英軍頭目查理·懿律率艦隊到達天津,向清政府提出了鴉片貿易合法化、割地賠款等要求,還藉機侵擾了大連沿海,英軍的這一次侵擾只為了窺探海口出入的路線。

然而到了1860年,英軍捲土重來,這一次他們選定在大連灣集結兵力,並將此作為補充給養的軍事基地,前後在大連集結的軍艦達到120餘艘,兵力萬餘。他們在海上操練兵士,攔截船隻,搶奪糧食。1860年10月13日的《倫敦新聞》上,刊載隨軍記者的一組素描,記錄了英軍在大連灣登陸時的情景。圖中不僅記錄了當年大連灣的街景,還記錄了大連灣當時的民居——起脊的草房、向上打開的窗戶、設在火炕旁邊的灶臺,居民大多布衣草鞋。侵華英軍漢恩特艦長繪製的大連灣海圖上,將大連灣改名為“維多利亞”灣,旅順易名“阿瑟”灣。

英軍在大連灣一帶停留了一個多月,1860年7月26日,離開大連灣開赴京津,與法軍合兵一處,進攻北京,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英軍離開大連灣的兩個多月後,10月6日,英法聯軍攻佔了圓明園,瘋狂搶掠後,一把大火燒燬了這座萬園之園。

也許正是因為英法聯軍的海上進犯,讓大清的權臣看到了海防的重要,隨後的二十年間,李鴻章在思考建立一支強大的國家海軍,他把目光對準了大連灣西南不遠處的旅順。從1879到1887年,李鴻章的奏摺經常會出現大連灣的名字,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大連灣的名字是因為李鴻章而來。

不管是否如此,在1887年,李鴻章耗費了近十年之力,在大連灣的和尚島修建了東、中、西三處炮臺,並在沿線佈置了38門克虜伯大炮,最大口徑達240毫米。那時,北至旅順,南至廈門東南沿海都佈置了從德國購買的大炮,而當時的大連灣又是重中之重,被稱為“北洋精華”,它因此也成為了與旅順口、威海衛齊名的北洋水師重鎮。

1894年的5月,李鴻章在旅順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北洋大閱兵,從現在能查到的照片上可以看出,當時的情形真可謂旌旗招展,聲勢浩大。閱兵歷時十天,校閱了北洋駐旅順、大連灣海陸各軍,還邀請了英法俄三國的海軍要員前來觀陣,就連日本也派員參觀。

同年11月7日,日本人拿下了李鴻章耗盡數年之力打造的“北洋精華”大連灣。

在《中日甲午戰爭全史》中,記者看到了日軍隨軍記者龜井茲明的文章。龜井茲明是隨著日軍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一路進軍的。他在文章中提到攻打大連灣的前夜,“因為要攻打和尚島炮臺,各軍官兵士互相決心死戰,有的把行李託付給戰友作為遺物,有的把卷煙分的一支不剩,也不帶午飯和乾糧,悲壯凜然無一想生還者。”然而,當這群抱著必死之決心的士兵一步步進逼和尚炮臺時,竟然沒有受到一槍一彈的攻擊,當他們登上和尚島炮臺時,看到是空無一人的炮臺,散落在地的槍支,和裝滿彈藥引信還留在外面的大炮。日軍的反應是“木然良久”,他們都不敢相信居然能夠兵不血刃拿下了“旅順之鑰匙”。

就在日軍士兵忙著分捲菸的時刻,守衛和尚島炮臺的清軍將領趙懷業,卻忙著“令人至煙臺售其所存軍米”,忙著在“大連灣碼頭自督勇丁運行李物什渡海作逃”。就在山地元治的大軍進逼大連灣的前晚,趙懷業不戰而逃,率軍奔向旅順,將李鴻章經營數年的大連灣拱手讓與日軍,與炮臺同時讓出的還有不計數量的槍支彈藥,日軍一將領在日記中記錄道,“假若此炮臺為日軍所守,以一箇中隊可擋百萬之敵。”可見,並不是北洋海軍的大炮不夠堅利,不夠堅利的將士之心,在李鴻章選擇讓趙懷業作為守將的那刻起,大連灣的失守就已經註定,旅順的失守以及後來北洋海軍的覆滅也已經註定。

1895年,李鴻章在中日《馬關條約》上簽字,大連灣的屈辱從此烙下。日本人一邊數著三千萬兩白銀的賠款時,一邊在撤離和尚島炮臺時,拿走了大炮,炸燬了炮臺。大連灣炮臺坐落在大連灣和尚島山上。大連灣炮臺包括海防炮臺5座和陸防炮臺1座,是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光緒十九年(1893年)6月間所建。炮臺都是用砂石水泥構築,由炮位、兵舍和子彈庫組成,四周有高大土圍牆。現存有大連灣和徐家山炮臺殘址。


遇見大連之二十:大連灣

大連灣的漁港,也是海鮮市場

在今天的大連灣有著很多的大型企業,比如遼漁集團,華能電廠,中遠船務,大連灣港等等,如今的大連灣老鎮的居民們一部分人過著漁港人家的小日子,一部分人進入大企業當上了工人,安居樂業,同時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地遷入人員,大海博大的精神湧動在大連灣人的血脈中,與時代並行,一點也不落後於先人,依然是時代舞臺上的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