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李双双》背后的故事

五十年代,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高潮的到来,文艺界也掀起了一股反映“大跃进”生活中新人新事的创作热潮。

电影《李双双》背后的故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家李准来到河南林县山区龙头村体验生活。当时,他住在一个妇女队长家里,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李准却很少见到这个早出晚归忙于生产的妇女队长。

令李准感到新鲜的是,每天早上,他都会在墙上和窗子上发现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话:

”水库的库字,就是裤子的裤去掉一边的衣字。”

”谁聪明?谁憨?见人多了,工作多了就聪明!锁在家里不见人就憨!”

”如今兴握手,真好,用右手握.”

尽管这些文字朴实无华,但李准却从那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新时期农村妇女身上发生的变化,并由此萌发了创作一部反映新时代农村妇女新生活的小说的想法。


从此,李准便一头扎进了妇女堆里,在劳动之余与这些“李双双们”聊天谈心,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记下她们身上每天发生的新鲜事。


经过两年的积累、打磨,一部反映新时期农村妇女生活的小说《李双双小传》便告完成。小说里的故事情节围绕“大跃进”中妇女办食堂来进行的,写了喜旺管不好村里食堂,双双接手后将食堂办得有声有色,成了模范炊事员。

电影《李双双》背后的故事

小说着重刻画了妇女队长李双双爽直、泼辣、敢与自私现象作斗争的精神,成功塑造了一位新时代农村妇女的形象。


这个妇女队长的原型就是当时在林县宋家庄村任妇女队长的刘凤仙。《李双双》于1962年在林州市(当时为林县)城郊乡宋家庄村拍摄完成。演员们体验生活,张瑞芳和刘凤仙同劳动同生产,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


另外,作者妻子原名董双(后改名董冰),贫苦人家出身,勤劳善良。他把妻子的名字和影子也揉进了李双双的身上。


小说在《人民文学》1960年第3期发表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导演鲁韧看了喜出望外,觉得这是个拍电影的好材料。


他马上找到李准,要他将小说改编成剧本,还给剧本重新起了个名字《喜旺嫂子》(后来又改回《李双双》)。李准爽快地答应了,没多久,他便拿出了拍电影的剧本。


与小说相比,改编后剧本人物性格基调虽然没有变,但却更加丰富多彩,大大加强了电影的可看性。此外,改编后的剧本对小说的某些内容也根据当时形势作了相应调整。


如小说里故事情节原本是围绕“大跃进”中妇女办食堂来进行的。在改编成电影剧本时,由于农村办食堂政策已经破产,李准便将中心事件由办食堂改成了农村如何发挥妇女劳动积极性,正确开展评工记分。

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演员选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李双双是全剧的主角,她心直口快,性格泼辣。

电影《李双双》背后的故事

当时有人推荐张瑞芳来出演这个角色。剧组意见也不一致,李准担心他泼辣劲不够,谨慎的鲁韧却又担心她太泼辣,担心演起来不小心会丑化了劳动人民。


研究了半天,最后还是确定了张瑞芳。当时张瑞芳正在上海演出话剧《星火燎原》(扮演主角张玉兰),接到李准和鲁韧的“调令”后便赶到河南林县外景地剧组。 


张瑞芳(1918.6.15--2012.6.28),出身于河北保定,著名表演艺术家,抗战期间参加革命文艺工作,曾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等奖项。


孙喜旺虽是剧中的配角,但这个演员对于整个剧情的发展起的作用却相当重要。他憨厚朴实、胆小怕事,但同时又有点大男子主义色彩。


当初赵丹看了剧本,对孙喜旺这个人物很是喜欢,尤其是他那有趣多彩的性格更吸引了他,便向鲁韧表示希望由自己来演这个角色。


尽管赵丹此时已是名声在外,但李准和鲁韧觉得赵丹是属于演“大人物”之类的演员,演农村题材的戏不合适,赵丹当时对此颇不以为然。


其实鲁韧心里早有了孙喜旺的人选,他就是此前在鲁韧导演的另一部影片《今天我休息》中扮演那个小民警的仲星火。赵丹后来看了仲星火演的孙喜旺后,很是佩服,说要是自己肯定演不出那种憨粗的乡土气息。

电影《李双双》背后的故事

仲星火当时不像张瑞芳,还不算明星,仲星火说导演看上他是因为他“傻大黑粗”。仲星火是部队文工团出身,长期跑龙套,但是政治上很过硬,跑龙套的同时也是各个剧组的团支书、工会组长。


张瑞芳在戏中能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调,在表演李双双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时,着力体现女性的温存、忍让,对丈夫、孩子的疼爱,对大伙的关心,这就更有力地衬托出李双双的性格色彩,并且将这个角色演得毫无雕琢之嫌。这也是张瑞芳在表演中的出彩之处。


凡是看过影片《李双双》的人,对影片中李双双的“农家活”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李双双走近灶边,揭开锅盖,倒水、取面团、揉面、擀面、切面,这一系列动作熟练自然,干净利落,令人啧啧称赞。


其实对于张瑞芳来说,这些动作也是从无数次“试验”中得到的。她后来回忆当时情景时说:“当时管道具的交给我两大团面,让我先揉着,然后现场开始调整灯光,我就揉啊揉啊,然后擀面、切面,好不容易忙完了吧,导演说,好,然后把面团重新揉在一起,让我重新来,于是我又重新做一遍。


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李双双这么熟练的动作,就是这么磨练出来的。”黄宗英看了深有感触地说:“在同辈的知识分子出身的电影女演员中,还没有人能像她那样自如可信的去扮演农民。一切的农家动作,在她已不是累赘的负担,而是体现角色的得力手段。”


李双双的成功还在于喜旺这一配角形象创造的成功。仲星火以特有的诙谐表演,塑造了一个淳朴而有些幽默感但思想上还有自私狭隘的大男子主义意识的生动形象。


如果李双双没有仲星火演的喜旺来衬,那就会逊色不少。李双双和喜旺来来回回拉锯式的冲突,最后总是落在喜旺身上。


喜旺的自私映衬着双双的无私;喜旺的磨磨唧唧映衬着双双的快人快语;喜旺就像绿叶,映衬着双双这朵暖洋洋的大红花。这也是《李双双》耐看的地方。当时观众里面就流行着这么一个口头语,说是“做人要做李双双,看戏要看孙喜旺”。


仲星火由于在《李双双》中的出色表演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奖中一举夺得最佳配角奖。


影片《李双双》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塑造出鲜明、生动、具有典型意义的银幕形象,而且创造了一种农村喜剧片的新风格,成为中国农村电影的经典之作。


《李双双》影片两首插曲:《小扁担三尺三》和《清清小河水》,也在全国传唱。

电影《李双双》背后的故事

电影封镜后,鲁韧和剧组演职员们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在当时的政治大气候下,大家对于这部影片会产生什么影响心里没底,尤其是怕被扣上“丑化劳动人民”这顶谁也戴不起的大帽子。


厂领导也没打算把李双双作为重点影片推出。尽管如此,1962年5月,当《李双双》在小范围内放映时,立即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然而专家的评价使大家那颗悬着的心又添了许多忧虑。因为专家评价并不好,说是喜剧不喜,李双双只有朴素阶级感情,作风简单,时常和人吵架,充其量只是个中间人物。


还有的称张瑞芳演的李双双有点“疯”,不符合革命主线。专家意见通不过,恐怕这一关是难过了,大家都等着挨批。


正当剧组为此感到心情沉重时,周总理调看了这部影片。1962年秋,张瑞芳访问日本回到北京,邓颖超约她到自已家吃饭。张瑞芳虽然也很想见见总理,但她也知道总理很忙,不忍心打忧,便迟疑了一下,邓颖超似乎看出了她的想法,说:“请你们去是为了放松心情,换换脑筋。”


周总理一见到张瑞芳就高兴地说:“今天请你吃螃蟹,因为你拍了《李双双》这部好戏。”“你演的李双双很好嘛,很有生活气息。这部电影内容是好的,艺术上有不少可取的地方。”


张瑞芳还是第一次听到周总理说《李双双》的好话,便将信将疑地问:“是吗?可是别人都说不好嘛!您说好,是不是因为它正好配合了八届十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政策?”


周总理笑笑说:“你不能完全这么看,这部影片在艺术上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你的表演也有新的东西。其它中央领导看了以后也非常高兴!” “演古人比演当前的人容易,因没人见过他们。演现实生活里的人不容易,因为人人都能看出来像不像。


“李双双演得有点样子,我喜欢李双双这样的人……李准的小说原来是写妇女办食堂的,现在电影是写李双双推行记工分的,情节变了,但人物性格没有变,依然个性鲜明、生动活泼,可见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李准要不是生活底子厚,这个电影怎么出得来…… “今年的百花奖,我投李双双一票。”

电影《李双双》背后的故事

周总理还问张瑞芳能不能将《李双双》拍成彩色的,张瑞芳说不能,因为技术不过关。周总理听了不无无遗憾地摇了摇头。


从周总理那里回来后,张瑞芳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立即写信告诉了制片厂。厂领导接信后也是兴奋不已,马上重新调整了宣传和放映计划,将《李双双》作为重点片向全国推出,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李双双热”。


1963年5月22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的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晚会上,《李双双》一举夺得第二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


这也是文革前最后一届百花奖评选,周总理亲自出席颁奖晚会,并向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的张瑞芳表示祝贺。此次百花奖的奖品也很是特别,都是文艺界老人题写的诗。


张瑞芳的奖品是由郭沫若题写的:“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姐妹,人人竞学李双双。”《李双双》出名后,张瑞芳的人气也是水涨船高,走到那里都听到人叫:“李双双来了”。


后来,郭兰英还把那首“李双双小唱”歌曲唱得风靡全国,成为那个时期交谊舞会上的流行乐曲。周总理也非常喜欢这支曲子,凡是有张瑞芳在场的场合,每当乐队演奏起这支曲子时,周总理总是走到她跟前邀她共舞。


尽管《李双双》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在“文革”中,它却被扣上了“工分挂帅、阶级斗争熄灭论、中间人物论、文艺黑线代表作”等种种罪名而遭禁锢。作为影片的主演张瑞芳也受到迫害,周总理对此十分气愤。

电影《李双双》背后的故事

1973年,他在接见中日友协访日代表团成员时,突然将话题转到了文艺界,气愤地提到安徽省黄梅戏的著名演员严凤英的死是因为没有人关心她。并责问在座的当时“四人帮”在文化部门的代理人于会泳:


“《李双双》电影有什么问题?是作者有问题?是工分挂帅?为什么要批判?它错在哪里?把我都搞糊涂了。”“于会泳,你说,为什么要批判?李双双做了很多事情,都是为公的嘛,只是她丈夫的思想有点中间,要历史地看这个影片。整个影片的倾向是好的嘛!可现在,连李双双也没人敢唱了……。”


然而,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的光辉。十年浩劫结束后,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李双双》又重新回到了银幕上,回到了观众中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