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过程中,水体为何浑浊?

喊wo臭小猫


养殖过程中,水体为何浑浊?

养殖过程中,多种原因会引起水体浑浊。有的是好的信号,大部分是危险信号。

天气、水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藻类、虫等等条件改变,都可能引起养殖水体变化。

根据水体浑浊的原因,这里将水体浑浊归为几大类:一是天气因素;二是设施因素;三是生物因素;四是管理因素。

天气因素

1、 大雨、暴雨等频繁,导致冲刷入池塘的泥土、有机质增加,引起池塘浑浊。



2、 高温、气压低的天气,水中溶氧含量下降,水生生物不安、骚动,导致水体浑浊。

设施因素

1、 增氧设备安装不合理,主要是微孔增氧曝气设备,曝气盘的高度太小,导致曝气管距离池塘底泥过近。开动底部曝气增氧机时,容易导致底部物质悬浮,引发池塘水体浑浊。

2、 池水过浅,开动增氧设备,导致底部沉淀物悬浮,容易引发水体浑浊。

3、 新开挖的池塘,池塘底部缺乏有机质。池塘养殖水体中容易缺乏营养元素,导致藻类生长困难;再加上水浅,在风力、增氧机的搅动,容易造成水体浑浊。

生物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养殖密度过大,生物搅动剧烈,导致水中有机质的悬浮,养殖水体的透明度低,水体浑浊。

鱼塘中,特别是底层鱼养殖密度过大,多见于乌鱼,黄颡鱼等池塘,经常发生养殖水体浑浊。

虾塘内就更普遍,因为虾是栖底水生动物。

2、 养殖水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的原生浮游动物大量繁盛,大量浮游动物摄取摄食浮游植物(水藻),致使水体藻相难以形成优势种群。水体中水藻藻种减少,水体失去藻相而显得浑浊。

水中轮虫类、枝角类、扰足类大量繁殖,将藻类吞噬殆尽,水体净化能力大幅度降低,造成所谓“白浊水。”

白浊水水色为最坏的水色。以肉眼即可看到悬浮于水中的无数小白点,这些小白点多为浮游动物。在静止或无风的水面,常可看见这些生物聚集于此,以丝状漂浮、或旋转。其主要种类为原生动物的绒毛虫、轮虫、聚缩虫等,形成白茫茫一片,被称为“白露水”。



3、水中严重缺肥、或水体营养不均衡。因池塘营养成分严重不足、或肥水产品营养不平衡,使水体中营养元素部分缺乏、不均衡,藻类因营养失衡而无法正常生长;或优良藻种缺乏;或者是缺乏营养向肥效转化的转化物,如优良的芽孢微生物菌群,也难以形成良好水色。进而产生浑浊的现象。



4、 养殖水体偏瘦,藻类严重缺乏。一旦下大雨,由于水体上下层温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水体产生较强的密度流。底层的沉淀物随着密度流往上翻,在水中悬浮,很快就会形成泥浆水。

5、 水生动物采食。此现象是在栖底水生动物较多的情况下,经常在投料时发生。如虾塘,在投料后,料线周围的水立即开始变浑浊。这是虾在采食、争食时的正常现象。

这也作为一个参考指标,一般虾养殖30天以后,如果投料后水不“泛浑浊”,经常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虾少。但这种水底“泛浑浊”的现象,在投料后1个小时内,就会逐渐消失,水体恢复正常水色。这证明虾活力旺盛,采食正常。

管理因素

管理实际上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而且实际操作时经常忽略,做不到位。

1、 悬浮有机质过多。杀菌消毒后破坏水体菌相未及时补充有益菌,缺少菌种及时分解有机质。导致水体的悬浮有机物过多而引发水体浑浊。



2、 摄食不足引起。一般发生在投喂不足的情况下,沿塘边5米左右水面出现浑浊,池塘中央不浑浊,可通过增加投喂量解决。



3、 寄生虫引起。养殖鱼类有体表寄生虫的情况下,常出现游边现象。鱼类集群游边,导致池塘边出现局部浑浊。

4、 人工操作时引起。如拉网等作业,搅动池底,造成池塘水体的浑浊。

虾苗“标粗”,分苗时,人工打捞,在塘内走动,会搅动塘底。一般我们在分苗时,采用人工网捞的方法,一次只走三个来回。该塘作业完,要采取抗应激措施,并且要至少隔3天以后才能再次分苗。



水质浑浊的简单区分,有助于后续的处理。

1、 取一定量的池塘水,盛在水瓶中静置一段时间。

2、 如果瓶子的底部出现沉淀,水慢慢变清,说明水体是悬浮物质引发的水质浑浊;

3、 如果放置的水长时间都不能澄清,瓶子底部也没有沉淀物的出现。说明水体中的浑浊的原因主要是胶体样浑浊(这种情况多见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引发的水体白浊),胶体样水由于胶体带电荷,净水剂超量使用效果不理想。



养殖水体浑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养殖水体透明度低,导致水体中藻类生长困难。水体中藻类少,则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产氧少,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低。

我们知道,水体中的溶解氧75%以上是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溶氧少,则不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严重甚至诱发浮头、泛塘。

2、 水中悬浮物过多,粘附在养殖动物的鳃上,刺激鳃四粘液的分泌,影响鳃的正常呼吸功能。严重时,甚至会诱发养殖生物的应激反应,导致生长放缓,饵料系数增大。

3、 池水浑浊,会引起整个池塘的养殖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物质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溶氧,而不能快速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对水生动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浑浊水的处理

本人在这里仅提一个思路。“防控重于治疗,生物优于化学。投苗控虫优先,藻相菌相平衡。底部氧化还原,碳源微量补全。”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


这个关键是看你养殖的是什么,如果是一些养猪场的话那非常的正常,粪便和尿液不经处理然后直接排除直接导致水体污染,我们那里的小溪全都是变成了粪溪里面的一些鱼类全都绝了,当然如果是水产的话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情况分析

1.天气因素:一般情况下是在阴雨天的时候,水体比较浑浊,因为里面的溶解氧比较少。鱼类活动比较活跃,然后他的水体就比较浑浊,而且下完暴雨之后也比较浑浊,里面的一些水土流入,这些都会引起水质的变化。

2.饲料因素:这和一些饲料的水溶性有关,有些饲料见水就融,而且有些时候我们再投料之后,饲料吃不完直接造成了浪费,然后水体就变浑浊了,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污染了水质,还浪费了饲料,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投喂的量。

3.水体营养:我们水产养殖都听说过肥水,瘦水等,有时候你还会发现我们的水体是褐色,红褐色,青色,淡色,绿色等,这些都是缺乏一些营养物质而导致的,小龙虾的肥水一般是在秋季进行,一般的鱼类肥水在春天进行,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当然啦,还和我们的放苗密度等都有非常大的关系,还和池塘底部的土质有非常大的关系,还和池塘的调节能力有关,还和池塘的微生物活动以及一些植物有关。这些都会造成水体浑浊。因此造成水体浑浊的原因有非常多,有时候,我们并不能一概而论。


聚焦三农了解事实


养殖过程中,水体为何浑浊?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讲究的是不仅要水质适宜鱼的生长而且还要稳定才行,可是这个在现实生产中有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什么倒藻、起皮之类的是常有发生的事情,还有就是水质变浑浊也是常见的事情,那在养殖过程中,水体为何会浑浊呢?


对于这一问题,如果我们抛开一些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问题不说,例如下雨冲进泥浆水、拉网之类的而产生的水浑另说,一般常见的让水变浑浊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 浮游动物过多:这种在早春很常见,有时也会反复出现,特别是一些刚加水放苗的塘,经常会因水质过肥而产生大量的浮游动物在水里,这时因浮游动物的活动而影响到水体透明度。如是这种情况的话清晨可以明显看到水体表面有成群的水蚤之类的浮游动物在活动,对于这一类情况如果实在是浮游动物过多鱼苗吃不过来的话,可用药物将其杀死一些,要不水体很易缺氧。
  2. 饥饿:如果我们投喂不够时,有时养殖动物也会在塘里到处找东西吃,而引起水质变浊,特别是养殖小龙这类喜欢在塘边活动的生物很易出现这种情况。

  3. 密度过高:如果塘里的养殖产品密度过高的话,也很易引起水质过浊,一个是密度高动物的活动空间小,所以喜欢到处乱钻,再有就是高密度下,水体中的有机质易过多,这些也会影响到水体的透明度使水变浑浊。
  4. 死藻:如是塘里的水质过肥而没有及时改底或换水的话,很易引起水体中的藻类死亡,这时这些死藻也很易让水质变浊,但是这种的话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这时候水体已严重老化了或者说是死水,水体中有很多成团的死藻,对于这种情况可先换水再用药来改底。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踏火逍遥说鱼


水混浊跟给水设备有关系,一般水直接接触家畜的话很容易混浊,一般采用自动饮水器,干净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