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夜色中的承德武烈河鐵道橋

2020年春節期間,承德上又增添了一個新的景觀:武烈河鐵路大橋的彩燈亮了。

傍晚,人們在橋上走過,彩燈閃爍,宛如仙境。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不知道,腳下的這座鐵橋,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鐵證,有關方面應該在讓人們欣賞承德美妙風光的同時,也應該知道這段慘痛的歷史。

這才應該是武烈河鐵路大橋的意義。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日本出版的《熱河討伐及熱河事情》

1.

1933年3月4日,128個騎兵首先進入到了承德。

為使國民黨政府承認承德為偽滿洲國,日軍很快就佔領了長城各口,包括古北口。

1936年6月16日,由錦州通往承德的錦承鐵路通車運營,打通了從朝鮮半島通往承德的重要通道,與通往北平的距離又近了一步。

為掠奪熱河的資源,1936年,日本人在現在武烈河鐵路大橋的地方,修築了第一座木質橋,用來連接武烈河東西兩岸,結束了武烈河用渡船擺渡的歷史。

此橋長278米,寬4米,有34個孔。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武烈河上第一座橋

進行這些鐵路和橋樑的工程建設的都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

早在1932年3月,關東軍就取得了偽滿洲國“國有”鐵路的管理權,並與滿鐵簽訂了《關於鐵道、港灣、河川委託經營及新設等協議》,將偽滿洲國的“國有”鐵路、港口、江運及公路運輸的經營及新鐵路的修建事宜,完全委託滿鐵。

滿鐵遂將全東北的原有中國自辦鐵路、港口和碼頭等盡數侵佔,並著手實現其“鐵路網計劃”。

為保證鐵路網的修築和煤炭生產的擴大所需要的木材,1935年,滿鐵兼併了哈爾濱經長春到大連的中東路,攫取了該路沿線的綽爾、東部、岔林河三大林區及與此有關的海敏公司、亞布洛尼亞林區,這五大林區共有面積160多萬頃,年採木材約100萬方。

1936年,滿鐵又與偽滿洲國合辦滿洲林業公司,壟斷了吉林省國有森林的採伐權,擴大了採伐面積。

木材有了,於是,日本人又在武烈河上第一座橋的南面修建了第二座木橋,上面鋪了鐵軌,是鐵路橋。

所以說,我們現在看見的鐵路橋的位置,最早是公路橋,

現在看到的承德大橋的位置,原來是走火車的鐵路橋。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兩座橋的位置發生了互換

2

1937年,日本侵略者為配合全面侵華,決定修建由承德通往古北口的承古鐵路,其目的就是為侵略華北運送軍需。

日本侵略者西煙正倫在《滿洲鐵道建設》中說:

“ 支那事變暴發,促進了由承德經古北口到北京的滿支聯路的第二條線鐵道建設,是鑑於非常形勢下園滿解決軍需運輸困難的一項政策" 。

修建承古鐵路的第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修建武烈河鐵路大橋。

當時參加修橋的李風鳴老人回憶當時在日本監工的監督下造橋的情形說:

“日本監工頭小野,純粹是個野獸,他根本不拿中國人當人看待,整天拎個鞭子,看誰稍有懈怠,上去劈頭蓋臉就是幾鞭子。吃飯只給兩刻鐘的時間,一天下來把人累得不成樣子。但是,承德人民終於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把這兩座大橋建成了。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3.

鐵路橋於1937年8月開工建設,長278米,為木樁基礎,12月鋪軌,1938年(民國27年)4月1日通車。

可惜,鐵路橋剛剛修完,就出事了。

承德250年不遇的大水來了。

承德市區四周環山,地勢較低,降水年際變化大,時空分佈不均,按照清代檔案記載,自乾隆二年到宣統元年的172年裡,承德發生洪災49次,平均每三年半一次。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1938年7月22日的日文《熱河新報》這樣描述了大水毀橋的情景:

7月20日夜9時許,雷雨交加,天降暴雨,武烈河、旱河以及市內外各小河流同時漲水,20日深夜承德橋面臨被水衝的危險,由於各方面的搶護倖免於毀,21日拂曉又開始暴雨傾盆,車輛沖走,武烈河及大小河川急劇漲水,波浪衝天,沖刷河岸,河堤潰失洪水氾濫成災。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21日,水漲深4公尺,河堤眼看著就要衝走,接著,洪水以銳不可擋之勢突破誓死防護承徳橋的防護線,時間不久就把市區和火車站聯繫的唯一通道承徳橋一點不剩地衝毀了。與此同時,至承徳橋下游百米之處的錦古鐵路木橋也接著被沖毀了。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4.

此時,承古鐵路已經通車。

這段鐵路自1937年8月開始修建,至1938年2月全線貫通,全長119.7公里,比現在的京承鐵路還要短几十公里。

為了滿足侵略戰爭的需要,施工速度非常快,工程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了半年的時間。

為了保證日軍侵略華北的正常進行,洪水過後,很快就在原址修復了鐵路木橋,為了防止洪水在此沖毀大橋,1940年重新建起了承德鐵路橋。

與此同時,仍是木質結構的公路大橋也於當年建成,只不過這兩座大橋調換了一下位置,新建的鐵路橋在北,公路橋在南。

鐵路橋全長301米,為單線鐵路橋,圓形混凝土橋墩十座。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5.

上圖是日軍侵華時繪製的中國資源地圖,一條鐵路將華北腹地與偽滿洲國連接起來。

日本人一方面是為了運兵,另一方面就是掠奪資源,修建承古鐵路急不可耐。

承古鐵路從承德出發,過武烈河大橋,經雙塔山、灤河、由吳營過蘭旗梁、經藍旗、窯溝門、安匠屯再向南經拉海溝梁、火斗山,到古北口,通過四個“人字形”折返線,穿過落差近兩百米的山脈,施工難度相當大。

施工中,幾十萬普通工人是日軍掠來的中國百姓,(有資料說僱傭了上百萬民工)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並常遭日本人及監工者打罵,且分文不給。

《灤平縣誌》:民國二十六年2月25日,為日軍侵略華北需要,始修建承德至古北口鐵路,經藍旗梁、拉海梁等地。承建單位為日本鹿島等5個企業,分段實施。多抓民工,極其艱苦,住蓆棚、吃摻沙米、嚼鹹黃豆,尚經常捱打。至冬日,僅拉海梁隧道未完。

因此說,這段承古鐵路是中華民族的一段屈辱,沿線灑滿了中國人的血和淚。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6.

幾天前,有朋友問我,承德鐵路大橋是日本人建的嗎?

因為他在橋頭看見了上面的這個碑:錦古線武烈河鐵路橋。

沒有任何其他的說明文字。

事實上,碑文裡所說的錦古鐵路已經不存在了,尤其是承德至古北口的這段鐵路早已拆除,人們看到這塊碑都會不知所以。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1946年8月,國民黨部隊進攻承德。

著名戰地華山的報道《我們還要回來的!——承德撤退記》,描寫了承德人民拆鐵路的情景。

時間已經是1946年的8月,敵強我弱,我軍已經決定棄守承德:

... ...

在這些緊張的日子裡,人們時刻所索繞著一個念頭,即是儘可能使蔣介石侵犯者進入城來一無所獲,增加它不義作戰的困難 。靠著鐵路的機工把火車頭開進山洞內,炸倒在隧道里,讓起重機也無法把它搬走。隨後,把家屬安置到車上,打發他們先走了。沒日沒夜的破壞著橋樑和路軌,組織成精幹的破路隊... ...

在說到承德鐵路大橋時,華山說了一句:就在鐵路工人連續3天破車站八孔大鐵橋,武烈河畔民兵天天演戲、地雷轟鳴震天塌地的時候,米價由3800落到了3600一斗... ...

據《承德城鄉建設志》記載: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該橋被炸。鋼樑三孔落於水中。1956年復修,為承鋼鐵路專用線橋樑。

而被拆毀的承古鐵路,徹底被遺棄,成為了歷史。

鐵橋成為鐵證:日軍侵華搶修的承古鐵路遺留不應該被人忘記


7.

2007年7月4日,北京鐵路局下發了《關於承灤鐵路專用線拆除有關事項的通知》,確定於7月8日18時起,承鋼鐵路專用線市區段(東起武烈河東岸,西至廣仁嶺西側老羊溝)封鎖停運。

承德市政府對從市區中間穿過的該段鐵路正式拆除。

僅餘的這座鐵路橋被改為步行觀光橋。

這座鐵橋,是日軍侵華的鐵證,人們遊覽風光的同時,不應該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