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赵刚为何要将史一全枪毙?

zlyea



亮剑中,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为了联系起义部队抓紧起义,赵刚亲自出面,单骑闯敌营,劝之前已经答应起义的国军将领抓紧起义,正在赵刚劝说之际,该部队的政工干部史一全来了。史一全对赵刚起了疑心之后,赵刚一枪击毙了史一全,将对方置于死地,只能马上起义。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也有。班超出使西域的时候,到了鄯善,鄯善国王答应依附汉朝,但是并不坚定。一开始的时候对班超很热情,后面却突然变得很冷淡。班超打听之后得到消息,原来是匈奴的使者来了,鄯善王有些动摇,又想依附匈奴了。于是班超率领下属夜袭匈奴使者营帐,将其杀死。这样,鄯善王依附匈奴的路就被堵死了,只能死心塌地依附汉朝。

班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匈奴和汉朝都在极力拉拢西域各国,有些国家依附汉朝,有些依附匈奴,有些则在两者之间摇摆,或者同时向匈奴和汉朝两边称臣,其实是对两边都不是死心塌地的依附。因为对当时西域的城邦小国来说,汉朝和匈奴都很强大,谁都得罪不起,但依附任何一方,都可能招来另一方的进攻,所以只能在两边摇摆。


淮海战役中起义的部队基本上都是之前冯玉祥的军队,有些还曾经有过当伪军的黑历史,比如吴化文,孙良诚,都是如此。但因为冯玉祥早已失去实权,所以西北军一直不被待见,抗战结束后也被分割在不同的战区,减员了不补充,装备丢了不补发,所以都很不满。冯玉祥私下也主动劝一些老部下不要与人民为敌,不要打内战。到淮海战役前,冯玉祥已经去世,他的夫人李德全曾公开广播讲话,呼吁原西北军将领早日弃暗投明。

但国军内部对西北军和东北军也一直都是怀有戒心的,成见很深,时刻提防着,生怕他们在战争的关键时刻突然起义。比如王耀武在安排济南城防的时候,就让吴化文的整编九十六军守备城西,而他比较信任的七十三军等部队守备城东,就是因为怕吴化文突然起义,导致全线崩溃。邱清泉兵团下属的十二军,是东北军出身的杂牌军,邱清泉就一直对这个军不信任,不让他们承担重要任务。

第五军下属的四十六师原来也是杂牌军,淮海战役前有一次第五军的军长和师长们一起看戏,中间四十六师师长黄宗颜突然起身离席,军长熊笑三就对另外两个师长说,他要行动了,你们要准备消灭他。结果过了一会儿黄宗颜又回来了,其实他只是出去上厕所而已。但之后不久,黄宗颜也识趣的主动请辞,熊笑三和邱清泉将四十六师的各级军官全部换了一边,才信任了。


但即便如此,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本来担任徐州城防任务的冯治安兵团的张克侠何基沣突然起义,打乱了刘峙原来的计划,不得不临时抽调原本驻防宿县的孙元良兵团北上徐州,为后来解放军切断蚌埠到徐州的铁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廖运周师突然起义,导致八十五军阵地被突破,整个兵团的士气也大受影响。

因为这些将领和部队不受待见,所以他们对中央军很不满意,对国军统帅部总拿他们当炮灰也很反感,其中一些人私下就和解放军有了接触,同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起义。但是他们答应了之后也并不坚定,因为他们也不确定解放军能够赢得内战,生怕又像当初投降日军一样,后来又要再投降回去,下场就更惨了。

因此,大多数西北军和东北军将领一方面是答应起义,另一方面也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因此,在淮海战役关键时刻,都需要有些事情推动一下,才能迫使他们及时起义。比如吴化文早就答应起义,但是却始终没有下决心。甚至在解放军已经开始进攻济南的时候,吴化文还在防守,不肯下决心投降。一直到解放军已经开始攻城,并且给出明确的最后期限后,他看到国军大势已去,再不投降就会被消灭,才终于下决心起义。


萧武


2005年9月,我经历了第一次职业挫折,从东北远赴广州,寻找新的希望!蜗居在广州火车站后面的小旅店里,看完了《亮剑》,给了我极大的勇气。《亮剑》之于我,是精神的洗礼,更是难忘的过往!

14年弹指挥间,剧中的人物却愈发清晰。


赵刚在剧中,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李云龙曾说,他和赵刚搭档并成为生死之交,是知识份子和工农的结合,在我看来,赵刚自身却是勇气和信仰的结合体。

从学生运动领袖到百战沙场的将军,最终洗尽身上的硝烟,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洪流,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但他又不是一个不知道变通的书呆子,李云龙胆大妄为,擅自点兵出去抢劫鬼子,他先是抗拒并汇报,但一旦得知这是迫不得已,他就能灵活面对;李云龙爱喝酒说脏话,他就以喝酒为切入点,偶尔再冒两句脏话去融合对方;李云龙对知识份子有偏见,他就在战场上用精准的枪法去折服对方。这一切都证明,赵刚是个难得的勇猛和灵活集于一身的儒将!



但赵刚也有不肯变通之处,那就是他的信仰。胜利了,有人忘乎所以有人背叛了初心,他宁折不弯也要直抒己见,最后为了信仰殉葬,死得其所。

这就是赵刚,可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正为我辈读书人的楷模!

至于枪杀史一全,不过是应有之义而已!试想以赵刚这样的英雄人物,面临起义能否成功的关键时刻,岂能不当机立断,除掉祸患!

壮哉赵刚!


李飞叨


电视剧《亮剑》中,政委赵刚三次惊艳亮枪,三次斩获人头。

第一次,李家坡之战,三次中距离射击,三次毙敌,咱老李不得不刮目相看。

第二次,五百米远距离狙击日军迫击炮手,一枪爆头,咱老李一个月没喝酒,但对赵刚佩服的五体投地。

第三次,也就是题目中的这一次。

与前两次中远距离秀枪法的表现不同,这一次近距离射击(室内,射程以厘米计,掏出手枪背后袭击)体现的是赵刚优秀的决断能力和心理素质。

那是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赵刚担负的任务是筹划、配合国军廖运周部起义。

廖运周本身在大革命期间加入过共产党,后来奉命潜伏在国军阵营内,与上级采取单线联系方式,为共产党队伍提供了多次重要情报。

解放战争打响后,廖运周多次要求起义反正,但都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鉴于廖运周在国军队伍里担任高级军官职务(110师师长),上级指示他,要等待最合适的时机,争取在军事上、政治上都能起到最大化的作用。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把黄维兵团关进了口袋阵,黄维从下属兵团中挑了四个主力师实施突围,廖运周的110师被“幸运”选中,担纲突围任务。

廖运周及时把情报传递给了上级,上级意识到,这一次就是等待了很久的起义最佳时机,便派出人员与廖运周联系磋商起义进程。

亮剑中的赵刚就是被解放军派去执行这个任务的关键人物,按照电视剧交代,赵刚与110师副师长“陆少游”还是老同学。

赵刚与廖运周等人正在110师部紧锣密鼓的筹划之际,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造访师部,他是黄维兵团督战部主任史一全,本人有军统背景。

史一全先问,为什么110师正在准备和分发干粮和弹药?

廖运周回答:110师正在准备突围,此乃例行公事。

这时候的赵政委来不及退避,只好站在主角们身后镇定观察,他身穿国军制服、配少将军衔,试图不显山露水,能转身就转身,能低头就低头。

但史一全在回身之际,注意到了赵刚的存在,突然发问:这位是......?

赵刚保持镇静,并未搭茬,他知道,这时候搭话的不应该是他,果然陆少游打起幌子:他是十八军的赵副师长。

十八军是胡琏手下赫赫有名的骨干部队,此役之前,对阵时几乎保持不败战绩。

史一全马上表示十八军里的少将级军官我都认识啊,哪儿出来这么一人?

赵刚仍然镇定,回答说自己是从四十军刚调任的。

为了避免双方的尬聊,廖运周只好拍桌子解围,这位赵将军是我的客人!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赵刚心里也明白,这位史一全已经怀疑上他了,心里已动了杀机。

史一全见势不妙,讪讪的告退。

赵刚哪里容得史一全走出大门,掏出手枪从背后来了一枪,史一全应声倒地,隐患拔除。

110师起义立时进行,“突破”了解放军防线,进入解放军阵地后,其炮兵部队当天反戈相向,向包围圈中的黄维兵团开火。

淮海战场上,110师五千余人的起义,对包围圈中的国民党军队的心理作用影响巨大。


历来现实


赵刚枪杀史一全的背景是廖运周的110师在淮海战役中起义。因此,要说清赵刚枪杀史一全的事,就要先讲讲廖运周师长的事。

隶属黄维兵团的110师师长廖运周是我党老党员,资格比赵刚都老!他是我党在国军眼皮底下安插的重量级卧底!

廖运周师长是1926年进入黄埔第五期,在1927年就加入过中国共产党了。而这一年,赵刚应该只是个(小)学生。赵刚以大学生身份参加一二九运动,已经是 1935年的事了。所以,在廖运周师长面前,赵刚绝对是个晚辈。

廖运周师长加入我党以后,为了保密,他只与中共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单线联系。廖运周一直在国民党方面是一个"党国忠臣"的形象,其实,一直都是我党的人。廖运周每到一地,就会和北方局或者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为我党提供情报。

抗战时期,为了民族大义,廖运周师长一直以国民党身份率部参加抗战。等到蒋介石发动内战时,廖运周师长曾多次请示党组织,让他回到我军部队中,正面和反动派冲锋对阵。

1946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派廖运周的入党介绍人靖任秋,和110师师长廖运周取得联系,计划在豫北举行起义。当时,廖运周把起义工作组都已经组建好了。可惜,110师突然接到蒋介石调往山东的命令,起义中止。

1947年2月,廖运周直接受邓小平的指示,把组织关系转移到了中共华东局

1947年夏,根据华东局批准,廖运周在110师组织了地下党委,廖运周担任党委书记。此时,他领导下的110师连地下党支部都有,整个师就是"穿着国军军服的解放军部队"!廖运周组建的地下党为就是负责起义的,刘浩以副书记身份负责组织在山东起义!

此时,陈毅对廖运周做出新的指示,让他继续做好情报工作,情报工作更重要。于是,廖运周暂不作起义的打算。此后,110师的副官处、师直属谍报队和电台的重要职位都是由我党地下党员担任!从此以后,国民党军兵团和集团军一级的的调动,都被我党完全掌握。(想想都恐怖!)

1947年秋,廖运周领导的地下党支部又转到中原军区,开始尽早起义。在淮海战役前几个月,廖运周甚至还在汉口召开了“党支部扩大会议”,部署起义事务。想想都搞笑,军统和中统都是饭桶啊。

1948年11月,廖运周所在的黄维兵团被困在双堆集地区。黄维准备挑出4个师打头阵,突围出去!廖运周师长为了替黄维“分忧”,主动提出打头阵!黄维非常感动,给了廖运周很多枪炮,以示表彰和支援。

廖运周提前联系好对面的我中原解放军的第六纵队,放个口子让他们先过去。110师5500余人,胳膊上都扎了白毛巾,作为记号。全师按照预定的路线,只用了两个小时,全部通过了解放军的前线阵地。

有意思的是,廖师长还不断地向黄维汇报“突围进展顺利”。等110师全部通过以后,第六纵队重新合围黄维兵团,痛击尾随在后的国军。同时,廖运周的110师也调转炮口,用黄维刚给的大炮,猛轰黄维兵团!

淮海战役后,国军110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十四军第四十二师,廖运周仍担任师长。

廖运周的110师就是我党的部队,地下党支部都有,师部机关都是地下党员。说句玩笑话,起义前夕,在110师,要是黄维敢自己来,赵刚都敢趁机把他也绑了!

史一全太高估军统的能力了,他还以为所有部队都在军统的掌握之中。他没想到,110师竟然是我党的部队,地下党支部组织都很健全。他孤身一人来质问廖运周师长,那就是送死来了!

此时,赵刚很有底气!史一全要是发现破绽,赵刚肯定不会放他走的。果然,赵刚发现史一全态度转变的太快,跟廖运周师长争执两句就笑脸赔罪。很明显,史一全发现廖运周和赵刚有问题,想赶紧溜走。

一个师的驻地很大,又是在打仗,赵刚这一枪也不会被周边其他部队发现异常。同时,留着史一全也没用,他只是军统的小官。所以,赵刚果断开枪!

这场戏,也算是给赵刚这个人物“增光添彩”了。其实,本次起义最大的功劳是廖运周师长的。历史上,廖运周起义的时候,也没有“赵刚这场戏”。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在电视剧《亮剑》中,如果论起精度射,赵刚可称第一。他有着狙击手的潜质。

在整部剧中,赵刚一共三次出枪,枪枪致命,但是最精彩的却是干掉史一全的那一枪,那一枪近身射击,毫无难度,却更考验人的临场决断能力。

赵刚第一次出枪,是独立团攻坚李家坡之战,总共射击两次。独立团冲锋之际,鬼子的重机枪不断扫射,独立团冲锋受挫!赵刚屏息凝气,果断击发,连续干掉鬼子两个机枪手,扫平了冲锋的道路。也因此让李云龙对他刮目相看。

赵刚第二次出枪,是在独立团突围之时,部队坚守辛庄,鬼子的炮兵正在构筑阵地,赵刚与李云龙打赌,最终在500米的距离上,一枪干掉了鬼子的炮兵。

用这样老旧的枪支成功狙掉敌人,若单论枪法之精准,整个晋西北无出其右者!

但是,赵刚真正让人佩服的,却是他第三次出枪。

在淮海战役进入最残酷、最胶着的阶段,赵刚奉命潜入敌阵地,与老同学陈少游商量起义事宜。在此督战的军统史一全感觉风声不对,前来质问,结果被赵刚一枪毙命!

这一枪没有任何难度,双方的距离也就三五米,但是这一枪的分量,却是极重!

第一,史一全作为军统特务,心计深沉而多疑,他疑心既起,若安然离开,只怕起义的事要泡汤,还会有覆灭的危险!这一枪把危险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第二,一枪干掉史一全,让该师再无退路,死心塌地地投诚起义。

第三,干掉史一全,不仅保全了老同学,也保全了赵刚自己。

说时迟,那时快!师部的一场勾心斗角,凶险之处不亚于刀兵相见的战场。情势危急,此时冷静的头脑、正确的判断、果断地处置才是最重要,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最佳的选择,相比单纯地狙击敌人,难度更大!

这一枪击出之后,赵刚已经进入了另外一个层次!

虽然赵刚枪法出众,但是赵刚最让人欣赏的,却不是他的枪法!

至于史一全,龙套耳,不足道也!


脂肪故事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地下党员廖运周率领黄维兵团第85军第110师战场起义,虽然只带出来师部和两个团5000余人(另外一个团被留在了兵团部作预备队),似乎不至于让12万人马的第12兵团伤筋动骨,但这次起义严重挫伤了司令官黄维的突围信心,对其心理打击非常巨大。



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在整个战役期间始终糊里糊涂,唯独在这件事上评价非常清醒准确:“第110师师长廖运周PB,是加速黄维兵团失败之关键”,《亮剑》在这一情节中借鉴了廖师起义的真实历史。

从表面上看,赵刚必杀战地督战官史一全少将的原因是对方已然生疑,如果不果断击毙则后患无穷,实际上更深一层的原因是廖师长在慌乱中应对失误露出破绽,从而让史一全发觉情况有异。就这一点来说,赵刚也是有责任的,“应急预案”做的不好,如果枪声惊动了第85军军部或第12兵团部,恐怕会引来更大的麻烦,将直接影响起义的顺利进行。



完全可以说,《亮剑》的每一个典故和每一次战斗都是有军事原型的,在此之上进行的加工创作,我们则可以借评《亮剑》来探讨军史问题。在这个故事中有两点是不符合历史的,其一是解放军不会派遣纵队政治部主任级别的高级将领前往敌营,因为此时黄维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附近不大的区域里,兵团司令部、各军部、各师部之间距离非常之近,有的就在相临的两个村子,类似于赵刚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出现极易引起敌人注意,既风险过大又容易暴露。

事实上,首先是廖运周向解放军阵地派出了秘密党员、师侦察连副连长杨振海前往联络,收到消息的中原野战军(不是华野)第6纵队司令员杜义德,则命令作战参谋武英与杨振海一起返回110师师部,安排沟通起义细节,一个参谋不显山不露水,随便化装成一个低级军官就好。



《亮剑》中赵刚却明晃晃挂上了少将军衔,实在过于醒目,尤其是史一全询问陌生面孔的身份时,廖师长居然脱口而出是第18军的“赵副师长”,这与自我暴露干脆没什么区别。第18军是哪支部队?那是陈诚“土木系”的起家老本,第12兵团的骨干部队,嫡系中的嫡系,师级以上军官通通是黄埔前六期或陆军大学毕业的,在国民党军界个个路人皆知,临时编出来的人物如何瞒得住?

第二个问题出在史一全的身份上,1948年早已经没有了“军统”的字号,代之以“国防部保密局”,这点小毛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密局可以监控军队,却没有干涉作战或者“战地督军”的权力,也是蒋介石不会允许的。在解放战争期间,负责进行战地监督的其实是蒋介石亲自选派的一批嫡系将领,来头是“总统府参军处”,它是由之前的“委员长侍从室”改制的,权力极大。



比如黄埔一期生、原独立95师师长罗奇,就出任“战地视察组第四组组长”,专司督军华北与东北的战事,塔山战役结束后罗奇一个“作战不力”的报告,第54军军长阙汉骞差点被蒋介石枪毙了,正因为战地督察是代表老蒋督战,所以相当的跋扈,罗奇当时人称“罗千岁”。

这帮家伙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军旅之事,都非常的娴熟老练,说句不好听的,如果真的有战地督察进了110师的师部,廖运周的起义非流产了不可。所幸这批将领通常只配备到兵团一级,最多到所属各军部逛逛,基本不会巡视到师部,否则廖运周麻烦大了。因此,既然《亮剑》编剧安排史一全舞舞扎扎来了,那赵刚就必须干掉他,要不然一准露馅,赵政委那枪法可不是盖的。



第110师带头突围是黄维亲自批准的,黄司令官感动于廖运周的“自告奋勇”,将其大大的夸奖了一番,并且表示兵团重武器随便挑,结果廖运周带走了第12兵团一半的重炮,让书呆子司令苦不堪言。

既然是公开批准的作战行动,第一不会有什么“督战官”史一全前来无端干涉;第二部队分发弹药和干粮也合乎情理,断不会引起敌人怀疑,《亮剑》这个桥段对军史的带入,颇有生搬硬套之嫌。



少将督战官史一全不带副官也没有卫兵,孤身一人硬闯师部,怎么看怎么像给赵刚来当靶子练手的。

战斗打响后,在第110师后面跟进的正是第18军第118师,解放军在阵地之间让开口子,一俟臂缠白毛巾的廖师全部通过,立即封闭缺口全线开火,118师被打得晕头转向,拼命呼叫廖运周询问情况,前边直接关闭了电台,起义成功。


度度狼gg


史一全当时已经对赵刚的身份和110师不正常的举动起了疑心,为了防止出现变故,确保了110师的顺利起义,同时也保全了自己和廖师长的身份不会泄露,所以赵刚果断干掉了他,确保万无一失。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尤其是到了后期,国民党军官率部队起义、投诚的事也是屡见不鲜,蒋介石为了防止部队发生兵变,派军统特务组成督战队,对各个部队进行巡察。

赵刚和廖师长正在商议起义计划,兵团督战史一全突然驾临,一上来就质问廖师长110师各团分发干粮弹药是怎么回事?一定是得到了消息,来抓现行的。说明已经他已经起了疑心。

然后又质问赵刚的身份,“赵将军是您的客人,我看电话就不打了,请便请便”,更加证明了他的推断,也就是说,对于110师起义投诚的事,史一全已经知道的八九不离十了。如果消息一旦泄露出去,不但会影响这次的起义计划,而且赵刚和廖师长也会身处险境。

所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史一全必须死。同时,此举也让那些还在观望的国民党军官彻底没有了退路,只能跟着起义。

不得不说,赵刚冷静沉着,果断刚毅的性格,在这一刻演绎的淋漓尽致!


一术影视


说到这件事,我先把场景给大家还原一下:


场景还原如下;

卫兵:兵团督战史长官到

史一全:廖师长,怎么你们各个团都在赶做干粮,军需也在分发弹药,怎么回事?

廖师长:史主任,这也值得大惊小怪?我师行将作为军团先锋,领衔突围,备份点干粮弹药,难道不应该?

史一全:呵--那也应该先通报我,我奉徐州剿总之名在此督军,你们理应事先通报。

(赵刚转过身去)

史一全:(看到赵刚有点面生)嗯?这位是?

赵政委:。。。 。。。

陆少游:哦,这位是十八军的赵(将)副师长。

史一全:不对吧?十八军少将衔的军官史某全都认识,从来听说过有姓赵的副师长。

赵政委:鄙人刚由四十军调任,史长官不可能认识。

史一全:那你在这儿干什么!

啪!(廖师长一拍桌子)

廖师长(大怒):你史一全太放肆了!赵将军是我情的客人,你想调查,现在就去给胡链长官打电话!我警告你,你们军统不要欺人太甚!

史一全:廖将军不要发怒,我也是职责所系,那既然赵将军是您的客人,我看 电话就不用打了,请便,请便。

(史一全慢慢回身准备要走)

啪!(赵刚拔出手枪,对准史一全后背就是一枪)

仔细揣摩上面的对话,我们就能找到赵刚杀死他的原因,首先,起义事关重大,决不能出任何纰漏,否则全军都会处于危险之中。史一全进来没多久就询问赵刚的身份,明显是已经起了疑心。为了防止生变,赵刚果断干掉他算是最正确的处理办法。


八鹅探长


赵刚当机立断枪毙了史一全,可谓是十分潇洒,但是却掩盖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刚被史一全发现了,这次行动暴露了。

赵刚是一个合格的政委,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特情

赵刚作为一个主要人物,是独立团的核心人物,从政委的角度出发,赵刚的组织能力还是宣传能力还是合格的,独立团除了军事之外的工作赵刚做得都不错,比如独立团总部在赵家峪被山本特工队偷袭后,李云龙将独立团集合,独立团一下就发展到了上万人,虽然这个时候政委赵刚已经负伤,但是这里面跟赵刚的功劳也是分不开的,部队的组织宣传发展都是政委的活。

但是赵刚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特情,在情报工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点与其从大学生直接担当政委有关,就是基层工作经验不足,赵刚是燕京大学毕业,组织策划一二九运动,可以说是高学历高资历高起点的人物。

之所以会发生赵家峪被偷袭事件,也是因为保卫科干事朱子明的叛变,要知道朱子明就是赵刚的管辖人物,朱子明叛变赵刚竟然没能察觉,肃清组织内部的特务工作做得就不合格。

所以,赵刚的特情工作能力一般。

赵刚策划110师起义,实际上是一个很简单的工作

赵刚要策划的这个110师起义按照《亮剑》中的说法是,赵刚有一个燕大的叫作陈少游的同学在第110师担任副师长,而正师长廖运周是我党潜伏在国军的人员,是一个资格很老的潜伏人员,而且已经做到了师长,其实早在抗战胜利后廖运周就要起义,但是没有进行,中央领导的意思是在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的作用。

赵刚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到110师担任联络人,亲自传达起义方案,说白了,赵刚在这次行动中就是干传信的工作。

史一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赵刚要杀他?

从史一全和110师的对话可以看出,史一全是军统中的人物,尽管解放战争初期戴笠就死了,军统被改组为保密局,但是在国军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个史一全在110师就是一个监督的职务,可以直接闯到师部,说明还是很有力度的。

但是赵刚为什么要杀他呢,因为他察觉到赵刚的身份,赵刚不得不杀他,赵刚穿的是少将的军服,史一全一眼就看出来了,因为110师的少将他不可能不知道,在史一全问了两句话之后就找到破绽,这个时候赵刚说了一句“史长官”,实际上赵刚忘了自己的身份,赵刚穿着少将服,而史一全就是军情人员,戴笠生前也就是一个少将,戴笠的手下也就是个校官,你一个少将跟校官说长官,不是降低身价,那是虚了,随即赵刚也意识到这个错误,只能把史一全杀了,如果史一全离开这个屋子,那么整个起义都会失败。

史一全也是有点大义,自己明明发现110师不对劲,竟然孤身前往,这个史一全要是留个外线放风的,估计110师的起义也是报废。


史论纵横


赵刚如果不杀史一全,110师战场起义的事就会受到影响。



赵刚奉命前往策反110师,商讨战场起义的事,此时正是淮海战役关键时刻,中原野战军包围了黄维兵团,华野刚刚歼灭邱清泉兵团,包围了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中野包围的黄维兵团是全副美械部队,按照楚云飞的话说,那是钢铁包裹起来的部队,由于装备好,黄维兵团12万人,被中野22万人包围,如果集中突击一点,很有可能打破包围圈,和杜聿明集团汇合,如果这样,淮海战役变数就多了,当时黄维安排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对面只有中野一个纵队,满供一万三千多人,而且弹药不足,而110师就是这四个师中打头阵的部队,可以说110师能否起义成功,直接决定了黄维兵团的命运。



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到了中后期,国民党军官率部队起义的事屡见不鲜,蒋介石为了防止部队投诚共产党,一方面把统军将领的家眷控制起来,一旦将领投降,就拿家眷开刀,另一方面,就是派军统特务组成督战队,到各部队巡视,发现有投降苗头的,就给蒋介石打小报告。赵刚和110师领导正在协商事情,此时史一全突然出现,肯定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来现场抓证据的,而且史一全已经发现赵刚不是国民党军官,这等于说110师起义投诚的事,史一全已经知道的八九不离十,如果消息泄露出去,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史一全必须死,赵刚一枪毙命,可以说除掉了一个军统的眼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