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時,若是孩子有這幾種反應,媽媽再生氣也要立即停手

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孩子不打不成器”,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句,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古人的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孩子的一切都屬於生養他的父母,孩子好像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家長的私有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漸漸發現古人的理念不太適合現在的教育了,因為現在的小孩兒太嬌氣,家長用“打罵”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可能就把孩子訓出後遺症了。

打罵孩子時,若是孩子有這幾種反應,媽媽再生氣也要立即停手

所以家長打孩子一定要注意分寸。如果只是用棍棒逼迫孩子認錯而不注意他們的情緒,很有可能會傷到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將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的後遺症。

【“一個小時候被打怕了的孩子,在成年後,會用大量的時間去嫁接和排解童年時沒有發洩出來的憤怒。”】

小琳從小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姑娘,看起來就像老師和家長們口中的“模範生”一樣,然而這個看起來“省事兒”的姑娘工作後卻檢查出自己患了重度抑鬱症,醫生了解到她的情況以後,反而建議她先去看心理醫生。

原來小琳的父親奉行挫折式教育理念,只要她做錯了事,必定會遭到父親的一頓打罵。最可怕的是有一次她數學考試只考了70分,回家後被父親拿起拖把打到幾經昏迷。雖然她已經求父親停手了,但是暴怒之下的父親一心要給她一個“終身難忘的教訓”。

這場疼痛是小琳一輩子忘不了的恐懼,長大後的她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雖然很優秀但是沒有自信,在她看來,她的父親一直在發洩負面情緒,所以小琳成年後,要用大量的時間嫁接和排解童年時期沒有發洩出來的憤怒。

以上小琳的故事是一場確實的悲劇,生活中這樣的家長其實還是少數,但是當父母的,總免不了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揍他一頓。

打罵孩子時,若是孩子有這幾種反應,媽媽再生氣也要立即停手

打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他的情緒,如果他呆呆愣愣的、不反抗也不哭鬧,那這時候媽媽就趕緊停下來吧!

就像上述故事中的小琳,她小時候其實也反抗過自己那位暴怒的父親,但是家長並未注意到孩子已經崩潰的狀態,以至於後來小琳被打的時候再無反抗之心。這種時候其實就已經很不妙了,孩子心中會有這樣的想法:反正我做什麼也要被打,反抗了被打的更慘,總是捱打也習慣了,他們根本不愛我,我長大一定要逃離這個家!

總結一下孩子的心路歷程,那就是:反思自己>>嘗試反抗>>反抗失敗>>委屈>>懷疑父母不愛他>>厭惡父母>>厭惡世界

隨意打罵孩子有什麼後果?

①害怕父母,逃避父母

孩子在最天真的年紀總是被最親密的人拿棍子打,他們肯定會把父母當成壞人,潛意識裡就特別害怕父母。如果父母去出差或者去朋友家住幾天,肯定心裡特別輕鬆。隨意打罵孩子的父母以後也不要怪罪孩子為什麼不著家,因為他們被打怕了,根本沒有對父母的依賴感。

②看似無堅不摧,實則內心脆弱無比

小時候被父母隨意毆打的孩子,長大了會像一隻刺蝟一樣,不管面對誰都渾身是刺,看起來好像很堅強,其實內心脆弱無比。

打罵孩子時,若是孩子有這幾種反應,媽媽再生氣也要立即停手

③心裡沒有什麼美好的事情,充滿負能量

小時候老被打,長大後性格特別孤僻,甚至還有滋生出暴力傾向,感覺醫生都是黑暗無比的狀態。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那些性格比較極端的“反人類”分子,除了少數幾個是基因裡就攜帶著反骨的因子,剩下的全部都是因為小時候家庭關係不和睦,與父母親人沒有正確的溝通。如果下次孩子犯錯了,你一直打罵他而不注意他的情緒,很可能會給小孩埋下不健康的成長因子,這非常不利於他的成長。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延續,也是這個家庭最重要的一份,如果父母的錯誤教育導致孩子被打出事,這樣的結果是任何一個家庭都不能承受的!

雖然打罵孩子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分寸,儘可能避免動手,尤其是當孩子出現上述反應,千萬要停下來!

打罵孩子時,若是孩子有這幾種反應,媽媽再生氣也要立即停手

今日話題:寶媽們,你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呢分享你的故事,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載和分享給您身邊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