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有一种三观叫,文化不同,不必强融

“生活就是这样,什么都会发生,你躲是躲不开的。”

《刮痧》:有一种三观叫,文化不同,不必强融

《刮痧》

反映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的电影,个人感觉最值得一看的,还是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电影:《刮痧》。

剧中围绕许大同(梁家辉饰)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发烧开始,他的爷爷用刮痧的传统方式帮他治病。然后在一次意外事故后,这居然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身在异国,寄人篱下。”这是我看了影片后最原始的感受。无论许大同在美国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他的根始终不在那里,成功和荣耀,换不来异域他国的文化认同感,也换不来美国人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是最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一切都是为了子女的成长。然而,在美国人的观念中,他们把孩子当成社会财富,反对一切的虐待行为。老板昆兰的儿子与丹尼斯发生矛盾,许大同通过打丹尼斯来表示对昆兰的尊重,这本质上就是文化背景和认知的一场对决。

许大同夫妇,骨子里是那种最传统的中国人,兢兢业业,只为了有一天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像古话说的那样:“光宗耀祖,扬眉吐气。”

事实上,他通过奋斗也达到了目标。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男人,只有令别人刮目相看的份儿。他没有错,即使有错,也错在他根深蒂固的中国式教育上。


1

从公正到关爱、宽恕

西方文化,人权至上,讲究的是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孩子在他们看来,也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个体。不像中国家庭,父依赖子,子依赖父,血缘决定一切话语权。既然自强自立了,那么孩子也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不是父母的私有物。

《刮痧》:有一种三观叫,文化不同,不必强融

美国思维方式

根植于美国文化的教育观念,是“你就是你”,强烈的自我意识。你欺负我打我一拳,我也有权利以牙还牙还你一拳。所以美国的孩子普遍敢于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形于色。来自大人们的关爱也是靠自己去争取的。宽恕于他们而言,必须是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的。

而中国不同,五千年华夏文明熏陶出的克制忍让知书识礼,让我们面对冲突时缺乏足够的坦诚与直率。丹尼斯被打,在某个侧面上也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谦和胆小,为怕惹事而一昧退让。

从公正到关爱、宽恕,一开始的导向和立场不同,铸就了中美完全不同的评判事物标准。分歧与争执由此而起。


2

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当许大同无法在法庭上找到证据证明刮痧是一种中国式治病方式,并对他的种种行为进行质疑时,他忍不住用汉语脱口而出:“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尴尬,其实也是万千华人在美国发生原生文化与当地文化碰撞时的尴尬。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我想,无论许大同一开始是多么以成为美国人为骄傲,当面对重重怀疑和误解时,他的心里一定会涌起对祖国深深的爱。毕竟,根在哪里,情感寄托就在哪里。

和中国人比起来,华人是不同的。他们也许在家里也说着一口字正腔圆的流利英语,也许会很得意的吹嘘自己是美国人。可是当他们努力融入异国的主流社会时,会悲哀的发现,自己还是那个格格不入的非主流。

因为成长背景不同,文化意识不同,他们成了身在外国的外国人。而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如影随形,铸就了他们一生最特别的原生故事。寻求矛盾统一的过程,是跋涉,也是自豪,是摸索,也是骄傲。

《刮痧》:有一种三观叫,文化不同,不必强融

碰撞


3

文化不同,不必强融

笔者认识一位G叔叔,十几年前携妻带子移居美国。当时拿到绿卡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然而多年后的今天,他说他想祖国了。

想念家乡的红烧肉,想念亲戚朋友间肆无忌惮的笑闹,想念软软糯糯的乡音……

保守、含蓄而又矜持有度,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不分彼此,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性格,这才是我们温厚又率直的待人处事方式。

不听话的孩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教育他。这在中国,恰恰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方式。“打是疼骂是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许大同没有虐待过孩子,他的老父亲,为孙子刮痧完全是出于关切。然而在充满歧视和轻蔑的美国,他们一家注定是无法独立于社会意识存在的。

每个人都希望过平静安宁的生活。故事的结尾,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孩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妻子和丈夫也不再需要痛苦的分离。

东西方文化冲突与差异,在最后貌似达到了和解。可在我看来,法制和传统如果得不到统一,再艰难的磨合也是治标不治本。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一句很发人深思的话:“一个人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这句话用在价值观与社会意识方面同样适用。

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中国人也不理解美国人,文化隔阂注定双方只能保持在一个相互礼貌观望的距离范围内。

《刮痧》:有一种三观叫,文化不同,不必强融

礼貌合作,礼貌观望

真正的融合,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从思想深处认同社会评判标准,言行举止流露出的全是自然而然的归属情怀。

无需感叹,也无需愤慨,保持对彼此的尊重,求同存异,是安身立命最起码的生存法则。而精神的寄托感,我相信,所有流淌着华夏民族血液的中华儿女们永远不会忘记曾经学过的每一个汉字,每一篇汉语文章。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该摒弃深入骨髓的中华传统与血性。至于其他的东西,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做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也可以顶天立地骄傲的面对一切问题。

有一种三观叫,文化不同,不必强融。



作者简介:渔子萌,家住彩云之南的伪文青一枚。最大的幸福就是码字,写文,看山看水看远方的你。希望自己能活成一缕阳光,温暖别人,明媚自己。无风,无月,有雪,有花。如果你喜欢这样的云南菇凉,欢迎随时来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