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有一種三觀叫,文化不同,不必強融

“生活就是這樣,什麼都會發生,你躲是躲不開的。”

《刮痧》:有一種三觀叫,文化不同,不必強融

《刮痧》

反映中美文化差異和衝突的電影,個人感覺最值得一看的,還是梁家輝和蔣雯麗主演的電影:《刮痧》。

劇中圍繞許大同(梁家輝飾)五歲的兒子丹尼斯鬧肚發燒開始,他的爺爺用刮痧的傳統方式幫他治病。然後在一次意外事故後,這居然成了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

“身在異國,寄人籬下。”這是我看了影片後最原始的感受。無論許大同在美國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他的根始終不在那裡,成功和榮耀,換不來異域他國的文化認同感,也換不來美國人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國,父母教育孩子是最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一切都是為了子女的成長。然而,在美國人的觀念中,他們把孩子當成社會財富,反對一切的虐待行為。老闆昆蘭的兒子與丹尼斯發生矛盾,許大同通過打丹尼斯來表示對昆蘭的尊重,這本質上就是文化背景和認知的一場對決。

許大同夫婦,骨子裡是那種最傳統的中國人,兢兢業業,只為了有一天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像古話說的那樣:“光宗耀祖,揚眉吐氣。”

事實上,他通過奮鬥也達到了目標。一個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的男人,只有令別人刮目相看的份兒。他沒有錯,即使有錯,也錯在他根深蒂固的中國式教育上。


1

從公正到關愛、寬恕

西方文化,人權至上,講究的是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孩子在他們看來,也是一個性格鮮明的個體。不像中國家庭,父依賴子,子依賴父,血緣決定一切話語權。既然自強自立了,那麼孩子也應該受到公正的對待,不是父母的私有物。

《刮痧》:有一種三觀叫,文化不同,不必強融

美國思維方式

根植於美國文化的教育觀念,是“你就是你”,強烈的自我意識。你欺負我打我一拳,我也有權利以牙還牙還你一拳。所以美國的孩子普遍敢於表達自己,喜怒哀樂形於色。來自大人們的關愛也是靠自己去爭取的。寬恕於他們而言,必須是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的。

而中國不同,五千年華夏文明薰陶出的剋制忍讓知書識禮,讓我們面對衝突時缺乏足夠的坦誠與直率。丹尼斯被打,在某個側面上也反映了我們中國人的性格特徵,謙和膽小,為怕惹事而一昧退讓。

從公正到關愛、寬恕,一開始的導向和立場不同,鑄就了中美完全不同的評判事物標準。分歧與爭執由此而起。


2

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價值取向

當許大同無法在法庭上找到證據證明刮痧是一種中國式治病方式,並對他的種種行為進行質疑時,他忍不住用漢語脫口而出:“道不同不相為謀。”他的尷尬,其實也是萬千華人在美國發生原生文化與當地文化碰撞時的尷尬。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 ,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我想,無論許大同一開始是多麼以成為美國人為驕傲,當面對重重懷疑和誤解時,他的心裡一定會湧起對祖國深深的愛。畢竟,根在哪裡,情感寄託就在哪裡。

和中國人比起來,華人是不同的。他們也許在家裡也說著一口字正腔圓的流利英語,也許會很得意的吹噓自己是美國人。可是當他們努力融入異國的主流社會時,會悲哀的發現,自己還是那個格格不入的非主流。

因為成長背景不同,文化意識不同,他們成了身在外國的外國人。而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如影隨形,鑄就了他們一生最特別的原生故事。尋求矛盾統一的過程,是跋涉,也是自豪,是摸索,也是驕傲。

《刮痧》:有一種三觀叫,文化不同,不必強融

碰撞


3

文化不同,不必強融

筆者認識一位G叔叔,十幾年前攜妻帶子移居美國。當時拿到綠卡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然而多年後的今天,他說他想祖國了。

想念家鄉的紅燒肉,想念親戚朋友間肆無忌憚的笑鬧,想念軟軟糯糯的鄉音……

保守、含蓄而又矜持有度,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不分彼此,這才是我們中國人的性格,這才是我們溫厚又率直的待人處事方式。

不聽話的孩子,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教育他。這在中國,恰恰是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的一種方式。“打是疼罵是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許大同沒有虐待過孩子,他的老父親,為孫子刮痧完全是出於關切。然而在充滿歧視和輕蔑的美國,他們一家註定是無法獨立於社會意識存在的。

每個人都希望過平靜安寧的生活。故事的結尾,一家人終於團聚了。孩子回到了父母的身邊,妻子和丈夫也不再需要痛苦的分離。

東西方文化衝突與差異,在最後貌似達到了和解。可在我看來,法制和傳統如果得不到統一,再艱難的磨合也是治標不治本。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一句很發人深思的話:“一個人感覺合腳的鞋卻會夾痛另一個人的腳。”這句話用在價值觀與社會意識方面同樣適用。

美國人不理解中國人,中國人也不理解美國人,文化隔閡註定雙方只能保持在一個相互禮貌觀望的距離範圍內。

《刮痧》:有一種三觀叫,文化不同,不必強融

禮貌合作,禮貌觀望

真正的融合,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從思想深處認同社會評判標準,言行舉止流露出的全是自然而然的歸屬情懷。

無需感嘆,也無需憤慨,保持對彼此的尊重,求同存異,是安身立命最起碼的生存法則。而精神的寄託感,我相信,所有流淌著華夏民族血液的中華兒女們永遠不會忘記曾經學過的每一個漢字,每一篇漢語文章。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不該摒棄深入骨髓的中華傳統與血性。至於其他的東西,順其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做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也可以頂天立地驕傲的面對一切問題。

有一種三觀叫,文化不同,不必強融。



作者簡介:漁子萌,家住彩雲之南的偽文青一枚。最大的幸福就是碼字,寫文,看山看水看遠方的你。希望自己能活成一縷陽光,溫暖別人,明媚自己。無風,無月,有雪,有花。如果你喜歡這樣的雲南菇涼,歡迎隨時來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