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從什麼時候起,變得猜忌多疑,殺伐果斷背後增加多少虛假冤屈?

大馬哈魚12


曹操從他刺殺董卓未果之後就自己給自己埋下了猜忌多疑的種子,而殺伐果斷則是從自己誤殺呂伯奢一家開始了“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之路。

這從心理學上來說是講得通的,第一點和“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有異曲同工之處,刺董的時候,他作為董卓當時朝野中最信任的人之一,通過此事他亦深知身邊人都有隨時謀反的可能。

“猜忌多疑”亦是他後來產生頭疾最初始的誘因。

而第二點“殺伐果斷”,則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埋下的自我潛意識引導思維與行動的結果。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155-220年3月15日)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藉詞賞其志:

《觀滄海》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御晷


怪圈

在古代王朝權力結構中,長壽的帝王晚年往往不知道約束自己,猜忌多疑,殺伐果斷,形成悲劇。曹操也沒有擺脫這個命運。

一切都要從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推動曹操晉爵魏公開始。

在前一年,曹操於渭水擊敗了馬超、韓遂,平定了關中。從此以後,三國分立的局面確定下來,曹操再往外擴張已不大可能。



再說,曹操老了。他出生於漢桓帝永壽元年(155),20歲時步入仕途,30歲時,起兵反抗董卓,經過10年奮鬥,成為北方霸主。54歲的時擔任漢朝的丞相。

曹操打了30多年的仗,一生大部分日子都在南征北戰中度過。他得為建魏代漢做準備工作,凡阻礙嗣子上位的一切,他都毫不留情地出手,剷除統治集團內部的可疑人物。“哪個廟裡沒有冤屈的鬼?”

一、荀彧之死

荀彧,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也”。子房,就是以奇謀為劉邦建漢四百年基業的張良。



建安元年(196),漢獻帝都許後,曹操就讓荀彧擔任“漢侍中,守尚書令”。荀彧在此位,一干就是十六年,曹操在外征伐,但“軍國事皆與彧籌焉”。荀彧成為帝國的行政首腦。

荀彧社會影響廣泛,有舉足輕重之勢。曹魏集團出類拔萃、聞名遐邇的文臣約有五十餘位,其中竟然有三十多位是荀彧所推薦。

但是,荀彧有不贊成曹操代漢的意向。曹操的反應是“心不能平”。君臣猜疑,矛盾逐漸明朗。

建安十七年(212),荀彧“以憂薨”,《三國志》竟如此遮遮掩掩,隱藏了什麼呢?

次年,曹操即建立魏國,以荀彧的侄子荀攸為第一任尚書令,再下一年,荀攸死於跟隨曹操征討孫權途中。懷疑荀攸亦非善終。

二、崔琰之死

曹操晚年猜防能危及其政權的異性世族,崔琰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崔琰,有個典故“捉刀”與他有關。



《世說新語》記載: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總之,崔琰不是一般的人物,曹操劉很敬重他,史書上說他“清忠高亮”“高格最優”,說明崔琰敢於直諫。魏建國之後,曹操用之為尚書。

這樣的人性格大多倔強,寧死不屈。崔琰從204年,面折曹操,到216年被殺,他足足等了十二年。

問題很簡單,崔琰是曹植的姨夫,但他公開支持曹丕。這讓曹操驚歎不已,如果崔琰支持曹植還說的過去,他支持曹丕,讓曹操覺得崔琰心裡有想法。

所以,曹操認為,以崔琰的政治影響力,日後如果曹丕繼位,一定會“添堵”,因此需要提前除掉。

藉口就是:崔琰曾說過一句話“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句話被曹操理解成變天的徵兆。崔琰的死在當時是個“大案”,罪名就是“莫須有”。

和崔琰來往比較密切的毛玠,見崔琰莫名其妙的被殺,心裡不悅,有點替崔琰抱打不平:“讓天下下雨的就是這些事。”曹操聞之,大怒,下獄罷黜了毛玠。後來,毛玠冤死在家裡。只能再次說明,曹操這個人猜忌多疑,殺伐果斷。

小結:曹操平定關中後,以晉爵魏公為“試金石”,剪除異己。荀彧德高望重,曹操視之為心腹,不得不悄然置之死地。崔琰以“莫須有”罪名被逼死,數崔琰最冤,受牽連的是毛玠。

如此有關的,“挨剮”還有楊修、孔融、婁圭等等,還有“自表歸兵”的程昱。

我們記住了曹操的那句話“寧我負人,休人負我”,還得記住他晚年的那句“爭奪之時,書策為先;分定之後,忠義為首”,意思是,天下分爭時,選取聰明能幹的人才,一旦天下太平,就把選人的品德放在首位。

露骨,則很實用,後世皇帝都是這麼做的。


閒將西話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

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