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去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热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走入了公众的视野,成为热议的话题。而在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里,也有一群年轻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每天进行着工序颇为复杂的文物修复工作,让一件件尘封许久的残损历史文物重新焕发光彩。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文物保护修复室内气氛紧张而又忙碌。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走进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修复室,六位身着蓝大褂的文物修复师正俯身对手中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他们的身旁摆放着毛刷、竹签、手术刀、去离子水等工具,他们眼睛始终盯着文物,一只手轻轻扶住文物,另一只手则用各种工具轻轻的在文物表面滑动着。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对于一件文物的修复,修复师像老中医一样对文物进行“望闻问切“。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在文物修复流程前,测量文物重量也很关键。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在文物修复流程中,拍照留存修复前现状图。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记者采访发现,这里的文物修复师都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0岁。1990年出生的修复师白小刚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五年,算得上这里的一名老队员了。白小刚念大学就选择了他喜爱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名文物修复师。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修复师白小刚眼睛始终盯着文物,一只手轻轻用棉棒轻轻的在文物表面擦拭着。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白小刚介绍称,在他眼中的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就像公众眼中的老中医,对于一件文物的修复,他们要像老中医的“望闻问切”一样,在修复初始,要对的文物进行检查诊断并要借助现代仪器分析,找准“病根”后再对症下药,找寻相对安全的保护修复方案,在保护修复前他们会在文物的特定位置上做“实验块”,如果修复方案可行,修复师才会进入正式的保护修复程序。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修复师用棉棒清理文物上的尘土。

30岁,他们在榆林修文物!

修复过程遇到一些问题,整个团队共同探讨解决。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的过程是不能失败的。面对每一件待修复文物时修复师们必须静下心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认真给文物做保护”白小刚说,通常一件文物的修复过程往往要花上十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当时的“容颜”。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室从2012年成立以来,已累计修复文物314件,但直至目前,全市约有两万多件陶器、青铜器等文物急需保护修复,而且出土文物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乔建军坦言,榆林的历史悠久,地下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同时也给榆林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待保护修复的文物数量与修复团队的人数差距一直较大,且缺乏专业修复设备,缺少经费投入,榆林的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