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村办白事,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这就是所说的“薄养厚葬”。对此你怎么看?

新大风歌


这种薄养厚葬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是司空见惯之事,不足为奇。象有的老人上了70岁纪后,被儿子儿媳赶到原来的老屋或厨屋去住,自已生火做饭吃,儿子儿媳们是不负责生活及所需开销的。如果老人的身体壮况好还尚且可以,如果不好三天两头生病,那就麻烦了,儿孙们可能在生病开始的几天去过问一下,时间一长热劲一过,病孬病好,再也无人去问你的死活。如果老人有点积蓄还可以,如果没有老人可就惨了,如果有两个儿,你向哪个儿要去?所以象老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亲戚第三方过问调解,两个不孝之子的儿子儿媳们是不会主动解决这个往外掏钱的烦事的。这种薄养还表现在儿子儿媳没有孝心疼心和爱心,平时对老人们的生活没有丝毫爱心,如给老人买些可口的饭菜或点心以敬孝心,可这份孝心老人们只有在梦中或下辈子去完成吧,他们根本见不到这些不孝之子的任何物质的或精神的慰籍,听到的恐怕是咋不快点死的诅咒吧,这种悲剧恐怕每天都在农村上演着。还有一些老人晚年的境况还不如儿子儿媳养的一条狗,有的对所养爱犬每天还给洗澡遛弯,而对自已的父母别说擦身洗澡,就是望也不愿多看一眼。这是一个真实而悲泣的故事,一个老人的儿子晚饭后去遛狗,他喊着爱犬的名字,这时他久卧病床的老爹高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说:“你把我也顺带着弄出去遛遛吧”,可儿子理也不理只管遛他的爱犬去了,值此对比,爹不如狗,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么?农村这种薄养现象千奇百怪,包罗万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以上只是万千薄养集锦的缩影,管中窥豹,由此可见一斑了。老人一旦过世,这些人象打了鸡血似的换了个人,请来响手演艺班子,价格都在2000元左右,请来厨师班子,大操大办,又买了数千元不等的棺材,亲戚朋友报丧打电话,平时对父母不咋地的儿子儿媳披麻戴孝,扎起白长手巾,穿孝褂子,在执客的引导下一会一遍茶一遍水的给死者送,平时不孝的儿子儿媳也呼天喊地的号淘大哭,甚是令人动容。其实这些人如果把老人死后的这功夫,提前做在死者还能享受人间烟火的前期那该多好啊,何必要到死者再也看不到听不到吃不到的时候再做这些要面子的所谓孝事呢?古往今来,这种薄养厚葬的习俗风尚都是饱受诟病的,尤其对那些生前孝心爱心全无,死后假充孝子,欺世盗名,赚取虚名的人更应该警惕,因为这些人需要补上爱心孝心敬老这一课。


神秘的东方之音


确实是。我们那边老人还在的时候,老人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都要省着,还有那些儿女也不给他们买什么 ,但是老人去世的时候特别浪费钱,我是四川彝族的。我们那边要是老人去世的话,要杀那些牛啊什么猪啊什么的,感觉都特别浪费。以前老人去世有的人要杀100头牛,但是现在政府不让了,但是还是有人偷偷杀牛的,所以我觉得特别浪费,老人身体健康的时候不好好孝顺,


大凉山慧婷


现如今农村出现了很多薄养厚葬的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都农村的都出去打工,所以呢,对很多老人的赡养不够到位。

实际上孝顺老人最应该做的事两件事是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第二是情感上的关怀。所以有很多外出打工者或者是与父母距离比较远的人,这两项是很难做到的。这就是所谓的薄痒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跟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水平还不是非常平均,而一些经济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但是我们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土地非常广阔,所以有很多农村人都是进城打工的,没有时间来料来照顾老人。

由于他们生前对老人缺乏照顾,所以在伺候老人时候,心里就会产生愧疚的感觉,就希望能够风风光光地给老人送老人最后一程,所以他们就选择了在他们认知范围那最好的方法:厚葬。我认为,这也是他们的一种亏欠心理。

这种厚葬,实际上我也接触过我比方说有的老人去世了,那么他的子女就叫唢呐对表演的团队来村里面敲锣打鼓大唱几天,然后还会摆很多桌酒席让大家吃饭啊,这样实际上子女的愧疚心态就会得到一些弥补,感觉也是让老人风风光光地走,很有面子,但是我对这种现象是十分不支持的!因为这个,而因为厚葬这个事情,可谓劳民伤财。非常费钱,因为既然是生活在农村,所以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攀比的情况。比如说其中一家选择了厚葬,其他老人家人就喜欢比一比,这样比来比去,钱花出去了,却什么也没有留下,而且有些表演非常低俗,声音又大,打扰邻里。

如果要想孝顺老人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比方说把老人接来身边啊,给老人吃一些好吃的,给老人多些钱,定期的带老人去体检。关爱老人的话,需要多多和他们聊天,带他们去散步晒太阳,锻炼身体,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孝顺。

对于厚葬我是十分不认同的,浪费钱的同时也是农村的封建糟粕思想的一种体现,这个事情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而且劳民伤财导致攀比之风盛行。我觉得这个现象伴随着我国而城市化进展的逐渐退出舞台,随着国家对农村养老事业的重视支持,很多老人能够在侄女身边,得到妥善照料,所以这种现象,我觉得在未来社会会少很多。

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在老人生前的时候多孝顺,然后再去世时候不需要大办,只是需要让老人安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让他们内心很安宁很平静,感觉到很幸福,并不是很很浮躁,很虚荣,很浮夸的离开。







农村杨茉莉


在农村都讲究“落叶归根”死者为大的一种传统风俗,以前在农村如果有人去世的话首先他的逝者的子女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领着去村里各家各户磕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再一个就是出殡的那天希望能够过来帮忙,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都兴人力抬棺材,而且还必须是八个人人抬,这八个人在我们当地被称之为“八大金刚”,也就是说在抬棺的时候前面四个人后面四个人,在中途不能让棺材落地。


要知道其棺材本身就特别的重,一路抬下来回来的人都累的肩膀疼,于是现在很少有人再抬棺材了因为现在几乎都是有专门出殡的车,或者是用牛车拉着棺材出殡,那么至于问题当中说到的“薄养厚葬”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在现在来说这种现象特别多。

我就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我们村有一位老太太他有四个儿子没有女儿,在她四个儿子小的时候这位老太太缺吃少穿的,但是她一个人无论再辛苦也把最好吃的和最好穿的都留给自己的那四个儿子,转眼间她的四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同时也都靠着自己的努力挣到了钱娶了老婆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但是这个时候这位老太太由于年事已高行动等各方面都不方便,可是她的四个儿子都在外地忙工作,有一天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四个儿子知道情况以后就都回来了,回来以后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的喊着母亲,说是一定要让母亲风光大葬,但是大家都知道吗这位母亲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生前她的儿子们却没有在床前尽孝。


现在母亲走了却风光大葬,那么我个人认为咱们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母亲养育我们不容易我们应该在她生前好好的孝顺她老人家,不能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想起作为子女的孝道。


纪录乡土


今日所为必为后日之果

针对这个问题,有一部电影“喜丧”,值得一看。

“薄养厚葬”这个情况,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的,过多的我也就不啰嗦了。

说到这个现象,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这分两种状况。

第一种:

家境贫寒。但这种家庭氛围较好。

懂得吃苦耐劳,孩子懂事早。有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父母一辈子含辛茹苦,养家糊口的,孩子们也是看在眼里,可孩子们虽然很努力,但也一直拜托不了贫困,但对于老人的感情很深。

基于这种情况,当家里老人去世后,子女选择厚葬,也无可厚非。

据我了解,这种家庭的厚葬不是:

大操大办

打肿脸充胖子

形式夸张

他们能做的是,按照当地风俗传统,一个程序都不少的让老人入土为安(现在都是火葬),孝子贤孙一个都不能少,期期节节正常进行。

这第一种状况,我觉得是值得赞赏的。

老人一辈子舍不得吃穿,含辛茹苦,走时风风光光,泉下也算瞑目。

现在说说第二种情况

这种情况想必大家都能想到什么样的人做这样的事:

在世时不孝顺

暴发户

常年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的

有重大时才回来的

这种人最大的便签就是:虚伪

他们操办的特点呢:

大摆酒席

歌舞助兴

吹啦弹唱一个不少

人面前眼里只有那么一滴泪

他们的目的:

有权有势的敛财

一般的博同情

差的赚名声

可不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们也只能沦为笑柄。

我作为一个农村人,瞧不起这第二种情况的主家,我从心里鄙视。

中华文明五千年,孝都是尊为美德的。

请不要在为祖先脸上抹黑了,你怎么做,你的子孙后代也会怎么做,有样学样,快快醒吧,一旦睡着了,你只能作为笑柄和永不瞑目了。

遵循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关中大嘴道道道


时下确有这类现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很虚伪,死要面子,红白事都很讲排场,更重攀比,不甘于落后,不惜举债,薄养厚葬更是屡见不鲜,日趋严重,真令人烦愁!

厚葬是生者对故去亲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孝的表现,有条件的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受传统习惯影响,无条件的,又硬要攀比,爱要面子,受虚荣心指使,重花钱,把仪式做隆重,场面气派,给人厚葬有孝的感觉,如此我似乎心安理得了,但要是生前薄养不孝,这不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么?这足以见人心人品及孝道是如何的了。我主张是厚养薄葬,认为薄养厚葬是很不对的。

人生有三不等,读书工作不可等,成婚生养儿女不可等,孝敬父母长辈不可等。时不待我,人生都不可等。子欲养而亲不再。人生不宜有太多借口藉由,父母长辈有生养教化之恩,人不可忘恩,知恩不报。人要会报恩,如果连父母长辈都可以薄养,甚至不养不孝而忘恩的,还算是人吗?还能说是好人吗?有的生时不孝不养,死后却假惺惺的来一场厚葬,这不是很大的反讽,更体现人的虚伪无道么?我主张生的要尽自己最大孝心最大能力,去孝敬服侍父母长辈,达到厚养标准,故去后却可以薄葬,不必花那些冤枉钱,费那些心神。





树德汉硕


老人活着的时候不孝顺,甚至不管不问的饿死。而老人死后却大操大办,买几千几万的棺材,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内心是咋想的呢?

我生活农村多年,身边发生过各种各样的薄养厚葬的事情,看到今天的问答,思考一下,觉得是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类型,老人活着不孝顺,死了厚葬。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也就是面子。朋友想,平时不孝顺,有些老人认为这是家丑不可外扬,打落门牙肚里咽。想着自己已经年老体弱,将就活一天算一天的心理。左邻右舍开始可能不知道老人们生活艰辛。但是时间久了,知道了他们的儿女不孝顺,邻居们又能怎么办。毕竟说别人的家事,根据现在农村风俗,村干部知道也是无可奈何。而老人一但去世,老人的很多亲戚都会前来送殡,送老人最后一程。这个要是再不孝顺,不厚葬,臭名就会宣扬到十里八村,丢人就丢大了。所以为了自己和下辈的名声,厚葬老人。

第二种类型的人。老人活着不孝顺,也可能自己工作忙,也可能经济条件差。这种类型的人就依靠客观上某些原因,自欺欺人的心理,对老人不管不问。可老人一但去世,会忽然良心发现,会想起老人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拉扯大,省吃俭用的供养上学,娶媳妇,盖房子。想起老人一辈子不容易。所以会根据中国的风俗习惯厚葬老人。表现自己的孝心。

第三种类型的人,可能迫于某种压力。在我的老家农村,有这种风俗,老太太去世后,如何殡葬老人,许多事情要经过老太太娘家人同意。活着时不孝顺娘家人肯定不高兴,一但老人去世,有的会提出很高的殡葬要求,即使老人儿子心里十分不满,但也必须接受。

这是我关于老人薄养厚葬的问题看法,同感的欢迎点赞,不同意见可以忽略。谢谢





pin名三郎


这种现象好像是全国性的,生前不好好孝顺父母,死后大操大办,搞得好像很有孝心一样,典型的“生时不孝,死后胡闹”。现在农村留守老人多,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外面打工,也只有在亲人快不行的时候赶回家,能侍奉在侧的实在少之又少,有一部分人大操大办是觉得心中有愧,想通过死后办热闹来弥补,有一部分是有钱,不在乎这些钱,大办丧事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就是显摆。有一部分是好面子,好热闹,觉得死后为大,应该办得体面些。我觉得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老人们吃穿不愁,最需要的还是子女的陪伴和关心,趁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好好孝顺才是最重要的。



云姑娘蔬菜


您好!在我们章丘这边,现在白事大操大办的现象早就没有了,各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家里老人去世后,当天火化,都是自家亲戚和邻居还有村委会帮忙操办,过程简单,既避免了活着的人操心劳神,又不用花没必要的钱。个人认为,老人活着的时候多和父母坐下来谈谈心,常回家看看,多照顾一下老人这就是最大的孝心,总比老人去世后大操大办,花些冤枉钱要好得多,再怎么大操大办,老人已经看不到了。








张栋聊三农


农村办白喜事喜欢热闹吹吹打打,没有三到七天是不会收场,其实对于这些都是铺张浪费,人走了再怎样风光也是多余的,都是给大家看热闹,撑面子,很多家庭老人在生之时不孝敬,等老人离世场面吓人,搞的演唱会一样。


根本没有必要这样浪费,只要在生的时候好好孝敬,有孝心就可以了,大家都知道,你再搞大场面人都没在了,有什么用别人也是说要面子。
从以上几点足以证明了薄养厚葬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