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古詩表達了什麼情感?

胡駿1155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五言實際上一貫以來爭議諸多,尤在意象上,而意象實際上決定詩人在這首詩的情感。

王維尤甚。

因為他就是個山水詩人,他的山水對不上號,那麼情感當然有偏頗。

我們先從這首詩從古至今的歧義開始說起。

一說“桂花不是桂”。

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裡就將此詩作為“人間桂花落”。釋義的時候注:“人間句桂花落人間的倒文,意為月光照亮大地。古代神話說月中有桂,桂成為月的代稱。桂花,即月華。”後也有從此說法。且桂花一般秋天開花,王維寫春天景象,前後有此矛盾。

同樣有推翻此言論的言論。劉璞作文道:“倘若桂花釋義成月光,又與第三句月出鳥驚人相悖。”,且沈括夢溪筆談也有提及“王維畫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李、芙蓉、蓮花共畫一景。”我們也可以推論,王維作詩或許亦然。

所以我們依然認為,桂花是花,是具體意象。

當解決了桂花這個問題以後,我們再來看本詩詩人的意象和情感。

詩人用桂花做意象當然是有跡可循的。楚辭裡將桂樹叢比喻為高士隱居之所,陳子昂作詩云:“暫息蘭臺策,將從桂樹遊。”說的還是歸隱

而春山,更有“歸去塵寰外,春山桂樹叢。”和“日日在心中,青山青桂叢。”可以一見,古代詩人以桂花春山來暗喻歸隱意象不在少數。

此時我們要再說回王維。

王維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他亦有過“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這樣的豪邁時刻,他在這一時刻的詩文多是少年豪邁,大將英武;直到張九齡罷相,王維開始半官半隱,再後因罪貶謫,王維開始篤志奉佛,才開始有了心空欲滅,物我兩忘的狀態,山水詩也變為了空靈悽清的意象,幽深靜謐的氛圍,孤寂悠閒的情趣。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詩人始於用世而終於避世,王維的退隱,被杜甫推之高人王右丞。他的山水詩是一種山川的寧靜和官場齷齪相對比的自由境界,才更是王維的超脫。

釐清這些問題以後,我們再來看這副鳥鳴澗。

單說本詩傳達了王維的禪趣是沒錯的。但是本詩樸素自然的背後,傳達的更是詩人嚮往超塵出世,投入大自然,希望因為“遁世”而“遂性”的人生境界,這才實現了詩人的生活理想和情感追求。


一頭熱麻醬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裡,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

這首詩應當是作於713—741年(唐開元)年間遊歷江南之時,當時正是盛唐時期。此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嶽所居的云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是詩人寓居在今紹興縣東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前兩句以桂花墜落來烘托春山夜間的寂靜無譁;後兩句進一步以月出而使得山鳥驚鳴,極寫春山月夜幽靜的景色。這首小詩構思精巧,以花落、月出、鳥鳴等動景,映襯春山的靜謐,是"鳥鳴山更幽"的境界,頗富詩意。

《唐詩箋註》:"閒事閒情,妙以閒人領此閒趣。"《詩法易簡錄》:"鳥鳴,動機也;澗,狹境也。而先著夜靜春山空;五字於其前,然後點出鳥鳴澗來,便覺有一種空曠寂靜景象,因鳥鳴而愈顯者,流露於筆墨之外。一片化機,非復人力可到。"

而我也非常喜歡這首小詩,在故鄉的月夜,站在庭院中,望著空濛的山色,偶爾有一兩聲驚悸的鳥叫,便會想起這首詩來。



閒情偶記生活點滴


春天夜晚,寂無人聲,芬芳桂花,輕輕飄落。青山碧林,更顯空寂。明月升起,驚動幾隻棲息山鳥。清脆鳴叫,長久迴盪空曠山澗。

註釋:

⑴鳥鳴澗:鳥兒在山澗中鳴叫。

⑵人閒:指沒有人事活動相擾。閒:安靜、悠閒,含有人聲寂靜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種,這裡寫的是春天開花的一種。

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蕩蕩。空虛。這時形容山中寂靜,無聲,好像空無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驚:驚動,擾亂。山鳥:山中的鳥。

⑸時鳴:偶爾(時而)啼叫。時:時而,偶爾。

賞析:

關於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一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另一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臥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

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之一。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一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蓬安小青年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每當讀起王維的這首小詩,禁不住想起了現代詩人劉湛秋的“常常享受一種孤獨”的詩句。在浮躁和忙亂中,尋求一種歸隱、一種安息,或若有所失,但會得到心靈的寧靜和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