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楚文化,現在還有楚人嗎?

漢家明誠


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楚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河南新鄭),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鄂、湘、豫、皖等都是楚國故地。

從文化性質來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時也吸收了少量蠻夷文化的特點。

楚文化包括:青銅冶煉工藝、織絲工藝和刺繡、文學、美術和樂舞等。 楚文學的代表是楚辭,代表人物屈原。

楚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跨越時空的界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都註冊了“楚文化”的標籤,這對挖掘研究、發揚光大楚文化是非常有利的。





半支蓮6


楚國的發源地在哪?南陽的丹江口一帶。根據出土的大量文物來看,應該在南水北調的丹江口水庫附近,丹陽的丹,應該指丹江 ,古代江水的北岸又稱陽地,所以南陽淅川的九重一帶,應該就在丹陽附近。九重,本來就是皇帝的代名詞,韓愈有詩句為“一封朝奏九重天”。據說,人們稱呼的王城就淹沒在丹江的萬頃水波之中。想不到吧?真是滄海桑田,北京人喝的丹江水就來自楚國曾經的王城之上。

代表楚文化的珍貴文物:雲紋銅禁。

這是在淅川出土的楚國王子的
放置酒器的案几,該器具飾有多層鏤空雲紋,案子的上面俯有十二隻龍行怪獸,下面也有十二隻怪獸支撐在地面上。用已經失傳的失蠟法鑄造,作工技藝精湛,為國內所罕見。(現保存在鄭州博物館)。

代表楚文化的楚長城,楚軍營。

鄧州朱連山的楚長城仍蜿蜒逶迤,橫亙在山頂上。淅川坐禪谷上邊也有楚山寨,他們互為犄角,守衛著楚王城丹陽。多方印證,丹陽曾是楚國抵禦秦國的軍事要塞。(下面為楚兵營)

楚國由一個方圓幾十裡的小國,沿漢江南下,經過歷代國君的努力,不斷向南擴展,消滅了庸,楊,及南方大國鄂,湖北,湖南成為它的核心區域,後來勢力幾乎飲馬黃河,成為方圓千里的大國。現在,楚國後來的都城紀南城依然存在,南方各處也出土了戰國編鐘等重要文物。

楚文化中精神文明的代表:《離騷》。

《離騷》辭采華瞻,想象奇特,富有浪漫色彩對中國文化的浸潤與影響,無與倫比。另外,據說,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在楚國國君熊鬻著作的基礎上創作的。

楚國作為一個王朝消失了,但楚國的文化卻永遠閃耀著光輝,屈原不肯與世沉浮的憂世情懷,還有《楚書》中的那句名言,楚國無以為寶,唯善以為寶,卻擲地有聲,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現在哪裡還有楚人,都已變成了炎黃子孫。


江湖夜雨92


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荊楚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內涵可概括為八大系列:

、炎帝神農文化、楚國曆史文化、秦漢三國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長江三峽文化、江城武漢文化、現代革命文化。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現代史上,武漢甚至曾一度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為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經濟中心,江城武漢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角度審視荊楚文化的發展軌跡,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它在以下五個方面具有創新特質,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一是“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二是“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三是“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四是“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五是“止戈為武”的和合精神。荊楚文化的這些創新特質,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展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


足下三尺


楚文化就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形成的文化,始於楚國在楚國滅亡後漸漸融入到中原中原中去了。

楚國的地區,大致在今天的湖北一帶,所謂荊楚大地。周邊的河南的南部,湖南的北方大部分地區,以及往東的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區也都曾是楚國的疆域。當然疆域的邊界是一個不斷的變化的過程。

我們所瞭解的楚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其文字,“鳥篆”,字形非常的優美,是當時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屈原的騷體,應該是大家接觸最多的楚文化詩詞。

楚國的主體民族應該是當時的漢族和一些當地的少數民族。在楚國併入秦國之後,楚文化的地域特漸漸的不是那麼明顯了。這也是中華大一統的一個過程。

至於楚人,這個概念應該就是一個地域概念。楚國當時其實是不太服從周王的,他的地位本是子爵,而後僭越稱王,有一部學者也說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朝和楚王朝一度曾是兩個平行概念,各有一幫小弟互相不服還掐過幾架的。當楚國破秦國打破之後,楚人也就不存在了。當然心懷故國的當地的還是可以自稱是楚人,就是指的那塊地上的人,與屬於哪個帝國,哪個王國關係已經不太大了。那經過兩千多年了,荊楚大地的主人不知道換了多少了,湖北人還是可以自稱楚人的,就像我們山東老是說自己是齊魯人民一樣,就是個地域的代稱罷了。


文明剛剛崛起


楚文化是春秋時期中國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文化源於中原,與中原華夏集團有著密切的關係。楚文明的主源應是中原文明。從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長期與華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華夏先民所創造的先進文化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從統屬而言,楚於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統治。而且實物資料也表明,西周時期,楚文明的個性特徵尚不明確,它還保留著相當大的中原文明特點,到春秋以後才逐漸形成既別於中原姬周文明又別於其它區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點的成熟的獨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興起與其它文明一樣,也應具備相應的文明諸要素,我們可以此來考察楚文明興起的大致時間。 楚自鬻熊至熊繹受封的階段,文獻均記其“居丹陽”,而非“都丹陽”,加上又無相應的考古學資料相印證,當時丹陽只是一個地名,而非都城,也無城邑的建制,大型禮儀建築也尚未發現。就是懷疑為楚國製作或斷為楚國所有的青銅器,不僅未見於考古發掘,即使是傳世品中也一無所見,文字就更不用說了。此時,楚“闢在荊山,篳路藍縷”,可見生產力之低下,其生產關係也只能是以較單純的血緣關係為基礎形成的。楚的社會形態自然也比較原始。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河南新鄭),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

現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安徽北部、江蘇北部、河南東南部是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後楚文化的中心地區;貴州、雲南、廣東等地的部分地區也受到了楚文化影響。

從文化性質來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時也吸收了少量蠻夷文化的特點,時間愈晚,自身的風格突現則相對較多,沿著整個楚文明始則模仿,繼則變異,終則別創的發展路徑前進。

現在所說的楚文化只是從歷史或考古學上所講的楚國的遺蹟、遺物和歷史的文化。


天下文史


以洞庭湖為界湖南湖北兩省,都屬於楚文化的發源地。我查了一下歷史資料,楚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迄今為止800多年了,湖南省文化認同為楚文化弟子,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還在長沙嶽麓書院。於斯為盛還是,屈原投江都是湖南的驕傲。同時也有很多省份自稱楚文化發源地。無從查證。


卓陽


楚文化就是以現在的湖北湖南及江西北部為域地中心。以當時七雄之一的楚國為發祥地而產生的:“唯楚有材於斯盛也”!的古文化!楚文化的發展及壯大對於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現在不但還有楚文化的存在並且不斷地創新不斷進步!楚文化在當今仍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是任何文化無可替代的。現在的湖北湖南人就是楚人!荊楚大地人才薈萃!瀟湘楚地人傑地靈!


關山毓秀


應該沒有了,只有衍生品。《離騷》是代表作品,漢朝有多少是楚國的文化真沒有人統計過。我知道的是郡縣制是從楚國開始的,秦也是從楚國學習的。楚國在和晉爭鬥了二百多年後,楚才晉用是楚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當時秦還不行,所以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春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楚文化實際指的是荊楚文化,南方文化,楚人指的是現代的湖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