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史前的動物都那麼大,現在的動物那麼小?

沙洛特紹


史前也有很小的生物,可惜無法像恐龍化石那樣的龐然大物讓人感到震撼,而現在的動物也有很多巨型動物,最大的藍鯨甚至是地球生命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物種。

瞭解遠古地球生物只能通過化石,化石中有幾種,其中一種是體型龐大的生物,因為重力,體型龐大的生物必須有堅硬的足以支撐體型的結構,也就是骨骼系統,骨骼中本身就有比較多的無機物,在地下經過複雜的理化反應後形成化石;還有一些就是體型小的動物的化石,軟體動物的身體組織較難形成化石,因此很多軟體動物的化石只是它們死後留下的印跡化石。化石形成的難度比較高,萬不存一,那些能夠形成明顯化石的多是體型較大的生物,而體型小的沒有硬質結構的生物形成化石的可能要更低一些。而且體積大的化石是更容易發現的,體積微小的生物化石或者印跡化石,則需要細細排查,發現的幾率要低一些。多種因素導致人產生錯覺,認為史前的動物體型都比較大,而實際上恐龍時代和現代生物最大的動物體型都差不多,只是有一個明顯的區別,那就是陸地上動物的體型的演化。

陸地上曾出現過體型與藍鯨大致相當的恐龍,也出現過長達幾米的昆蟲,曾經有科學家認為體型的差異是當時地球大氣含氧量的差異,但在生物學研究中,在氧含量較高的環境中飼養昆蟲,昆蟲的體型能夠增大一些,但是卻也有限,不能無限制地長下去,體型增大30%就不錯了。地質學研究卻發現,石炭紀的大氣氧含量在35%左右,那時候有不少大型昆蟲,可是恐龍時代並沒有來臨,而在後來的二疊紀,大氣氧含量降低到15%左右,巨型動物的時代卻來臨了,出現了很多大型的恐龍,可見體型不是單一地受氧含量的影響。最主要的大概是地球環境因素,地球的環境整體上是不斷變化的,但是在某些歷史時期內,卻會相對地保持穩定,在歷史上幾次大型動物較為集中的時期,都是環境長期較為穩定的時期,地球陸地植物豐茂可以為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動物們可以放肆地繁殖生長,由於生存競爭的因素,那些體型大的相對更容易活下來,於是動物的體型大致向這個方向發展。

現在的陸地動物都是6500萬年前那次大滅絕事件後遺留的,也有部分動物的體型越來越大,長頸鹿等哺乳動物就有這個趨勢,只是沒能重現恐龍那麼大的體型,部分哺乳動物重回海洋,進化為現代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鯨魚。


來看世界呀


曾經記得看過一個紀錄片,紀錄片裡的科學家在描繪外星人的樣貌時認為,外星人的外貌體型跟其所居住的環境有著很大關係,舉個例子,假設外星生物居住的星球地心引力比較大,地心引力可能會促使其變得很矮。反之,倘若外星生命是居住在像月球那樣引力小的星體上,那麼在多年的進化中,可能其體型就會變得異常高大。

其實,這個道理並非只適用於外星生物,對於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樣,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生物的體積以及其特徵都會隨著居住星球的變化而進化。然而,在地球生物演變的漫長曆史當中,有一段時間卻似乎顯得有些不同,那就是大約在在石炭紀和侏羅紀之間,熟悉地質學的朋友們會知道,那時的動物體積,簡直是驚人的大。

隨便舉個例子,我們熟知有一種動物叫蜻蜓,它的體積很小,大概就只有半個手掌那麼大,經常會在很多植物中穿行。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石炭紀時期,蜻蜓的大小卻是現在的七至八倍,大概和現在的老鷹差不多大。那個時候,地上爬行的蠍子以及許多蟲類體積也都在一米以上。

在那個時期,還有一種最讓人熟悉的動物就是恐龍,它的體型全世界的人恐怕都不會陌生,可以算是世界上最龐大的怪獸了,小一點的恐龍也有幾噸重,幾米高,對於某些植食恐龍,其體長有時能達到驚人的二三十米,相當於五六層樓的高度。然而令人疑惑的是,那個時期的地球地心引力並沒有異常的小,然而當時陸地上的動物卻都出奇的高大,就在今天我們也無法看到幾種那麼大體積的動物。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距今約2億年前,那時地球上爆發了劇烈的火山運動;火山使得當時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劇增,造成了溫室效應。這種情況下,整個地球很快就變成了一個溫熱潮溼的“熱帶雨林”,植被的增加同時也使得當時陸地上的大氣含氧量異常豐富,大約是當今的1.5倍,這種情況也對當時很多大型的植食動物提供了大量食物。在這些種種條件的聯合下,動物的體積也就猛然增長,以至於達到了一個頂峰。所以,在那個時期的動物,為什麼長的如此龐大,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大氣的含氧量過於豐富了。


Dwarest丶


因為人類歷史只有7000年,從動物誕生到現在有6億年。怎麼都輪不到人類這七千年。

事實上,真正的巨獸時代也沒多長,侏羅紀晚期,白堊紀,第四紀前幾個冰期,加起來也就一億年。到了猛獁象的時代7噸以上的巨型動物已經不多了。

那些歷史上的巨型動物在生物漫長的歷史中只是過眼雲煙,期待那麼多巨獸都集中在短短7000年是不可能的。

人類還算非常幸運的,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藍鯨就和我們生存在一個時代。


愚不可及21


這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這個命題本身就存在問題。

就好比說,有人問,為什麼古代有那麼多才智高絕的人物,現在這麼少。這個比較本就不公平,你用幾千年的人物和幾十年的人物比,能公平嗎?

在這個命題中的史前,一般說的是人類歷史以前,也就是五千來年以前吧。但地球有生命已經幾億年了,幾億年出現的生物形形色色,你用幾億年出現的巨大生物和幾千年來有的生物比,幾千年佔幾億年的幾分之幾,這個本來就是有問題的。

現代的生物並不小

說現代的生物小,其實也不全對,藍鯨是現在存在的生物,是目前已知地球上出現過最大的動物,這能說明現在的動物比古代小嗎。

如果把鯨類算上,現在的動物個頭也不算小。

地球上出現過第二大體型的鳥(象鳥)、第三大體型的鳥(恐鳥)都是存在人類史上的,也就是幾百年前才被滅絕的,這也能證明如今的動物並不比以前小。

比如巨齒鯊可能是最大的魚類,你用他和現在的魚比,現在的魚不如,然後你再比爬行動物的時候,要找恐龍來比,但恐龍和巨齒鯊並非在同一個時間段裡。

所以你如果只是截取某一個時間節點來算,現在的生物的體型並不算特別小。如果算上被遠古人類滅絕的猛獁、雕齒獸、大地獺等,也不見得排位多靠後。


葉飄刀


首先,現在存活的藍鯨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動物,並不是現在生物就小了。你說的那個現象存在於陸地,確切來說就是恐龍時代到現在。大動物抗環境鉅變能力差一個重要因素,更主要原因是植物變化。恐龍時代的植物策略一般是難消化和有毒,恐龍不得不長出巨大身體來慢慢消化。要吃這些難消化的東西可不容易,現在估計的,當年的大型食草恐龍的生活估計一半在吃,另一半就在睡覺(現在的大熊貓也是如此)。之後的世界被生長快,容易消化的開花植物佔領,食草動物就沒有必要長那麼大了。


西瓜24


史前動物不一定巨大 不過他們那個時候長那麼大很多因為自身環境問題 就像恐龍時代 氧氣低二氧化碳高 這種環境讓植物茂盛 很適合恐龍以及其他大型爬行動物生存 而如果氧氣含量過高 就像巨蟲和兩棲動物時代的石炭紀 這兩個的體型比任何時代的同種生物都要大的多 當然 二疊紀的兩最大兩棲動物普氏鋸齒螈和巨型未命名娃娃魚除外 但節肢動物依舊是史無前例的體型 氧氣含量高加上悶熱潮溼的天氣 更適合兩棲動物和節肢動物的生存


九頭蛇海德拉


認為史前的動物都很高大,這其實是一種錯覺。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印象,大概會有一下幾個原因:

史前動物的確非常高大

地球生命歷史上的確曾經出現過許多高大的動物。

侏羅紀時期的樑龍和腕龍身長能夠達到60多米,體重可達100噸,是地球生命史上最為龐大的陸地動物(可能還有爭議。。)。那個時候地球的平均氣溫較高,溫暖而又溼潤,特別適合植物的生長。於是,植食性的樑龍和腕龍都不缺少食物來源,龐大的身軀有利於食草恐龍更好的保護自己不被食肉恐龍吃掉,所以樑龍和腕龍變得越來越高大。

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也是史前動物,在我國新疆發現了一種巨型犀牛的化石,它的身高達到5米以上,體重達到15噸以上,比現存陸地最大的哺乳動物——非洲象高大了不少。

不過,不論是樑龍還是巨犀,它們都不如今天還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種動物——藍鯨。藍鯨可能是地球生命歷史上最重的動物了。據稱,上世紀初曾經有人在南喬治亞島捕撈到一頭體重達到240噸的雌性藍鯨。

信息不對稱

輸入信息的不對稱會影響我們的認知。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咱們舉個例子。也許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童年陰影,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似乎學習好、勤勞勇敢、孝順聽話,集眾多優點於一身。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鄰居家也有很多比我們學習成績還要差,比我們更加調皮搗蛋的孩子。只不過這些信息,父母不會向我們訴說,他們生怕我們跟這些孩子學壞,所以只會把正面形象灌輸給我們。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被“洗腦”,這是因為我們所得到的信息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好,我要向他們學習。

同理,史前動物也有許多體型極小的,比如恐龍時代的人類祖先體型就非常小。可是小型動物的化石不太容易被發現,我們對它們的瞭解也比較少,許多人只顧著關注那些大型的史前動物了。

某些環境會孕育大型動物

動物的體形大小與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有著很大的關係。

3億多年前的二疊紀時期有許多巨型昆蟲,在那個時代,蜻蜓展開翅膀後寬度接近1米,海蠍甚至有可能比人類還要高大。一種解釋是那時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比較高,可達35%(如今是21%),充足的氧氣有利於保證昆蟲的呼吸作用。

綜上所述,史前的確有不少巨型動物,某些特殊的環境也會孕育超大體形的動物,加上信息輸入的不對稱,使得一些人受到了誤導,認為史前的動物普遍比現在的動物更大。


瘋狂知識點


史前、就是歷史前、也就是公元前、

恐龍的龐大身軀、不是地球環境生長出來的、而是引力重力小於地球、大氣壓小於地球、氧氣含量大於地球、食物來源好於地球的星球生長出來的、只是那個星球后來與地球相沖、墜毀地球了而已、、、由於記載不清晰、導致科學家誤認為是地球原生動物!

就算有其它星球的龐大動物來到了地球、也會因為長久受到地球引力重力、大氣壓、氧氣含量的鉅變、後代的體型也會隨之改變、變得矮小些!


太陽系長兼地球名譽球長


進化的結果和環境變化的結果。史前食物鏈豐富,可以自由攝取,身體原始狀態會自我進化,以及適應環境的變化,當然也會其它很多綜合影響,而且還會繼續影響,繼續進化。人類的出現在地球史上還只是一個瞬間,一切結論都只是我們粗淺而短暫的認識。


動繁前沿


地球體積小的時候引力也小,所以適合大型動物生存,現在的地球質量比恐龍時代的地球質量增加了將近一倍,地球引力增大,現在的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就是大象了,地球引力變化對海洋中的生物影響較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