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樂”的興起

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唐高祖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下長安為京都,自此便有諸多詩人名句頌長安之繁華。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歌頌的或許並不止長安此地,更甚是隱約地透露出了獨屬大唐的繁榮與興盛。唐朝四海昇平,海晏河清,人們一旦生活安定不愁生計,便琢磨在其他方面探索新的領域,自此唐朝在燕樂、文化、膳食、出行方面就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以燕樂之盛為唐朝文化做出的貢獻最為可貴。

一、巍巍大唐,政治相對比較清明,經濟高度發達,外加開放的文化氛圍的薰陶,詩人們痴迷作詩作詞,“燕樂”應運而生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音樂的發展從未停止,從詩三百篇的春秋詩經,到南蠻之地的離騷楚辭。現在的人見到這些經典詩歌,大多是印在紙卷之上的端重莊嚴的文字,可回首數千年前光景,這些文字也曾靈動的溢在人們的唇齒之間供人傳唱。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樂”的興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羅。”每一字每一句,吟唱起來都有其風骨柔情。古代音樂一直在發展,也一直有著不小的成就,可為何唐朝的音樂就能一騎絕塵突出重圍達到輝煌頂峰?

這是因為唐朝音樂的發展融合了前朝歷代音樂發展的可取之處,又融合了當時許多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精髓,在一步步取精華去糟粕的過程中凝練出更加有深度、有特點,符合人們審美需求的音樂來。

提起大唐盛世,人們大多會想到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柳眉朱唇的嬌柔仕女“名花傾國兩相歡,長的君王帶笑看。”再或是浩如煙海的詩詞文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大唐王朝,稱得上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燕樂,叫後生說起來,都可以洋洋灑灑高談闊論一番當時是如何流光溢彩光怪陸離。

上面提到,人們把注意力放到文藝燕樂上面的前提基礎是國家的安定與社會的安寧。唐朝幅員空前遼闊,不修長城,不止步於城牆。唐太宗開啟盛世“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襲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唐朝政治的清明穩定盛名遠揚海外。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樂”的興起

另外,唐朝延續並進一步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還有環環相扣的封建官僚體系,即三省六部制度。天子守社稷,國無難事,則民亦順。酒肆茶樓漸多,戲院瓦舍鵲起,人們日常來來往往唱詞做對,在文藝方面的研究也日漸進步深入,口口相傳,教負責宮廷燕樂的樂官也在不斷學習,更是增添了宮廷燕樂的樂趣,也更加方便地促進了其發展。

再來說唐朝經濟,唐朝的經濟何等盛大繁華早已不必多說,先不說正史書卷中的字面記載,“沽酒長安陌,一旦起樓高百尺”。李白高歌“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宴會的規模何止是奢靡盛大能夠完全形容的。

接下來便是文化氛圍的薰陶,唐朝時期,文化先進,並且與科技一般都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無數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中,唐朝詩人做出的貢獻可不小,“酒入豪腸,三分釀成了月光,還有七分,嘯成劍氣,修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唐朝實行“租庸調製”和“兩稅法”等措施,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唐朝的

余光中寫李白,最是突出當時的唐人風骨,“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詩人作詩不拘小節,數量多,種類也多,寫的多了,人們讀著好,便拿去做了唱詞用,如此倒是為當時同樣在進步的音樂提供了不少好詞。

二、唐朝“燕樂”表現形式頗多,各式各樣層出不窮,“十部樂”的出現、樂器以及技師群體等方面彰顯大唐王朝燕樂種類多樣性

唐朝宮廷燕樂主要是用於朝廷各種場合的宴會音樂,它的內容多樣,分為器樂、舞蹈與歌唱等多類,既具有儀式性又具有娛樂性。隋唐燕樂主要由樂舞技人表演,《新唐書·禮樂志》中有記載,唐朝盛時,隸屬於宮廷樂舞機構的太常寺和鼓吹署的樂人,音聲人等樂供舞技總數竟高達數萬人。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樂”的興起

不同的音樂種類有不同的樂技負責,人數眾多也說明了唐朝當時的燕樂種類何等繁雜豐盛。單是樂器,就分出了諸多種類,每一件樂器都能獨奏出一首完整的旋律。

古琴莊重,長蕭如風,玉笛瀟灑,琵琶悠轉,二胡悽婉,還有其他許多樂器不可計數。樂器多,樂種也多,隋朝的七部樂,到了唐朝變成了九部樂,唐太宗廢除“禮畢(文康樂)”,加入“燕樂”

十部樂細分開來,就是民間各種音樂,例如龜茲樂、清商樂、康國樂、西涼樂、高昌樂、安國樂、天竺樂、高麗樂和疏勒樂。

還有坐部技和立部技的區分,站位不同,職能不一,坐部伎的演奏員水平高於立部伎。當時風靡大唐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宮廷燕樂成功的典型,此曲由著名的皇帝音樂家唐玄宗作曲,後來又因為楊玉環的驚鴻一舞而成輝煌經典,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既引典回舊,又獨樹一幟。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樂”的興起

唐朝宮廷燕樂的種類很多,樂器種類多,技師種類多,各種曲子調調,舞步盤旋,都表現出了唐朝宮廷燕樂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樂趣,也表現出了當時人們的聰明智慧與藝術細胞。

三、宮廷燕樂的盛行不僅豐富了大唐文化的發展,促使了多種教育機構的出現,提升了唐朝人的文化素養等,同時對後世燕樂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借鑑作用

各種宮廷宴會舉辦,人們來來往往推杯換盞,唐朝又推行以才華為重的科舉制,考取功名在朝為官的才子眾多。他們偶爾在宴會上飲酒輒醉,然後吟詩助興,燕樂便是他們最好的著手點。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樂”的興起

又或是因為宴會上的音樂好聽至極,入了才子心意,一首好詩也容易是張口即來。唐朝李賀的名作《李憑箜篌引》,“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這部流芳百世的詩作便是詩人李賀因為李憑的箜篌奏出天人之音而興致突發而作。

還有李頎的“主人有酒歡今夕, 請奏鳴琴廣陵客”《今日良宴會》中所言“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皆是唐朝詩人因為燕樂而起的詩興。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燕樂對唐朝文化的貢獻非同一般,由音樂而得的文化作品同樣具有極大的價值。

宮廷燕樂對文化的影響還表現為有一系列音樂教育的機構,如教坊、梨園、大樂署、鼓吹署以及專門教習幼童的梨園別教園。這些機構以嚴密的考績,造就著一批批才華出眾的音樂家供宮廷宴會使用。他們學習著《踏搖娘》,唱著《蘭陵王》

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不自覺的就提升了唐朝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上面說著宮廷樂師多達數萬人,這些人在提升技能的同時學習文化,哪怕只是瞭解了音樂文化,也是大唐整體素質提高的一大助力。除此之外,唐朝的燕樂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唐朝的形象,加強了外來人員對唐朝的敬仰,促進了當時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時用燕樂會友,加強了唐朝對外聯繫,豐富了唐朝的文化。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樂”的興起

再來說唐朝宮廷燕樂對後世音樂的影響,唐朝燕樂已經是前歷朝歷代燕樂的集大成者,又做到了各個民族音樂的融合與貫通。這一點就為後世燕樂的發展奠定了極高的基礎,也為後人研究音樂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借鑑。

泱泱華夏數千載,歷史一頁一頁給我們留下的絕不只是朝代鏗鏘更迭的歲月,此間還有無數柔軟可觸,唐詩、宋詞、元曲、漢賦,還有娓娓道來的詩經吟唱,引吭高歌的大風起兮雲飛揚,歷史仍然在繼續,燕樂於宮廷雖不復。後人仍然應該繼續探索,去看《高山流水》景行仰止,去品《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先人們留給我們的一字一句,一曲一調都值得我們視若珍寶,因為那是時光留下的痕跡。

參考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