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岐山女真遺民完顏氏世系碑文考釋

陝西岐山女真遺民完顏氏世系碑文考釋

【摘要】陝西省岐山縣蒲村鎮洗馬莊村保存有自元代以來女真完顏氏的多種文化遺存,除各類傳說、風俗、祠堂、墓葬之外,還有保存完好的完顏氏世系碑一通。碑文記載了完顏氏自高祖完顏準元末於洗馬莊開府建衙至明代中期共計十一代人的譜系。碑文按照昭穆次序,分列人名共計170位,同時對其職銜、配偶及子男做了簡要記載。元明時期的完顏族人在秦隴地區較為活躍,早期軍事將領眾多,晚期逐漸重視科舉。岐山完顏氏所尊奉之完顏鄂和墓,墓主應為家族高祖完顏準,被元廷追封為鎮西侯。四世祖完顏也先帖木兒入明之後獲賜姓王,與包括五世祖完顏福得在內的數位完顏族人,以武將身份活動於洮岷地區。結合史志文獻考釋碑文,相互認證,或可填補元明時期女真遺民在西北地區活動的歷史空白。

【關鍵詞】完顏氏世系碑;女真遺民;完顏淮;完顏也先帖木兒;完顏福德;陝西岐山

一、岐山完顏氏世系碑文

2018年5月17日,筆者在寶雞朋友王新平、屈曉波等當地人士帶領下,對陝西省岐山縣蒲村鎮洗馬莊村留存的女真遺民完顏氏文化遺存進行了調研。

洗馬莊村現存有自元代以來女真遺民完顏氏的多種文化遺存,除各種傳說及獨特的女真風俗之外,尚有祠堂、墓葬和碑刻一通。祠堂為清代之物,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因長期無人過問而頗有搖搖欲墜之勢,希望能夠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儘快予以維修保護。祠堂後壁正中內嵌完顏氏世系碑一通,根據碑陰文字記載,此碑系清代同治年間重刻,詳細記載了完顏家族的田地和冢地畝數。碑陽文字按照昭穆次序,詳細記載了完顏氏自高祖完顏準至十一世祖的譜系,分列人名共計170位,同時對其職銜、配偶、子男及事蹟等做了簡要記載。茲移錄全文如下:

高祖完顏準,夫人高氏,夫人郭氏,朮虎元帥,元至正年封鎮西侯,守関西,初居安王屯,後建帥府於洗馬莊為衙。

二世祖(左側)完顏西禮吉剌歹,元帥,守岷州總帥,夫人石起柳,真氏;完顏廷英起,夫人蒲、劉氏;完顏世力卜花,元帥,夫人蒙古氏。(右側)完顏朵吉歹,元帥,恩府,夫人李、秦氏,建修安王屯寺,坐故;完顏南吉歹,元帥,夫人李、阿真氏,建墳於麻野溝西,三頃餘畝,東南北俱溝,西止原;完顏巴思卜花,元帥,夫人答答氏。

三世祖(左側)完顏兀闌哈歹,元帥,夫人阿剌氏,元至大年守四川威茂安撫司,今改隴州宣撫司僉事、明月関土巡檢;完顏大狗,元帥,失跌山口暗(職),補軍役,夫人耶律氏;完顏三,千戶,宜人王氏;完顏黑虎,元帥,夫人王氏;完顏中重,舍人,劉氏;完顏仲賢,符氏;完顏惟中,李氏;完顏信信,王氏。(右側)完顏朵力卜歹,元帥,夫人馬、蒲魯分氏;完顏得辛,元帥,守岷州,夫人田氏;完顏仲義,知隴州事;完顏仲□,李氏;完顏伯玉,豆氏;完顏世榮,李氏;完顏巴巴四舍,成氏;完顏五舍,李氏;完顏宮舍,趙氏。

四世祖(左側)完顏小狗,元帥,雙掛虎頭牌,夫人查查氏;完顏孛顏帖木兒,元帥,守雲南,夫人虎氏;完顏琳,平涼副帥,今附籍涇州,夫人耶律氏;完顏也先帖木兒,元帥,至正年守岷州,洪武賜姓王氏,死則歸原姓,夫人虎氏;完顏拜顏卜花,元帥,領軍民一千兼岷州十八族,守梅川並野狐橋,夫人蒙古氏;完顏仲得,豆、符氏;完顏思敬,羅、段氏;完顏思榮,李氏;完顏思道,楚氏;完顏思齊,徐氏;完顏帖木,舍人,豆氏。(右側)完顏朵力癿歹,元帥,夫人蒙古氏;完顏帖木倫,夫人都氏;完顏奧魯帖木兒,元帥,守雲南省,今改播州宣慰,夫人底斤氏;完顏均,元帥,守平涼,建墳衙俱姜村,碑存,夫人耶律氏;完顏撒,千戶,宜人張氏;完顏拜舍,吉氏;完顏乞舍,白氏;完顏敬禮,王氏;完顏友得,李氏;完顏仲行,李、張氏;完顏國政,何氏;完顏守道。

五世祖(左側)完顏福得,千戶,今授洮州指揮、千戶,宜人康、介氏;完顏那孩,李氏;完顏思通,起、王氏;完顏買兒,尹氏,生秉方;完顏斌,辛氏;完顏吉,馬氏;完顏七,王氏;完顏廷中,李氏;完顏矩中,張氏。(右側)完顏武中,馬氏;完顏□□,石、李氏,生秉讓、秉文、秉彝;完顏海海,王氏;完顏智中,李氏;完顏瑀中,白氏;完顏哈剌,楊氏;完顏進中,祁氏;完顏則中,耿氏;完顏信中,張氏;完顏景中,陳氏;完顏賞中,辛氏。

六世祖(左側)至此輩分戶籍不同。完顏秉方,張、何氏,生進、浩、合、九;完顏義舍,馬氏,生成。(右側)完顏秉讓,坐故,夫人高氏,生三、詣、謙;完顏秉文,黃氏,生肅;完顏秉彝,高氏,生寧、茂。

七世祖(左側)完顏進,王氏、曹氏,任經歷,生汝霖;完顏浩,韓氏,生網;完顏合,邢氏,生幹;完顏九,劉氏,生資、寅;完顏成,千戶,宜人周氏,生銘;完顏剛,指揮。(右側)完顏三,文氏,生能、文;完顏詣,重修安王屯寺,墓碑存,周、張氏,生真;完顏謙,喬、徐氏,生景智;完顏肅,郭、呼氏,生秀、泰;完顏寧,鄭氏,生欽、愛;完顏茂,魯氏,生懷、景明、慶。

八世祖(左側)完顏文,薛氏,生景全;完顏能,解、李氏,生廷輔、景陽;完顏汝霖,徐氏;完顏網,任典史,李氏,生珊;完顏幹,劉氏,生景得;完顏資,李氏;完顏寅,張氏;完顏銘,千戶,宜人陳氏,生啟舍;完顏鎮,任巡檢,夫人白氏;完顏廷福。(右側)完顏真,劉、趙氏,生簫、節;完顏景智,李氏,生恭;完顏秀,曹氏;完顏泰,喬氏;完顏欽,李氏,生子溫;完顏愛,翟氏;完顏景明,金氏,生楊富學等陝西岐山女真遺民完顏氏世系碑文考釋銳;完顏懷,於氏,生和、隆;完顏慶,何氏,生子祿、子玉、子俊。

九世祖(左側)完顏景全,張氏,生棟材;完顏廷輔,楊氏,生世輕;完顏景陽,高氏,生世珀、世瓚;完顏珊,周氏,生廷豐;完顏景得,張氏,生廷西;完顏益,陳、曹氏;完顏梅,黃氏;完顏啟舍,包氏,生憲;完顏賓,省祭官;完顏憲,任縣丞,生嶽、峰、岱。(右側)完顏簫,馬氏,生自北、自西;完顏節,李氏,生自南、自東;完顏恭,史氏,生世友、世斤;完顏子溫,曹氏,生廷奉、廷記、莫牛;完顏銳,武氏,生川、文仁、文義;完顏和,曹氏,生文約;完顏隆,袁氏,生文禮;完顏子祿,雒氏,生閭、闑;完顏子玉,黃氏,生関、闕、閏;完顏子俊,曹氏,生間、闊、開。

十世祖(左側)完顏六,李氏;完顏世斤;完顏世友;完顏自東,李氏;完顏自南;完顏自西;完顏自北;完顏棟材,張氏,生吉詔;完顏世輕;完顏世珀,黃氏;完顏[世]瓚,滕氏;完顏廷豐,劉氏;完顏廷西,王氏;完顏用,指揮,安人房氏;完顏憲,千戶,宜人葉氏;完顏嶽,監生,子良弼;完顏峰,廩膳生;完顏岱,廩膳生。(右側)完顏廷奉,王氏;完顏廷記,李氏;完顏莫牛;完顏川;完顏文仁,吳氏;完顏文義;完顏文約,徐氏;完顏文禮,齊氏;完顏閭,生吉詞;完顏闑,生吉;完顏関,雒氏,縣丞,生吉識;完顏闕,告桃川,本縣二門有碑,妻張氏;完顏閏,黃氏;完顏間;完顏闊,邢氏;完顏開。

十一世祖(左側)完顏吉詔,王氏,生政、寬、信、敏;完顏良弼,生愷。(右側)完顏守己,生業、莊、坤;完顏吉,生萃、柳;完顏吉緒,生曉;完顏吉誥,生枝、柱;完顏吉誠,生柄、菊;完顏吉詞,黃氏,生軏、輗、輯;完顏吉,李氏,生權;完顏吉識,生梧、桐;完顏吉謂,蘇氏,生慄;完顏吉謝,生連、順、度;完顏吉請,黃氏。

陕西岐山女真遗民完颜氏世系碑文考释

關於岐山完顏餘緒的具體情況,此前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賀曉燕做過調查,內容比較詳備,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方便。惜未見公刊,僅有電子本可以參見,且主旨在於社會調查,對完顏氏世系碑未做細緻研究,遺留下不少可供探討的空間,故特撰此文,冀引起相關學者對岐山完顏氏及其文化遺物的關注。

二、碑文所載岐山完顏氏世次及職

碑首楷書“高祖完顏準,夫人高氏,夫人郭氏,朮虎元帥,元至正年封鎮西侯,守關西,初居安王屯,後建帥府於洗馬莊為衙”。

完顏準有子6人,除完顏廷英起1人之外,完顏西禮吉剌歹、完顏世力卜花、完顏朵吉歹、完顏南吉歹、完顏巴思卜花等5人均任元帥;

三世祖兄弟17人,其中完顏兀闌哈歹、完顏大狗、完顏黑虎、完顏朵力卜歹、完顏得辛等5人任元帥,完顏仲義1人任隴州知事,完顏三1人任千戶,完顏中重1人任舍人;

四世祖兄弟23人,其中完顏小狗、完顏孛顏帖木兒、完顏也先帖木兒、完顏拜顏卜花、完顏朵力癿歹、完顏奧魯帖木兒、完顏均等7人任元帥,完顏琳1人任副帥,完顏撒1人任千戶,完顏帖木1人任舍人;

五世祖兄弟20人,僅有完顏福得1人任指揮、千戶;

六世祖一輩戶籍不同,兄弟5人,無一人授官;

七世祖兄弟12人,其中完顏進1人任經歷,完顏成1人任千戶,完顏剛1人任指揮;

八世祖兄弟19人,其中完顏網1人任典史,完顏銘1人任千戶,完顏鎮1人任巡檢;

九世祖兄弟20人,其中完顏賓1人任省祭(察)官,完顏憲1人任縣丞;

十世祖兄弟34人,其中完顏用1人任指揮,完顏憲1人任千戶,完顏關1人任縣丞;

十一世祖兄弟13人,無一人授官。

陕西岐山女真遗民完颜氏世系碑文考释

根據碑文,岐山完顏氏世系自高祖至十一世祖共計170人,其中授官者共計36人,約佔總人數的21%。計有侯爵1人,元帥17人,副帥1人,知事1人,千戶5人,舍人2人,指揮3人,經歷1人,典史1人,巡檢1人,省察官1人,縣丞2人。自高祖完顏準至四世祖共計47人,其中侯爵1人,元帥17人,副帥1人,知事1人,千戶2人,舍人2人,共計授官24人,約佔總人數的51%。自五世祖至十一世祖共計123人,其中千戶3人,經歷1人,指揮3人,典史1人,巡檢1人,省察官1人,縣丞2人,共計授官12人,約佔總人數的10%。

授官的36人當中,在今秦隴一帶任職者,計有高祖完顏準“守關西”,二世祖完顏西禮吉剌歹元帥守岷州,三世祖完顏兀闌哈歹元帥改任隴州宣撫司僉事、明月關土巡檢,完顏得辛元帥守岷州,完顏仲義知隴州事,四世祖完顏琳副帥守平涼並附籍涇州,完顏也先帖木兒元帥守岷州,完顏拜顏卜花元帥守梅川並野狐橋,完顏均元帥守平涼,五世祖完顏福得千戶任洮州指揮等10人,約佔授官總人數的28%。除此之外,在今滇黔一帶任職者,計有四世祖完顏孛顏帖木兒元帥守雲南、完顏奧魯帖木兒元帥守雲南省改任播州宣慰等2人,約佔授官總人數的5%。其餘24人由於碑文僅存其職,暫時無從考證。

值得注意的是,世系碑還刻意記載了二世祖完顏朵吉歹元帥曾建修安王屯寺並坐故,六世祖完顏秉讓坐故,七世祖完顏詣重修安王屯寺等事,說明完顏族人信奉佛教者不在少數。另外,十世祖完顏嶽、完顏峰、完顏岱等人參與科舉,亦可作為明代完顏家族逐漸棄武從文之典型例證。

慮及完顏氏四世祖完顏也先帖木兒於洪武年間歸明,故而前三世祖皆為元人,五世祖完顏福得主要活動於洪武中期,按照每世20年推算,第十一世亦即世系碑中的最後一輩,應為明代中期之人。同時,按照此碑重刻於清同治年間之明確記載推而論之,同治完顏氏世系碑之參考祖碑應刻於明代中期。

三、岐山完顏氏高祖考辨

世系碑首雲完顏準為“朮虎元帥”。據《金史·國語解》之《姓氏》記載:“完顏,漢姓曰王……朮虎曰董。”如此一來,則朮虎元帥即為董元帥,此說顯然無法立足。那麼“朮虎”是否另有他意,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碑文記載,四世祖完顏也先帖木兒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1370)以元帥職銜戍守岷州,入明之後獲賜姓王。洗馬莊村耆老亦曰,祖上有人曾在元朝任職元帥,後投靠朱元璋,因屢立戰功而被朱元璋賜姓為王。這一說法與世系碑所載基本相符。然而,碑首既雲完顏準於元代至正年間獲封鎮西侯,又云完顏準之孫完顏兀闌哈歹於“元至大年(1308—1311)守四川威茂安撫司,今改隴州宣撫司僉事、明月關土巡檢”,曾孫完顏也先帖木兒於“至正年守岷州,洪武賜姓王氏”。試問先輩如何能在後輩之後獲封爵位?完顏準死後,因其子孫權勢顯赫而獲追封侯爵,或可作為比較合理之解釋。按照每世20年推算,完顏準於岐山縣蒲村鎮洗馬莊村開府建衙及其活動年代,應以13世紀中後期為宜。而這一時期,恰是戰亂頻仍的金、宋與蒙元之交。

終元一代,王爵稱“鎮西”者,僅有鎮西武靖王鐵木兒不花、搠思班、卜納剌等人,而並無侯爵稱“鎮西”者,抑或正史漏載也未可知:其一,岐山完顏氏本為金之皇族,入元以後,雖然家族之中也有數人擔任軍政要職,但是未必就敢顯山露水;其二,完顏氏作為女真部族,相較於漢人,缺乏樹碑立傳之傳統,致使留存至今的典籍和金石資料殊為匱乏;其三,明初宋濂等人編修《元史》,雖然保存了不少史料,但是由於倉促求成,誤載、重載、漏載之舛誤迭出;其四,除《元史》而外,諸如十三朝實錄和《皇朝經世大典》等原始文獻多已亡佚,或有記載亦無從查考。

洗馬莊村之東,一處高聳的墓葬分外引人矚目。墓前有原岐山縣革命委員會所立之“岐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完顏鄂和墓”碑。

完顏鄂和何許人也,他和岐山完顏氏世系碑所載之完顏準又是什麼關係呢?據明代萬曆十九年《重修岐山縣誌》記載,完顏元帥乃“金之宗室也”,僅有其姓氏職銜,而不詳其名;清康熙六年《陝西通志》卷28《陵墓》有“金完顏元帥墓”之記載,亦不詳其名;雍正十三年《陝西通志》卷71《陵墓二》記載:“金完顏元帥墓,在益店北,金之宗室,名失傳”。乾隆四十四年《岐山縣誌》卷8記載:“金完顏元帥墓,在益店北,舊志:金之宗室,名失傳。”然而民國二十四年《岐山縣誌·地理·陵墓》卻有較為詳備的記載出現:“金完顏鄂和墓,在益店北洗馬莊附近,相傳金宗室,名軼(佚)。今洗馬莊居民,生姓王歿姓完顏者,其後裔也。”其後新編之《岐山縣誌》襲用此說,並詳加考證:“完顏鄂和墓,在蒲村鄉洗馬莊王家村東,高4米,圍大80米。1972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王家村人指此墓為其祖墳。據說今村人約相當墓中人的三十世後代。關於墓中人,清雍正《陝西通志》稱之為完顏元帥,民國二十三年(1934)《陝西省通志稿》稱之為完顏鄂和,並注:‘鄂和,官金籤(僉)樞,元兵攻陝遇害。子永祿收父骨葬此。’王家村完顏氏祖祠內同治十二年碑石載:‘始祖完顏氏諱準,系箕子之後也。大元至正年間封鎮西侯。’據上所述,完顏鄂和與完顏準顯系兩人,前者生當元初,為金殉職;後者生當元末,曾受封於元王朝。王家村人認為墓中人應屬後者,我們則認為前者近是,故以定墓名。”

此一記載即為古墓立碑之證據所在。然古人修志之時,對於已有定論或尚存疑問之記載,必然前後相因,有關部門僅因方誌當中一條突兀的記載就對古墓主人做了斷言,未免唐突過甚。

關於完顏鄂和之身份,岐山縣蒲村鎮洗馬莊村王甲午等人均將其以為《金史》所載之“完顏訛可”。檢諸《金史》,名為“完顏訛可”者計有三人。

《金史》卷111《完顏訛可傳》雲:“完顏訛可,內族也。時有兩訛可,皆護衛出身,一曰‘草火訛可’,每得賊好以草火燎之;一曰‘板子訛可’,嘗誤以宮中牙牌報班齊者為板子,故時人各以是目之。”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九月,蒙古軍隊攻打河中(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金廷派內族兩訛可帶兵三萬前去守城,“河中破……草[火]訛可戰數十合始被擒,尋殺之……板[子]訛可提敗卒三千奪船走,北兵追及,鼓譟北岸上,矢石如雨。數里之外有戰船橫截之,敗軍不得過,船中有齎火炮名‘震天雷’者連發之,炮火明,見北船軍無幾人,力斫橫船開,得至潼關,遂入閿鄉。尋有詔赦將佐以下,責訛可以不能死,車載入陝州,決杖三百。識者以為河中城守不下,德順力竭而陷,非戰之罪,故訛可之死人有冤之者”。顯而易見,草火訛可在被俘不久之後即死,而板子訛可則“不死於陣而死於刑”,故而兩訛可均因這場戰爭而死。

村民王甲午根據史料記載及村中“先祖戰死無頭”的傳說推測,“葬於洗馬莊村的完顏鄂和為草火訛可的可能性較大,草火訛可曾長期擔任陝西行省及陝州總帥,後官至權籤樞密院事,在邠州、涇州和鳳翔府境內防備敵軍”。然而是說與《金史》之記載頗有出入:“初,訛可以元帥右監軍、邠涇總帥、權參知政事,奉旨於邠、涇、鳳翔往來防秋,奉御六兒監戰,於訛可為孫行,而訛可動為所制,意頗不平,漸生嫌隙。七年(1230)九月,召赴京師,改河中總帥,受京兆節制。此時六兒同赴召,謂訛可奉旨往來防秋,而乃畏怯避遠,正與朝旨相違,上意頗罪訛可。及河中陷,苦戰力盡,而北兵百倍臨之,人謂雖至不守猶可以自贖,竟杖而死,蓋六兒先入之言主之也。”

是知,此訛可非草火訛可而應為板子訛可。草火訛可在河中之戰中已被擒殺,板子訛可力戰不支,提兵敗走,後因讒言而死。正是板子訛可,擔任元帥右監軍、邠涇總帥、權參知政事之職。以地緣論,板子訛可確曾任職於今陝西一帶,然而僅憑人物姓名在語音方面的相似,而不考慮具體細節就斷然確定洗馬莊村東古墓中之完顏鄂和即《金史》所載之草火訛可,顯然失妥。

另外一人,見於《金史·荊王守純傳》:“荊王守純本名盤都,宣宗第二子也……守純三子,長曰訛可,封肅國公,天興元年(1232)三月進封曹王,出質于軍前”。意即金宣宗次子完顏守純之長子亦名完顏訛可,封爵曹王,在金與蒙元之戰中曾經充當人質。關於此人行蹤,《元史·唐慶傳》有如下記載:“唐慶……歲丁亥(1227),賜虎符,授龍虎衛上將軍,使金。壬辰(1232),太祖復以慶為國信使,取金質子,督歲幣,以金曹王來,見帝於官山”。前文已言草火訛可、板子訛可皆於金正大八年(1231)受金哀宗所遣,在河中之戰中先後死亡,而此處之曹王完顏訛可繫於金天興元年(1232)三月封王。民國《陝西省通志稿》曰完顏鄂和“元兵攻陝遇害,子永祿收父骨葬此”。

陕西岐山女真遗民完颜氏世系碑文考释

金朝經營西北的大本營鳳翔與岐山毗鄰,鳳翔縣陳村鎮紫荊村屈家山發現的紀事磚載:在馬年壬午(1222年)秋月和狗年丙戌(1226年)春月,成吉思汗和木華黎曾先後二度統領探馬赤軍數十萬征伐金之鳳翔,但皆以兵敗而告終。及至兔年辛卯(1231)春月,窩闊臺汗統蒙古探馬赤軍三十萬再攻鳳翔,歷經三月餘的苦戰,才終於攻陷其地,守將完顏合達棄城逃往河南,蒙古軍“屠城三月餘”。

紀事磚對蒙古軍三徵鳳翔的記載與傳統史料大體一致。岐山之陷落自應在此年。然《金史》所載的曹王獲封是在天興元年(1232),說明《陝西省通志稿》的記載是不可信的。再說,完顏準之受封鎮西侯是在元至正年,比1234年金朝之亡要晚一個多世紀。尤有進者,世系碑中不見永祿其人,如果由他親自將父親鄂和之遺骨葬諸岐山,則當地就應奉鄂和為初祖,永祿為二祖。現實情況並非如此。世系碑記載之二世祖完顏西禮吉剌歹等兄弟六人,並無一名為永祿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因為三世祖完顏兀闌哈歹活動於元代至大年間,所以高祖、二世祖的活動年代應在13世紀中後期,距離金朝滅亡不久。但是憑此一點,亦不足以完全認定大墓主人就是曹王完顏訛可。

據當地村民所說,“鄂和”為女真語之職官名,相當於漢語之“僉樞”。然而求諸文獻,並未見到此類記載。明人所編《女真譯語》有“倭和”一詞,意為“石頭”;清人奕賡所撰《清語人名譯漢》亦有“鄂和”一詞,即“已然之詞”。無論如何,鄂和(訛可)作為人名,源於女真語是毋庸置疑的。

按照古之昭穆制度,高祖居中,左昭右穆,因為高祖之墓葬最受尊崇,所以要比一般墓葬高大許多。因此,岐山縣蒲村鎮洗馬莊村東面之大墓,必為岐山完顏氏高祖完顏準之墓無疑。

四、岐山完顏氏四世祖完顏也先帖木兒考實

岐山完顏氏世系碑對其一至十一世祖的記載相當明確,其中四世祖完顏也先帖木兒之身份尤為特殊。碑文記載:“完顏也先帖木兒,元帥,至正年守岷州,洪武賜姓王氏,死則歸原姓,夫人虎氏。”在《明實錄》和《明史》當中,關於朱元璋及其後嗣之君對少數民族人士賜姓之記載頗多,誠如張鴻翔先生所言:“明為懷柔遠人,固我邊疆,於是授之官職以結其心,賜之田園以固其志,而來歸者遽樂不思蜀,改名易姓,佔籍華土,久而乃為中原之新氏族矣”。

洪武元年(1368)二月壬子,“詔復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語、胡姓名”。如此一來,漢族以外諸族紛紛改姓易氏,或從多字姓改為單字姓,或由原姓改為張、王、李、趙等漢族大姓。同時,他們通過與以漢族為主的其他民族通婚的方式,經過二至三代人的時間,便與漢族無異了。朱元璋對少數民族人士賜姓甚多,岐山完顏氏之四世祖也先帖木兒即在這一時期獲賜姓“王”。然而《金史·國語解》既雲:“完顏,漢姓曰王”,意即在明代洪武年間之前,即有完顏族人姓王之先例,故而洪武年間之賜姓應系順勢而為。據世系碑還可得知,也先帖木兒不僅獲賜姓王,還獲得了生時姓王死後恢復完顏原姓之特權,並且這一特權作為傳統被完顏族人延續至今。

關於完顏也先帖木兒其人,地方誌乘多有記載,清代康熙四十一年《岷州志》卷13《職官下·鎮守都指揮》附以按語,對完顏也先帖木兒做了如是記載:“是劉侯亦守岷之一人,且有政績可表者也,惜乎其名不傳。又岷之西郭,有明季勇略將軍完顏王公之墓。相傳王公為元時完顏鐵木,洪武初率眾歸附,更名王完顏,受指揮職,駐節岷山。及考其實,即公之後人亦茫無確據也。聊識數語,為兩公略存其跡雲”。

陕西岐山女真遗民完颜氏世系碑文考释

由此可見,完顏鐵木於明代洪武初年率眾歸附並更名為王完顏。較諸碑文,洪武年間守岷州之人,唯完顏也先帖木兒一人而已,此一記載與世系碑中完顏也先帖木兒於“至正年守岷州,洪武賜姓王氏”之記載完全契合,故而《岷州志》中之“完顏鐵木”當為岐山完顏氏之四世祖完顏也先帖木兒無疑。古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地方誌乘關於官員離任後之去向難以續載,完顏也先帖木兒之此種情況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古人因為宗族龐大,父子叔侄年齒相遠者屢見不鮮。完顏兀闌哈歹既為三世祖,完顏也先帖木兒既為四世祖,兩者相去恰好一代。前者“守四川”在元代至大年間,後者“守岷州”在元代至正年間,以此可以證明年代推算之不謬也。

《岷州志》卷4《建置·園亭·附古蹟古墓》又云:“宋安撫使王韶墓,在城南半里金童山下,向為居民侵沒,坯土餘留無幾。康熙四十一年同知汪元捐資築臺,並立碑以表之。”意即岷州城南半里處有宋人王韶之墓。此一錯誤說法在清代之岷州甚為流行,乃至出現諸如《吊王將軍墓》等詩歌作品。同書卷14之《宦跡》雲:“王韶,神宗熙寧三年為建昌軍司理……進諫議大夫端明殿大學士,未幾遷樞密使。”然而並無王韶葬於岷地一說。清光緒初年《岷州鄉土志》之《地理》雲:“城南金童山有明二郎祠,今廢。山下有宋王韶墓,附會不足信。”按此一說,清代岷州舉人陳如平先生也對王韶墓葬之說提出了明確否定,光緒三十四年《岷州續志採訪錄·藝文》所錄陳如平《鄉土志附考》雲:“王韶,江州德安人。其戰功在狄道、河州、洮州、西寧,與岷似不相涉。然木徵降,而岷、宕、洮、迭皆內附,即以列諸岷之宦跡亦無不可。然史稱韶晚年與王安石不和,出知洪州。《捫蝨新語》又載其洪州疽發背死矣,而岷州乃有其墓。康熙間同知汪公元又封培致祭,岷之人嘖嘖稱之弗衰,而究非其實也”。

否定該說之後,陳如平又加按語曰:“岷有元將完顏,洪武初歸附,自稱王完顏,此亦猶廓擴鐵木耳之稱王保保也。死葬西郭,西郭偏南即金童山下,墓或即此人乎?或別有王姓古墓,亦未可知。要之,不可謂王韶墓在此也”。

陳如平否定王韶墓葬之說有理有據,而其書中出現之“元將完顏”,必出於清光緒初年《岷州鄉土志》之如下記載:“明太祖洪武二年,元將李思齊自鳳翔奔臨洮,而岷州有元將完顏鐵木亦據城守。徐達遣馮勝徇臨洮,太祖又敕書招思齊,許以漢待竇融之禮,思齊降,完顏鐵木遂率眾歸附,乃命曹國公李文忠(馬燁)開設岷衛,而遣指揮聶緯率兵守禦。是為岷州明初用兵締造之始。按史:思齊養子趙琦,本狄道人,始思齊奔吐蕃,則臨洮實狄道也,而完顏鐵木時鎮岷州,必為思齊據守,及思齊降,則亦歸附,此勢理宜然,況岷志《職官》明雲:‘完顏鐵木,洪武初率眾歸附。安得以完顏之事強屬思齊乎?’’

由此可見,完顏鐵木乃李思齊之部將。《岷州續志採訪錄》之兵事基本轉錄自《岷州鄉土志》的記載。成書早於《岷州續志採訪錄》的王繼政《岷州志》今雖難得一見,然《岷州續志採訪錄·學問》提及王繼政曰:“《岷志》自雍正以來,迄今未有續修者,君採輯舊聞,都為一冊,雖不甚詳備,然耆舊名氏、職官、爵裡、年月先後,頗以足資考核”。可見陳氏修志亦曾借鑑王氏之《岷州志》,而光緒八年之王氏《岷州志》在年代上又與《岷州鄉土志》相去無幾,故存世岷縣方誌關於完顏鐵木之記載,當以康熙四十一年之《岷州志》為最早,光緒初年之《岷州鄉土志》為最詳。

“[洪武二年夏四月]丁丑,馮勝至臨洮,李思齊降。”“二年渡河趨陝西,克鳳翔。遂渡隴,取鞏昌,進逼臨洮,降李思齊。”此類記載足以證明完顏鐵木也在降將之列。雖然其人不見於《明太祖實錄》等官修史書,但是藉由李思齊降明一事,亦可略知一二。《明太祖實錄》卷41洪武二年夏四月丁丑條雲:“其養子趙琦者,與其麾下紿之輿西入吐蕃,思齊信之,遂俱奔臨洮。琦等私竊寶貨婦女避匿山谷間,思齊遂窮蹙,至是宗異師至,遂舉臨洮降,琦等亦相繼來歸。宗異遣宣使張本中報捷京師,大將軍徐達遣指揮韋正及趙琦、司馬來興、朵兒只吉等守之。琦,狄道人,一名脫脫帖木兒,時呼為趙脫兒,世為元土官雲。”

關於此事之記載,《明太祖實錄》以後諸書,如成書於清康熙年間之《國初群雄事略》和乾隆年間之《明鑑》,皆襲自《明太祖實錄》。錢謙益甚至在《國初群雄事略》卷10之汝寧李思齊部分明確標註其資料源於《明太祖實錄》。《明鑑》卷10雲:“馮勝逼臨洮,思齊果不戰,降。初,思齊在鳳翔,帝以書諭之……思齊得書欲降。其養子趙琦,本狄道人,紿思齊奔吐蕃。思齊信之,遂奔臨洮。琦私竊寶貨、婦女,逃匿山谷間。思齊窮蹙遂降,琦等亦來歸。思齊至京,帝深慰之。授江西行省左丞。不之官。”

據此可言,趙琦為左右李思齊退走臨洮和最終降明的關鍵人物。成書於明初之《紀事錄》卷下洪武二年十二月條對此事記載尤詳:“[洪武二年]十二月,[徐]達遣大都督馮勝追思齊,至臨洮,土官平章趙脫兒挾思齊出城降,達以金吾衛指揮潘彝守之。達令騎士送思齊、靈真保、脫兒等三人赴京。上欲懷遠人,授思齊為平章,食祿而不署事,靈真保為鞏昌衛指揮同知,脫兒為臨洮衛指揮僉事。達以二城降兵,土著者仍為土著,客兵分調各衛聽徵,農民俱複本業。汪[靈真保]、趙[琦]二指揮,俱頒以金筒誥命,亦令自舉千、百戶、鎮撫,管領土著軍事。”

錢謙益在《國初群雄事略》一書中也引用了這段史料。此處之“二城”,當為汪靈真保任職之鞏昌和趙琦任職之臨洮無疑。汪靈真保、趙琦降明以後,分別被授予鞏昌衛指揮同知和臨洮衛指揮僉事之職,同時還被授予舉薦千戶、百戶、鎮撫及管理土著軍事之權力,甚至“世為元土楊富學等陝西岐山女真遺民完顏氏世系碑文考釋官”的趙琦後裔直至清光緒年間仍為土司。《清史稿》曰:“[狄道州]脫鐵木兒,蒙古人。明初,授陝西平章宣慰使司都元帥,隨大將軍徐達招撫十八族鐵城、岷山等處,賜姓趙,更名安,授臨洮衛土官指揮同知……傳至趙師範,清順治二年,底定隴右,師範率子樞勷歸附,仍令管理臨洮衛指揮使土司事務。同治元年……趙壇領土兵防守州城……四年……以兄子元銘為繼……解河州圍,加二品銜勇號。”

如此,結合岷縣方誌之記載不難推定:作為李思齊養子,在李思齊降明之後,趙琦也繼踵歸附,並被明廷委以臨洮衛指揮僉事之職,授以舉薦千戶、百戶、鎮撫之權,而完顏鐵木作為趙琦部將,當也在所薦官員之列而得以繼續任職。《岷州鄉土志·氏族》雲:“李氏,本河南羅山縣人。明洪武初思齊降附,其次子義授指揮僉事,掌岷印;義子芳,芳子國柱,俱襲僉事,則世為岷人矣。然入國朝來,世次仍無可考焉。”

可知李思齊後裔之一支定居岷地。岷地完顏鐵木之墓不可考,其“後人亦茫無確據”,然完顏鐵木曾任職岷州並死於其地,殆無可疑。岷縣方誌記載之完顏鐵木,即岐山完顏氏世系碑之四世祖完顏也先帖木兒是也。

五、岐山完顏氏五世祖完顏福得與洮岷地區

按照岐山完顏氏世系碑之記載,完顏也先帖木兒為四世祖,完顏福得為五世祖。也先帖木兒既在洪武初年獲賜姓王,那麼福得之姓王也合情合理。《岷州志》卷13《職官下正千戶》雲:“王福德,本衛人,洪武十五年任。”“得”“德”二字在明清時期多有混用,則《岷州志》之“王福德”,即岐山完顏氏世系碑之五世祖“完顏福得”也。鑄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的《岷縣二郎山銅鐘銘》雲:“明威將軍僉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馬燁,淮東六合縣人。洪武十一年秋八月,欽奉天子制開拓岷州衛……陰功共成圓滿。洪武十六年九月初六丙午日。”其後詳署本衛官、合屬官等官員之職銜姓名,其中即有“武德將軍岷州軍民千戶所正千戶王福德”之題款。

陕西岐山女真遗民完颜氏世系碑文考释

王福德,《岷州志》雲其為“本衛人”。在其家族之中,計有二世祖完顏西禮吉剌歹、三世祖完顏得辛、四世祖完顏孛顏帖木兒、完顏也先帖木兒等四人曾經戍守岷州一帶。其中,四世祖完顏也先帖木兒於明代洪武初年歸附並獲賜姓王,抑或其之後繼續留任岷職,進而有完顏氏之一支定居岷州,也大有可能。《岷州志》亦云:“[洪武]十一年……又徙岐山裡民在城居之,謂之樣民。”武沐先生認為:“元末明初,困守在岷州的元守將完顏鐵木爾率部歸附後,朝廷賜以王姓,並任岷州軍民千戶所千戶,王福德很可能是完顏鐵木爾的後裔。”世系碑雲:“完顏福得千戶,今授洮州指揮。”《岷州志》謂之於“洪武十五年任[正千戶]”,二郎山銅鐘銘謂之為“武德將軍岷州軍民千戶所正千戶”,按其於洪武十五年(1382)任正千戶,而二郎山銅鐘鑄於洪武十六年(1383),則世系碑所謂“完顏福得,千戶,今授洮州指揮”之記載不謬矣。《明史》雲:“[洪武]十二年(1379),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據納麟七站之地。命徵西將軍沐英等討之……追斬其魁數人,盡獲畜產。遂於東籠山南川度地築城置戍……置洮州衛,以指揮聶緯、陳暉等六人守之。”光緒《洮州廳志》亦云:“明洪武四年置洮州軍民千戶,隸河州衛。十二年,討洮州十八族叛番三副使,事竣,築新城於東籠山,以舊洮城為堡,升為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隸陝西都司。”

據上可知,完顏福得在明代洪武年間活動於岷州,洪武十五年任岷州軍民千戶所正千戶,十六年仍為正千戶,其“授洮州指揮”應在洪武十六年九月初六丙午之後,當無可疑。

六、結語

岐山完顏氏世系碑,因其所列人物眾多,所敘歷史跨越元明兩代,值得探討之處甚多。除上文所述之外,完顏氏之婚姻關係也頗具研究價值,如二世祖完顏廷英起之夫人為蒲氏、劉氏,完顏世力卜花之夫人為蒙古氏,完顏朵吉歹之夫人為李氏、秦氏,完顏南吉歹之夫人為李氏、阿真氏,完顏巴思卜花之夫人為答答氏。其中蒲氏、劉氏、李氏、秦氏大有可能為漢人,而蒙古氏、阿真氏、答答氏等人則顯然來自蒙古、韃靼諸部。三世祖完顏兀闌哈歹之夫人阿剌氏、完顏大狗之夫人耶律氏、完顏朵力卜歹之夫人蒲魯分氏等人,亦顯然出身少數民族。諸如此類,在完顏家族之婚姻關係之中頻頻出現,足以窺見這一家族民族成分之複雜。

另外,世系碑所反映之歷史內容,諸如二世祖“完顏西禮吉剌歹,元帥,守岷州總帥”、三世祖“完顏得辛,元帥,守岷州”、四世祖“完顏孛顏帖木兒,元帥,守雲南”及“完顏奧魯帖木兒,元帥,守雲南省”之宦跡,尤其是當中多次出現之“元帥”“千戶”“指揮”等職銜,還有史冊未見之“鎮西侯”爵位,對於元明時期的職官制度不無深究的必要。

岐山完顏氏世系碑內容豐富,對於認識金、元、明、清時期女真遺民完顏氏之活動,具有重要之意義,應當引起學界重視。

陕西岐山女真遗民完颜氏世系碑文考释

來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年第1期

選稿:常宏宇

校對:楊肖翠

審訂:陳汶靈

圖源:網絡

宋詞與地名

中國地名中的“丘”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