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在職場中,我們都希望有好的人脈關係,特別是對職場新人來說,擁有好的人脈關係,對職業發展至關重要。基於這個考慮,大多數人會選擇對周圍的同事充滿熱情,遇有同事需要幫忙時,總是義不容辭去提供幫助。希望通過真心真意的付出,得到同等的回報,以積累更好的人脈關係。

事實真的會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現實中,一個人經常主動幫助別人,往往是得不到同等回報的。對一個社交高手而言,最好的辦法,是先請求別人的幫助。

出現這種現象,是有理論根據的。


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01.想取得一個人的支持,那就先找他幫個忙。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富蘭克林,有一次想得到一位議員的支持,但那個議員素來與他政見不合,富蘭克林又不想主動討好他,於是採取了另外一個方法。那個議員有一本珍藏的絕版圖書,於是富蘭克林就非常恭敬地請求那個議員,把這本絕版圖書借給自己看幾天,那個議員非常爽快同意了。

過了幾天,富蘭克林歸還圖書的時候,特意表達了感激之情。誰知,那位平時冰冷強硬的議員,開始非常客氣地主動找富蘭克林談話,並且在一些事情上表達對富蘭克林的認同。於是他們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這種友誼持續了一生。

經過此事,富蘭克林總結道:“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幫你。想取得一個人的支持,那就先找他幫個忙,事情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這種神奇的現象被稱為“富蘭克林效應”。

現代營銷學中,有一個運用“富蘭克林”效應的經典案例。美國一家吸塵器公司的推銷冠軍,告誡其他的員工,不能只會敲門問,“能否給我幾分鐘介紹一下我的產品”。那是騷擾,會讓人反感。應該這樣說“你好,我是路過的推銷員,能不能給我一杯水喝呢?”這樣的請求,一般家庭都不會拒絕,在喝水的過程中,很平淡地說說自己的產品,這家人給你提供了一杯水,也不會介意和你聊一會,如此一來,推銷的成功率可以提高到百分之八九十。

用好“富蘭克林效應”,能通過請求別人幫助你,改善彼此關係,增加人脈。也能防止被人當作廉價勞動力。

有個親戚經常說起他有個討厭的同事的事,他的同事比他大1歲,卻一口一個劉哥的叫著,經常奉承“劉哥,你這個文案做的真棒,以後多教教我啊”“劉哥,你這個創意太妙了,你怎麼想到的”。工作中,這個同事總想方設法請他幫這樣那樣的忙,可氣的是嘴上經常說“下不為例”,但有了事還是請他幫忙。

親戚不勝其煩,也知道同事是把他當成了廉價勞動力,卻總是說不出拒絕的話來。事後總後悔莫及,但只能安慰自己“這個同事也不錯,能幫就幫吧,沒準以後還求到他呢”。

這個狡猾的同事,也許不知道“富蘭克林效應”,但實際上卻把“富蘭克林效應”玩的很好,是個職場老滑頭,完美地利用親戚濫好人的特性,一邊說著奉承話套近乎,一邊拿他當廉價勞動力。


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02.富蘭克林效應揭示的人性心理。

當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找那些幫過我們的人會更明智一些,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更可能再次幫助我們,而那些我們幫助過的人,未必肯伸出援助之手。

第一,事物的認知評價取決於自身需要。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理性的,這種基本出發點決定了人們對於事物的認知評價,總會基於使自己的行為舉止合理化的需要。

前文說到的那位議員,開始可能只是基於不想讓別人說自己小氣,而無法拒絕富蘭克林。但借出書以後,他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對富蘭克林做好的評價,找到富蘭克林儘可能多的優點和長處,以此來合理解釋自己借書行為,是因為欣賞富蘭克林,而且這樣一來,讓人感覺自己更大氣,更有胸懷。有了這個改變評價的過程以後,對富蘭克林的印象就很容易變得正面了,再後來的接觸、友好也就理所當然了。


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第二,幫助別人能獲得心理滿足感成就感。

當一個人能為別人提供幫助,而且不用犧牲過多利益,就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時候,會在心理上產生很大的滿足感成就感。

人都有炫耀心理,當一個人請求另外一個人的幫助時,說明這個人在這方面比較強,這是對他能力的一種認可。特別是地位差不多的情況下,這足以讓人的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

而且,一個人求助時,就等於把對方放在一個比自己高的位置上,自己處在較低的姿態。這樣的結果就是對方會產生“願意幫助弱者”的心態,繼而提供幫助。

這個議員自己收藏的書,是樂意讓別人知道的。富蘭克林向他借書,正好滿足了他的炫耀心理,同時富蘭克林放低姿態,也在變相承認這方面學識,是不如議員的。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當時為什麼議員會毫不猶豫地把書借給富蘭克林。

這就如同一個大學教授,向一名小學老師討教問題,對小學老師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榮耀。肯定會非常樂意回答問題的,甚至可以當為日後炫耀的資本。


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第三,是否重視的標準在於是否願意提供幫助。

很多人在社交過程中,都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認為自己對同事好,對同事足夠重視,那對方也應該對自己重視。但富蘭克林效應,卻證明現實恰恰相反。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在單位裡,你為的上級做了很多工作,甚至是做了很多工作以外的事,但在你的上級眼裡,也許這都是你應該做的,未必會真的重視你。而另一位同事呢,卻正好相反,他經常去上級那請教業務問題,還會擇機請求上級給些資源傾斜,而上級卻對這個同事非常重視,幫助他解決了很多問題。

似乎有點不合常理,但細想一下就明白了,你只是做了一般下級該做的事,而另一個同事,卻通過求助的方式,讓上級感受到了他對自己專業的尊重,享受到了作為上級的權力感和資源支配權。

由此可見,別人對你的是否重視,根本就不取決於你為他做多少,而是取決於他願意為你做多少。


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第四,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關係。

社會學家霍曼斯創立了社會交換理論,這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於美國,進而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的一種社會學理論。由於它對人類行為中的心理因素的強調,也被稱為一種行為主義社會心理學理論。

這一理論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到某種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因此,人類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人們在社會交換中所結成的社會關係也是一種交換關係。只有這種人與人之間精神和物質的交換過程達到互惠平衡時,人際關係才能和諧,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條件下,人際關係才能維持。

對富蘭克林來講,他付出的是恭敬和謙遜,得到的是議員政見的支持和持續的友誼;對議員來講,他付出的只是把珍藏圖書借出幾天,得到的卻是富蘭克林這樣人物的尊重。這就是雙方達到了一種互惠平衡,因此他們的關係得以繼續發展,並維持一生。


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03.增進人脈關係的最好方式,是請求別人來幫助你

按照富蘭克林效應的心理學分析,增進人脈關係,多幫助別人未必有什麼好效果。最好的方式,是請求別人來幫助你。

從社會交換理論看,只有先付出再有回報,或者是先得到再有付出。區別是前者在付出以後等待回報,是被動方式;後者是先得到再去付出,是主動方式。

這就如同一架天平,一方增加了砝碼,另一方就要增加同樣質量的砝碼,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一旦兩方不對等,天平就會出現傾斜,無法再保持平衡。

因此增進人脈的最好方式,是應該採取主動方式,也就是先請求別人幫助,你再積極予以回報,從而不斷增進彼此關係。


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第一步,投其所好,求其所長,找準切入點。

每個人在生活上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表現在脾氣秉性不盡相同;在工作上都有最擅長的領域,對某些事物表現出的專業特長和興趣喜好。如果想拉近和一個人的距離,你需要了解對方這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請求的事物絕對不能觸及對方的禁忌,這樣只能讓對方心生厭惡,甚至把你當作敵人。這並不難理解,比如,對方是個很愛乾淨的人,你非要在人家的辦公室踩的全是腳印,直接會對你印象分大減,想請求的事十有八九不成。

第二個關鍵點:請求的事物儘可能是對方最擅長的能力,或者是對方比較感興趣的。人都有炫耀心理,所擅長的領域,一定會希望別人關注,你在這個領域向他求助,也是讓對方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如果再加上一些讚譽,必定會極大滿足對方的心理。如此一來,你所請求的事,一般都不會被拒絕。如果在這個領域,你也有所瞭解,那麼聊起這個話題,多會受到歡迎,這樣就能和對方迅速熟悉起來。


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第二,淺嘗輒止,價有所值,讓人願意幫助。

在與對方沒有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要請求需要耗費對方一定資源、精力和時間的事情。這一點非常重要,你請求的事情,如果讓對方產生較大的消耗,多半會被拒絕。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是自己難以完成,卻又是對方舉手之勞的事情。

這樣的效果是,對方輕易地幫你一個大忙,既能輕鬆地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得到成就感滿足感,又給你解決了難題,讓你欠一個人情。這種情況下,是對方最不會拒絕的。

比如,可以請教一些對方專業方面的問題,或者請求對方幫你把關、修改一下文案,這樣的幫助,大多數人都不會拒絕。但如果不知深淺,上來就開口請對方幫你寫一個方案,完成一項任務,對方肯定不會樂意的。


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第三,感恩圖報,價值交換,維持平衡互惠

在社交高手看來,不會求助和不欠人情,等於不會社交,這是拒絕親近的潛臺詞。社交的本質是價值交換,沒有求助、不欠人情,就是沒有價值交換的基礎,社交根本無從談起。

要記住,在得到對方的幫助以後,要及時表示感激並樂意回報。這和對方需要不需要你的幫助無太大關關係,重要的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感恩圖報的誠意。這是拉近關係、增進友誼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你很自然地尋找找機會去回報。 這就象對方已經添加了一個砝碼,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一方,也添加一個砝碼,去保持平衡互惠,這會讓你們的關係更加平等久遠。


人在職場,是先幫助別人,還是請別人幫忙?答案是這樣的


總結:穩固的人脈關係,是建立在共同的目標、愛好、興趣上的,要通過工作、學習、生活上的交往,互相欣賞、互相幫助、雙方受益,才能讓雙方的關係平等而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