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家里取名都是数字,可为什么明史的人都是有名有姓又有字的?

心无止境ghyo


自南宋开始到明朝初年,很多南方(淮河以南)的普通老百姓的姓名中除了姓氏、辈分字之外就是数字。从南宋交割给元朝统治者的百姓名册和土地名册中就有很多数字百姓的姓名,因此数字姓名也不是元朝的首创,最起码在南宋已经有数字姓名了。

朱元璋的祖父名为朱初一,父亲是朱五四,其实后边的名字“初一”或是生辰,或是排行,或是官府登记姓名时的日期,不一而足。张士诚原来的名字是张九四,陈友谅原来的名字为陈九四,朱元璋原来的名字是朱重八。

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是姓氏+辈分+排行,朱元璋亲兄弟四个,排行第四,堂兄弟八个,排行第八,因此得名朱重八。朱元璋的三个亲哥哥分别是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故宫南薰殿收藏了13幅朱元璋像,如果画像不表明身份根本判断不出是不是朱元璋的像)

宋元时期百姓数字名字的由来。

其实造成宋元时期普通老百姓的姓名中有数字大都处于一下两个原因:

第一,宋元时期基层地方官员图省事。

我们知道古代时期要给老百姓上户籍,方便政府收税,一是人头税,二是土地税,三是劳役。基层官员为了自己方便,于是给普通百姓以数字名字,这样记录起来非常方便,迅速。

这也是古代愚民政策的体现!

第二,普通老百姓不识字。

普通老百姓不识字,起名字也要当地的基层官员做主了,如果自己识字的话,也会为自己起名字了。

普通老百姓如果要想改一个非数字的名字,估计要给基层官员送点小礼品了。

《明史》中很少有数字名字?

普通老百姓虽然不识字,得到了数字名字时也有耻辱之心,一旦有机会就会更改数字名字。

朱元璋的初始姓名是朱重八,后改名朱兴宗,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之后改名朱元璋。不得不说,为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的这个人很有学问,“璋”是古代六种礼器之一,璋有五种,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古代玉璋图,朱元璋的名字由此而来)

其中赤璋是祭祀南方朱雀的礼器;大璋、边璋为天子巡守使用的;中璋,牙璋则是符器,寓意深远。

能够进入《明史》的人物大都是有名的人物,极少有普通人进入史册,这些人在发达之时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有姓名、有字,符合自己上升的身份地位。故此,《明史》中记载的人物大都没有数字了。

再者,个人发达之后,很多人对自己祖先的名字也进行修改,以适合改名者现有的身份。譬如朱元璋的父亲是朱五四,在朱元璋做皇帝后,将父亲的名字改为“朱世珍”。

《明史》中很少见到数字名字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起码从名字上体现出来了。


穿越再现彼岸


当朱元璋还是一个农民的时候,他的名字、他家人的名字都是一串数字,而当他有了一定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后就有了正式的名字朱元璋。当上帝王之后,他的家人自然也水涨船高都有名和字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农民,一是刘邦,二是朱元璋。他们在当上皇帝之前都是没有名字的。刘邦之前叫刘季,并不是姓刘名季,季是排行,伯仲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刘邦上面还有两哥哥,刘伯、刘仲,到了他就叫刘季,如果一定要用更白话的表达,他们三兄弟叫:刘老大、刘老二、刘老三或者刘老幺。朱元璋之前叫朱重八,有人说是八月初八出生的,也有人说是十六这天出生的,所以叫重八。

不管是刘季,还是朱重八,都是小名,并不是正式的名字。古代文盲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不会有太多讲究。小孩长大后,往往会请读书识字的先生给取一个正式的名字。譬如进学了,老师就会给起个名字,叫学名。

元代的中国处异族统治之中,作为统治者的蒙古人规定了各色人种的社会等级,一等自然是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民族,三等是北方的汉族人,最下一等是南方的汉族人。统治者不仅歧视汉族人,还歧视汉族文化,废除了科举取士的制度,断送了汉民族读书人的进身之路,整个社会也就没有了读书识字的热情。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既不容易找到读书识字的先生给孩子起名字,更重要的是南方汉人尤其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几乎就不需要拥有一个正式的名字。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没有文化的父母如何给自家的孩子取名,各地区会渐渐形成一些习惯做法。

如鲁迅先生的《风波》里,记述浙东的习俗,孩子就以他出生时的重量来取名,于是就有了九斤老太、七斤、六斤这样的人名。

如江西一带,据说孩子呱呱坠地时,当父亲要开门往外看,眼睛看到什么就拿它当孩子的小名。

再譬如中原一带,孩子出生的第二天早上,孩子的父亲要出门,碰上第一人,不管是男女老幼,就会下跪磕头,请他帮忙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大清早在外头能碰上读书识字的可能性极低,对方大多也不会有什么文化,但碍于习俗,只好胡诌一通,因此民间就会有一大堆诸如:狗剩、狗娃、猪娃、驴儿、拴住、铁蛋、石锁、二楞、二黑、二狗、三胖这类的名字。你要是早起碰上个拾粪的,孩子的名字就可能粪筐、箩头。

而元末的江苏、安徽一带,则是以孩子出生的日期来命名,于是就有了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另外像同是农民起义军的张士诚,原来的小名叫张九四,一看就知道这人是九月初四出生的,张士诚也是当上将领之后,请读书人给起的名字。

朱元璋当上帝王之后,史书要写他的家人,这时候当然要给他们一个正式的名字了。就像刘邦当上皇帝之后,诰封他的父亲为太上皇一样。也像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儿子当了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曹操一个皇帝的名份,追封他为魏武帝一样。追授为皇帝,对他们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更何况给他的家人一个堂皇的名字?

顺便说一下,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给子孙取名作了一个规定,就是必须用五行做偏旁,而且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如他的儿子朱标、朱棣是木的偏旁,那么孙子就是火的偏旁,取木生火的意思。如此一代代繁衍,通行汉字中带五行的字就不够用了,于是就生造,到现在我们读《明史》,许多带五行偏旁的朱某某都不认识了。翻开《康熙字典》也找不到。到了明代晚期,朱姓皇家的人实在太多了,生造也不够用了,许多皇子皇孙就没有名字,于是又回到朱元璋之前没有名字的状态了。


历史的犄角旮旯


清代认为,元廷排斥汉文化,要求百姓使用数字。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但是俞樾在随后的文字中也表示了,这只是推测,在元朝的文献中都没有实证的。【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

随后他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这种理论,很快就获得了众人的接受,因此“元廷排斥汉文化,要求百姓使用数字来取名”就一直流传至今了。

但是这种说法,在明朝的文献中,都没有记载是元朝的暴政要求的。

现代考究,中土的古代,民间就有给孩子取名时用数字

明代之前的中土,有名有字的,多是读书或官宦之家才会取。尤其是字,一般是“士大夫”的专属,在取字时,需要祭拜天地,告慰祖先的,且是由长辈、或是师长帮忙取才可以。

因此喜欢历史的人们,在读明史时,会发现其实朱元璋自己都承认,他早年并非是自愿加入起义军的,而是被“妖人”、“乱军”裹挟的——“昔者,朕被妖人带起山野”、“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

其实朱元璋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朱兴宗!

这是在他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之前使用的名字。“兴宗”,兴旺家族、光宗耀祖。

因此现代研究认为,古代的中土,民间有“大名”、“族内排行的名字”之分。

“大名”即官方认可的姓名,多为读书之人、或官吏、乡绅使用。

“族内排行的名字”,多是用在熟人之间,或是明代之前,户籍制度并不完善,乡间官吏为了贪图方便,干脆将“族内排行的名字”作为文书记载。

明代的小说中《水浒传》、《西游记》、《西厢记》、《古今小说》(又名喻世明言),这些文学中,显示了使用数字作为名字的,多为下层阶级,或是熟人之间的称呼。

如“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燕小乙(燕青)”(《水浒传》);为什么这三兄弟是“二、五、七”?

古代没有计划生育,同时古代婴幼儿的夭折率很高,江南地区,只要生出来的孩子,不管是夭折还是存活,都要承认“他”作为自己的孩子的身份。因此阮小二之前应该还有个大哥和其他几个“弟弟“。但老大、老三、老四、老六都夭折了,只存活了小二、小五、小七。

另外宋朝的《名公书判清明集》这部刑法记录中也有“祝十二、十三、仇百四十,各杖一百。”

顺便说一下,苏轼又名苏九二,苏辙又名苏九三。其实不仅仅宋代时期,“族内排行的名字”,就连唐朝也一样存在的。比如“杜甫称杜二,孟浩然称孟六,元稹称元九,王维称王十三,李白称李十六,白居易称白二十二。”等等

根据陆游《老学案笔记》的说法,“今吴人子弟稍长,便不欲人呼其小名,虽尊者亦以行第呼之。”意思是江南区域的男孩子,成年后,就不愿意别人称呼他的小名、乳名了,即使是他们的长辈,也要按照排行来称呼他们。

换言之,前面所说的所有数字名,如十二、十三、九二、百二等,其实都是排行。包括朱元璋发迹前,其兄弟几人的名字也都是排行。

其实这种情况至今还有存在,在中国的南方区域,如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区域,村里的男人之间大都不会称呼对付的名字,而是叫数字。

这种传统也逐渐扩展到各个地方,比如做工程生意时,也会多听到“刘二”(家中排名第二)、“张十三”(可能是家族排名十三)等等……

总述:

作为南方人,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所谓的“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估计是俞樾是北方人,并不了解习俗,才根据朱元璋的父母及江南区域的情况推断而来的。

朱元璋驱逐蒙元后,重塑华夏文明,根据元、宋、唐的制度,于洪武十四年,开启了全国范围的人口大普查,随后又在各地修建学校,使得民间开始了使用“大名”,而数字作为称呼的,则是在家族内部依旧使用。

因此明代时期,也能从明代的刑事案例中也能发现蹊跷,在明初时期,还有使用数字作为名字的刑徒,可到了明中后期,随着户籍制度的完善、以及民间文化的提升,这种使用数字作为“大名”的现象,基本就少见于书籍之中了。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大家好,我是阅微草堂笔记,这里我来回答。

其实朱重八这个名字,明显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行辈次序。朱元璋属重字辈,四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加上三个亲兄重四、重五、重六、重七。

这种以数字取名的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如李白的诗中就有提到:《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赠武十七谔》等。

唐人以数字为名或许还仅止于文人墨客,到了宋代,则开始流传于寻常百姓当中。宋代小说《夷坚志》就记载了不少这类数字姓名:“又考洪文敏《夷坚志》所载宋时杂事,如云兴国军民熊二;又云刘十二,鄱阳城民也;又云南城田夫周三;又云鄱阳小民隗六;又云符离人从四;又云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又云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又云董小七,临川人;又云徽州婺源民张四;又云黄州市民李十六,其仆崔三;又云鄱阳乡民郑小五;又云金华县孝顺镇农民陈二。诸如此类,不可胜举。”

所谓的“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出自清代俞樾的著作《春在堂随笔》,其本人在书后还附有“此于《元史》无征(证)”这么一段话。

元朝其实依旧有大量百姓存在正名,查阅历史遗留的元代书籍,有名有姓的有些是商人,有些是农民。如果元朝政府明文严禁庶人不得取名,那么这些名字绝不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书上了。

因此,以数字取名只不过是朱氏家族延续了自唐宋以来民间附庸风雅的趋势而已,明史上的其他有名有姓有字的人并未采纳这一习俗而已。


阅微草堂笔记


21世纪,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历史!

众所周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又叫朱八八,由此推知,朱元璋生辰可能是八月初八。

由于古代认识字的人不多,因此起名的人也不多,而为了区分,一部分平民就按照生辰,或者父母亲岁数的总和其名字,比如朱元璋的父亲朱百六。

而之所以明朝历史记载的人物都有名有姓,很简单,因为历史记载的都是重要人物,一般人并不会在史书上留下记载,假如想朱元璋这种从草根崛起的人物,一般都会在后期给自己起一个名字。

比如朱元璋就是他自己取的,意为诛杀元朝的利器,而大名鼎鼎的陈友谅,当年的名字是陈九四,一看名字也是穷苦人家出身。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回答有疏漏,欢迎留言讨论。


百科小历史


1、朱元璋家里取名字用数字,这个梗的原因在于朱元璋父辈、祖辈都是底层百姓,生活方便,也没有心思去管好不好听了。但是朱元璋自身通过自学,学历逐渐提升,更不用说朱元璋的后代了,所以用数字的朱家,也就截至到朱元璋一人。

2、史书,记载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上面的忠奸良恶,几乎所有人都是活跃在大舞台上的人,肯定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自然不会做出和底层群众一样的事情,就算还未发迹之前,可能存在用数字做名的,也会改过来。

3、明史,开国之初战乱纷争,可能会有文化缺失,但是在中后期,文化逐渐繁盛,文化素质总体还是提升的。


学海钩沉


朱元璋出生和小时候还处于元朝统治下,对于中原统治区域采取打压的统治政策。

为了方便统治,当时的中原百姓都没有名字,只有姓氏加数字的一种称呼。朱元璋出生后的称呼就是朱八十八,所以他后面的名字朱重八也是由此而来。

元末朱元璋反抗元朝建立明朝也是为了恢复华夏文明,对延续儒家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自明朝建立后,明朝百姓就在也不用元朝统治者给予他们屈辱的姓氏加数字的名字,恢复了自元以前传统的姓、名、字的名字。所以明史记载的都是有名有姓又有字的。


六等三侯


元朝统治下的汉人,命运实在是凄惨,作为三、四等公民,除非是考取了功名或者是读书人,其他的老百姓很多连个名字都没有。当然,并不是元朝有规定,汉人必须用数字起名,实际上很多人文化水平有限,甚至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也就不在乎名字好坏了。

那时候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往往有这么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把夫妻俩的年龄相加,再冠上一个姓,就是名字,比如朱元璋的曾祖叫朱四九,朱四九的哥哥叫朱四五。据杨角风考证,这哥俩岁数应该相差两岁,起名规则就是父母年龄相加后加一个姓氏。

第二种就是根据出生年月来命名的,比如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极有可能就是某年某月初一出生。定了老大的名字后,后面的就按照初二、初三往下排了。有人说朱重八是因为八月初八出生,才叫朱重八的。实际不然,查了一下朱元璋的生平,他其实是九月十八出生的,他起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排名老八所致,因为他的哥哥们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

第三种原因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姓名不是老百姓自己起的,是上户籍的人给起的。比如很多村子涉及一个宗族,一个姓氏的,你家生了一个孩子,排到了新生儿第57位,于是起名某五七,你哥哥家随后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某五八,依次排下去。


花开水不流


首先来说朱元璋,为什么小时候叫朱重八,在元朝时期,"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也就是说,在元朝,底层百姓没有什么功名,是不允许取名字的,只能用父母的年龄相加,作为名字,而当时的朱元璋家庭就是这种情况,按父母排行及家族内部排行,到朱元璋的时候,就叫朱重八了,只是后来在朱元璋登上皇位后,成了九五至尊,再叫朱重八该让人笑话了,后来才改的名字叫朱元璋。

至于明史里面记载的,但凡记载入明史的,大多为官宦人家,名门贵族,再不济也是当地富商,毕竟寻常百姓太多了,除了发生特别的历史事件,也没有可记录的事情,可是那些达官贵人都是上有族谱,有名字的,就算是普通没有名字的人,也在后来记录后起了名字,所以明史里面记录的人,有名有姓还有字


邸家姑娘


我是刀笔传神,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的家庭身处社会最低层,父母都目不识丁,不可能取什么高雅的名号,只能取些数字好记,族里排行第八,所以取名朱重八。

而明史那些有名有姓之人大多出自官宦,书香门第,而没有被记载的肯定都是平民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