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压太平天国后,清朝为什么没有陷入东汉末年的那种乱局?

旅行到宇宙边缘abc


镇压太平天国后,清朝之所以没有陷入东汉末年的乱局,是因为民族意识强烈增长。

东汉末年之所以会陷入乱局是因为,土地兼并越渐严重导致地主强势崛起剥削人民,让人民饱受艰辛,加上政府政治黑暗,皇权减弱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使被中国被迫开始屈辱的近代史。帝国主义与民族的矛盾上升了一个阶段,在民族面前我们还是会选择维护国家,在根本原则上还是保持一致,这是与东汉末年不同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民族忧患意识达到了一定高度,不管是汉族还是满族都维护国家统一共同对抗西方列强。

太平天国运动后没有陷入乱局也是因为在最后表面上还是受清朝统治,但其实大权已落下帷幕。到最后1991年大清朝倒塌最终没有出现东汉末年割据乱局。


婕很骄傲


清代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并没有陷入东汉末年时期的军阀割据形态,这里面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人文等等方方面面的。

一、经济和人文环境的不同

西汉时期虽然“独尊儒学”,可事实上,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制约,东汉末年民间书籍依旧是使用竹简为主。同时当时的儒学还是以先秦儒学为主体,因此“忠君思想”还处于较为朦胧的状态,世家豪族和儒学世家垄断了文化,使得当时的思想多是忠于宗主、家主、家族的概念之中。

东汉末年时期,大庄园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东汉政治体制因素,使得世家豪族本身不仅仅拥有孤岛式的经济体系,还拥有了大量附属的人才、人口,甚至是拥有体制允许的私兵的存在。

这些人口、私兵只忠于家主,而不知皇帝。

清代时期,人文已经出现的不一样的转变

儒学在宋代时期,出现了一次转变,“忠君”的封建理学派和实用性的心学派在南宋、元、明时期,不断碰撞、融合。

当清入关之后,乾隆及之前的清代皇帝,施行了一种类似军政府的模式控制中土,类似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运用的封建理学与律法相互结合的模式。

直至清嘉庆皇帝诛杀和珅之后,为了清除“和珅余党”,不得不启用了大量的汉臣,此时的汉臣多是以“实用性的心学派”为主(此时的心学已经转变为“致世经学”),如林则徐、魏源、蒋攸銛(汉八旗)为主。

这些御史们,很快就在京城组建了非正式的诗社,这要是放在顺、康、雍、乾时代时是不可能出现的。很快这些诗社逐渐扩大到了旗人之中,随后又有更多的汉臣加入其中。最终以曾国藩、张之洞等人及其门徒的兴起,成为了鼎峰。

此时的儒学,已经不再是汉唐时期“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理念了。明代朱元璋通过律法与封建礼仪相结合的模式之下,儒学已经转变为“道学”的载体。通俗而言,汉唐宋(北宋)时期的儒学子弟,还在追求士大夫的共享天下的本体和理念;而明清时期的儒学子弟,则是“忠于”君主理念、同时担负传承的载体。

人口的分布不同

东汉时期的大庄园经营模式,使得大量的人才被“束缚”在庄园、乌堡之内。同时世家豪族也同样掌握了大量忠诚的人口。

因此在正史《后汉书》、《三国志》中都显示了,董卓还未祸乱京城之前的汉灵帝及何进时期,东汉中枢及地方政权还拥有一定的控制权,来平息张角兄弟的黄巾军起义。

可当董卓祸乱京城之后,东汉中枢第一次丧失了权威。地方的官府立刻就与掌握了经济和人口的豪强相互勾连,形成了反董卓联盟,之后东汉立刻陷入了地方混战的状态。

晚晴时期,土地虽然在不断集中于豪强、官府之手,可人口并没有像东汉“农奴”的形态集中在豪强和地方官府之内。

清代雍正时期,施行了“摊丁入亩”的赋税之后,人口激增,同时清代地方官府又施行的是私人迁徙、形成集市后再通过乡绅收取赋税的模式。

在乾隆中后期,人口激增中,大量的原始森林、未开发的区域,涌入了大量的迁徙人口,可“农奴”式的农耕模式,已经在宋朝时期就被消除了。

“摊丁入亩”的赋税模式,使乡绅、豪强们不愿意掌控更多的人口,因此“佃农”式的农耕模式是清代的特征【明代还可能有农奴的存在,清代的乡绅就不愿意承受人口的压力】。

再则,晚晴时期,大航海时代中土依旧是参与其中的,手工业、商业也逐渐与农业,成为了清代的赋税来源,相对拥有自由度的“佃农”、“手工艺人”、“小商人”形成的集市、城镇,这些底层阶级是不需要过多于忠诚于宗族关系。

总述:

因此在儒学人文的转变和人口分布不同之下,清代太平天国起义之时,虽有各种民团组织出现,却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割据力量。毕竟此时的清皇室依旧存在,其权威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损伤。

就如东汉时期,直至董卓祸乱京城,及西凉军内乱、皇室流离民间时,地方政权才会形成割据局面一样。

清代的割据局面是历经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成为太平天国出现的导火索;第二次鸦片战争,成就了地方汉臣掌权;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的局面”使得年轻文人出现质疑皇室;甲午战争,输给熟悉的日本、以及庞大的赔款,使得百姓和文人不再信任官府,尤其是南方诸省;八国联军,特别是义和团的前后,导致了清廷丧失了最后北方的民意。

自清入关以来,中土的南方本身就一直存在着反清势力。清早中期还能压制,可到了乾隆之后,腐朽的八旗制度和满高于汉的规则,已经让汉人、尤其是汉文人中不断集聚不满。

太平天国起义摧毁了清廷在南方的控制手段(八旗),清廷不得不允许汉臣成为地方掌权者。此时的汉臣们,还在思考如何维持清廷安稳、维持封建礼仪运行。直至连续的战败、赔款、割地之后,原先封建礼仪逐渐崩塌,一种“以下克上”的形态就替代了之前安稳的封建礼仪【如袁世凯、孙文】。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因为在清代,统治者已经觉察到了汉代军阀问题的关键点所在,所以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的后勤补给全部都是由国家统一调配。而且清代晚期和东汉末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央的力量天差地别。东汉末年自从董卓废少帝之后,中央就基本上失去了权威,也失去了对于地方的号召力。各路军阀纷纷自筹粮草,自给自足,有自己的地盘也有自己的属官,无异于国中之国,所以才会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而清朝却仰赖中央由慈禧太后这样强有力的决策人,能够很明确的觉察出各路将领的动向。不仅全部的后勤粮草由中央提供,中央还在各路大军之间掺沙子,故意制造摩擦和矛盾。以至于几路大军面和心不和,根本无法有足够的力量割据。这就是为什么李鸿章曾国藩如此强势的人物在金钱的问题上还有屡屡向朝廷示好,以征求其支持。所以说,清朝的统治者在这方面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此外,清朝当时还有自己压箱底的武装,也就是满蒙骑兵,镇压太平天国后,蒙古僧王还在,大清自保的力量还是有的。而且旗人虽然孱弱,但是仍有八旗的建制,真动起手来还是胜负难料的。湘军和淮军实际上就是得到了东南半壁的支持,其权力威望并不足以宰割天下,黄河以北仍然尊奉清朝皇帝的统治。所以,太平天国之后,国家没有出现军阀割据的情况。


经典守望者


中国自隋唐到元明末期便有一个规律,只要是将京杭大运河给切断了,那么中原的王朝必定统治不成了。这个情况在元朝时非常的明显,当时朱元璋已经将中国当时最富饶的东南地区给占领了,切断了京杭大运河,使元朝统治者的税收征不上来,以及南方的物资运上不去,导致财政的崩溃,最终使得元朝灭亡了。但是很奇怪的是,在清末的时候,这个情况跟元朝末期如出一辙,太平天国运动将当时中国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给破坏了,导致了清政府的税收也收不上来,南方的统治差不多是无政府状态,但是就是这种原因,清政府依然还活了40多年,这是不是很奇怪?那为什么清政府经过太平天国的战乱之后,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就灭亡了?



我想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清政府放权给汉族能臣,正是这些人当起了清朝的纸糊匠,将清朝的命运又往后面拖了40年。第二个原因,当时外国殖民者的选择,外国殖民者选择帮助清朝来攻打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三个原因便是关于粮食方面的,明朝后期,从南美洲传来了一些比较耐旱的植物,比如马铃薯,玉米,这些耐旱的植物在北方地区广泛种植,保证了北方的粮食充裕,尤其是在东北地区也有这样的植物,在东北也能种活,从而大大的缓解了对南方的资源粮食的依赖,我便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清政府的放权,促进了一大批的很有能力的臣子涌现出来,为清王朝做最后的纸糊匠。

清王朝经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乱,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的经济地区给破坏了,使得当时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束手无策,再加上外国殖民侵略者的入侵,清政府已经是没有能力去镇压太平天国,所以他就将权力分给一些汉族有能力的臣子,比如曾国藩和以后的李鸿章。



  • 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将清王朝从危王中给拉回来的那个人,当时的南方的情况是非常的紧急,眼瞅着太平天国快要打到了直隶山东地区,这时候清政府傻眼了,当时的慈禧太后看到这种形式也是手无所措,她听从一些大臣的建议,提拔一些特别有能力的汉臣,正是有了这个契机,曾国藩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 那曾国藩都做了哪些?曾国藩一开始跟太平天国进行交战的时候,可谓是节节大败,他打不过太平天国,曾国藩这个人性情又刚直,他曾经羞愤的想要跳江自杀,好在被手底下的将领给拦住了,曾国藩痛定思痛,分析太平天国军队的运动的情况,最后找到了一个非常算是愚笨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确实非常的有效,他和太平天国进行战斗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广积粮,高筑墙,挖壕沟,和太平天国进行死磕,太平天国打着领地,丢着领地。曾国藩在后面追着,围堵着。最终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就这样消亡了。




  • 另一个人便是李鸿章,虽然有很多人将李鸿章骂为卖国贼,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内优外患。正如李鸿章所说,我是大清的糊纸匠,当时的大清帝国已经烂透了,已经腐朽到骨子里面了。李鸿章的任务便是,尽力的不让这艘巨大的破轮船沉没罢了。每一次中国和列强打败实战失败之后,都是他去处理这些事情。比如中国和日本的甲午战争,中国甲午战争失败。当时的李鸿章去谈判的时候,已经80多岁了,一个老人去乞求当时的日本伊藤博文,说是要要少一点赔款,少割一点领土。他是一种以乞求别人的态度,日本也没有答应,还是因为其中的一个小插曲。日本有一个愣青,向李鸿章开了一枪,这一枪正好打到了李鸿章的脸上,最终李鸿章就凭借脸上这一个枪子,从而争取到减少了几千万的白银赔款。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容易的,正是因为这些人,才尽可能的使清王朝往下走,不至于使他灭亡。

第二个原因,外国势力的帮助

大家在高中历史课中肯定会记得那个故事,英国洋枪队和太平天国进行交战,太平天国打死洋枪队首领的故事,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当时为什么英国的洋枪队要帮助清王朝去对抗太平天国呢?

其实这里面是有英国人的利益关系的,如果没有利益的考量,那英国为什么要帮助清政府呢?




  • 我再给大家说一个小故事,在太平天国进行运动的时候,当时的北美洲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大家是不是觉得美国的南北战争应该是属于很现代的?但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和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是同一时代的事情。
  • 当时美国南北战争分了两派,北方的联邦自由派,和南方各州的农隶派,南方各州和北方各州进行战争,当时的英国是支持的是南方农隶派。最终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各州自由派胜利而告终,英国在南北战争期间损失了很大的利益,和美国的关系闹到了最僵。
  • 咱们再把话题返回到中国,当时的中国跟美国的情况很像,也是南方的反叛势力进行对抗官方政府。所以英国人在美国南北战争的经历,使得英国人更加考量了一下,英国人当时认为清政府还是具有完整的行政体系,对于全国的控制,还是有一定的能力的,如果英国人支持太平天国运动的话,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混乱,所以在这一次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英国等殖民者列强是站在了清政府的一边,帮助清政府来打击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个原因,明朝后期南美洲的一些抗旱植物传入中国,如马铃薯,玉米在北方广泛种植,尤其是东北地区,也能种植这些作物,这就使得清王朝具有强大的物资供应。

当时中原地区普遍有一个规律,如果京杭大运河被切断了,东南经济发达地区被破坏,政府一旦和东南地区失去联系,最终导致的一个结果是税收收不上来,国家没有钱,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元朝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 当时中国北方已经广泛的种植像马铃薯和玉米等抗旱植物,这些农作物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既抗旱又高产,它能养活大量的人口,并且这些植物它竟然可以在东北地区也可以进行生长。所以在太平天国将东南沿海经济破坏,将京杭大运河切断的情况下,清政府还是有能力去进行平叛,清政府还是有能力进行组织对抗,这是因为当时的河南,山东直隶等地粮食高产,再加上东北地区也有很多粮食。



  • 虽然东南地区经济被破坏了,导致了很多的百姓流离失所,在清朝以前,只要百姓流离失所,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就会发生动乱,但是在清朝后期,这种现象并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清政府从东北地区和直隶山东,河南地区,调集了大量的粮食进行去赈灾,并且利用这些物资,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结

大清帝国后期,经过太平天国的战乱之后,他并没有像东汉末年那样一下子瓦解,或者像其他的中原国家一样灭亡,这是因为清朝后期出现了一大批能臣武将,并且加上外国势力的帮助,去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一个原因便是,当时的中国北方拥有了大规模抗旱植物的种植,使得清政府有粮食去进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战略


慈禧用人驭人平衡权力是一流高手。

第一慈禧对八旗兵虽然有些失望,但从没有放弃对它的控制,以振摄汉人为主的军队。

第二用汉人曾国藩办团练乡勇时,也支持张之洞经营湖北,尤其提拨左宗棠,如果以左公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在明朝或其它朝代够杀一百次,但慈禧用之,以制衡曾公!

第三在曾公取得辉煌成绩时,慈禧又采取挖墙脚大力提拨曾公属下李鸿章,同时让曾公之弟国荃放弃军权,这时曾公,左公,李公几乎三足鼎立,左李对慈禧感恩戴德,曾公畏惧慈禧,还有一个后补张公 !

如此他那里敢反,敢乱政!

清朝末年慈禧牢牢着把控着清朝的政权。无论此时是否是君王都赢得了刘坤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重臣的拥戴。虽然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发生过东南互保的尝试,但是战争结束后很快就被慈禧分化瓦解。所以直到辛亥革命以前,清朝并没有陷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乱局。

清朝时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黑暗腐败的王朝末年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无论是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规律还是制度替代的需要,大清王朝都应该被摧古拉朽的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但是清朝末年在慈禧的掌控下居然进行了长达47年牢固统治,李鸿章、曾国藩等最有希望改朝换代的汉族重臣都向慈禧效忠。这种稳固避免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惨烈,到慈禧、光绪同时去世后的第四年,主少国疑的清朝再也无法抵御革命浪潮和袁世凯的讹诈宣布退位离开了历史舞台。

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禁锢和慈禧高超的分化,并没出现曹操之类的野心家。

清朝时一个儒家治国的封建王朝,所以才被文人当做正统王朝效忠。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崛起的湘淮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基本都是科举出生,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束缚。巅峰时期曾国藩的手下几十万自己组建的湘军骄兵悍将打垮了太平天国,应该是初步具备了权臣的条件。但是后勤被朝廷控制,且军队调动和和官员晋升都需要朝廷审批。并且在太平天国平定后迅速裁撤湘军,通过扶植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制约湘军。

几大重臣相互制约即便是手中掌控重兵但是没有赋税等收入来源怎么割据?除非学习张献忠、李自成那样的流寇,但是这些重臣本来就没有强烈的割据念头所以制衡之下并没有出现曹操之类的野心家。

慈禧牢牢把持着清朝的权力,即便是出现东南互保这种分裂趋势也被慈禧迅速瓦解分化。

这些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初露锋芒的忠诚,在战后迅速成为地方上的洋务派。这些地方大员身居高位,掌控的都是富庶的地区。加上洋务运动带来的海量财富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实力派,甚至成为清朝政府的财税的重要来源。在对外战争屡屡失败后,清政府也意识到不能阻止洋务运动。因为这不但能增加朝廷的赋税,而且确实可以增强清朝的国防能力。

在义和团运动时慈禧出于抵制列强的目的开始支持义和团,但是英国为了防止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各省被波及,便策动各省不服从清朝命令抵制义和团。当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组成东南互保联盟。他们通电声明这不是清政府真实意图,是在义和团胁迫下做出的决定。所以拒绝执行向列强宣战的决定,这显然体现了清政府对地方督抚控制力的严重下降。

这种分裂苗头的出现大大震惊了慈禧,于是迅速出手分化瓦解逐步收回朝廷大权。慈禧在兵权、财权、管理任免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通过成立练兵处剥夺地方督抚练兵特权,统一收归清政府;李鸿章、刘坤一去世后张之洞上调军机处,地方督抚势力大减;而作为军火生产基地的江南制造总局在李鸿章去世后,也重新被朝廷控制在手里。这样财权、兵权、人事、军火生产均被清政府控制,东南互保彻底瓦解。

东南互保是清末最接近东汉末年的一次,但是被迅速平定。洋务运动的开启虽然大大增强了东南督抚的力量,但是客观上也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增强了续命能力。尤其是被清政府收归国有后,这些基础为维持清政府最后十多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列强需要一个腐败、懦弱的政府,不希望强大的新政权更新换代。

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最希望出现一个稳定、腐败、听话的政府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之所以扶植东南督抚也是为了防止自己利益受损,《辛丑条约》的签订从国家层面上满足了他们最大的利益,所以不可能支持一个新的强大国家替代腐朽的清政府。所以从这个方面说,清末也不具备群雄并起的条件。

北洋时期列强扶植军阀混战是因为北洋政府已经没有作为统一政权的号召力,所以列强才会扶植地方军阀进行混战。奉系、皖系、直系等等军阀背后都有列强的支持,但是大清亡国已经多年不是清末了。

清朝末期确实处于一个与众不同的历史周期,慈禧的存在客观上稳定了清末的政局。重臣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加上列强崛起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客观上让清末避免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综上,曾国藩忠于朝延,没有拥兵自立,所以其他人也没反。各个西方国家对清朝的支持,西方各国打开中国大门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原料国和市场,混乱的中国不符合他们的利益。3、清廷气数末尽,还是有那么一点苟延残喘的实力。



当代曹植


东汉末年的乱剧,张角兄弟只是引子,一众豪强才是正戏。借着剿灭黄巾军的契机,所有忠心的和不忠心的各方豪强都精心积累了自己的实力,直至最终演绎成了一场混战,然后成就了三个人的伟业:曹操、刘备和孙权。

黄巾起义被平定后,东汉出现的是谁?董卓。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清朝出现的是谁?曾国藩和李鸿章等。彼此的胸怀和人生追求差距还是较大的。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心中,太平天国运动其实只是小患,境外不断渗入的那些才是大敌。

东汉末年,中国即是天下。而到了清朝末年,基本所有的有识之士都有了全球的概念。1840年鸦片战争大败之后,数年来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世界的巨变和清朝的孱弱。对这些人而言,心中思来想去的恐怕都是如何使中国重新强大,因此都在忙着搞“洋务运动”。

另外,清朝中央政府显得要比汉末高明的多,制衡战术用的炉火纯青。此时的朝廷中央军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朝廷剿灭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是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靠团练起家的湘军、淮军和楚军等。这些部队规模小时,可以靠主将筹措,地方乡绅捐款就能生存。但是随着规模扩大,就需要朝廷的财政进行支持了。因此朝廷可以通过更换官员的方式获得对军队的重新掌控权。曾国藩的湘军强盛,朝廷就扶持楚军和淮军与之制衡;李鸿章的淮军强盛,朝廷又扶植张之洞等人进行掣肘,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最后,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外国势力也是支持清朝政府的。剿灭太平天国时,英国人戈登曾带军队支持曾国藩;英法联合部队曾支持左宗棠,这是东汉末年绝不会出现的情况。

总而言之,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外因和内因都不允许出现东汉末年的情况。


任十三读史


个人认为,清朝平灭太平天国之后的局势完全不同,尽管湘军、淮军、楚军有兵近20万,但是他们的军饷供应,仍是依托于清朝旧的财政和行政管理体制,是由省份协饷的方式供养的,他们的物资供应,则是由依赖地方官府调拨物资的“粮台”和依赖于驻地商人支持的“军市”来完成的。

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以幕府为核心的,替代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组织形式。

因此,尽管有兵,却无从养兵,尽管有地盘,却是朝廷给的权柄,地方官,仍旧按照清朝的规矩在办事, 任免提拔也是中央权力覆盖,他们并不存在自立的本钱,就连藩镇都没达到,就遑论割据了。

而从阶层认同感来讲,曾国藩的门生弟子们可以凭借书生的身份,统领这些杀红眼的骄兵悍卒,但世道人心的力量,让他们不足以形成自我的阶层意识,自然也就与前代的前辈们迥然不同。



周老师生发


满清王朝早已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虽然由于太平天国自身后期的腐败无能导致其被清政府消灭,但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革命运动一直未停止过,满清政府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经济和政治代价。

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这是内因,是决定因素。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这是外因,是条件。

满清政府面对外国侵略者,一味退让仍未能满足其胃口,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发动了鸦片战争。

国内民不聊生,老百姓日子非常艰难,但腐败无能的慈禧太后依然花巨资过大寿,其反动本质昭然若揭。

满清政府的灭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闻于天下


怎么没陷入乱局呀,同样是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后土崩瓦解了。

黄巾起义虽然没有推翻汉朝,但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亡

黄巾起义失败后(公元185年),汉献帝做了二十五年的傀儡皇帝,最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结束了汉朝将近二百年的统治。

黄巾起义后,汉朝政府重用曹操、袁绍等军阀对其进行镇压。镇压结束后,原先的军阀变成了汉朝的掘墓人。中国陷入分裂,各个军阀拥兵自重,互相攻伐。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众多地方势力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北方。最终其子曹丕于220年代汉,结束了汉朝的统治。

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推翻满清政府,但直接导致了满清的衰亡

太平天国发生后,清政府原先的武装力量——满族八旗早已没落,清政府不得已启用汉族势力对太平天国进行镇压。具体来说,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曾国藩和李鸿章相互掣肘,并不对清政府构成威胁。相反,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使湘军很快就对清政府的威胁降低。李鸿章虽然不主动裁军,但将军队建设转至海军,间接降低了对清政府的威胁。可以说,太平天国后未发生清朝的衰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曾、李二人的个人抉择。

清政府的自强也是原因之一。太平天国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国图强的举措,有些举措还卓有成效。虽然有些沿海城市沦为了殖民地,但清政府还控制了绝大多数地区。外国势力也只是希望使中国成为原材料输出地和产品倾销地,并无推翻清政府的打算。这些原因使得清末的局势不像东汉末年那样无可挽回。

最终汉族军阀势力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但不得不说的是,太平天国事件后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最主要依靠力量——八旗武装,清政府不得不寻求汉族军阀势力的支持。虽然曾、李二人没有推翻清政府的打算,但其后的军阀并不这样认为。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试图推翻清政府。清政府照例找到了汉族军阀袁世凯、黎元洪等人,希望其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予以绞杀。但袁世凯不是曾国藩、李鸿章,其与革命党人相互协作,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物质文化史


历史隐约山河图,请君为我倾耳听。

太平天国后,为什么清朝没有陷入东汉一样的乱局?

那要从各自的背景说起。

汉灵帝时,因为世族坐大,这些社会上层阶级往往掌握着大多数的财富。因为财富都流向这些人,所以东汉政府没有钱;没有钱世族只能卖官鬻爵为了升官得到更大利益,世族必定更大程度的剥削依附于他们的贫农和佃农;老百姓虽然年年有收成,但因为交赋税所以只是留些口粮而已。遇到灾荒年,底层人只能流离失所,卖儿卖女。

这是汉朝背景,也同样适用于清朝。但是汉与清的不同在于,世族掌握了汉朝的大部分资源–人才,粮食,人口。汉朝世族虽然没有封地,但随着政府赋税越来越重,农民只能跑到收田租轻的世族门下求活。但当灾年时,佃农租种不起世族土地时,只能选择流离失所。这是黄巾军的由来。他们不仅反对当朝政府,还反对世族。

但是常年征战汉朝也没钱没兵没精力了,所以皇帝只能寄希望于世族,而且特赦他们可以自行募兵。所以东汉时的军阀的兵都是自己花钱招来的。招黄巾军,招流民,招底层平民然后去打平民。

就这样,汉朝世族变成一个个军阀有地有人有粮。然后经过争夺,慢慢形成三足鼎力的国家。

而清朝不同,当时以湘军最声势浩大,还有淮军。而湘军、淮军与清政府是雇佣关系,给钱、给粮、给权力。但到了太平军被消灭后,清政府必定会通过各种办法削兵权。湘军首领曾国藩和淮军首领李鸿章都是科举出身,忠君爱国是他们起事的根基。如果自立,那么既得利益的洋人不会同意。所以在清末汉人官员越来越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