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

若只如初见9281


何来叛变之说?鳌拜其实是一直忠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又不然怎么成为三朝元老(清太宗、清圣祖、清世祖),辅政大臣?鳌拜错就错在对权利太过执着,过于小看年轻的康熙帝。




鳌拜的出身很好,他是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真正的将门之后。鳌拜长的人高马大,孔武有力,尤善骑射,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早年追随清太宗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明朝辽东海上重镇皮岛、松锦之战中表现神勇,是皇太极的得力干将。太宗去世后,鳌拜拥立皇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鳌拜领议政大臣,顺治帝驾崩后,鳌拜受遗诏扶八岁的太子玄烨继位,成为顾命辅政大臣,至此权倾朝野、位极人臣。



鳌拜对皇太极的忠心,从他当年拥立顺治帝,以一己之力对抗当时权倾天下的睿亲王多尔衮就可以看出来。在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中,鳌拜起先与索尼、谭泰等八大臣盟誓拥立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他坚决拥立先皇之子,极力压制多尔衮的野心,他以镶黄旗护军统领的身份手握重兵,甚至不惜做好了与多尔衮兵戎相见的准备。在拥立豪格无望后,鳌拜接受折中方案,改立皇九子福临,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总摄朝政,鳌拜不阿谀奉承依附多尔衮,因此连续受到多尔衮的打压和迫害,差点下狱论死,直到多尔衮死后才重新得到重用,被顺治帝引为心腹。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驾崩,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同受遗诏,拥立皇三子玄烨继位,四人在顺治帝灵前盟誓,表示要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康熙,但是随着鳌拜手中权利的大大增强,他却开始反其道行之,试图独揽大权,排斥异己。

辅政四大臣中,索尼是四朝元老,威望最高,故排第一,苏克萨哈因上疏告发死去的多尔衮谋逆,得到顺治帝重用位居第二,遏必隆出身名门但资质平庸位居第三,而鳌拜虽居辅政四大臣之末,但军功最高,且手握兵权,遏必隆又依附于他,鳌拜因此越发飞扬跋扈,专擅自重,对与他政见不合的苏克萨哈更是极力打压。他将费扬古之子倭赫以“怨望”之罪逮捕处死,原因不过是倭赫对他有所无礼。鳌拜矫诏将反对他的朝廷命官户部尚书苏纳海、直录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王登联处死。康熙六年(1667年)首辅索尼病死,康熙帝亲政,苏克萨哈请求还政于帝,鳌拜盛怒,罗织罪名24条,竟将苏克萨哈绞杀,并族灭其家,鳌拜与康熙帝的关系至此日趋紧张。

索尼既病死,苏克萨哈又被杀,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至此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康熙帝虽已亲政,但鳌拜并不想放权,在当时的情况下,鳌拜的专擅跋扈,矫诏擅杀实际上已经对皇权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解决鳌拜及其党羽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要以此认定鳌拜谋反,实难令人信服。



鳌拜被抓后,大臣列其三十大罪,议当处死。但鳌拜觉得自己实在太冤了,请求觐见康熙帝自陈,他脱掉上衣露出伤痕累累的伤疤,历数自己当年冒着箭林枪雨勇救康熙祖父皇太极,对太宗、世祖忠心不二,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他的党羽或处死或隔职,两年后,鳌拜禁死于狱中。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念鳌拜旧功,下旨恢复他的名爵。雍正继位后,又赐鳌拜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袭罔替,这也算是为鳌拜正式平反了。由此可见,康熙及他的儿子雍正从来都没认为鳌拜会谋逆造反,鳌拜不过是对权利的追求太大,欲望无尽,实际上他是一直忠于清朝的。


大国布衣


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

  • 鳌拜,毫无疑问,是清朝战功赫赫的一位将军。被称为是“满洲第一勇士”,并且凭借着真正的战功封公爵。

可以说,鳌拜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励志小说。

但是,鳌拜真的叛变了吗?

没有,鳌拜一直对清朝忠心耿耿啊!

  • 鳌拜作为真正的三朝元老,并且,康熙的父亲福临,能够上位当皇帝,靠的,也全是鳌拜拼死效忠皇太极的子孙。

而且,多尔衮在战功赫赫,具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没有篡位称帝,就是因为,鳌拜全心全意地联合了一批臣子,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作对。

最终,才导致了多尔衮的妥协,并且扶立福临上位,成为了历史上的顺治帝。

  • 鳌拜,也因为得罪了多尔衮,在多尔衮扶立福临,掌权以后,遭到了多尔衮的残酷打压。


据记载,鳌拜在当时清朝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曾经先后三次取得大胜,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多尔衮却先后三次给鳌拜找茬,甚至多次想置鳌拜于死地。

多亏鳌拜命大,再加上确实战功赫赫,一直熬到了多尔衮去世。

  • 多尔衮去世以后,顺治帝亲政,毫无疑问,鳌拜因为他的忠心耿耿,得到得到了顺治的敬重,加官进爵,位高权重。


并且,在顺治帝驾崩以后,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一的索尼,也是四朝元老,位高权重,但是年纪已经很大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只是名义上的老大。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属下,一直是追随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虽然立即告发多尔衮,得到了顺治帝的信任,但是,毫无疑问,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对他都是仇视的。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三的遏必隆,虽然也是出生名门,但是没有真正拿的出手的战绩,而且,他和鳌拜都是出身镶黄旗,毫无疑问是以战功赫赫的鳌拜为首,凡事都是听鳌拜的,只是一个传声筒。

  • 这就造成了,顺治帝虽然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但是,真正能够当家做主的,就是鳌拜,也就造成了鳌拜擅权的事实。

所以,在康熙亲政以后,鳌拜就成了康熙需要铲除的对象。

并且,鳌拜终于忍不住,对他深恨的多尔衮的属下,苏克撒哈下手。在苏克撒哈死后,鳌拜与康熙的矛盾彻底激化,成为了康熙心里最大的威胁。

  • 但是,鳌拜真的没有造反,一个想要造反的人,真的会放心的单身去皇宫,并且被一群小太监拿一下吗?

我是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鳌拜没有反叛,是专权跋扈,他也没有辅佐努尔哈赤,他主要活跃于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代帝王统治时期。

战功卓著

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姓瓜尔佳氏。他的叔叔费英东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他本人也是一名战功赫赫的勇将。崇德二年(1637),鳌拜跟随阿济格进攻明军据有的战略重地皮岛,清军久攻不下,鳌拜请为先锋,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不得此岛,勿复见王”。战斗中,鳌拜大呼陷阵,勇敢博战,最后攻克该岛。皇太极闻报大喜,封鳌拜为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意为勇士)。

鳌拜后来还随阿济格进攻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军队,又随豪格入四川征张献忠,“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忠于阵”。

(鳌拜剧照)

虽然鳌拜战功卓著,但在多尔衮执政时期,屡遭贬抑。清太宗皇太极在崇德八年去世,满洲贵族内部因皇位继承问题出现尖锐矛盾。鳌拜和索尼等人欲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为君,而白旗诸王则力主拥立多尔衮,双方僵持不下,差点就兵戎相见。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继位的折中方案,避免了矛盾激化。多尔衮获得执政地位后打压反对他的两黄旗,鳌拜曾经三次论死,有功不得议叙。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去世,福临亲政,鳌拜才得以翻身,位列公爵,既是议政大臣,又当了领侍卫内大臣。在顺治十八年福临去世后,年幼的康熙即位,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成为辅政四大臣。

权高震主

自从成为辅政大臣之后,鳌拜专权的秉性开始暴露出来。四大臣中,索尼是正黄旗,排名第一,但他年老多病;遏必隆属镶黄旗,遇事没什么主见,与同属镶黄旗的鳌拜关系也比较好;苏克萨哈是正白旗,虽然与鳌拜是儿女亲家,但与鳌拜意见多不合。鳌拜尽管是四辅臣中排名最末的一个,但其强势和擅权的个性却使得他俨然成为四大臣中的首脑人物。

鳌拜对不肯党附自己的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内大臣费扬古对鳌拜不那么恭顺,鳌拜便以费扬古的儿子——御前侍卫倭赫带康熙去景山、瀛台游玩时,擅用御弓、擅骑御马,而把倭赫及一起当班的另外三名侍卫全部处死;后又以费扬古对儿子被处死心怀不满,而把费扬古及其子尼侃等也都处死,籍没的家产分给自己的弟弟穆里玛。

如果说,权力是遵循守恒定律的,大臣权力的膨胀就意味着皇权的消减,这对于有雄才大略的康熙帝来说是无法容忍的,随着康熙帝年龄的渐长,康熙与鳌拜的权力之争必然要到总爆发的时刻。

有几件事促使少年康熙对权臣鳌拜采取措施。

(少年康熙剧照)

第一件事是圈地换地之争。清初圈地的时候,多尔衮偏袒正白旗,将本来应该分配给镶黄旗的京东一带的土地圈给了正白旗。康熙五年,鳌拜提出应该按照八旗排列顺序,重新更换圈地,于是命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主持圈换工作,三人经过实地调查后了解到,旗民因为安业已久,并不愿意换圈,上疏恳请停止圈地。鳌拜恨上了他们,欲置三大臣于死地,康熙拒绝批准处死三人,鳌拜竟然矫旨将三人处以绞刑。

三大臣被残酷杀害的现实,再次让康熙体会到大权旁落的危机。过了四十年,康熙提到这场冤狱,痛心地说:“鳌拜、遏必隆为圈地换地杀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冤抑殊甚,此等事皆朕所不忍行者,朱昌祚等不但不当杀,并不当治罪也。”

第二件事是苏克萨哈的被杀。康熙六年(1667),年满十四岁的康熙帝开始亲政,但鳌拜在“仍行佐理”的名义下独揽大权。这时排名第一的苏克萨哈(索尼已死)要求辞职,还政于皇帝。如果苏克萨哈辞职,遏必隆和鳌拜势必也要让出辅政的职务,这对于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的鳌拜来说难以忍受。鳌拜扬言:“今日归政于皇上,明日即将苏克萨哈灭族!”

在鳌拜的策划下,苏克萨哈及其子弟被逮入狱,鳌拜党羽拼凑出所谓24条罪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方归政于皇上,伊即欲往守陵,岂非不愿归政之意”,竟然把不愿归政的罪名加在苏克萨哈的身上,要把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并抄家。

康熙不同意对苏克萨哈的判决,跋扈成性的鳌拜竟然在康熙面前挥拳捶胸,疾言厉色,对康熙恐吓要挟,君臣争辩持续了整整一天,最后还是决定将苏克萨哈从凌迟改为绞刑才算了结此事。

还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御前侍卫从鳌拜的卧席下搜出一把利刃,场面一度尴尬紧张。康熙心里一惊,但从容镇静地说道:“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

智擒下狱

正是鳌拜种种骄横跋扈的情状,康熙决定早日铲除鳌拜集团。但康熙不能力敌,只能智擒,鳌拜党羽甚多,连康熙的御前侍卫都被鳌拜收买,经常在康熙面前称赞“鳌拜为圣人”,鳌拜本人孔武有力,久经战阵,捉拿并非易事。如果康熙强行治罪鳌拜,激起后者反抗,难免不惹出反叛大祸。

康熙挑选了一批强壮的小太监,日夜在宫中练习“布库”(即摔跤)。鳌拜上朝的时候也不回避,以为是小孩子的游戏,未加戒备。康熙同时召见索尼之子索额图筹划捉拿细节。某一天,鳌拜单独入朝时,十几个练习“布库”的小太监一拥而上,将鳌拜摔倒在地,一代权臣就这样被捉拿下狱。

康熙八年(1669),康熙顾念鳌拜历事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两朝,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在经历形式上的两年亲政之后,康熙终于实现了真正的亲政,从鳌拜手中夺回了大权。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 ~


听三哥说历史


鳌拜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叛变,他只是想做权臣,却不是想做奸臣。

熟悉清史的人应该会发现这么一个奇景,有清一代,在入关开国后和辛亥亡国前,清朝朝堂上的政局是大同小异的:同样有幼主继位,同样有母后主政,同样有亲王摄政监国,同样有以大行皇帝遗诏设立的辅政大臣,更有甚者还同时出现辅政大臣中都有被视为奸逆的存在。只得说,清朝就是一个神奇的王朝,它盛于女人、摄政王,也亡于女人、摄政王。



而我们刚才所说的辅政大臣中出现被视为奸逆的存在就包括鳌拜,当然鳌拜其实同另一位被被视为奸逆的辅政大臣肃顺一样,他也是被冤枉的,肃顺被说成奸逆多半是慈禧说的,慈禧为了夺权,所以将肃顺“打造”成一个奸逆,而实际上鳌拜也是如此,他被说成奸逆,多半是康熙说的,康熙这么做目的,也是为夺权。

鳌拜,作为康熙初期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最初他只是地位最低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这三人的地位都要比鳌拜高,因此在最开始鳌拜在朝中的势力并不大,更没有到那种一手遮天的地步。但是,到后来,随着索尼的老迈,苏克萨哈的被杀,遏必隆又是见风使舵之人,因此鳌拜逐渐掌控康熙朝大权,朝中上下开始遍布他的党羽。



当然,鳌拜虽掌控清朝大权,但却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造反,要夺康熙的权。鳌拜对皇太极一脉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当初若不是他联合两黄旗的将领用“兵谏”的方式让多尔衮放弃争夺皇位,改而同意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登基,即顺治帝。再之后,在顺治初期,朝政大权被多尔衮所控,而就在这时,在多数两黄旗将领都或主动,或被迫投靠多尔衮时,鳌拜却始终是坚守本心,即使是三次被多尔衮论死,他也始终是效忠顺治,未曾改变。

凭借着这等誓死效忠的忠心,顺治遂对鳌拜极为敬重,将其视为心腹重臣。而后,因这等忠心,顺治死后,他成为了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想想看,鳌拜即使是死,他也未对皇太极一脉有任何的异心,因此就是这样的鳌拜,他又怎会要夺康熙的权,造康熙的反呢?

而事实上,康熙恐怕也深知这点,他要对付鳌拜,只是为了夺回皇权,而不是因为鳌拜要造反,鳌拜是乱臣贼子,这点从康熙为鳌拜所列的三十大罪,没有一条是说他要谋逆,也没有一条说他要夺权,这三十大罪多数就只是说他擅权专横、眼里没有皇帝、矫旨乱杀大臣。其实说白了,康熙针对的其实并不是鳌拜,而是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的势力,他想要的只是鳌拜手中的权力。



如此,正是基于以上理由,鳌拜虽被康熙清算,但他的后世之名却是没有被污。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念其旧劳,恢复鳌拜的名声和爵位。雍正时期,鳌拜又被赐予祭葬,同时追封一等超武公,并准许世袭罔替。与其说,康熙等后世之君是念鳌拜的功劳才恢复他的名爵,倒不如说康熙等后世之君是觉得对不起鳌拜,这是在补偿鳌拜,在弥补康熙所犯的错。


澳古说历史


鳌拜正是在天命、天聪、崇德、顺治朝的积累,才有了康熙朝的实力强大,党羽众多。如果没有皇太极当初的皇权集中、唯我独尊,任由满洲贵族势力发展壮大,鳌拜怕是连接触清朝权力中心的机会都没有!

另外,鳌拜从始至终都没有叛乱,说到底,鳌拜只是满洲贵族势力的代表,是对皇权集中的必然挑战!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鳌拜,别的满洲贵族势力代表很可能也会跳出来挑战一下皇权,毕竟后金政权和大清王朝的建立,满洲贵族势力做出了绝对贡献!

清朝安稳以后,就将贵族势力赶出权力中心的做法并不明智,但这是历朝历代皇帝为完成中央集权,维护皇帝威严的唯一选择!

另外,顺治皇帝任命的四个辅政大臣里面,索尼年岁已高,希望通过远离朝政的方式明哲保身;苏克沙哈因出卖多尔衮起家,让朝臣们所瞧不起,势力不够;遏必隆又是一个懦弱胆小的墙头草,看着鳌拜的势力逐步变大便投靠之。这直接导致了鳌拜的党羽势力逐步增强。面对年幼的皇帝,势力庞大的鳌拜开始有恃无恐,他似乎觉得自己可以和当初参政议政的诸王贝勒一样,拥有部分特权和地位了。

可是,偏偏他遇上的是“千古一帝”康熙!时也,命也!


正说清代十二朝


鳌拜我们都知道他是满清初期闻名于后世的权臣。他作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子,自小也是励志报效祖国。当然鳌拜也没有辜负期望,最终为满清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自己也成为了三朝元老。

要说他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但为什么到康熙他就叛变了?其实这和他手里的权力有关。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各朝各代的权臣大多都落下个被君主杀害的下场,为什么被杀呢?就是因为威胁到了皇权,而鳌拜也不列外。



说起鳌拜,早期的他在跟随皇太极战斗时,在攻察哈尔部、征朝鲜、灭明朝等战役中就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顺治期间也被顺治皇帝重用,后来顺治在顺治十八年去世后鳌拜也被列入四大辅臣之中,辅佐年幼的康熙。

后来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年事已高,没多久就去世了,索尼去世后按理说应该由当时的苏克萨哈担任首辅。但是鳌拜本来就和苏克萨哈政见不合,而且鳌拜所在的黄旗和苏克萨哈所在的白旗速来就有恩怨,再加上另一辅臣遏必隆为人庸儒,遇事无主见,常常在两人争执不下时附和鳌拜。所以渐渐苏克萨哈被鳌拜打压,鳌拜成为了独揽大权的人。



渐渐的这位资格老,军功高的三朝元老走上了擅权自重,日益骄横的道路。这也使得他离危险越来越近了。由于他手握大权,年幼的康熙也只能听他的,慢慢的由于鳌拜一再使康熙颜面尽失,使得康熙起了杀他之心。后来我们也都知道,鳌拜被康熙给除掉了。
而他被除掉的跟本原因,就是擅权自重,没有意识到自己站的越高,将会摔的越惨。如果说他渐渐的一步步将权力还给康熙,使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少,说不定后来会得到一个善终。


阿强的美好时光


事实上,鳌拜辅佐的是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创业的时代,鳌拜的年纪尚轻,还没有崭露头角,谈不上辅佐努尔哈赤。不过即便是到了康熙时代,鳌拜也没有叛变清朝。康熙皇帝之所以清除他,是因为鳌拜专权犯上,阻碍了康熙皇帝亲政和加强皇权。

鳌拜出身于满洲的瓜尔佳氏,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属镶黄旗。在皇太极、顺治两位皇帝时代,鳌拜因为打仗勇猛过人,战功卓著,所以晋升得很快。

在皇太极时代,还有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代善、豪格等“猛人”的存在,所以鳌拜并不张狂。顺治皇帝继位后(多尔衮摄政专权),鳌拜还因为曾经支持豪格与多尔衮争权,遭到了多尔衮的迫害。直到1650年多尔衮死后,鳌拜才得以松了一口气。

到了顺治皇帝后期,那些能征善战的满洲宗室、开国老将已经相继凋零,所以鳌拜逐渐一家独大起来。顺治皇帝去世时,给康熙皇帝留下了四大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既是让他们相互制衡,也是为了让他们共同辅佐康熙皇帝。

但后来索尼病死,苏克萨哈被杀,遏必隆年事已高。在四大辅政大臣中,原本居于最末位的鳌拜居然一家独大,鳌拜的野心才膨胀了起来。这个时候,满洲开国元老已经相继凋零,没有人能够制衡鳌拜,所以鳌拜才会仗着自己的军功和资历擅权自重,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放在眼中。如果代善、多尔衮等元老还在,哪里会有鳌拜的地位呢?

换句话来说,正是因为自己战功显赫、资历很老,所以鳌拜才会看不起年纪轻轻的康熙皇帝,但他并没有背叛康熙。在鳌拜倒台后,康熙给鳌拜罗列了30多条罪状,但没有一条罪名提到了鳌拜要谋反和篡位。事后,康熙还念及鳌拜年事已高且屡立战功,所以只是软禁了他。


世界人文通史


鳌拜自始至终都没有叛变,相反,鳌拜一直都是忠于爱新觉罗家族,忠于大清王朝的。

鳌拜,是努尔哈赤开国“五大臣”之首的费英东的侄子,可谓是出身名门。

鳌拜发迹于皇太极时期,由于作战勇猛,且对于皇太极忠心耿耿,鳌拜长期担任皇太极贴身卫队的卫队长职务,在攻克皮岛、明清松锦大战,以及清军入关后追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单就鳌拜的军功来说,就连后来位列首辅大臣的索尼,都是望尘莫及的。

鳌拜除了他的军功外,最为人所认可的,便是鳌拜的气节。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鳌拜与索尼、图赖等两黄旗的高级将领结成八拜之交,共同扶保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随后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继位,坚决对抗多尔衮,进而引得了多尔衮的记恨。

多尔衮专政时期,多尔衮多次对鳌拜进行构陷和迫害,鳌拜被贬为庶民,甚至几度险些丧命,即便如此,鳌拜始终没有像多尔衮屈服。而这也引得了顺治皇帝对于鳌拜的信任与器重,最终将鳌拜委以辅政大臣的重任。

而在康熙朝时期,鳌拜非但没有想着叛乱,还为康熙朝前期的朝局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先,鳌拜等人有效的平定了南明小朝廷、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台湾郑氏集团余部的势力,维系了国内局势的稳定。

其次,鳌拜等人积极整饬吏治,精简官僚队伍,提升办事效率,解决了一些列顺治朝遗留的官场问题。

再次,就是鳌拜停止军事行动,大力发展生产,其中最为著名的政策有两个,一个是“湖广填四川”,另一个就是“更名田”制度的推行。

由此可见,鳌拜对于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以及大清王朝,都是忠心耿耿,并且是功勋卓著的,并没有任何的叛乱之意。

鳌拜一生之中最大的错误在于太过于贪恋权力,进而选错了方式,也选错了对手。

其实,从“四大臣共同辅政”,发展到“鳌拜专政”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位辅政大臣之中:

首辅大臣索尼年老多病,长期告假,并且他与鳌拜同属于两黄旗,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鳌拜实际上就成为了索尼的代言人。

苏克萨哈,出身于正白旗,本就与其他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再加上苏克萨哈当年在清算多尔衮时候的卖主求荣行为,更加引得大部分朝臣的不满,因而苏克萨哈遭到排挤与排斥也就成为了必然。

遏必隆,与鳌拜本就都出身于镶黄旗,再加上他有勇无谋,更是长期依附于鳌拜。

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造就了鳌拜的专政。

但是鳌拜的擅权专政以及把持朝政,极大的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权,特别是在康熙皇帝已经亲政的情况下,鳌拜仍然长期把持着朝政,引得了康熙皇帝的不满。而两件事情的发生,更是直接导致了康熙皇帝下定决心要除掉鳌拜。

第一件事情,就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受到鳌拜等人的打击和迫害,毕竟,汤若望对于大清的皇室特别是康熙皇帝的能够登上皇位是有恩情的,鳌拜的此举极大的刺痛了康熙皇帝的内心。

第二件事清,就是鳌拜擅杀苏克萨哈,让康熙皇帝感受到了极大的恐慌和威慑力,因而也就此决心除掉鳌拜。

所以在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借助索额图等人的协助,终于除掉了权臣鳌拜,也除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对手,将权力收归到了自己手中。

康熙为鳌拜定下了三十条大罪,但是仍然没有杀掉鳌拜,只是将其囚禁了起来。

康熙智擒鳌拜后,当众宣读了鳌拜了三十大罪状,原本要判处其死刑,但是念在鳌拜的功劳,康熙改为终身监禁。两个月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将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而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更是马上为鳌拜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和地位,重新让其家人袭承其爵位。到了乾隆朝时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鳌拜的功过是非,最终中和了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对于鳌拜的评价及封赏,重新厘定鳌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而在对于鳌拜功过是非的评价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将叛变写在鳌拜的罪名中,所以鳌拜只是专权,并没有乱政,只是自视甚高,并没有阴谋叛变。


雍亲王府


1,权力作祟。

努尔哈赤、皇太极,那都是很有作为的清朝皇帝,鳌拜根本就不敢生出反叛的心思。顺治帝虽然年轻,但是清朝皇室贵族的权力还很强,比如还有多尔衮、豪格、多铎等大臣辅佐,鳌拜根本排不上名,也自然就不敢叛变了。但康熙即位时,还只是个小皇帝,四个辅政大臣,索尼病重,苏克沙哈就一个舞文弄墨的,遏必隆属于墙头草,而鳌拜掌握兵权,自然也就有了不臣之心。

2,野心膨胀。

鳌拜原先也是个忠臣,只不过随着权力地位的提高,他这个忠臣当得太累了,自然也就想着要当皇帝,毕竟面对康熙那么一个六岁的小皇帝,鳌拜心底还是很不服气的!

3,主要是鳌拜掌握兵权。

对于康熙这个小皇帝而言,是没有兵权的。大部分兵权都掌握在了鳌拜的手中,正因为有了兵权,鳌拜也才会有野心,也才会想当皇帝反叛康熙!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趣读net


首先这个问题已经有一些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回答了,但是在这里老猫想搞事,整点不一样的出来。

在你准备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请你换个角度想一想,你在一个公司还是地摊的时候就跟着第一代老板混,好不容易地摊变门店,第一任老板挂了,可是他有一个儿子啊,得咧,冲着咱兄弟一起打江山的情谊,也冲着小家伙是咱看着长大的,跟咱儿子一样,我继续给你卖命。

可惜,好景不长,小家伙好不容易长大了点儿,店面也变公司了,也有了几家连锁了,可惜这家伙不务正业被情所困,连公司和老娘都不要了。咋整?不管了?开玩笑,几十年下来,这个公司就等于自己搞出来的,而且马上就要上市了,得,你不管我管!

好嘛,这不公司刚上市一切稳定,可老战友的孙子蹦出来,要干掉我这个头号功臣。这就是现实版的鳌拜,请问你怎么选?

这也就是在封建王朝,在传统时代,如果是在现代集团,你看股东会怎么选?他们是会选择一个乳臭未干充满不确定性的孩子?还是会选择一个熟悉集团一切并亲手打下大半个集团老功臣?结果不言而喻!所以说如果是在现代哪里还有康熙什么事儿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