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在找電影的時候,發現了一部評分頗高的電影——《佛羅里達樂園》。無論是爛番茄還是豆瓣、metacritic等網站,《佛羅里達樂園》的口碑都很不錯。然而,看完《佛羅里達樂園》後,我卻有些不知所措。

(一)

儘管這個電影的片長將近2小時,儘管很多人針對人物形象、鏡頭語言、主題意義進行了討論,但實際上,《佛羅里達樂園》並沒有故事。在這個電影中,導演將大部分的鏡頭放在了兒童身上。在前半段電影中,鏡頭“尾隨”兒童們,記錄著這群熊孩子的搗亂日常;在後半段電影中,母女組合更多的出現在鏡頭中,不過大都也只是碎片的拼接。

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整個電影的轉折屈指可數,矛盾衝突也很微弱。在羅伯特·麥基的《故事》中,這種影片可以歸類於非情節的“敘事影片”範疇。而關於非情節的內容,在《故事》全書中只佔了寥寥幾段。換言之,應該以怎樣的標準來評價《佛羅里達樂園》?

我的不知所措正是源於此。儘管我可以用故事理論將《佛羅里達樂園》的不足盡數挖出,但這顯然是無意義的行為。既然是非情節影片,自然沒必要討論情節。但是,我也不想過於主觀感性的評價《佛羅里達樂園》。

從他人影評中不難發現,《佛羅里達樂園》要麼讓人很喜歡,要麼讓人很無感。雙方的看法無關對錯,只是標準、期待不同,且電影引起共鳴喜愛之處也是比較個人化的。只是,這種純個人化並不利於我對影片的思考。為此,我嘗試著從以下的幾個方面來理解《佛羅里達樂園》。

(二)

我們不妨先站在全局來看《佛羅里達樂園》。如果以故事性而論,《佛羅里達樂園》僅有幾處轉折。其中一處在中點位置,小女孩的玩伴不再被允許和她玩;另一處轉折則在於小女孩母親毆打閨蜜之後,引來了兒童家庭管理局。儘管這兩處轉折給小女孩生活帶來了變化,但電影並沒有採用戲劇衝突的方式強化這種變化和影響,而是繼續記錄小女孩平淡中夾著笑聲的童年生活。關於故事性的分析也只能止步於此。對在意故事性的朋友而言,這幾乎是難以讓人滿足的。

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既然轉折這麼少,《佛羅里達樂園》又是怎樣贏得口碑的?我認為這與電影獨特的鏡頭敘事語言有關係。《佛羅里達樂園》並不是講述故事,而是在描述一段記憶,復刻記憶的感覺。

在鏡頭上,《佛羅里達樂園》幾乎都是色彩繽紛的,讓人感覺很有活力。但結合電影內容來看,住在汽車旅館中的人並不是那麼美好的。如果用黑白鏡頭或陰冷灰色的色調,《佛羅里達樂園》將會瀰漫令人窒息的氛圍。對比汽車旅館實際生活再來看《佛羅里達樂園》,不難猜測,這種色彩繽紛的鏡頭畫面及其內容,其實是小女孩的童年記憶。

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關於色調和記憶、情緒的關係,我自身有所體會。如果回想一段不那麼愉快的人生階段,我腦中就會想到陰沉的畫面,揮之不去。而《佛羅里達樂園》這種色彩繽紛的鏡頭,不僅表現出小女孩對童年記憶的正面情緒,也無形間讓觀眾聯想到自己童年經歷過的美好,或者是童年渴望經歷的美好。一定程度上,這讓觀眾忽略了故事性,而是在記憶與情緒中“泡澡”沉醉。

除此之外,《佛羅里達樂園》的敘事視角也頗為特別。儘管導演將鏡頭對準迪士尼周圍汽車旅館的邊緣人生活,但他並沒有居高臨下的審視這群窮人。誠然,電影中小女孩的母親教育水平不高,只顧一時享樂,做著非法勾當。但是,導演從頭到尾都沒有批判她,只是將鏡頭對準她,展示她的生活,告訴人們她這樣的邊緣人是如何取悅自己,如何待人待物。而小女孩的行為雖然很“熊孩子”,但銀鈴般的笑聲卻讓人印象深刻。

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憑藉不偏不倚的態度,《佛羅里達樂園》不僅從容的展示了社會邊緣人的生活,還讓人認識到他們的生活樂趣。樂趣萬千種,無關金錢,而在乎心態。哪怕處境不好,亦能從中尋得小樂趣。影片傳達的這種態度,同樣感動了很多人。

當然,儘管導演敘事時並未加入評價,但在影片風格取向卻又傾向性。《佛羅里達樂園》的大部分鏡頭聚焦在6歲的小女孩身上,並藉由充滿樂趣的童年生活和色彩繽紛的鏡頭畫面,讓觀眾形成美好的印象。

然而,一旦以理性的視角來思考,頓時發現這種美好也只是繽紛泡沫,一戳即破。在汽車旅館中,主角母女一家很窮,非法之事屢犯不改;有時候會遇到戀童癖老頭,有時候會遇到黑幫交易,有時候會遇到暴力衝突。仔細一想,電影中除了小孩,成年人必然少不了得過且過的懶惰、貧窮的焦慮、毫無希望的人生等煩惱。但這些都隱藏在電影的細節中。

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導演必然清楚,小孩記憶中色彩繽紛的汽車旅館生活絕非全面的真實,而是一種帶有明顯傾向性的記憶情緒。只要剝開這“烏托邦式的美好”,就會發現截然相反的事實。導演明知這點還這樣做,一部分原因在於拋磚引玉,引發觀眾的開放式思考。從創作意圖來說,《佛羅里達樂園》確實引起了人們對社會邊緣人的關注。

(三)

倘若站在局部細節上,我們也可以發現幾件值得一提的事情。首先,電影中的小女孩顯然是個熊孩子。瞧瞧她做了什麼——她朝別人的車子吐口水、她撒謊自己哮喘需要吃雪糕、她拉掉電閘導致旅館經理文檔表格沒保存、她燒了一個空房子。這樣一個熊孩子,居然讓人討厭不起來。這點頗為有趣。

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一方面,電影有意淡化這些惡行的後果。“被熊”當事人反應並不激烈,甚至只是將其視為小孩玩鬧,稍有縱容之嫌。這讓觀眾忽略小女孩行為之“惡”。另一方面,電影鏡頭幾乎是架在小孩肩膀上的,而不是俯視拍攝小孩。這獲得了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當你把鏡頭放在和幾歲的小孩子齊眉高的時候,你就發現世界變得更寬廣。不經意間,觀眾猶如與孩童隨行,與他們一同探索世界,平等的觀察孩童們的天真、樂趣、純粹。

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當然,以上尚且只是部分原因。色彩鏡頭畫面、溫暖的意象、天真可愛的孩童面貌、鏡頭高度、孩童言語行為、成年人態度和表情……所有元素組合在一起的整體效果是超越部分之和的,很難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無論如何,導演對影片的把握確實很細膩。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當我們把目光放在小女孩的母親,就發現一些矛盾的事情。其實,《佛羅里達樂園》的這位母親說不上來稱職。她可以說是成年後的失足少女,對女兒犯的錯毫不在意,不懂得責任的意義,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帶女兒去偷騙,甚至在汽車旅館裡接客。如果說小女孩是熊孩子,那麼這個母親就是“熊媽”。

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很多人對這樣的母親多有批評,但同時也有不少人發現了這位母親的閃光點。有一次,她帶著女兒兜售便宜香水,但被保安攔下。為了儘快逃離避免再入獄,她連散落的香水都不拿就帶著女兒離開。這個時候,她的情緒至少是激動的、憤怒的、害怕的、煩躁的。但是,她還是耐心的給女兒解釋,並在女兒跑不動時背起女兒。遇到不順心的事,她沒有將憤怒發洩到女兒身上,僅此一點,已經是很多家長做不到的。同時,這位母親也將女兒視為朋友夥伴,沒有居高臨下的逼迫,平等對話,非常重視給女兒帶來歡樂,也很細心的保護女兒免受成年人世界的傷害。

兼具“熊媽”和閃光點,這位母親形象也變得複雜起來。有的人喜歡她,有的人批評她,各有各的道理。以我之見,儘管母親的很多品質都值得學習,但卻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母親為女兒的未來做了正確的引導。關於正確引導的定義,每個人標準不一。但不難看出,熊孩子如果不加管教,未來大概率不會太好過。即便小女孩童年生活很快樂,母親滿足了她的各種願望,但是未來小女孩長大並在社會上受挫時,埋怨母親的概率是比較高的。

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第三個值得一提的是旅館經理。在電影中,他驅趕了戀童癖老頭、黑幫罪犯等,保護了汽車旅館的孩子們。他會批評小孩,同時卻又會包容原諒他們。少女母親遇到困難,他也會盡己所能幫助他們。這是個老好人的形象,給汽車旅館租客們帶來了溫暖。

評《佛羅里達樂園》:摒棄故事性的同時,導演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我承認這些行為很讓人暖心,但同時我也認為經理只是表面的老好人。尤其是對待孩子的態度,經理對熊孩子行為大都刀子嘴豆腐心,這有縱容之嫌。實事求是的說,經理對熊孩子的養成也是有責任的。同時,如果經理有心幫助這些租客,很多行為都只是流於表面的。然而,真的要讓經理幫他們什麼,似乎也幫不到什麼。換言之,經理的善意之舉更多是想幫又愛莫能助的無可奈何。

結語

《佛羅里達樂園》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但始終不能忘記一點,它是一個非情節的影片。如果想要看一個因果閉合的、矛盾衝突明顯的故事,那麼《佛羅里達樂園》絕非首選。如果是想要獲得一種情緒、感覺,那麼《佛羅里達樂園》也許能喚醒些許童真的浪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