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听说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他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历史一书生


我认为要想知道唐高祖李渊怎么想的,只要看李渊是怎么做的就行了。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是怎么对尉迟恭说的。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唐高祖李渊正在皇宫里面划船。经过惨烈的搏杀,李世民终于获得了胜利,派尉迟恭进入皇宫担任李渊的护卫,实际上就是为了控制李渊的行动。

虽然此时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已经被杀,但还有很多残余势力一直与秦王府激战。尉迟恭强硬的要求李渊发布“亲笔敕令”,将军队的控制权全部交给李世民。

面对尉迟恭的长矛利剑,李渊能说什么呢?

只能乖乖的听从尉迟恭的指示,还要虚伪的说,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可想而知这种滋味实是在不好受啊。

玄武门之变结束后,李渊是怎么对李世民说的。

眼见大势已去,李渊只能派遣身边的亲信,安抚太子旧部让他们放弃抵抗投降。

在局势稳定后,李渊第一时间召见李世民,两人之间产生了一段极具深刻含义的对话,李渊说的是“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投杼之惑”说的就是曾子的母亲轻信谣言,相信儿子杀人而逃走的故事。李渊这样说就是为了表示,自己之前不信任李世民,是自己老糊涂了,变相的向李世民认错、服软。

李渊的服软,换来的是李世民嚎啕大哭,到底是委屈、庆幸还是后悔,只有李世民知道了。

过了几天,李渊正式下发诏书,宣布国家大事都交给太子李世民,不久就晋为“太上皇”安享晚年。

实际上李渊当了太上皇以后活的非常潇洒,每日寻欢作乐,60多岁了还生了好几个儿子,但除了出席非常盛大的场合,几乎不与李世民碰面。

可见,不管是伤心还是心灰意冷,李渊真的已经不问世事了,在9年以后逝世,享年69岁。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实的一面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李渊听说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杀害之后……

第一感觉是震惊,怎么太子和老四被杀了?被谁杀了,为什么?


第二感觉是心疼,毕竟都是自己的儿子,怎么就突然死了?儿女都是身上掉下来的肉啊!

第三是痛骂李世民,好啊,你竟然把自己的亲兄弟都干掉了,到底有多大仇恨?肯定一大堆难听的话脱口而出,李世民你还是个人吗!连自己的哥哥弟弟都舍得杀!

第四是后悔,既后悔自己没有调理好几个儿子的关系,又后悔没有给太子李建成创造更好的登基基础,还后悔没有早把李世民给控制好!


第五是无奈,李世民杀害了太子,那谁也不能阻挡他的太子之位了,自己也不行了。虽然自己是皇帝,但是朝廷大将兵权基本都掌握在李世民手中,自己已经左右不了了。

第六是害怕,李世民会不会来杀自己呢?不会吧,自己毕竟是皇帝,还是他老爸?!


就这样李渊在愤怒悲哀忐忑中,迎来李世民的下一步行动!

我是敏学讷言,欢迎大家关注点赞交流讨论!


敏学讷言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公元6267月2日,秦王为争夺太子位,发动蓄谋已久玄武门之变,杀死一奶同胞的哥哥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李世民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深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立即派尉迟恭去“保护”高祖李渊。


当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划船,对宫外血腥厮杀一无所知。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长矛径直来到李渊的船上。李渊大惊,问道:“今日作乱之人是谁,爱卿到此作甚”?大惊二字说明李渊已经预感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已经火拼了,但什么结果他并不清楚。尉迟恭答道:“秦王因为太子与元吉作乱,起兵诛杀他们,秦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来警卫”。

高祖对裴寂等人说:“不料今天竟有此事 ,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呢”?这问话明着是征求大家的意见,实际上是想探听虚实,因为他不相信太子就这样轻易被杀掉,万一是李世民挟持自己要挟太子呢!他的宠信大臣裴寂没有发言,倒是萧瑀与陈书达说话了:“建成元吉本来就没有参加举义兵反隋的谋略,有没有为天下立过大功劳……现在秦王已经声讨诛杀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立秦王为太子,将天下托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萧瑀、陈书达是秦王府的人,这点李渊应该是清楚的。他们能说出这样的话,莫非建成、元吉已经遇害不成?李渊心里还是将信将疑。关键是最后一句话,明显就是在威胁他,意思是说:如果不封李世民为太子,还能闹出多大的乱子,谁也不敢保证,再看看全副武装的尉迟恭,让李渊是如履薄冰,只得违心说道:“好,这正是我素来心愿”。

可以说到现在,李渊还是不肯相信建成、元吉被杀。所以才有他最后召见李世民,来验证虚实。当李世民铠甲在身、风尘仆仆赶来时,李渊这回真的相信了建成、元吉已被杀害。才说道:“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祸”。意思是说前些时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听信建成和元吉的谗言,你杀他们是对的。

做个皇帝真不容易,连句真心话都不敢说。如果不是李世民带兵威胁自己,李渊真敢给李世民打一个响亮的耳光,狠狠骂一句: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孽障,竞对自己亲哥哥、亲弟弟下此毒手,禽兽不如。


洛水清风


发生于626年的“玄武门之变”是初唐时期大唐政坛的重磅事件,经此之变,得益最大莫过于李世民,其政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其政治势力被连根拔起,连同两位的年幼的孩子们都被斩草除根,可谓是人间惨剧。那么,听闻“玄武门之变”看到自己儿孙相残,大唐的最高统治者唐高祖李渊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表面反应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程咬金、杜如晦、宇文士及等人,在玄武门设伏,将毫无防备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斩杀,然后尉迟恭跑到唐高祖李渊面前,对李渊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谋反,已被诛杀。紧接着,李世民前去见父亲,没想到李渊对儿子被杀表现相当淡定,史书中云,“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渊召见李世民,只是安抚他说,我因为听人谣言,误会了你!这句话说明李渊同志还是很是识时务的,面对尉迟恭带刃上殿,服软是十分必要的。

此时的李世民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这句话很雷人,关键在于“吮上乳”,意为吸吮李渊的乳头,一边吸一边哭。其实,这是当时一种习俗,“以示为孺子时无间之态”,父子两人都是十足的演技派,绝对要点赞!

面对人伦惨剧,李渊的真实反应

在表面戏码的背后,李渊无疑是震惊愤怒悲伤,最终涌上心头的是心酸和无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时的李渊虽然贵为皇帝,却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实权尽在太子阵营和秦王李世民阵营,现在太子被诛,朝廷实权都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可以杀伐决断果断干掉亲兄弟,那么如有必要弑君弑父也是有可能的。此时低头服软,承认既成事实,答应册立秦王为太子,再乖乖地退位养老,这才是识时务的选择。李渊同志沦落到眼睁睁地看着诸子相残子孙被杀,却无能为力,关键在于自己手里没有实权。这主要是由于大唐江山都是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等诸子带头打下的,自己不过是牵个头坐享其成,坐上皇帝宝座后,为保障自己不被架空,李渊采取制衡之术,对太子阵营和秦王阵营都保持一定距离,让双方保持斗争状态,这样都有求于自己,自己可以稳坐钓鱼台,没想到一朝平衡被打破,自己彻底失去了叫板的筹码,只能服软。



沧海拾遗录


有不甘、有愤怒、有埋怨,但是更多的是辛酸与无奈,以至于最后做出了妥协,淡淡的对李世民说了十个字: “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大意是说其最近受太子的蒙惑,对你有误解,表示自己服软了。但是这真的是其内辛最真实的感受吗?不见得吧!


权衡之术

李渊建国之初,深受一件事情困扰,那就是自己虽为皇帝,但是却并不得民辛,手里能够支配的力量太少,文臣跟太子,武将跟秦王,自己贵为皇帝,却像个光杆司令一样,于是李渊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玩起了权衡之术,让两边都需要自己,方能将自己凸显出来,并且保证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手足相残

除了手中并没有太多的追随者外,还有一个事情也深受李渊困扰,那就是害怕李世民和李渊的争斗,最后会造成手足相残。李渊身为帝王,当然深知最是无情帝王家,所以其也在极力控制,想要避免最后手足相残的局面发生,无奈其最后已经没有那个力量可以控制住局面,两虎相争,最后必有一伤。

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号,天空格外的阴沉,使人喘不过气来。两行人马,一前一后的走入玄武门中,虽然人多,但是却并不吵杂,似乎没有人愿意发出一点的声音。李建成面目紧张,眉头竖起,但是仔细观察其面目中隐隐有一丝兴奋的神情,因为其认为自己跟弟弟李世民之争即将尘埃落定,而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今日一过,心中的石头就可以放下了。



李世民同样走在通往深宫之中的宽阔的大路之上,但是却像越走越窄一样似乎要将自己吞没,自己无处可走一样,其咬牙着前行。其也同李建成一样,面目紧张,眉目竖起,但是你若仔细观你会发现,其有一点与李建成不同,其面目中还透露着一丝阴狠与杀气。


终于,二人相遇了,李建成不知该不该上前打个招呼,但是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城门突然紧闭,自己的二弟拿起自己的宝剑大喝一声:“杀啊”,立即无数的士兵,波涛汹涌的向自己杀来,李建成慌了,对是慌了,甚至不该如何应对,反应过来的第一想法就是逃,可是又怎么逃呢。最后李建成死在了李世民的剑下,心中有迷茫、有不知所措,更多的是不甘心。

李渊的真实感受

626年7月2日,李渊早晨总感觉心慌意乱,似乎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一样,罢了,不在多想了,就这样一天开始了。待尉迟恭提着血淋淋的人头来到自己面前的时候,自己呆住了,对是呆住了,这是谁的人头,似乎有些熟悉,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一连三个问号竟让自己一时没有回过神来!过了好一会方才清醒了过来,而也近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方才怒从心中起,一团愤怒的火焰涌上心头。


但是接着尉迟恭一声大喝:“陛下,太子李建成要谋反。秦王李世民得知消息后立马赶过来,杀了叛贼,并且让臣来保护皇上的安危”。李渊一听,顿时像是浇了一盆冷水一样,立即认清了现实,虽然心里有不甘、有愤怒、有埋怨,但是更多的是心酸与无奈。

于是李渊立即压下心中的怒火,尽量的使自已平静下来,是的,他很平静,面对自己儿子的惨死表现的无动于衷,很平静,但是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李渊的手在抖,对是手在抖,手在不停的颤抖,以此来抗拒内心的想法与自己的行动的不统一。



有再多的不甘、有再多的委屈又能如何,大势已定,儿子已经惨死,而能继承皇位的又仅仅剩下了他一个,难道自己还要殊死反抗吗?赢了又如何,输了又如何?难道真的是命中该有此一劫吗?此时,李渊心中一百个问号,最后一声叹息,罢了!自己任命了,爱如何如何,自己都不愿再管了,于是方才淡淡的对李世民说了十个字::“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以表示自己服软了。


百痛之首,莫非丧子之痛,而李渊不仅仅是丧子之痛,更是子杀子之痛,不光子杀子,而且更是将自己十个亲孙子也斩草除根了。李渊表现的越是平静,其心中就越是痛,只有万念俱灰,心灰意冷方才能表现出平静,对的,李渊很平静!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李渊太犹豫了,就像当初晋阳起兵一样,如果不是刘文静撺掇,估计没那么快。

玄武门事变发生后,尉迟恭提着血淋淋的人头来到李渊的船边:“陛下,建成元吉造反,秦王已经将他们正法,担心陛下的安全,故此派末将保护陛下,请陛下宽心!”。

李渊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你小子都闯到我身边了,还说让我放心,世民哪,你够狠。

狠的还在后边,建成元吉的十个儿子,李渊的十个孙子,大的不过10几岁,小的孩子襁褓中,都被斩草除根,并从族谱除名。

自古无情帝王家,为了权利,哪有什么父子亲情?李渊在那时候估计是看明白了。其实,他应该从杨广身上已经看到了这点。隋文帝死的不明不白,杨勇也被杀。所以,那时候的李渊估计是要精神崩溃的。鉴于他是大唐的缔造者,肯定要为长治久安考虑,只好默许了李世民。

就算如此,李渊对李世民说:“你杀了我的子孙,将来你的子孙也不得好死!”,可惜这种话没毛用,他只能放弃权力,李世民也不会杀父,相当于把他幽禁,李渊英雄一生,可叹。


Jasonxia916


唐朝初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带领众将领来到李渊的身边哭泣,李渊也不敢多说,只淡淡的说了一句,“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这段时间对你误会了。

李渊对李世民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李世民可以放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毕竟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孙子,也都是李世民的亲侄子,当时李世民自问内心有愧,也就痛快答应了自己的父亲。

可在回到自己文学馆之后,一个谋士忽然对李世民说了五个字,就此导致他改变了主意,这五个字就是:淮南王刘安。一句话提醒了李世民,不能养虎为患,一定要铲草除根,皇权无父子,亲侄子也要杀。

李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孙子死后,痛哭起来,随即也对李世民说了一句狠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14个字,也是对李世民的一种诅咒,但李世民却不以为然,没想到16年后,却一一应验了。

李世民一生有14个儿子,除了后来当上皇帝的李治和碌碌无为的李福之后,三个儿子早夭之外,9个儿子死于非命,也就是12个儿子都不得善终。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李渊想的是兄弟相残争夺大位,斩尽杀绝,这样就是给后世子孙树立了最坏的榜样。所以李渊是知道皇帝弑兄杀弟夺位一旦成为现实,那么子孙后代都会去效仿,以李世民为榜样弑兄杀弟逼父,事实证明,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中,都有弑兄杀弟逼父的影子。

李渊一生的结局,就是在儿子们的自相残杀中被迫退位,那也就意味着唐朝将来的走向就是在父子兄弟自相残杀中走向兴盛和衰亡。


非常道毕延河


弑子之仇,不共戴天!倘若子杀子呢?李渊懵了,怒了,最终还是忍了!



李渊从晋阳起事到建立丰功伟业,跨时并不太久远,看到的、见过的事情却太多太多!他知道杨广是怎么即位怎么垮台的,亦清楚杨坚杨勇怎么死的!同样,李渊一开始就明白自己的处境,儿子们形成两个阵营,让他总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所以他一直在中间制衡,调剂儿子们的关系!可是时间不等人,李唐一统天下的日子还是到了,与儿子们摊牌的日子也就来了!只是李渊没想到,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会下手那么快!



当尉迟恭拎着李建成血淋淋的脑袋站到李渊面前时,李渊整个心同样血淋淋的!他幻想过种种结局,却没想到一直宅心仁厚的二儿子狠起心来是这么可怕,那么的干脆毒辣,哥哥和弟弟说杀就杀,甚至斩草除根,把自己十多个侄子也都赶尽杀绝,连襁褓中的幼儿也不放过!

但是,李渊该怎么办呢?他要站在两个角度思考问题。他是父亲亦是帝王!

作为父亲,他痛,他恨!但,他是帝王,要维持尊严!只能忍!

作为帝王,他要整理朝纲!但,他是父亲,作乱的是自己的儿子,目前唯一的儿子!只能忍!



也就是说,当时的李渊作为父亲痛心疾首,作为帝王却又无可奈何!只因为李世民是唯一的继承人,也是能独当一面、合格的继承者!

所以,李渊唯一能做的“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选择了自我放逐,拱手让位于李世民。从此在深宫终老一生,看似闲情雅致,内心深处的痛楚又有几人知道,几人在乎呢?

再往深处说,李渊是在食物链最顶端呆过的存在,他在乎自己的生死吗?在乎!李渊在失子之痛的时候还有惊恐,他在害怕,害怕“宅心仁厚”的二儿子在自己不妥协的情况下对自己下手,哥哥弟弟都敢杀,多一个父亲也不算啥!



有的人会说,李世民不会做到这一步,难说!因为人心难测,权利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然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不会去杀掉自己的哥哥弟弟!而李渊作为最后一个绊脚石,只有乖乖让位,方能自保!李渊是个明白人!

我是浩瀚文史,欢迎大家关注,共同探讨历史,了解历史!

雨霁视角


主要是李渊要站在父亲和帝王两个角度看问题。儿子孙子被干掉一大帮,他肯定心疼和愤怒,这是人之常情。而国家和事业的继承人被干掉,怎么使局势稳定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正常情况下,继承人是李渊大老婆窦皇后一脉相传,其他小老婆的儿子是不占边的,现在老大老三绝户了,正牌子的就是老二了,还有尉迟敬德那狗日的拿着家伙看着呢,估计给别的儿子也不可能。李渊在乱世中摘了最大桃子,应该马上做出对事业最有利的选择,和老二妥协。而李世民也需要向老子妥协,不干掉老子总比干掉老子好很多。那种简单的认为李渊怕死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他算是当时食物链的最顶端,最顶级的政治家,早就对生死看透。


亢龙有悔44


都说自古帝王多薄情,但是李渊在听闻两个儿子火拼之后,内心可以说是五脏俱焚。


这位曾经大唐王朝的首任帝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父爱,什么是亲情重于王权,当李世民在手刃了自己的两个兄弟的时候,跑到太极殿对着自己的老爸,同时也是大唐帝王的李渊,放声痛哭,李世民的这些眼泪够假、够虚伪,但是也深深的打动了已经花甲之年的李渊。


李渊在花甲之年对于丧子的事情无疑是刻骨铭心的,而且史书中也有所记载:


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


“高祖大惊”四个字足以看得出来,李渊作为一代帝王,面对这种兄弟相残的事情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震撼,或者说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内心被强行撕裂了一个伤口,这块伤口的上面,有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杀的景象,有李元吉被屠杀的景象。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对花甲之年的李渊给与了重重的一锤。


生活中最为无可奈何的事情莫过于无能为力,即便是身为大唐帝国的一代帝王,但是他仍然没能阻止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他们兄弟三人互相攻伐的血淋淋的事实,而晚年的李渊更是在长安城中的深宫大院之中凄凉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当李渊在得知李世民屠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之后。我相信李渊的心里面一定是有着严惩李世民的打算的,可是当尉迟敬德前去逼宫的时候,他知道他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帝王最基本的权力,这长安城已经是李世民的天下。


他想做的事情,再也没有机会可以去做了。


作为父亲的痛心疾首,作为帝王的无可奈何。


这种事情即使放在任何一个花甲之年的老年人身上,他的内心一定会是重重的一击,这一击不足以致命,可是却够刻骨铭心。


高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家难圣谟。言生床笫,。


史书中给与了高祖皇帝李渊很高的评价,但“祸切肌肤”这四个字同样的是那么刺眼,那么夺人眼球,如果李渊没有遭受那段刻骨铭心的玄武门之变带来的创伤,也许史书便不会将这四个字作为他一生的评价。


因为这是高祖李渊的痛点所在,也是高祖李渊的无奈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