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

老汪有点困


真相有很多,有人说武陵人其实进了古人坟墓,所以为桃源里的人就是一群鬼。最令我感兴趣的是陈寅恪的考证。

《桃花源记》的结尾是怎么写的: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故事讲完了,突然插进来一个打酱油的刘子骥。

这种手法蒲松龄老爷子也爱用,讲完了鬼故事,都爱说一句这是我隔壁二大爷家谁谁说的。

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陶渊明这么做的目的大概也是如此。

这个刘子骥真有其人,《晋书》上说他“好游山泽“,是徐霞客一类的人。

陶渊明把他拉出来就是为了给自己作证,这不是我胡说的,他也知道。

其实陶渊明在自己的另一个故事里也提到过他。

《搜神后记》里有一个故事:

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这个刘子骥在深山里看见两个仓库,但是隔着水,他过不去,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

只能回去了。过了几天,再去寻找却什么也没有找到。

《搜神后记》的作者就是陶渊明,这说明在陶渊明构思《桃花源记》之前已经想过类似的故事。

看来,陶渊明跟这个刘子骥很熟,从他那里听了许多故事。

那么故事的真相就是一个鬼故事吗?

不是。

还要提另一本书《西征记》作者名为戴延之。

戴是南朝宋刘裕手下的人,曾经试图统一南北,出征北方。他在北方见到许多坚固的城堡:坞。

社会治安混乱,强盗横行,尤其是北朝的前秦苻坚时期,统治残暴。为了自保好多人聚集在一起,自建城池,形成一个小天地,称为坞。

河北灵宝附近,当时有一大片桃林,据说是夸父追日渴死之后,他的拐杖所变。这地方叫皇天原,也叫桃原,皇天原附近就修建了一个檀山坞。

坞里的百姓自给自足,很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

戴延之去的时候正好是春天,桃花落英缤纷是很平常的事情。

陶渊明和他以及这个出征队伍里的好几个人都认识,听说此事,触发了他的灵感。

两个事加起来就成了《桃花源记》。

所以桃花源记里所提到的避秦,最初的灵感可能是苻坚的前秦,而不是嬴政的秦朝。

是因为刘子骥的缘故,将故事发生的地点改在了南方。

以上考证均是陈寅恪先生的。


锦翼


1.渔人打了半辈子鱼,都没有发现桃花源,怎么偏偏那天就突然发现了呢?也就是说,六百年来都没有人发现过的桃花源,那天突然就被这渔人发现了。

2.桃花源长期没人打理,居然“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值得思考。“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说明,隔绝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山并不厚,但桃花源中的人居然是秦时遗民(陶渊明是东晋人)。

3.渔人为了重新找到桃花源“处处志之”,却“遂迷,不复得路”。这是怎样的一个渔人?

4.刘子骥想去找桃花源,不久就病死,结果再也没人敢去寻找了。

如果我们跳出惯性思维,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像蒲松龄写的《聊斋》,桃花源里的人们,民风纯朴,勤劳善良,生活安定和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一个理想型社会,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也有可能陶渊明在写《桃花源记》时,就是想写个这样的“鬼故事”,来教化世人。想到这儿,突然觉得《桃花源记》不如说是《桃花源祭》更为贴切了。


子非鱼2020


桃花源记其实是死人国

首先。

主人公渔夫是以捕鱼为生。

为什么熟悉水路的他会不成熟的乱走。

以至于忘记远近?

渔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

所以理应对四周的水域很熟悉。

为什么,

他会看见陌生的桃林?

第二。

他到达源头过后。

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

山洞很小,

洞口极为紧窄,

到几十步几十米之后才开始宽阔。

而且他自己都觉得里面很阴暗。

那他又是如何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

有隐约的光?

还有更可疑的是,

阡陌一词,

有通往坟墓的小路之意。

而且竹子与桑树最茂盛的时期,

是七月和五月。

但是,

桃花开的最盛是三月。

外界与村子的时间差不用我说了吧。

再者,

就是他们语言的漏洞,

他们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

朝代变更衣着也应该变化,

而且,

他们与外界从未联系过,

为什么他们的衣着,

与外界完全一样?

那我们不妨大胆的设想,

他们的衣着,

是随着进来的人变化的。

更有诡异的地方,

他出去之后没有信守承诺,

报告了太守桃花源一事。

按理说,

他一路紧凑的做了记号,

应该万无一失。

可他们不仅没找到,

还迷了路。

古代不能解释,

只好归类于迷路。

在现代,

这种现象叫做,

鬼打墙。

最恐怖的是,

隐士刘子冀高高兴兴的前往,

可回来之后立马大病,

并且死于病中。

很显然,

他发现了些什么。

那么是谁要灭口呢?

毫无疑问是村子里的人。

他们是秦朝时死于战乱的人。

而且敌军屠杀了整个村子。

假设这一切设想全都成立,

一村子都是鬼。






影视职员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看起来是描述的是与世无争祥和美好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很可能隐藏着让人细思极恐的残酷真相。


首先,渔人打了几十年鱼,对附近的水路非常熟悉,都没有发现桃花源,怎么偏偏那天就突然发现了呢?也就是说,从秦朝到东晋五六百年来都没有人发现过的桃花源,那天突然就被这渔人发现了。

其次,桃花源附近荒无人烟,人迹罕至,居然“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非常可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说明,隔绝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山并不遥远,但桃花源中的人居然是五六百年前的秦朝遗民。

第三,渔人沿着桃花林到了水流的源头之后,首先就看到了非常狭窄的洞口,进去以后,发现里面暗无天日,几十步之后才注意到外面有光照进来,这里先窄再宽的结构像极了墓地的入口。文中的“阡陌”一词也容易让人想到坟墓之间的很多小路,阴森恐怖。

第四,按照桃花源里的人所说,他们是秦朝人,与现实世界已经断绝交流很久了,完全不知道西汉、新朝、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这么多朝代存在,为什么穿衣打扮和当时的东晋时代一样呢?只能解释桃花源中的人并非真正的人类,有可能是另外一个空间的生灵而幻化成人类的形象。

第五,《桃花源记》有句话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葬经》一书中说,门前桃桑为大凶,因为桃树和桑树是聚集阴气的。古人是非常迷信这些的,所以必然不会特意去长许多桑树和桃树。桃花源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墓地。

第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在各处做了许多记号,当他带太守等人过来寻找桃花源的时候,却没有找到,“遂迷,不复得路”。到底后来究竟有没有找到桃花源,这里面是不是隐藏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七,名士刘子骥也去找桃花源,不久就病死,结果再也没人敢去寻找了。刘子骥去世时只有20岁,到底是发现桃花源被惊吓而死还是被杀人灭口?

另外,桃花源记的时间是晋太元中,是公元376-396年东晋孝武帝的年号,公元383年东晋与强大的前秦倒是打了一场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还以少胜多大获全胜;东南沿海虽有孙恩起义,但应该影响不到武陵这地方。

桃花源记中的武陵究竟在哪里呢?就是现在湖南张家界这一带。古时候是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秦汉以后被中原政权所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博士伏胜在此做藏书洞,保留了一部分秦简,同时也是著名的避世之地。一直到东晋南渡,才慢慢被外界开发。

而刘子骥历史上也真有这个人,生卒年376-396年,恰好与太元时期重合,更巧的是,他还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

因此桃花源记隐藏的残酷真相有可能是这样的,桃花源这个村子并不是汉族人居住的村子,“避秦时乱”并非是从遥远的中原迁徙到湖南张家界一带,而是当地少数民族躲避秦朝远征岭南的大军。

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奸臣当道,连东晋孝武帝都因为开玩笑被张贵妃谋害而无人追究,何况桃花源这样一个富裕村子的财富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于是渔人回家以后,向太守如实做了禀报;东晋武陵太守即刻派兵,顺着记号就找了过去。到了以后,东晋士兵见财起心,为了掩人耳目,将整个村子的少数民族屠灭殆尽,财物全被私吞,回师以后对外宣称没有找到记号。而刘子骥在听说这个消息以后,一路摸到桃源村,看到的却是一片腐尸废墟,于是被活活吓得大病致死或者被太守派人杀人灭口。

综上所述,桃花源记不一定是鬼故事,而是刘子骥正是目睹了这一惨案的遗址,内心受到极大刺激,又不敢对外明说,所以把这个秘密讲给陶渊明,自己则不明不白英年早逝,而陶渊明也不敢明说,只能用桃花源记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记载这个惨绝人寰的秘密。


厚德载物49847


桃花源记最后一段是这么解释的

因为当时正值中原战乱,一个村子的税赋和人丁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于是渔人回家以后,向太守如实做了禀报;武陵太守即刻派兵,顺着记号就找了过去。到了以后,士兵见财起心,为了掩人耳目,将整个村子屠灭殆尽,财物全被私吞,回师以后对外宣称没有找到记号。而刘子骥在听说这个消息以后,一路摸到桃源村,看到的却是一片腐尸废墟,于是被活活吓得大病致死。

看下时间,晋太元中,大约是公元380-390年之间,此时桓温刚刚覆灭,桓玄还没折腾起来。383年倒是打了一场淝水之战,还打赢了;沿海虽有孙恩海贼,但应该影响不到武陵这地方。按讲来说是东晋政权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军队应该没这么张狂。

武陵是个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张家界这一带。古时候是苗族、彝族的地方,秦汉以后被中原政权所知,始皇帝焚书坑儒,博士伏胜在此做藏书洞,保留了一部分秦简,同时也是著名的避世之地。一直到衣冠南渡,才慢慢被外界开发。

而刘子骥又是个什么人呢?很巧,历史上真有这个人,生卒年376-396年,恰好是太元这一整个年号,更巧的是,他还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

所以这个事情可能真的是这样,这个村子并不是汉族的村子,“避秦时乱”并非是从遥远的中原迁徙到张家界,而是当地少数民族躲避秦国远征岭南的大军。世兵制的东晋,对于汉民可能还有所顾忌,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没有任何编制的少数民族就没什么讲究了,直接屠灭之。刘子骥正是目睹了这一惨案的遗址,内心受到极大刺激,又不便对外明说,所以把这个故事讲给陶渊明,自己则郁郁而终......


翁子涵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其故事奇特、语言优美,流传至今。但同时它也是广大中学生们的噩梦,当你翻到课文最后,会惊喜的发现“背诵全文”四个字。我上学时为了完成这几个字的任务整整折腾了两三天,但是背着背着,突然意识到这篇文章远远不是老师上课所讲的那么简单,其中的疑点可以说是细思极恐。

疑点一:武陵人迷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通常来讲,作为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渔民,捕鱼的地点应该是相对固定的,对自己捕鱼的环境也应该非常熟悉,以前经常捕鱼都没什么异常,为什么这次会突然迷路?

疑点二:桃花林迷案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为一片野生桃花林,能做到“中无杂树”简直太难了,深度怀疑这片桃花林是人为造成的,经常有人打理。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生活在当地、经常在此捕鱼的武陵人会不知道这片人工林?以前也从未见过?

疑点三:武陵人动机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古代乡村自然环境应该很好,野生桃花林其实并不鲜见。而武陵人此次出来按道理说应该是捕鱼的,为什么仅仅看到一片桃林就如此好奇?都忘记了自己出行的目的?给人的感觉是刻意在寻找什么。

疑点四:山中小口之谜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文中看此山应该不大,上面有一小口应该会非常显眼。古代人虽然少,但是也不乏砍柴、捕鱼、耕作的农民,但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个孔洞呢?而且从内部构造来看,自然形成的概率很小,很像是人工挖掘的。那么是谁挖掘的?目的是什么?既然桃花源的人不想被打扰,为什么会留有通道呢?

疑点五:季节存在矛盾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前文中讲到桃花林“落英缤纷”,应该桃树盛开的季节,大概也就是在三、四月份。而武陵人在山上能够看到桑竹,可见此时二者已经是枝繁叶茂,俨然一片夏季的景象,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疑点六:衣着孩童之谜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后文得知,桃花源的人自秦时便世代在此,在信息闭塞的时代,他们的衣服为什么会和外面的人一样。要知道,秦汉时期的衣着和魏晋时期差别是很大的。那么他们的衣服是哪里来的?另外,在一个闭塞的空间里,这么一小群人是如何做到健康繁衍的?现代医学表明,近亲结婚的风险是很大的。

疑点七:设酒款待不合常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魏晋时期的农村,其生活水平应该还不至于为了一个陌生人,设酒杀鸡款待吧?而且是全村人出动,是不是太热情了些?要知道,鸡在中国古代也算是稀缺性家禽了,为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全村杀鸡款待数日,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疑点八:离别嘱托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然已经有人进入了桃花源,很难确保他不外泄其中的秘密,那么为什么里面的人能够放心的让他离开?其实,如果将武陵人杀掉,神不知鬼不觉,远比临行嘱托“不足为外人道”来的更保险。

疑点九:标记疑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武陵人为什么会做标记,是为了自己再次前来,还是为了方便其他人?为什么他失信于桃花源的人?按道理根据自己出来的路线作下的标记应该非常可靠,为什么太守派人按标记寻找却迷了路,是谁对标记动了手脚?

疑点十:桃花源无人问津的原因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出了这样一件事,即使在古代也应该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了,为什么只有太守和刘子骥去寻找了,其他人再也没有去过,是不想去还是不敢去?为什么刘子骥寻找桃花源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真的没找到还是找到了却不敢说呢?

综上,桃花源确实有很多难以解释的地方,不少人认为其实这是陶渊明对一座墓室的描写,从整个桃花源的布局和种种异常来看,确实有些相像,但也只是猜测。也许,这是陶渊明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想像也未可知。


三夢遊水


《桃花源记》的恐怖之处是不是只有下面这几点呢?

1、不守信用的武陵人

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发现了一片“新世界”之后,村里人不但没有为了躲避风险强留他,只是对他说“这里的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武陵人却没有守信,一路往出走,一路作标记,出去以后,又向郡守作了汇报,可见人性之丑陋。

2、桃花源哪里去了?

武陵人进桃花源是一个偶然的意外。他为了把这个偶然变成必然,便一路做标记,然而等他带人回来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当初的路,桃花源就这样离奇的“失踪”了。

桃花源外面是有“迷魂阵”还是“幻阵”呢?抑或是有一条通往平行宇宙的大门?

3、刘子骥的离奇死亡

刘子骥是《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士,他听说有桃花源之后,便兴致勃勃地去寻访了。只可惜,一样是一无所获,更加离奇的是,他竟然在此之后不久便死了,死时年仅21岁。从此以后便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他的死是不是跟寻访桃花源有关呢?

4、陶渊明去过桃花榞么?

有一种说法是陶渊明自己便是那个武陵人,所以他在文末说了一句“后遂无问津者”,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问去桃花源的路了。

那么,为什么没人问了呢?自然是后来去寻访桃花源的人都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陶渊明是和刘子骥一起去的桃花源,他只是假借刘子骥的死来堵住问路人的嘴。

当然,更普通的看法是,根本就没有桃花源,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一种向往。但是,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假如真的没有桃花源,他又何必提“武陵”、“郡守”和“刘子骥”呢?


陶渊明的具体用意,实在是有些捉摸不透,这才造就了所谓的恐怖之处。

不过,水一白认为《桃花源记》最恐怖的一点还不仅于此

《桃花源记》真正恐怖的一点在于,当人们发现“桃花源”之后,它便不再是桃花源了。一旦一个世外桃源被人发现了,便会有越来越多的怀着不同目的的人前往,而这个所谓的世外桃源瞬间也就被外境同化了。

现在,我们随便上网上搜索“世外桃源”都会出现各个地方的所谓的“世外桃源”。只是,当各种各样的人都到了那里之后,那还是世外桃源么?

这个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事物,本就应该是不被人发现的。

想想电影《美人鱼》中美人鱼们原本生存的空间,还有《欢迎来到东莫村》里面那个与世隔绝的东莫村。假如他们不受外界干扰,那不就是所谓的“桃花源”么?


水一白聊历史


以我【种花喝茶】多年的经验分析: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背后所传达的真相,不是恐怖而是科幻。

近段时间,网上流传了很多关于《桃花源记》其实是个鬼故事这样的观点,有很多人也分析得很透彻,引经据典。但是在我看来,《桃花源记》写的并不是恐怖的鬼故事,而是充满了想象力的科幻片。

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的背景,是因为他早年有大志向,但是东晋王朝覆灭,刘裕改国号,废除晋恭帝。彻底破灭了他的家国情怀,但是他又无力改变这个世道,进而产生了充满浪漫主义的科幻想法,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平行的世界,这个世界当中,大家按照他所有美好的向往在生活着。这是历史的另外一种选择,而这个世界离我们并不远,可能中间只相隔了短短的一个山洞而已。

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向左走的选择,可能是陶渊明所见的家国灭亡世道腐败,而向右走的选择,很有可能就是如同桃园一般充满美好。

正是因为他这样大胆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法,才有了人们心中可以安放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希望不要用恐怖故事去解析,破坏了桃源在我们心中的美好🙏🙏


种花喝茶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闲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桃花源记》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文言文,我们曾经都在语文课上背诵过它。

这篇文章中确实存在两个情节,让人细思极恐。

第一,渔夫误打误撞进入了桃花源,这里的人交代他,一定不要告诉外界人他们的存在。但是渔人出去之后沿路做好了标记,并在回去之后立即告诉了当地官员去寻找这个地方。

第二,官员们沿着渔夫留下的标记一路寻找过去,却怎么也无法找到这个村子。

以上两个细节让我觉得恐惧,并不是因为,这个故事带着一丝玄幻和灵异,而是因为人心的叵测和欺骗。

渔人误打误撞进入桃花源之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招待了他,并反复叮嘱他不要告诉外界的人。但是他一出桃花源,却沿途做起了标记,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或许他根本就没有真心实意的做出那些承诺。一回到家他立马就去报告了当地的官府官府,带着一群人沿着他做的标记开始寻找。如果找到了桃花源的人,那些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后来去寻找的官员并没有找到桃花源,我认为有可能是桃花源的人并不相信渔夫所作出的承诺,他们跟随渔夫偷偷出了桃花源,看着他沿途做的标记之后,将标记做了更改,所以后面去寻找的人自然是找不到他们的。

曾经读到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直视的是太阳和人心,太阳会刺痛我们的眼睛,而人心会刺痛我们的心灵。

我认为《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和人心的叵测。这也是这篇文章最恐怖的地方。


海海文化闲谈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上学时的文章,一直没怎么在意。

今天细思,细思极恐。

设想一,古代版《盗墓笔记》。

溪水源头,桃源深处,一座古墓入口被小溪冲开,渔武陵以打渔为名,行盗墓之实。早已留意此处山水格局,颇有卧虎藏龙之像。

这一天渔武陵顺着小溪走向源头,这一次他决心走远些,渐渐的山水开始陌生,记不清走了多远,猛然发现四周风景开始细腻,山峰料峭,草木葱茏。继续向前,河水一个急弯,猛抬头,好大一片桃花林,鼻孔满是清香,眼前芬芳烂漫。

渔武陵心头一振,情绪也受到感染,开始高涨起来。一段时间始终一无所获,在山谷里打转,他的心里早已郁闷滯瑟,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判断,眼前这片突兀的桃林似乎预兆着什么,他决心继续走下去,看看尽头是个什么所在。

桃林尽头,河水渐渐变窄,目光所及,似乎从一个山洞流淌出来,这里估计就是水的源头。渔武陵走上尽头,顺着山洞向里看去,不知这山洞里怎么会流出这长年不息的水。

洞里黑漆漆,似乎有风轻轻吹出。再往里,好像有些光亮,渔武陵心头一喜,急忙整理一下装备,小心翼翼向里探索,洞里很窄,不时有水滴打在他头上,凉飕飕很不舒服,四周静的可怕,只有水声绕耳,在逼仄的通道里单调悠长。

走了一盏茶时间,光亮更加明显,最后突然空旷宽敞,渔武陵紧了紧腰间布带,定一定神,继续向前摸索,走过大洞,豁然开朗,一片晴亮的天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

设想二,最早的穿越小说。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洞里人先民状态,对外面一无所知。因为现实社会里要想一点也不了解外界情况,或不为外人所知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其他人再找就怎么也找不到那里,因为穿越入口封闭了。

设想三,最早的医学普及隐喻读物。

我们设想桃花源是人体口腔,桃花林就是胡须,初始进入的通道是喉管食道,园内居民是寄生细菌,屋舍是内脏器官。武陵人是引导我们进入人体,进行了一系列体内旅行。

《桃花源记》文章短小,却留给我们无限想像空间。但从陶渊明身世经历看,可能就是写着玩的小短文。金圣叹评《红楼梦》说“文者见其文,淫者见其淫”,读者发挥想象,见仁见智,也不用钻牛角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