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在山西東北部,有個縣特別有名,縣置於西漢,定名於唐,因渾河發源於縣境,故名渾源縣,寓意為渾河之源的縣。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這個渾源縣比較簡潔明快、除了有河流外,還有座很有名氣的山,這座山叫恆山,因為名震華夏的五嶽中有它的名字,從而相當得有名啦!因山居北,稱其為北嶽,就在這北嶽當中有個稱奇叫絕處,那就是懸在半空當中的寺廟,恰似磁鐵般,又給這座縣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吸引著無數人到此頂禮膜拜。

或許渾源就是這種性格,簡單的讓其沒有任何包袱,環境得以完美保存,從而沒有受到任何破壞,因此而獲得的了全國最美縣域殊榮。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一,著名的恆山是渾源人努力換來的

說起北嶽恆山,人們都知道它指的是山西渾源縣境內的恆山,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自古以來至明清的"北嶽恆山"並不在山西,而是在今天的河北淶源、唐縣和阜平三縣交界的大茂山(又名神仙山)。現如今的山西恆山真正成為北嶽只有300多年的時間,相比五嶽之中的其它四嶽,在年代上遜色了許多,但特有的景緻仍還是那樣壯美。

1.河北恆山地位動搖

中華民族從遠古一路走來,儘管走的不那麼平坦,但永不停息。時代老人還是把我們的先人帶進了明朝,也許應驗自古風水輪流轉這句魔咒,河北原恆山的地位開始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尚書馬文升,議祀北嶽於曲陽改為渾源,理由是:一是曲陽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陽北嶽廟距北嶽恆山140裡;三是宋失雲州,始祭恆山於曲陽。這第三個理由純屬編造,時任禮部尚書的倪嶽予以反駁,奏議沒有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戶科陳公奏罷曲陽廟祀改祀渾源獲准,但仍祭於曲陽。

2.山西恆山地位確立

陋著清朝統治的確立,山西渾源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了有利於山西省渾源縣恆山建立的原因:

(一)河北在元代、明代初期戰亂頻繁,人口大量減少,同時建於大茂山上的原有廟宇損毀嚴重,明朝從洪洞縣向河北大移民可作旁證。而進入恆山交通阻塞,只能到曲陽祭祀,不能親臨登山之樂。同時山西在元末明初戰爭中損失相對較少,人口及歷史文化保留較多,於是朝中逐漸產生了改祀派,想把保定的恆山正位改祀於渾源的天峰嶺。直到清初順治年間滿清入關不久並不瞭解實際情況,朝中改祀派佔了上風,終於改祀北嶽恆山于山西渾源。

(二)渾源人注重名山文化的宣傳、挖掘、培養,特別是在天峰嶺腳下修了懸空寺(北魏後期公元490年始修),天峰嶺上建了不少的廟宇、神殿,這也增加了改祀於此的分量,與此同時,山西以及渾源名流人士通過朝廷重臣多次上書朝廷。

或許是渾源人的精神,感動了上天,終於渾源人取得了勝利,著名的五嶽恆山歸屬有了圓滿的結局,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給事中粘本盛之請,始改祀渾源,改祀之爭歷時150餘年,以山西渾源之恆山完美收官。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二,壯觀的懸空寺是渾源人精心打造的

懸空寺是一座以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廟,也是我國“最險峻”的寺廟,整座寺廟離地60米,懸空在半空中,以其如臨深淵的險峻著稱於世,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唐代詩仙李白給予高度評價,並題字"壯觀"墨寶相贈,成為懸空寺史上最精典一筆,至今鐫刻在寺內一塊巨石上。

歷史悠久、壯觀的懸空寺真乃來之不易,傾注了古代勞動人民、特別是渾源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渾源人民用心血精心打造的,

據渾源民間傳說和懸空寺僅存一塊年久的清朝石碑記載,懸空寺的建造和修復與渾源人民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渾源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

(一)歷史故事

相傳在北魏年間,北魏皇帝,為了顯示其霸主地位,在恆山頂上建築成許多寺廟後,忽然異想天開地說:“神仙自然住在空中,怎會長期住在地上,必須建築一座空中天宮,以示孤家的虔誠。”於是下一道旨,著令要在北嶽恆山上建造一座上不連天、下不接地的“懸空寺”。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建築官無奈接旨後,心想“廟有基,寺有礎,若無基礎怎能建成寺廟",對此整天愁眉不展,其妻見丈夫悶悶不樂,上前問道:“老爺下得朝來為何唉聲嘆氣?”建築官把皇帝要他尋找能人建築懸空寺的事述說一遍,其妻聽罷哈哈大笑道:“老爺你太缺乏心機了,你在招能榜示中,把‘懸空寺’的‘懸’字改為‘玄’字,然後聲明將賞以重金。

只要有人揭榜,不就推卸了責任嗎?”建築官聽罷覺得果然是條解脫自己的妙計。於是張貼皇榜道:“維我聖帝,敬天利民,若有能建玄空寺者,賞銀萬兩……”榜示一出,驚動了全國各地,其實,在恆山腳下,渾源縣就住著一個能工巧匠,這人闖四海,走八方,心靈手巧,建成了許多名寺壯觀,是當時有名的營造能人。一天他帶著得意的徒弟,在平城都市中游逛,正好看見皇榜,他把皇榜細細地讀了一遍,微微一笑,吩咐徒兒:“快給我把皇榜揭下來。”建築官終於高起來,這下總算交差了!

數月後,只見恆山腳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運磚載木,長達數十餘里。金龍口內,民工似潮,人喊馬嘶,架木砌磚,奔走在工地之中。不到一年的工夫,一座巍巍峨峨的“玄空寺”屹立在金龍口內。這位能工巧匠看見大功告成了,興致沖沖地奔赴京城,上殿復旨,請求領賞。皇帝聞奏後,立即吩咐御林軍擺設鑾輿,要親臨北嶽恆山驗收懸空寺。

皇帝到了金龍口內仰首觀望了一陣,絲毫看不見懸空寺的影子,回頭問道:“能工巧匠,這懸空寺建在哪裡?”能工巧匠連忙跪下啟奏道:“陛下站立的這不是‘玄空寺’山門嗎?”皇帝聽罷,勃然大怒道:“你這刁民,孤家皇榜招能,要的是上不連天、下不接地的空中‘懸空寺’,你怎能把寺建在地上戲弄孤家?御林軍將他拉下去斬首。”一聲令下,幾十個御林軍把這位能工巧匠五花大綁擁出了“玄空寺”。

臨刑,只見一個二十多歲的後生,從人叢中走出來高聲喊叫道:“刀下留人!要建一座上不連天、下不接地的懸空寺,這有何難?請陛下赦免了我師父,讓我們師徒重建就是了。這時皇帝看了看這後生問道:“你這後生有甚本領,竟敢出此大言?”這後生跪下回稟道:“俺跟隨師傅學藝十餘年,闖南逛北,建造了許多名寺,若建不成這座上不連天、下不接地的‘懸空寺’,情願同師傅一併斬首伏法。”皇帝聽完,暗暗地思忖道:既出大言,必有真學。遂高聲道:“後生這次你聽清楚了吧?倘若一年後再建不成‘懸空寺’,—定要你師徒的腦袋。”說罷,吩咐御林軍,赦免了能工巧匠,擺駕回京去了。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皇帝走後,能工巧匠領著徒弟回到了家,雙眼含淚道:“徒兒呀,世界上哪有在半空中建起寺院的道理呢?你怎敢出此大話。難道死我一人還不夠,必須死兩個嗎?”徒弟笑了笑說:“師傅不必擔心,我們慢慢地想想或者能想出個辦法來。”……一天這位徒兒正在屋簷下絞盡腦汁,苦苦思索。抬起頭來忽然看見一隻蜘蛛抱著絲在屋簷下晃來晃去,結成了一幅凌空懸掛的八卦蜘蛛網。他心裡一動,“唔!這難道不是空中建築嗎?”

他想著想著,發狂似地跑到了師傅面前說:“師傅有辦法了。我們在懸崖峭壁間,把繩索一端系在山峰上,另一端系在人腰中,敲石鑿孔,插木為梁,梁端支柱,柱上搭板,板上建樓,還發愁建不成空中樓閣嗎?”師傅閉著眼想了想說:“唔!有道理!有道理!”於是師徒二人匆匆地到了恆山,奔上了天峰嶺,登上了步雲路,爬上了姑嫂崖,進入了唐峪口……他們找來找去,終於找準了翠屏山下一處壁立萬仞的峭壁。就在這峭壁的半腰中,按照自己的構思,結繩鑿壁,插木為梁,利用支柱和鋪板的巧妙設計,終於建成了今日一絕的“懸空寺”。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二)真實記載

在今懸空寺內僅有一通最久遠的重修懸空寺的石碑,此碑立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碑文是由清道光辛卯恩科(1831年)舉人王尊賢所撰寫。

王尊賢是清道光辛卯科的舉人,是民國最後一任山西省法院院長王念祖(滿清遊學進士,渾源人)的祖父,出仕後任過山西省解州府平陸縣儒學正堂,相當於現在的平陸縣教育局長之職,是一個正八品的官員。在寫這通碑文時,王尊賢已經退隱林下,居住在故鄉渾源縣城。

據他所撰的《重修大牆耳樓碑記》中記載,懸空寺不知創於何代。清朝末年,懸空寺距上次乾隆年間的維修又歷經了百年曆史,因損毀嚴重,又到了非修繕不可的程度,可是因為無法搭置施工豎架,讓維修計劃陷入了僵局,這讓熱心公益的渾源縣士紳們一籌莫展。

咸豐九年(1859年)秋季,渾源縣城有一位名叫劉山玉的木匠自告奮勇地“聲言修補無難,願相助為理。”並“具稟請修”。這讓渾源縣城熱心公益的縉紳們喜出望外,王尊賢這時也因成為舉人位列眾縉紳之中。可是天不遂人願,就在劉山玉躊躇滿志地準備修復懸空寺之際,他因染瘟疫突然去世,致使維修計劃又一次化為泡影。

清同治二年(1863年)春,渾源縣城眾紳士再次召集各行業工匠商議重修懸空寺,大家“仍多為豎架所難”。此時,渾源又有一位名叫張廷彥的木匠挺身而出說:“自有修法,無須豎架。”眾人遂依其行。

張廷彥究竟是怎樣處理這個維修難題呢?據王尊賢記載:“及開工時,但循陳跡易舊換新。每到用架時,則以大繩結圈,一圈束在腰間,一圈登在足下,將繩頭挽在椽板,實際隨其高下長短運動。是寺本懸空,修之者亦有時而懸空也。於是,不逾年而工已告竣。”

當時懸空寺經歷代補修,已具規模,修繕難度也隨之增大。要做修繕,當然豎架最為妥當安全、萬無一失。可因懸空寺地勢險要,加上木材匱乏,要想豎架千難萬難。相比之下,倒是張廷彥這個方法最為簡單便捷。

張廷彥這個方法雖為簡便,但卻至為危險。試想,一個人被繩子吊在半空之中,還要操作完成作業,將損壞木柱撤下,以舊換新。並對搖動者穩之,殘缺者補之,實在須膽大心細和高超技巧兩者兼備的木匠才可。

因此,此次修繕成功後,王尊賢在撰文時不免對之大加讚歎,並撰文以記之。

總的講,懸空寺無論是歷史故事,還是王尊賢老先生的那篇石碑傳記,都具有難得的史料價值,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研究懸空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懸空寺的修復與渾源人民密切相關,是渾源人民的辛勤努力,艱苦付出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這樣說懸空寺歷經磨難,是渾源人民用心血和汗水精心打造的。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三,最美縣域桂冠是渾源人竭力愛護摘取的

在2018年第十四屆中國(深圳)文博會主題活動之一"文化成就旅遊品牌高峰論壇暨優質文旅項目“推介會上,“2018中國最美縣域榜單”公佈。全國32個省(區、市)有239個縣(市、區)問鼎榜座,其中大同市渾源以優異的成績輕鬆摘取了中國最美縣域桂冠。分析其上榜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自然環境是外在因素

渾源縣位於山西東北部,大同市東南隅。全縣地形地貌呈“南山北坡中盆地”,屬環渤海經濟區東西接合部,自古為溝通內蒙古河北的樞紐和屏障京津的門戶,是晉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渾源縣境內有遐邇聞名的北嶽恆山,素有“人天北柱”“絕塞名山”之美譽,景區面積359.62平方公里,由天峰嶺、翠屏山、千佛嶺、天賜溝、神溪、落子窪、龍盆峪、大川嶺、上樺嶺、凌雲口、五峰山、西河口、湯頭、城關、龍山等15個特色景區組成。另外縣內還有渾河、唐河兩大水系,其中唐河是雄安新區水源地大清河的最上游。全縣森林覆蓋率26.69%,有野生植物350餘種,其中黃芪、柴胡等中藥材品質上乘,素有“中國黃芪之鄉”的美譽。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二)人文環境是內在因素

渾源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名勝古蹟眾多。僅歷史遺存就有戰國軍事、宋朝彩陶、明代古長城、抗戰文化等眾多文化遺址,還有懸空寺、永安寺、律呂神祠、圓覺寺等7處國保單位。是國內少有文物大縣。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三)愛護保護環境是決定因素

渾源縣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注重綠色發展理念,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現狀,認真履行守護“大同藍”使命,以“鐵腕治汙”的手段,重拳出擊營造綠色生態長廊線,有了地促進了渾源縣環境的有效保護。他們在愛護環境和保護環境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嚴厲整治環境。通過實施“煤改電”、“煤改氣”工程,使整治環境漸進展開。2016年渾源縣拉開了治汙序幕,淘汰民用燃煤鍋爐,合理整治工業煙氣、揚塵汙染、油煙汙染,推廣使用型煤、實施全面禁燒、集中供熱擴容等措施,為全面淨化空氣質量開足馬力。截止目前,總計完成1180戶居民的“煤改電”工程,縣城內1000戶居民實施“煤改氣”工程,為守護“大同藍”,提升縣城人居環境的舒適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久居城鎮的居民無不為之讚歎。

二是開展清潔型煤推廣工程。既暖“心”更暖“家”。去年冬季,以縣城建成區及城鄉接合部的1478戶平房住戶作為試點,推廣使用清潔型煤,並在老城區擴大試點至2000戶。老城區住戶陳春芳說,“這種‘炭’就是好,使用它不用擔心火爐裡有炭沒炭,特別宿火,家裡整天都是熱乎乎的”。清潔型煤企業負責人王志江經理說:“清潔型煤的主要特點是燃燒時無煙、環保,而且體積小、熱量大等特點贏得市場的青睞,公司以‘科技興企,服務社會’的發展理念,致力打造新型環保科技產品,創造美好生活為己任。”不久的將來,型煤的推廣與使用,必將為縣城治汙起到積極的作用。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三是萬噸級生物質秸杆綜合循環利用項目的開工典禮,標誌著渾源縣在徹底治理空氣汙染的信心與決心,此舉是該縣為改善空氣質量做出的又一重大舉措。從那讓“源自農業、反哺農田、惠及農民”的三聚地沃炭肥、土壤改良劑、綠色清潔能和環保型新材料等附加值產品取代肆意焚燒的行為,實現了生物質的高效循環利用,為構建天藍、水清、山綠的旅遊大景區做出貢獻。

山西一縣,一座山五嶽名山,一個寺懸在半空,被評為最美縣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