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的標準

好官的標準

南宋初年,有人問岳飛,何時才能天下太平,岳飛回答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命,則太平矣。”岳飛這句有名的話見於其孫岳珂所編《金佗稡編》卷九。這是岳飛的期許。這種期許折射出文官中飽私囊與武官貪生怕死的汙濁現實。

好官的標準

位於黃鶴樓公園的岳飛像

過了近百年,到了南宋後期,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吳興備志》卷五記載,楊萬里的長子楊長孺擔任湖州知州,打擊地方豪強,與皇族秀王發生衝突。秀王打算向這個不曉事的知州行賄,便派人問,“要錢否”,楊長孺回答不要。這件事傳到宋寧宗的耳中。這位皇帝感慨說 :“不要錢,是好官。”

從南宋初到南宋末,一前一後的兩句話,表明包括皇帝在內,好官的標準就是,不要錢。

在商品經濟的社會里,正如那句戲言,錢並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則是萬萬不能的。因此,宋寧宗複述楊長孺的話,評價其“不要錢,是好官”,是指不貪婪,不聚斂,而並非完全排斥金錢。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岳飛所說的“不愛錢”。

楊長孺是南宋時代有名的廉吏,這一點也是傳承家風。《東南紀聞》卷一說楊長孺“學似其父,清似其父,至骨鯁乃更過之”。宋理宗曾問真德秀,當今廉吏都有誰,真德秀列舉了三個人,其中就有楊長孺。真德秀說 :“楊長孺之守閩,靡侵公帑之毫釐。”楊長孺不僅沒有貪汙公款,在從廣州知州離任時,還用俸祿七千緡替農民繳納了租稅。他自己作詩記錄了這件事 :“兩年枉了鬢霜華,照管南人沒一些。七百萬錢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

好官的標準

江西吉安湴塘村,為紀念楊萬里父子均被“封侯”而建的父子侯第

東晉時,廣州有個叫吳隱之的太守,在任期間沒有買任何奇珍異物,卸任北歸時,發現船中有一片香,便立刻扔到石門江中,以示清白不染。古人的清廉成為後人的榜樣。廣州出身的崔與之在四川任官,卸任時歸船中唯有書籍。楊長孺擔任廣州知州,清廉的名聲也傳到皇帝耳中,皇帝下詔獎諭,說他就像古代的吳隱之。為此,楊長孺作詩寫道 :“詔謂臣清似隱之,臣清原不畏人知。”他卸任北歸路過石門,自然想起了當年的吳隱之,於是寫下一首《別石門》雲 :“石門得得泊歸舟,江水依依別故侯。擬把片香投贈汝,這回欲帶忘來休。”吳隱之的船中還有片香可扔,楊長孺則說自己想扔也沒有。

清廉,是楊長孺秉持的理念,所以他說“臣清原不畏人知”,毫不遮掩自己的清廉。楊長孺痛斥當時官場的貪瀆,在他看來:“士大夫清廉,便是七分人了。”可見當時多數官僚已經汙濁得沒個人樣了。這句話是羅大經親耳聽楊長孺所言,並記載到了《鶴林玉露》中。

好官的標準

《鶴林玉露》(唐宋史料筆記)

在南宋,像楊長孺這樣的清廉官員雖屬鳳毛麟角,但也非絕無僅有。葉適在《故大理正知袁州羅公墓誌銘》中,就記載了一個叫羅克開的知縣,極受百姓愛戴,以至離任遮留。當知縣的上司問百姓他有什麼好時,百姓七嘴八舌地回答說 :“不要錢,不信公人,不苦百姓,此知縣三長也。”

可見,不貪財,不聚斂,也是老百姓心目中好官的標準。

“學也,祿在其中矣。”儒學的道德教化,並非“滅人慾”。君子也愛財,唯取之有道。為官受祿,為官亦擔責。適為正比。“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為官切實盡責做事,受祿也坦然。日語中有個說法,叫做“薪水小偷”,意為只知道拿薪水,不好好做事,那份薪水就像是偷來的。

受予與取,皆有限度,逾分為貪。其實,認真想想,人心皆貪婪,這是一種本性。貪婪之心,需要用秉持的理念剋制,需要用嚴密的制度限制,還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規範。這三者中,制度建設尤為重要。依賴個人品質來維繫廉潔,是極為脆弱的。面對誘惑,不能高估教化所賦予的道德力量。制度是個保障,是一方不可逾矩的雷池。猶如古代,開互市則無邊患,開海禁則少倭寇一樣,能夠和平交易,誰願意去流血犧牲。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可以安居樂業,願意以身試法的人畢竟很少。

沒有健全的制度,但憑個人的道德抑制力則很難。楊長孺的難能可貴,正是在這樣環境下的“舉世皆濁我獨清”。一生清廉的楊長孺,在臨死時很貧困,朋友送他幾匹綢緞,他安然接受,認為是“賢者之賜”。不要錢,是說不要不義之財。為官唯有如此,方可正氣浩然,身正不怕影斜,半夜不怕鬼叫門。不唯如此,按《元明事類抄》卷一一記載雜劇中的一句話所言 :“官不要錢,神鬼皆怕。”

古今皆然。

(本文選自《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隨筆》)

王瑞來:長安居大不易自古如此,王安石遲遲不赴京因生活成本過高

在晚唐,連考十次科舉不中,還能做什麼

好官的標準

好官的標準

《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隨筆》

王瑞來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39891

42.00元

本書是著名宋史研究學者王瑞來教授有關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隨筆合集。時間上跨越南北兩宋,以事件或人物為線索,以小見大,為我們勾勒出兩宋時期的士大夫風貌和政治場景。內容鮮活有深度,讀後有知其所然之感。作者以深厚的文獻功底,穩健的文筆,帶領我們一覽兩宋時人的家國情懷、政治風尚、生存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