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人圣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开发简史

可可托海蒙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意是“绿色丛林。可可托海矿床位于新疆北部,距乌鲁木齐约 530km,大地构造上属于西伯利亚板块西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

可托海三号矿是伟晶岩脉矿坑,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一个矿坑就能产出世界已知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矿,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

中国地质人圣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开发简史


人们在这里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可见三号矿脉的价值所在。

新疆阿尔泰伟晶岩早已闻名于世,尤其可可托海 3 号脉很早就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矿区发现及初步勘查(1930~1950)

1930 年,3 号伟晶岩脉由当地一牧民阿牙阔孜拜从发现,记载于矿务局稀有金属矿志。

1935 年~1950 年,苏联地质学家进行初步的勘查和采矿工作。

1935 年涅赫洛舍夫及西尼村进行 1:50 万区调,发现了 3 号脉为绿柱石矿化点。

中国地质人圣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开发简史


1940 年,巴涅科夫与斯米尔诺夫等发现了可可托海矿床 1、2、3 号伟晶岩脉,填制了 1:2.5 万及 1:l 万地质图。

第二阶段:系统勘察、开采并计算储量(1950~1960)

1950 年~1954 年,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开始系统勘查和开采。苏联学者别乌斯与弗拉索夫分别对 3 号脉铌钽矿进行了研究。

中国地质人圣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开发简史

1955 年~1960 年,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对可可托海矿床进行了深部勘探,并对矿床外围部分矿脉进行了初勘和详勘。1957 年,葛振北编制了《3 号脉 1947~1957 年地质勘探工作总结》及储量计算报告。1960 年,宁广进与徐百淳编制了可可托海矿床最终储量计算报告。

第三阶段:大量国内外学者进行研究(1960~2000 年)

1960 年~1980 年,苏联学者对 3 号脉作过矿物学、矿床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专著,如弗拉索夫(1961,1965)、库兹明科夫(1965,1976)、斯米尔诺夫(1976)、索洛多夫(1962、1980)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成因观点。

1962 年~1966 年及 1977 年~1981 年,新疆有色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两度对 3 号脉进行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出版了《阿尔泰伟晶岩矿物研究》和发表了《论阿尔泰 3 号脉成因》。在国内及俄国研究者的文章中,存在着岩浆成因与变质成因的争议。

中国地质人圣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开发简史


1970~1980年,李兆麟、张恩世、朱金初、吴长年、卢焕章、康旭、栾世伟、范良明、

王中刚等从包裹体、岩浆- 热液演化、矿物学、宝石学、花岗岩及成矿规律和找矿远景等

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工作。

1992~1995 年,新疆有色地勘局与南京大学合作,重点研究了石英、钾长石、绿柱石、铿辉石等矿物中的熔融包裹体、熔融流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并做了高温、高压实验。吴长年.朱金初等们提出 3 号脉伟晶岩是在岩浆阶段一岩浆一热液过渡阶段~热液阶段全过程中形成,稀有金属 Li,Na,Ta,Rb,Cs 等矿化富集形成于过渡阶段。

1999 年,部分资源枯竭,三号矿脉停采。

第四阶段:2006~2014 年,三号脉又枯竭后经重新勘查,成为世界“天然地质博物馆”

2006 年经重新勘查,停产 7 年的可可托海,再度成为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基地。已探明稀有金属储量 2000 多万吨,市值数百亿元,其中高级别的铍储量 1585 万吨,重新开发三号脉,还可回收锂矿石与云母等资源,每年可为新疆锂盐厂提供 3 000 吨~5 000 吨原料,使矿山服务年限延长 10 年以上。

中国地质人圣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开发简史

如今,可可托海三号矿是世界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拥有目前世界上已知 140 多种有用矿物中的 86 种,其中铍资源量居我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也位居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