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說不能隨便吃藥,不然容易耳聾,是這樣的嗎?

海海5935


1、理性看待藥物不良反應

這個建議有點太誇張了,大多數的藥物吃了以後,並不會對聽力產生影響的。有聽力損傷風險或耳聾風險的藥物,還是佔少數的。而且,這些有風險的藥物,在合理的使用下,也是可以把耳聾風險降低的,並不是肯定會發生這種嚴重不良反應的。目前,需要強調的是兒童人群等特殊人群,在使用某些特殊藥品時候,的確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2、臨床發現藥物致聾的歷史

人類對藥物引起聽力下降的研究始於1945年出現鏈黴素對耳的毒性,幾乎與這個藥的誕生同時出現。以鏈黴素、慶大黴素為代表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出現在抗感染、抗 結核等方面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該類藥物的耳毒性卻成了這類價廉、高效藥物臨床應用的致命弱點。此類藥物中還有卡那黴素、新黴素、妥布黴素等也存在這樣的風險。

3、兒童是藥物致聾的主要人群

誤用或濫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致聾位於國內藥物致聾的首位,並逐漸發展成為導致新生兒先天和後天性耳聾的各種致聾因素之首。比如:有學者對325例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後出現聽力減退和言語功能障礙的嬰幼兒及兒童進行聽性腦幹反應檢測,結果發現289名(88.9%)嚴重或重度耳聾,其中59.63% 是因為感冒發熱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致聾,其中小於 1歲的患兒中,90.83%為嚴重或重度耳聾。

4、藥物性耳聾的預防

物性耳聾的防治關鍵在“防”。通過人為干預,可以有效的減少藥物性耳聾的發生。對嬰幼兒、孕婦、老年人、肝腎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原有感音神經性耳聾者應慎用或適當減小劑量,對有遺傳性耳聾家族史的患者應慎用或不用。或在用藥前進行耳聾基因篩查,使耳聾患者的親屬正確應用或避免應用耳毒性藥物。

另外,在治療疾病必須使用的情況,我們務必在使用過程中每天應注意患者有無耳脹滿感、耳鳴、眩暈、聽力下降、平衡失調、手足或口唇麻木等症狀,一旦發生應立即停藥,並採用神經營養藥、能量製劑、血管擴張劑、腦代謝促進劑等藥物進行對抗治療。

資料來源:1、藥物性耳聾及防治策略,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雜誌,2008年第2期;2、談談藥物性耳聾的防治,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誌,2009年第2期。

——我是兒科藥師梅貳康,全網粉絲130萬+,專注於兒童用藥安全科普多年,我對藥品、育兒和健康的解讀有自己獨到的觀點,期待您的點贊、關注、分享和評論。


兒科藥師梅貳康


是的,醫生說的對,要安全用藥。


海之聲助聽器荊州中心


抗生素容易造成耳聾。尤其是注射慶大黴素


用戶6888781713


是的

有很多藥物都是屬於耳毒性藥物 一定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