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末路狂花》是以女性为主题的公路电影,原本果断稳重,随后变得胆怯畏缩不前的路易斯,和原本胆小懦弱且冲动,随后变得奔放活泼顽强不羁的塞尔玛,两个鲜明而始终个性互补的形象组成绝佳冒险拍档。

在二人因为误杀意图强暴塞尔玛的哈伦而逃亡后,最后一刻面对抓捕他们的军队,选择开车冲向悬崖的画面,冲向自由的画面,成就了这部女性主义代表力作,也打破了以往只有男性搭档的冒险电影类型这一格局,成为电影史当之无愧的女性主题经典。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与此同时,《末路狂花》的女性主题,也将“女权”这一多年来被社会频繁提及的词汇融合到电影之中,“女权被剥夺”似乎也成为很多观众的第一观感。我想借这部电影,来谈一谈女权与男权。即便“男权至上”是多数人认为的社会现状,但我认为,男权女权二者不应对立看待。

在电影中,在“一切基调为主题服务”的创作基础之上,控制欲强烈却暴躁愚蠢的丈夫,道德败坏的强奸犯,在嫌疑人家中沉醉于电视剧不关注事实真相的警察,骗财骗色的小白脸,以及不尊重陌生人满口脏话的卡车司机,即便是试图挽救受害者的警察,也显得懦弱无能。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这众多的“反面人物”,一步步将两位女主的本欲开怀放松的旅程,变成了举步维艰的无奈逃亡,并将原本善良的二人,逼迫为杀人抢劫的“疯子”。将二人的形象性格一步步烘托成型,同时也让二人在这一“旅途”中得到了内心的历练与成长。使得她们最后在枪阵之下,果敢地选择冲向峡谷主宰自由。

这一切的剧情发展,是导演与编剧有意识塑造的剧情冲突,毫无疑问它是成功的。但抛开电影艺术层面的营造,电影中拼贴在一起的剧情细节,在现实中,新闻里,事实也时常发生。“电影是生活的镜子”,我们要看的,是这镜中所体现的那些形象,那些观点,是否值得学习,是否值得思考?而它的结论,又应该是怎样?

结合电影,我将分别从婚姻、犯罪和个人选择三个层面来分析男权女权。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女性在经济层面的弱势导致了家庭地位的弱势?

在电影中,塞尔玛很早就结婚了,婚后没有工作,一直在经济层面的弱势中导致了家庭地位的弱势(这是大部分女性对现实婚姻中男权至上的解读)。她对丈夫言听计从,丈夫依然对她无理呵斥,连一两天的出门旅游也需要得到允许。

说到婚姻和家庭,不得不提前段时间备受女性观众欢迎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一个婚后主动在家当家庭主妇的女性,却因为婆媳关系和工作层面的获得感丧失,以及社交层面的匮乏,导致精神层面的失常。

电影细腻而丰富,甚至“写实”地呈现了当代婚后女性的现状,而电影中偷窥女性的下流男性,在家庭地位中没有主见和作为的丈夫,使得电影成为韩国媒体中男性女性观众价值对立的媒介。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事实是这样吗?

在大部分国家的传统价值观里,婚姻中的丈夫主外,妻子主内,男性为家庭提供主要经济来源,女性则承担养育孩子营造家庭关系的责任。

这样的情况最终使得男性成为社会资源的主导者,即便是未婚的女性,也似乎在工作中成为“被歧视者”——生育降低了职场发展的可能性。即便城市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体能上男性不再具备主要优势,但资源、生理和养育孩子所承担的代价等层面的优势依然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

那么,如果将男权女权对立起来看,即获得法律意义上的完全平等,毫无疑问要意味着社会资源的转换,以及家庭责任的重新分配。仅此一点,想必就是一个不可能改变的事实(相信有人在为此努力),更不可能回到社会资源还未完全被男性掌握的采集狩猎时代。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以上是主要从物质层面探讨的,那么情感层面呢?

我想,作为男性作者,这个层面男性是不具备优势的。几乎所有的孩子最先学会的语言是“妈妈”,几乎所有在战场上死前的男儿最先想到的是妈妈,或者是生命中某个重要的女人——即便此刻守护在他身边的是战友或兄弟。这是承担“怀胎十月”代价的女性的情感上的绝对优势——无论男性到何种地步都会念及母亲。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属于偷换概念,以果论因,但生育和养育期间长时间的陪伴,以及人类这独有的复杂情感,似乎只有时间的积累才能养成。同时说来惭愧,我父亲英年早逝的那一刻我想到的不是他死得如何痛苦,而是正在哭泣的母亲接下来该怎么办。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如何进行道德层面的换位思考?

要谈到犯罪,必然离不开道德层面的论述。

男性更钟爱冒险,便更勇敢,更大胆;女性更倾向自我保护,便更善良,更“温驯”。这是男女的一种进化本能,延伸而来的便是,男性道德感更低,因为需要扫除冒险途中的障碍,女性则更高,为了避免伤害他人后导致报复——尤其是报复自己的孩子。也因此,社会上男性犯罪率更高。

在《末路狂花》中,两位女主面对卡车司机的一次次不尊重的挑衅,最终的行为只是打爆了他的油罐卡车,而不是将他一枪毙命。在她们的想法里,这次并不像之前那样在身体上对她们造成了伤害。放在男性的行为之下呢?无数的“英雄”电影,甚至书籍几乎都是同样的结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那么,从道德层面去探讨男权女权,就归结到一个“换位思考”的思维概念。这里不是说男性犯罪是应该的,道德感底下是应该的,更不是说女性就应该逆来顺受不思反抗,而是具体到生活中面对的一个“挑衅度”问题。而“挑衅度”,因为男性在体能层面具备天然优势,因此自然是以规避身体伤害为原则,去论及心理层面的伤害。

男性冲动亦不可下流没底线,女性内敛也不应一味忍让。无论男女,欲望是没有上限的,为了避免他人得寸进尺,有的人以“事不过三”为原则包容,有的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信条。如何设定原则,我们都需要切合自身能力与相关心理承受底线去设定,并选择对抗方式。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比如电影中路易斯曾被人强暴,学会了自我防御,而且当好友受害后,她毫不犹豫拿起了枪,平常对“花花公子”也保持警惕。至于杀人,不过是被侮辱后一时冲动,刚好手中的武器是枪(这是很多冲动型杀人的事实真相)。

而塞尔玛,却因为婚姻的枷锁逆来顺受久了,掩藏了天性,出门就完全放飞自己,以至失去警惕性,最终导致一系列的恶果。既让自己身心受到伤害,也把好友陷于举步维艰。

因此,有人评价《末路狂花》是以塞尔玛的心理成长为主线的电影,路易斯只是帮助她蜕变。她的逃亡既是对以往生活的一种逃离,也是婚姻对自身人性扭曲的一次救赎。所以电影顶多是对女性也应当追求自由的一次展示,而非对女权的一种肯定。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如何在公众对立价值观之下进行个人选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从钱多钱少去看待,而是说人的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背后付出的成本。选择吃免费午餐,就失去了花钱买一次自己想吃的别的东西的机会,而且免费的一定是有限的,其选择是被“免费提供者”固定的。塞尔玛选择接受显然的不良搭讪,就选择了放弃警惕性,就意味着选择去承担之后的代价。

那么,“女权”是怎么被选择的?

一类是将第一点论及的“男权至上”当作客观事实,并作为敌对对象。于是凡是生活或职场中遇到男性的批评、训斥或者骚扰等事件发生时,她的第一想法不是思考背后真相,而是视自己为“男权受害者”,归罪于男性,甚至于“无理取闹”。

一类是道德层面的缺乏换位思考,所谓自私,所谓作。比如理所当然地认为男性应当完全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应当无下限呵护自己,应当清理购物车,应当让自己的孩子和不在同一经济层面的其它家庭的孩子享受同等待遇,应当反对公婆偏爱自己。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诚然,如此选择也无可厚非,不过是造成生活与工作上的人际阻碍,或者家庭中让男性积聚情绪导致爆发,起码捍卫了个人自尊,得到了“个体自由”。但更严重者造成家暴、抑郁症或者家庭破裂就得不偿失了。

我用“家暴”、“抑郁症”这样危言耸听的词绝非是为男性在家庭中的失责和错误找借口,只是想说明存在这些现状的一种家庭关系发展的趋势。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女性的逆来顺受,还是男性的作威作福,在这个法律社会,那些行为所积聚的心理问题都会最终爆发,并演变成一系列法务事件,成为一堆堆冷冰冰的离婚数据。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而这最终导致的恶果,是成为所有社会中其他即将面临选择的人,不得不为此恐惧心寒的事实。“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意味着失去独立与自由”,这些笼统不合理的因果关系,就这样被这些事件和数字一遍遍论证着,逐渐成为公众的共同价值观。甚至于上升到男权与女权的对立,更是谁也不曾想到的。

男权与女权不应对立。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了人类这个族群,共同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在这个复杂的关系图谱上,男女永远是平等的。

或许许多领域依然孜孜不倦地在歌颂男性,但我们必须清楚,他背后一定站着一位女性——他的母亲给了他生命。

今天的我们,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应当在所有媒体、商业场合或意识形态赋予的或真或假的男性光环之下,去揭开假面,深入地思考。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才能够独立选择,并得到选择后的回报,并敢于承担选择后的代价。

只有这样,《末路狂花》里那辆飞向天空的汽车才能由我们驾驭!

《末路狂花》:男权女权不应对立

往期相关:

后记(非粉丝请略过):因为疫情及老家网络关系,已经两个多月没有文章更新,在此向所有读者致歉。这期间也看了不少好电影,我依然是秉承自己“说不清”的原则,不少觉得好的电影,没发微头条也没写文章。我爱写作,也想通过频繁发文挣钱,但在电影不具备“可写性”(大概是可以通过它解读一些以往没有解读的社会价值观或者人生思考价值)便坚决不写。当然,偶尔也有懒惰的原因所致,便在微头条多写几句而不写文章。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大致说过,创作一定是出于真诚和被迫(不写出来大脑会承受不了)的,艺术家也必将被自己的创作“天赋”所桎梏。写的影评越多,我越感受到那些好的电影都隐藏着背后创作者的心血——即便他给观众带来了难以承受的部分显现实真相。因了这点,我愿意尽可能久地写下去。最后感谢未发文期间一些粉丝的慰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