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書法入門:怎樣練習鋼筆字

硬筆書法入門:怎樣練習鋼筆字

盛大林鋼筆楷書《滿江紅》


經常有人問:怎麼才能把字寫好?學習書法的“訣竅”是什麼?其實,沒有什麼“訣竅”可言。但在習字過程中,有些基本步驟還是應該遵循或注意的,這也可以稱之為“方法”。練習硬筆字,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首先練習楷書

1. 練習楷書對掌握字的間架結構至關重要。

清代書論家馮班在《鈍吟書要》中曾說:“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間架結構是指字的點畫之間聯結、搭配和組合的形態。一個字寫得美不美觀,首先取決於它的結構,如這個字的重心穩不穩,筆畫的分佈是否均勻。這就好比一個人,如果五官不端正,身材不勻稱,那他無論如何也漂亮不起來。

關於間架結構,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曾有一段生動的論述。他舉例說:“假如我們把古代書法家寫得很好看的一個字,如‘二’,從碑帖上把它的兩橫分剪下來,它的用筆原封不動,然後拿起來往桌子上一扔,這兩橫的位置可以千變萬化,不但可以變成另一個字,即使仍然是短橫在上,長橫在下,但由於它們的距離有移動,這個字的藝術效果就非常不同了。倒過來說,碑帖上的一個好字,我們用透明紙罩在上面,用鋼筆或鉛筆在每一筆畫中間畫上一個細線,再把這張透明紙拿起來看看,也不失為一個較好的硬筆字。”“練寫字的人手下已經熟悉了某個字中直、斜、彎、平的確切位置,再熟悉各筆畫間的距離、角度、比例、顧盼的各項關係,然後用某種姿態的點畫在它們的骨架上加肉,逐漸由生到熟;由試探到成熟這個工程,當然是軌道居先,裝飾居次。從前人們講書法有‘某底某面’之說,例如講‘歐底趙面’,就是指用歐的結字、趙的筆姿,也是先有底後有面的。”

所以,學習硬筆書法,應先在結構上下功夫。而楷書是最規整的字體,它平正、勻稱,是學習結字的最佳範本。

硬筆書法入門:怎樣練習鋼筆字

2. 練習楷書是打好書法基礎的最佳途徑。

蘇東坡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所謂“書法備於正書”,是說各種用筆方法,在以楷書為代表的各種規整書體中最齊備,練好正書最能打好書法基本功。學好楷書後,加強用筆的流便性,行草就容易上手,再學其他字體也會比較容易。如果先學行草,基本功就得不到紮實的訓練,容易流於浮滑,是不可取的。東坡還說:“真生行,行生草,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注:古漢語中,“行”的意思是走,“走”的意思是“跑”。)這就如同小孩學走路一樣,一步一步穩健了,才能奔跑如飛。等到楷法熟練再寫行草時,便可悟出兩者相通的道理。然後就可以交替學習,相互促進,就象歐陽修所說:“隻日學草書,雙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以得各體書的齊頭並進。

(二)借鑑傳統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幾千年的不斷髮展,有著極其豐富的藝術積澱。而硬筆書法的興起,不過是近三四十年的事兒,沒有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範本可供臨摹。而傳統的書法則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藏。可以說,離開了傳統的書法,硬筆書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著名書法家郭仲選曾強調:“毛筆書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歷代流派紛呈、名家輩出,無論在書寫時運筆,還是在字形的結體、佈局的章法等方面,都有可供硬筆書法借鑑和效法的地方。鋼筆書法的實踐必須繼承和發展毛筆書法的傳統精華。”1980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關於龐中華先生《談談學寫鋼筆字》的書評中也明確提到了硬筆書法繼承毛筆書法藝術精華的問題:“現代中國書寫工具,鋼筆佔了統治地位,學習鋼筆字也有個研究繼承祖國書法藝術傳統的問題。”所以,硬筆書法不可能也不應該脫離傳統書法。


那麼,怎樣才能更有效地繼承和學習傳統的書法呢?

1.練習鋼筆字和練習毛筆字交替進行。在精選一本較好的硬筆字帖臨摹的同時,用毛筆臨寫傳統的碑帖,把練習毛筆字的體會以及傳統書法中的結體的規律和用筆的特點儘可能地運用到硬筆字的練習之中。這樣,可以對傳統的毛筆書法有較直接、深入的理解,並且可以逐漸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提高藝術修養。現在很多的硬筆書法家,同時也是毛筆書法的高手,有的甚至很少練習硬筆字,而是以練毛筆字為主。實踐證明,這種“軟硬兼施”的方法往往有“齊頭並進”之效。

2.直接用硬筆臨寫傳統碑帖。這是一條簡捷的途徑。但必須考慮到硬筆和毛筆在工具性能上的差異,在硬筆臨古的過程中,有取有舍,靈活處理。

(1)硬筆字雖也講究筆畫的起結,但不能像毛筆那樣強調。筆頭的軟硬不同,直接影響筆畫的表現力。毛筆軟,彈性大,筆畫的輕重粗細可以非常明顯;硬筆硬,彈性小,筆畫的粗細變化不可能很大。所以,毛筆書法在用筆上的一些講究和變化,硬筆是模仿不了的,只能作一些象徵性的表現。比如毛筆經經常採用“回鋒”等筆法做起結,硬筆如果生搬這一套就如東施效顰。

(2)在上一筆和下一筆、上一字與下一筆(字)的呼應問題上,硬筆也不宜模仿毛筆書法中的“連筆”。毛筆的線條變化豐富,只需輕輕一帶,筆勢就可以顯露出來,而硬筆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上下筆的呼應應該主要通過起始的位置來體現。另外,“牽絲”在毛筆書法中很常見,而硬筆書法卻不能隨便用,因為硬筆不可能寫出那麼明顯的粗細變化,強行為之就成“連筆”了,這就會喧賓奪主,影響字的辨認。

(3)在借鑑毛筆字的結體時,也要重新考慮筆畫間的均勻。在硬筆臨古問題上,“臨骨說”是被廣泛接受的,就是說硬筆臨寫古代碑帖主要是臨寫毛筆字的骨架,而“血肉”則可以捨棄。但這一法則對有些碑帖並不適用。比如顏體等筆畫粗細變化比較大的字,如果只取骨架,就會顯得比較鬆散。所以,書法史上最優秀的作品未必也是硬筆臨寫的理想範本。這就要求硬筆臨古在範本上再作選擇。那麼,應該如何選擇呢?

A,選擇那些筆畫肥瘦變化不太大的古帖臨習。比如清秀雋永的晉唐小楷,包括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的小楷及行楷墨跡,都比較適合硬筆臨習。

B,避免那些用筆蒼古、枯澀、怪異的古帖,比如石鼓文、《石門頌》等漢碑,那些作品中的飛白、澀毛等是硬筆無法模仿的,形不能得,神也就無從談起。

C,硬筆臨古應以臨帖為主,臨碑次之。鋼筆與刻石工具太不一樣了,硬筆在紙上不可能寫出刀子在石碑上刻出的效果。比如漢碑上常見的方筆,尤其是斑駁的粗獷,硬筆都只能望之興嘆。不過,保護較好的魏碑還是可以臨摹的。

D,硬筆臨古應以“意臨”為主。這也是針對書寫工具的侷限性而言的。無論技術如何高超,都不可能用硬筆把毛筆字尤其是碑刻臨得形象逼真,所以只能著眼於“神似”。這並不是說“形似”不重要,而只是一種揚長避短的策略。


(三)端正學習態度

1. 專心致志。初學書法,選了一家,就要專心一意,切不可見異思遷、好高騖遠。練了幾天顏體,覺得不好練,就改學柳體;練了幾天柳體,覺得不喜歡,又改學歐體。這樣只能是浮光掠影,結果一家都沒有學好,或者學成了“四不象”。所以,臨帖必須專注,絕不可隨便換帖。至於博採眾長,那是高層次的要求,不是初學者的事兒。也就是說,選定一家字帖之後,就要一頭扎進去,不得其中三味就不罷休。

2. 知難而進。有時候進步快,有時候進步慢,甚至覺得越寫越糟,遇到這種情況,有人往往喪失信心、悲觀失望,於是偃旗息鼓,洗筆不練了。這種態度顯然不可取。練字是一門技術活兒,沒有大量艱苦的實踐是很難進步的。

3. 持之以恆。俗話說“字無百日功”,意思是說練字不需要百天,就能入門。但絕不是練一百天就可大功告成。高興時一連練好幾天,不高興了一停就是幾個月,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肯定是不行的。其實,對於熱愛書法的人來說,日日臨池並不是負擔,甚至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