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待“发热”?学习《伤寒论》中常见的7种热型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熇熇然而成热者,名曰发热。”《医学南针》在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发热可以促进抗体形成及网状内皮系统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还能增强酶的活性及肝脏的解毒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从而战胜疾病。

中医如何看待“发热”?学习《伤寒论》中常见的7种热型

张仲景《伤寒论》就是根据“正邪矛盾对立斗争”的观点,把发热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归纳,找出其一定的规律,发热的临床表现 发热的临床表现形式。

1.翕翕发热 《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伤寒明理论》说:“所谓翕翕发热者,谓若合羽所复,明其热在外也。”若合羽所复,溢于肌表,属外,风寒之邪,仅止于浅表之位,正气开始抵抗,阳气怫郁于外,太阳病的发热,外感热病恶寒期的发热,表寒,表热证的发热,大都是翕翕发热。

中医如何看待“发热”?学习《伤寒论》中常见的7种热型

2.蒸蒸发热 《伤寒论》“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蒸蒸发热,在阳明病,外感热病化热期,气热证,里热证中都见此发热。

3.恶热 《伤寒论》“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在《伤寒论》中尚有(221)条涉及“恶热”一证,可查阅。 恶热一证,其热位于身体肌肉之间,常欲去衣被,以露其体而求凉爽,为病在阳明,邪热传内,不在于表,正气旺盛的表现,阳明经证,气热证中的发热,常见此象。

中医如何看待“发热”?学习《伤寒论》中常见的7种热型

4.潮热 《伤寒论》提到“潮热”者有(104),(201),(208),(209),(214),(220),(229)七条,兹举二条。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209)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214) 我体会:潮热的含义有二,一指时间而言,如上所述,二取充实之义,形容发热如海水来潮,大河小溪,皆为水所充满,全身手足皆为热所充实而满,同一潮热又有虚实之辨,阳明潮热属实,痨瘵潮热属虚,前者为邪盛,其热缘缘正赤,后者为阴虚,其热两颧发红,以此为要点。 潮热一证,在阳明病腑证,外感热病化热期,里实证中常见之。

中医如何看待“发热”?学习《伤寒论》中常见的7种热型

5.寒热往来 本证在《伤寒论》中,主要有四条(96),(97),(136),(147)。具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一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寒热往来,就是寒往而热来,热往而寒来,寒热互相消长地出现。此为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正气抵抗病邪能力不强,相持不下,正邪分争之时,介于表热里热之间,热多则正气得胜,寒多则邪气得胜。在少阳病,外感热病化热期,半表半里证多见寒热往来。

中医如何看待“发热”?学习《伤寒论》中常见的7种热型

6.烦热 《伤寒论》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烦热主要在心胸之间,热气怫郁,如灼如蒸,烦为阳证,烦而有热则为实证,或因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或因有形实滞,内结肠胃,或因无汗而邪热郁于内,或因正气欲伸而受遏,在半表半里,气热证中多见之。

中医如何看待“发热”?学习《伤寒论》中常见的7种热型

7.虚热 虚热亦称内热,假热。在《伤寒论》中有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如(370)、(317);有阴盛于下,戴阳于上的如(315);有阳虚发热的如(82);有阳气未泯而发热的如(292)、(331);还有阴虚有热的(303)。可查阅鉴别之。 虚热比较常见的有:肝气郁结,营卫不和,中气下陷,阴血不足,阴虚内热,阳虚发热,瘀血内结等,虚热一证外感与内伤均可见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