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太监为什么始终没有进入到权力中心?

历史风暴


“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小伙伴们猜猜这是谁说的话呢?

就是康熙皇帝,在整个清朝,康康说的这句话点明了太监的地位,也注定了在那个时代,太监进入不了权力层。

不过在清之前的明,太监可是很厉害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大太监魏忠贤,连皇帝的后宫他都能操纵。

可是整个清朝,你会发现,就算是慈禧身边的安德海、李莲英,他们是很得宠,但始终没有触及权力的中心,尤其是慈禧,她对太监始终保持警惕,我们来看看她临终说过的话吧: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下面,我们来看看清朝对于太监的管控:

首先,对于太监的品级和官职作了严格限定,比如顺治就规定太监品级不能高过四品。

其次,从意识形态上管控太监,有鉴于明朝宦官专权的教训,清朝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群人的“祸害”,所以在思想上就远离他们,比如顺治皇帝曾在交泰殿立一铁牌,告诫内监不许干预政事,窃权纳贿,交结官员,越分奏事,否则凌迟处死。

再者,严格控制太监数量,整个清朝太监最多时也就3000多人,而明朝,多时达10万,这么多“无根人”在一起,嚼舌根,搞事情估计是他们无聊时的发泄吧。

同时,在制度上,吸取明朝经验,斩断太监与权力中心的联系,太监由内务府统一管理,皇帝加强集权,像康熙的南书房,雍正的军机处,都是直接听命于自己,无需太监指手画脚。

最后,对于宫中太监的管控也非常严,比如太监不得和宫女搞对食,称兄道妹都不行,内廷中,太监不得在宫内外传政务消息,否则处死,像犯罪了,会有流放、磔刑等残酷刑罚。

所以在皇帝眼中,太监就是奴才,太监们在宫中当差也是时时小心,生怕犯错了被处罚。


宫殿君


我是历史小明王,我来回答。

清朝的太监在历史上没什么存在感,其主要原因是满清统治者的前身是属于部落形式,一个典型的分层政府,而且太监在历代以来危害都不小,所以满清开国以来的政策就吧太监排除在权力之外了。

满清政府的江山由于得位不正,所以害怕皇族以外的人分一点点权力,宁可自己累的像条狗也绝对不愿意让别人染指江山,清朝的皇权专制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所有人的文臣武将在他们眼里都是狗奴才,而且值得讽刺的是满清时期宫里的一千多个太监只有汉人。本来他们的江山就是在汉人手里偷盗而得,所以太监想在清朝掌权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之下满清才完全杜绝了太监祸国的根源,清朝最有名的太监也就是太监总管李莲英了,他是仗着慈禧的宠幸才能再史书上留下这么一笔,实际上他得到最大的好处无非就是贪一些钱财而已。


历史小明王


在历史上的王朝中,有些王朝存在着“太监干政”的现象,比如明朝这种现象就很严重,但在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太监的权力反而不大,相比于明朝,清朝的太监可以说没有正式进入过“权力中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下。

其一:规定

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是会对之前的朝代进行一种了解和借鉴的,而明朝作为清朝的上一个王朝,就是一个借鉴对象,而明朝时期,“太监干政”的现象之严重,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警惕。

所以,清朝在入关之后,对“太监制度”制定了严谨的规范,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对太监的约束十分严格,对越线的太监,处理也是十分残酷。

敕官员毋与内官交结。复於交泰殿铸铁碑,文曰:“以后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属讬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凌迟处死。”

其二:机构

以明朝为例,在明朝,“内阁”是个很重要的行政机构,权力很大,但是,明朝时期的“内阁”并不是能够一家独大的机构,内阁有个权力,叫做“票拟”权,就是把对政事的建议写出来,呈交皇帝,由皇帝“批红”之后,才可正式实施。

但在明朝的一些时期,“批红”之事有时会由太监代行,这样就使得一些太监握有了“大权”,如明朝的大太监刘瑾、魏忠贤。在明朝,哪怕是如张居正这样的实权内阁首辅,也要与冯保这位太监合作。

但是在清朝,太监就没有了这种权力,因为清朝对机构进行了变革,在清朝,“军机处”逐步成为了权力的中枢机构,而这个军机处也属于是皇帝的私人机关,没有正式的官员设置规定以及品级,直属于皇帝。而在这样的机构下,太监就没有什么正式的身份去发挥作用,政府的决策中心与太监也没有了什么关联。


参考文献:《清史稿》


說与山鬼聽


事实上,不光是清朝,明朝也一样!哪怕有魏忠贤,所谓的九千岁!但崇祯皇帝一个小纸条就可以把他弄死(而不是像汉朝那样宦官单独掌握权利),这是为什么呢?

一、明清时期皇权得到畸形强化废除宰相制、设立特务机构都是为了服务皇权,太监只是依托于皇权,你会发现,当明朝皇帝如果想要拿回这个权力会很简单,只是明朝皇帝奇葩比较多而已

二、清朝总结明朝教训,所以对于太监的管理及其严格,顺治皇帝就曾立下铁碑管理太监!限制太监数量,对犯错的太监处罚非常严重。

三、清朝因为之前是八旗制度,所以亲王的权利很大,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都分别作出努力,削弱他们的权利,比如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权力全在皇帝这里!所以不会出现太监掌握权力皇帝或者说执政者奈何不了他们的情况!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654年,长至节(冬至后的次日),顺治皇帝过得很不开心:本来他打算趁着佳节之际,好好犒劳下朝中大臣,顺便来个“炉边谈话”鼓舞士气。谁知,宴会才开始,就被眼前这群不男不女的阉人搅得心神不宁。

自1644年,满人入主中原,除定都北京外,皇宫里头的规矩几乎是照搬明朝,顺治废除了内廷的“厂卫”制度,改内监官职为“内务府十三衙门”,其它太监名称、人选、皆按明代旧制,俸禄、官服、品级与廷官相同。


令顺治没想到的是:这些公公同样继承了明朝太监的飞扬跋扈,清初向全国颁布剃发令,京城内的汉人,不愿伤及“身体发肤”,纷纷逃亡城外,太监见有利可图,与满人旗丁勾结,狼狈为奸。

在长至节的这天,公公们个个竟自称“老臣”,在大堂之上,纷纷排在亲王和大臣前头,不懂收敛。大臣郝杰看到了皇上脸上的不满:他上前一步,历数各朝太监之祸,建议圣上采取防范措施。随即顺治下了一道手谕:往后朝贺大典,一律不许太监入班行礼。次年也就是1655年,顺治在宫里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若太监干政,即行凌迟处死,决不姑息!


后历经康熙、雍正的改革,到1730年满清内监制度正式确定下来,此后一直到宣统亡国,宫里的太监制度就一直没有变过。按规定:太监品级,只有正品,没有从品,品及衔共分20级,其中最高者为内廷总管太监,加“宫殿监都领侍”,领正四品,这个位置即便是慈禧最为宠爱的李莲英,还只是个“宫殿监衔宁寿宫五品大总管”。这个“敬事房掌印四品总管太监”,慈禧自授予安德海后,就没有再赐予任何人!因安德海出宫在外过于招摇,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于刀下,此后的李莲英即使以钦差大臣的身份陪同七王爷奕譞,只敢穿正五品的官服。


本草百晓生


因为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使得君主权利达到顶峰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另外,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