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強弓巨弩,劉裕的打法為什麼不能被南北宋複製?

laogao1992


使用強弓巨弩與戰車配合,大破北魏甲騎具裝的卻月陣,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以步制騎的典型戰例。

那為什麼這個戰例沒有被缺乏騎兵的宋代軍隊所複製呢?

這就要看卻月陣是咋打的了。

按照《資治通鑑》和《宋書》的記載是

劉裕先遣白直隊主丁旿率700步卒上岸,將百餘輛戰車距離河水百步,沿河佈設,車陣兩頭抱河,隊形彎成弧形,因為形似新月,故稱卻月陣。劉裕又派猛將朱超石率2000人,每車增加20人和一張大弩,車外豎起盾牌。北魏騎兵麾騎進攻,達三萬多騎。朱超石遂令諸車用大弩發箭,但此時魏騎既多,距離又近,大弩已經不能遏制魏軍的進攻。朱超石遂命將士把手中的千餘張槊截成三四尺的短槊,“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虜,虜眾不能當,一時奔潰。”這種戰術很是有效,魏軍死傷慘重,大將阿薄幹當場被北府軍斬殺。魏軍退回畔城,劉裕派朱超石、胡藩追擊,再敗北魏軍一場。

我們根據這段史料,對卻月陣進行一下還原。如該陣形為一個半圓形,那麼該半圓形的半徑為“百餘步”( 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端抱河)。設為整數100步,則戰車所分佈的陣形外延則根據圓周率可求得:

100(步)*3.14=314(步)

因戰車有100輛,所以平均估算每車間距約為3.14步。按隋唐時期的一步五尺為依據來計算的話,則每車間距約3.14*5=15.7(尺),大約4.7米

也就是說,每輛戰車的27個人要負責4.7米的防禦正面,平均每個人防禦0.17米的戰術寬度。這個陣型肯定是特別密集的。劉裕還用大型盾牌(彭排)對車輛進行了加強。

在文獻中,晉軍是“設彭排於轅上”,又是“以軟弓小箭射虜”,即採用了弓弩手進入臨時預設陣地的戰術。彭排即是旁牌,是一種可以遮蔽整個人體的大型盾牌。而轅就是戰車前伸出的兩根直木,用來給馬匹或者其他牲畜套上挽具。在車轅上掛上盾牌,可見戰車應是側面向敵放置,這樣便於弩手上弦時獲得掩護。這種對戰車的使用方式,頗為類似明代所用的偏箱車(“出關遇警,(則)車傍掛牌”)。

旁牌和弩手的搭配具體使用,在本文中沒有記載,我們需要從其他文獻中獲得佐證。在《武經總要 前集 卷二》中,對於弩手和旁牌的使用,就有比較詳細的解釋:

“弩當別為隊,攢箭駐射,則前無立兵,對無橫陣。若勇騎來突,駐足山立,不動於陣前,叢射之中,則無不斃踣。騎雖勁,不能騁,是以戎人畏之……用弩之法,不可雜於短兵,尤利處高以臨下,但於陣中張之,陣外射之,進則蔽以旁牌,以次輪迴,張而復入,則弩不絕聲,則無奔戰矣。”

在這段記載中,體現了兩個戰術,第一是進行集中射擊,使敵人避不可避。第二是利用旁牌做掩護,弩手輪流上弦射擊,由此可以達到“弩不絕聲,則無奔戰矣”的壓制效果。

當然,僅靠這個是阻擋不住騎兵衝擊的。魏軍派遣數萬騎對不到三千人的晉軍進行圍攻的時候,雖然朱超石“百弩俱發,又選善射者叢箭射之”,但是還是由於 “虜眾既多”而“不能制”。

在這個時候,防禦負責人朱超石採用了最後的預備措施。他將隨身帶來的長矛1000支斷為3到4尺長的小段。


關於這段記載,一種解釋是:這些斷槊是用作大弩的箭矢發射出去的,弩力強勁,足以擊穿四五個騎兵的身體。但另一種解釋是:當時北魏重裝騎兵防禦良好,晉軍士兵缺乏破甲手段,只能手握一段斷槊,後面另有人用大錘錘擊,向前突刺貫穿北魏騎兵的身體。因為卻月陣的正面狹窄,數萬北魏騎兵當時已經是擁擠不動,所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晉軍紮上去。

總之,晉軍利用車輛旁牌構築的臨時陣地,使用各種戰術手段保持了陣型的嚴整,最終擊潰了敵軍騎兵的突擊。而在此戰中,步兵和車兵機動性靈活性差的缺陷沒有暴露,在戰術層上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但這前提是劉裕憑恃的是水軍優勢,以河中的舟師保障戰車的後方,岸上則以戰車阻滯騎兵的衝擊速度,又以大型弩箭殺傷敵軍,再加上北府軍強大的肉搏戰鬥力,才創造出以少量步兵殺傷數倍之多的騎兵的記錄。


所以要打贏具裝騎兵的衝鋒,光有強弓巨弩還不足,還要有穩固的後方(水師),掩護步兵的工事(戰車),還有超強肉搏能力的軍隊(北府軍)。

這也是為什麼宋代軍隊複製不了卻月陣的原因。


冷兵器研究所


司馬懿跟諸葛亮對峙的時候,情況就跟“卻月陣”差不多,當時,司馬為了抵禦諸葛亮的入侵,率軍渡過渭水,在渭水南岸背水紮營,設置塹壕,寨柵,拒馬,輔以強弓硬弩,這樣紮營的優點是背靠渭水,即可以通過渭水以船隻運送糧草物資,又把住了渭水渡口,使得諸葛亮無法渡過渭水,進犯關中地區,又保證了自己的營盤不會遭到來自於後背的攻擊,在正面以塹壕,寨柵嚴密防守,無懈可擊,形成了一個改良版的“卻月營寨”,諸葛亮根本就無法進攻,急得諸葛亮天天派人來下戰書,要求司馬懿離開營壘跟自己決戰,司馬懿理都不理,說你有能耐就來攻我的營寨吧,按史書記載,諸葛亮跟司馬懿相持了足有100多天,司馬懿始終沒有出戰,諸葛亮也一直望營興嘆,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就地屯田,以求長久之計。

由此可見,所謂的卻月陣並不是不能“複製”,不過是要因地制宜而已,不能生搬硬套,它的基本原則就是或“依山”,或“傍水”,或者背靠大城,總之一點,就是要保證自己的後方不受攻擊,要可以從陸路或者水路得到補給,其他三面以兵車,盾牌結成穩固的防線,有條件的可以挖塹壕,立寨柵,以長槍,大戟,強弓硬弩拒敵於防線之外,這個特點後來被曾國藩總結為“結硬寨,打呆仗”。當年李陵以五千步卒縱橫匈奴腹地,轉戰千里,力敵八萬匈奴騎兵,就是使用了“流動型的卻月陣”,一旦匈奴騎兵進行攻擊,李陵立即以兵車,盾牌,長槍,大戟結成環形或者背靠山脈結成防禦陣地,以強弓硬弩射殺匈奴騎兵,對方一退卻,他立即拔營撤退,士兵走中間,兩側以兵車,盾牌防禦可能發生的攻擊,一旦匈奴大舉進攻,則立刻把兵車陣的兩頭連接起來,形成環形防禦陣地,夜晚宿營的時候,儘量選擇依山傍水的地方,一來可以減少一個方面的攻擊,二則避免被切斷水源,如果李陵有足夠用的箭矢,他完全可以且戰且走,安全退回,創造一次軍事史上的奇蹟。

其實所謂的陣法,都是以防禦為主,根本就不可能像《三國演義》吹噓的那樣,你擺下一個陣法,敵人一進來就飛沙走石,日月無光,天混地暗,那是神話故事,所有的陣法使用的時候都要根據地形地貌,自己的兵種配備,武器裝備以及對手的情況靈活掌握,絕不能生搬硬套,


狼的影子716


劉裕北伐時,漢人受儒家華夷之辨薰染,民族意識強烈,漢胡對立嚴重。北胡軍隊多為單純胡族騎兵。此戰中,北胡軍有以下失誤:

(1)騎兵蠢到直接衝擊成形之步兵戰陣,而不是戰略撤退,尋找漢軍地形不利、給養不濟、陣形鬆動時發動攻擊;

(2)無漢奸步兵,難破成形之步兵戰陣;

(3)無漢奸水軍,難斷漢軍水路補給;

(4)缺漢奸工匠,冶鐵術有待提升,未能組出後世對刀槍弓弩免疫的平原坦克,如鐵浮屠。

而北宋立朝時,契丹遼國已建政50年,治下漢人8百萬。

拜武媚興佛之功,漢人已弱化分化,血性下降一盤散沙,易於治理,易獲漢奸籤軍炮灰、工匠和財稅給養。

另拜玄宗縱胡之功,少民治政水平大幅提升,遼國兩院制使漢人易於接受統治、漢人精英有途徑為遼國效力。

此時形勢早已天差地別,契丹人若能如後世蒙古興起時,慷慨對待漢奸:

(1)以圈地封王(領主)為激勵手段,挖掘重用漢奸軍事能人;

(2)以投名狀、實際戰功為考核手段,斷絕漢奸反正之後路,逼迫漢奸不斷擴大戰果;

(3)鼓勵漢人工匠在軍事技術方面的研發應用,尤其注重提升盔甲、攻城器械的質量性能;

(4)漢奸籤軍做為步兵、水軍和工程兵種,不得擁有建制騎兵,在前鋒炮灰、陣地戰、城池攻防戰、水戰海戰中發揮作用;

(5)改變騎射為主的落後軍事思想,加大具裝重甲騎兵比例,增強野戰騎兵衝擊力優勢;

(6)精銳騎兵必須由契丹人組建、控制,以漢奸炮灰的傷亡減少契丹騎兵損失,契丹騎兵起野戰機動決勝、督戰隊、鎮壓籤軍反叛的作用。

如此一來,契丹遼國將大概率滅亡宋朝,蒙元亡宋的歷史當可提前200至250年。而不是坐擁30萬控弦騎士,卻在平原戰場與步兵為主力的宋軍打出個百年和平,鬧出了世界軍事史上的笑話!


白馬非馬1001


劉裕卻月陣對付是北魏步兵,不存在所謂2000步兵大破3萬北魏精銳的情形

先來看《資治通鑑 卷118》的記錄:

“魏人以數千騎緣河隨裕軍西行;軍人於南岸牽百丈,風水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魏人所殺略。裕遣軍擊之,裁登岸則走,退則復來。夏,四月,裕遣白直隊主丁旿帥仗士七百人、車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端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豎一白毦;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動。裕先命寧朔將軍朱超石戒嚴,白毦既舉,超石帥二千人馳往赴之,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轅上。魏人見營陣既立,乃進圍之;長孫嵩帥三萬騎助之,四面肉薄攻營,弩不能制。時超石別齎大錘乃槊千餘張,乃斷槊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人。魏兵不能當,一時奔潰,死者相積;臨陳斬阿薄幹,魏人退還畔城。”

如果單純只看這段記錄,自然是東晉步兵和北魏騎兵的作戰。

但再往前看:

“嗣乃以司徒長孫嵩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將軍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幹將步騎十萬屯河北岸。”

作為進攻主力的部隊——娥清、阿薄幹是步兵和騎兵混合部隊。

這種陣形——你當古人都是無腦衝?

現在來看卻月陣作戰詳細情形:

1、原本卻月陣是依靠車進行弩射擊的防禦陣勢。即便是大弩也只以射擊步兵為主,難以射擊騎兵。

2、在卻月陣準備被攻破時,朱超石用槊錘擊才擊退北魏兵,從“一槊輒洞貫三四人”說明進攻卻月陣的主力是密密麻麻的步兵。如果是騎兵,不可能洞貫三四人,因為騎兵是分散且以遠程射擊為主。

背靠黃河,陣地狹小,古人難道不懂騎兵難以發揮麼?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卻月陣

1、東晉劉裕是大車+弩兵進行作戰,和西漢李陵的戰術基本一致。只是比李陵更佔據優勢,因為李陵360度被圍攻,而劉裕只有前方180度面臨敵人,後方是黃河。

2、北魏進攻戰術是步兵進攻+騎兵遠程射擊。面對劉裕的車弩戰術,北魏用比弩射程更遠的弓箭射擊,壓制劉裕軍的弩箭,再以步兵進攻。

3、從朱超石的“斷槊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人”的情形來看,這是一種射擊距離很短的粗淺射擊,如果對象是騎兵,擊中更多是馬匹,而非人;且騎兵速度快,難以一次擊中3、4人,即便能擊中3、4人,也難以洞穿騎兵,因為斷槊只有三四尺長。

三四尺長的斷槊能夠洞穿3、4人的情況只有一種情況——距離劉裕軍大車很近的密密麻麻的步兵。



綜述

劉裕卻月陣並非高明,只能背靠黃河水軍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效果,且是防守性質,而非進攻態勢。

劉裕卻月陣本質是以大車作為防禦陣地、以弓弩射殺的戰術,和李陵“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沒有本質區別。

劉裕卻月陣擊殺的不是北魏騎兵,而是步兵。

從匈奴一直到北宋時的契丹,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從來不是拿來衝擊步兵陣,而是快速遠程射擊衝殺。

不要說北魏時的騎兵,就是北宋時的契丹騎兵,絕對不會衝擊步兵方陣。《遼史 兵制》記錄了契丹騎兵的戰法:

“於陣四面,列騎為隊,每隊五、七百人,十隊為一道,十道當一面。各有主帥。最先一隊走馬大噪,衝突敵陣。得利,則諸隊齊進;若未利,引退,第二隊繼之。退者,息馬飲水料。諸道皆然。更退迭進,敵陣不動,亦不力戰。歷二三日,待其困憊”

第一隊衝擊射擊,然後第二、三、四等隊依次進行衝擊射擊——只有在對方逃跑奔潰的情況下才會衝過去。

騎兵衝擊只有在遼朝末期開始出現重甲防衛的重騎兵才有。

因此,劉裕卻月陣2000步兵擊殺3萬北魏騎兵,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想象。古人打仗不是無腦衝。

唐朝名將李靖就在和突厥的戰爭中非常善於使用這種車弩+步兵的戰術。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那要看特殊的歷史時期,宋武帝劉裕,何許人也,草根出身,加入北府軍以後,更是屢立戰功,最後成為北府軍統帥,手下名將檀道濟,王鎮惡都是一時名將,滅桓溫,代東晉,算得上南朝最負盛名的皇帝了!

但就算強如劉裕,北伐也只是到了長安、洛陽一帶、不久便功虧一簣!這當中的原因恐怕跟當年赤壁之戰後的曹操如出一轍,一方面“烈士暮年”,劉裕已是垂垂老矣,他要為自己代晉鋪路,所以北伐可能也只是一個面子工程。其二可能便是北方勢力錯綜複雜,時值前秦滅亡,如果北伐太狠,各種勢力難保不會合力擊之!

為什麼兩宋未能進軍北方,很大一部分原因,北方已經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了,很難像劉裕那樣可以各個擊破!而宋朝的軍隊比之北府軍亦不如。第二,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是北方南下,很少有北伐成功者。西晉、隋、元等無不是如此!一方面是地形優勢,北方多騎兵,來到南方,一馬平川,無可阻擋!從南朝梁“侯景之亂”便可看出!而且南方,過了長江天險,在古代,基本沒有像北方那樣的堅城險關。但凡事也有例外,例如後周世宗柴榮,若不是早亡,北伐已然成功!


徐景略


誰說宋代的時候沒有成功實施過?你怕是沒有聽說過吳玠的仙人關大捷。

仙人關大捷的時候,吳玠就是使用床子弩對抗當時金國的秘密武器鐵浮屠,一支弩箭穿過去那人馬俱碎。

說起來,我曾經詳細介紹過騎兵的使用方法,在我看來,騎兵的使用,不過就是欺軟怕硬而已,硬是拿著自己的騎兵去撞別人的步兵方陣,那是不明智的行為,你這是雞蛋磕石頭,只有再等到敵方步兵正形,以亂,或者是敵人的步兵防禦裝備不好,自己呈現碾壓優勢的時候,才可以將自己的騎兵部隊出手,否則你的騎兵部隊,一方面戰馬的運載能力有限,所裝的防具有限。第二點,他身上所使用的弩箭也是需要縮小化,威力不如步兵的,那你簡直就是活靶子。

那是否就說明古代的騎兵使用的時候作用沒有那麼大,肯定不是這樣,不然的話,古代的諸侯為什麼對於自己的騎兵部隊這麼趨之若鶩?原因很簡單,騎兵部隊雖然沒有高超的防禦力和高昂的攻擊力,但是他擁有超強的機動力,機動力才是騎兵部隊真正能夠傲世冷兵器時代的真正原因。

俗稱的打不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你就算正面無懈可擊,我也可以襲擊你的側面襲擊你的後方,甚至襲擊你的糧草運輸線,總之把你攪個天翻地覆,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的時候,農耕文明。面對草原文明的時候會如此乏力,就是因為別人可以追的你打,但是你不能追著別人打。

況且你如此笨重的防禦器械,如果沒有一個有完備的用背公式來進行防禦的話,你這些進攻的武器很容易暴露在敵方的攻擊鋒芒之下,如果你的正面的軍隊潰敗了,那這些擁有著強攻硬擼的遠距離攻城部隊,就會面臨著敵方騎兵部隊的洗劫。

我好像亮劍裡面李雲龍包圍了楚雲飛的炮兵,炮兵的營長直接就說如果真打仗,我都沒有辦法給大炮上刺刀啊!

所以要滿足劉裕的這個攻擊方正,就必須滿足四個條件第一,你這是軍隊的武器,射程超過了騎兵所使用的武器射程,稱的強攻硬,第二點你是處於防禦階段,敵人一定是處於進攻階段,你不可能跟著別人跑,跟著別人跑,你那些重要設備根本搬不動,三點,敵人的騎兵在進攻的時候,你要有強悍的機動力,根據敵人進攻的點進行佈置和防守。

這第三點估計很多人都覺得奇怪說為什麼,剛剛說那些部隊缺乏機動力,現在為什麼還要需要機動力呢,這二者並不矛盾呢,比如說古羅馬重步兵方陣,我們都知道這種步兵方陣機動能力是一個大問題,就比如說古羅馬進攻安息帝國的時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就被安息帝國的騎兵活生生教育做人了,古羅馬重步兵方陣靠什麼能夠在地中海地區橫行霸道,無人可打,就是因為利用古羅馬附近的地中海發達航運。

把這個東西稱作機動力,或許大家無法接受,那我就把它稱作為戰略部署!你的武器不可能爛在倉庫裡面,你必須得把它搬出去,一,你還在搬出去的途中,敵方部隊已經殺到你的武器庫門口,那裡不就完蛋了嗎?

第四點,也就是有一支強悍的部隊能夠阻攔住敵方進攻部隊,總之,給自己的遠程部隊創造時間和空間,讓他拉開距離,能夠大範圍的殺傷敵人!

仙人關之戰,吳玠用高大的城防攻勢,It了武器的戰略部署能力以及,一隻強悍的阻擊部隊,才算是翻版了流劉裕的這一次防禦設想。


漩渦鳴人yy


簡單來說,是因為這種打法很有侷限性。

劉裕的打法,叫卻月陣,是古代兵車戰法中的一種,主要以強弓巨弩和戰車配合,再結合地形等因素,以步制騎,而宋朝,向來以缺乏騎兵為名。

我們不清楚劉裕是怎麼發明卻月陣的,但這個戰法甫一登場,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卻月陣的第一個對手是北魏,作為鮮卑族政權,騎兵是北魏的重要力量,而騎兵具有機動性和強大沖擊力,從上往下攻擊也更容易命中要害,對步兵具有巨大優勢。但優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劉裕作為東晉太尉,一直在謀劃著北伐,早在北伐南燕時,他就開始用步兵對付騎兵。

南燕也是鮮卑族政權,騎兵是家底,抵禦晉軍的9萬燕軍中,就有“鐵騎萬餘”,不過在洛陽的指揮下,晉軍以“車四千兩,分車為兩翼,方軌徐行,車悉張幔,御者執槊,又以輕騎為遊軍。軍令嚴肅,行伍齊整。”,步兵跟騎兵打了個平手。

在對付南燕騎兵時,劉裕動用了步兵、戰車和騎兵(南朝騎兵只是少,不是沒有),組成了防禦力極強的車陣,足以抵消騎兵的衝擊優勢,也容易防禦弓箭,騎兵的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這個車陣不具備太強的攻擊力,畢竟戰車笨重,根本不可能追著騎兵殺,只能近距離對抗,於是劉裕在卻月陣中加入了弓弩。

卻月陣的威名還跟地理因素有關,劉裕是背靠河水佈置戰陣的,晉軍“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端抱河”,他們在距河岸一百步的地方,構築新月形戰陣,以河岸作為月弦,故為卻月陣。

背靠河水,一來可以減少魏軍對於晉軍的衝擊面,保證晉軍後方和側翼的安全;二來這時候是夏天,東晉水軍掌控制水權,北魏對河上的東晉水軍毫無辦法,晉軍佔據制高點,可以觀察戰場形勢,也可以隨時增援和撤退。

魏軍沒有貿然進攻,一直等到晉軍準備完畢開始從展開圍攻,晉軍則以弓弩進攻,給魏軍以重大殺傷。但魏軍兵源充足,隨著時間推移,總歸是有不少騎兵殺到戰陣面前的,晉軍又將所攜帶的千餘張槊截斷為幾截,用大錘錘擊出陣,殺傷近處的魏軍,由於弧形的迎擊面小,近處的魏軍難以行動,往往成為靶子,一軋就是三四人。

卻月陣的戰果很輝煌,東晉以近2700名步兵大破魏軍3萬多騎兵,但是這場大勝卻有很多侷限性,在此戰之後,再沒有類似戰役出現,劉裕本人也沒再用過這種方法。

從設計上來說,卻月陣的後方和側翼是比較薄弱的,劉裕用背靠河水和強大的水軍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想要複製卻月陣的成功,必須要解決後方和側翼的威脅,不然對方騎兵從側翼穿插或者從後方突進,防禦沒了,還是騎兵隊步兵的砍殺。

另外戰陣對於佈陣士兵的軍事素養也有很高要求,在面對騎兵衝擊和對方弓箭攻擊之時,必須要用戰車和盾牌等擋住,而戰車也是有可能被騎兵衝散的,這一點,恰恰是宋朝軍隊比較缺乏的。

而有能力這麼做的宋朝軍隊,卻未必有條件,除了解決後方和側翼威脅的問題以外,對方也不是傻子,卻月陣就寫在史書上,看你擺好陣型,如果不是急於求勝,完全可以摸索出新的突破方式,不僅卻月陣不是完美無缺的,它的缺點很多。


平沙趣說歷史


其實這種打法不但不能被南北宋複製,在南北朝後期就已經不再奏效了。 其主要原因如下:


在北魏政權早期,尚保留了較多的草原習慣,兵種上主要依賴騎兵,戰術上以騎兵的快速襲掠為主,缺少步兵進行持久戰。這種情況下,南朝步兵可以依託車輛和地形的優勢進行短期堅守(在卻月陣之後,還有劉宋軍隊使用函箱陣的記載)。


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北魏不但在政治體制上迅速中原化,在軍隊編制上,步兵的力量壯大了,南朝依託車輛防守的戰術就難以發揮作用了。


事實上, 此後的梁、陳兩代與北方的戰爭中,已經不見以車輛為依託的戰例記載了。


一點研究


只能贏得戰鬥 無法克服機動性贏得戰役


正經大俠


因為這是特殊地理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如果是平原作戰,那就必須用大量騎兵的機動優勢保護自己的側翼,後方還有補給線。

劉裕這次是背水一戰,側翼後方和補給線都是靠水軍優勢保護。等於是在水上用水軍機動優勢發揮了陸上作戰騎兵的機動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