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故事」臨渭區

「渭南故事」臨渭區 | 渭南塬上的燈籠村


渭南東塬上有個燈籠村——臨渭區崇寧鎮徐村。該村目前有1152口人,村裡已有40多年做燈籠的歷史。鼎盛時期,村裡幾乎每家都做燈籠,近幾年隨著外界燈籠種類的增多及燈籠利潤的減少,村裡做燈籠的人家漸漸少了……

然而該村做燈籠的手藝還是源於離他們不遠的段村。40多年前,段村一戶黨姓的女兒嫁到了他們村李家。據說,段村在1949年前就開始做燈籠了,村民除了種地,還可以靠做燈籠補貼家用,村子比當時的徐村富裕。黨姓女兒嫁到李家後,看到李家非常貧寒,就有了做燈籠補貼家用的想法。她把這一想法和丈夫商量後,並經過公婆的同意,就開始張羅著做燈籠了。但是,儘管公婆拿出家裡全部的錢,卻只夠買做燈籠的紅紗和鐵絲,竹子和紙張還沒有著落。沒辦法,她只能向孃家去借。回來後,便開始做燈籠。由於做燈籠需要兩個人配合,而家裡只有她一個會做,雖然她已經把做燈籠的方法給丈夫詳細地講了一遍,但是整個具體操作過程還是很艱難,比如做框架時,丈夫用力不均勻,弄斷了許多竹篾;外面的紅紗粘的不妥帖,揭了重粘。幾經反覆,他們花費了可以做三四個燈籠的材料,終於做成了一個燈籠。隨後,許多村民就向黨姓女兒學習做燈籠,慢慢地,做燈籠的手藝逐漸在全村流傳開。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村民做燈籠的手藝越來越成熟,同時,燈籠也給徐村人帶來了實惠。特別是在2000年左右鼎盛時期,村裡家家戶戶都在做燈籠,到村裡拉燈籠的車輛也排著長隊。

燈籠史話:

在許多記載中可以看到,我國燈籠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綵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中國的燈綵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製作而成。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綵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在民間還有一個關於燈籠的美麗傳說。據村上老人講,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凝聚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燈籠文化。如今,勤勞樸實的徐村人,正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續寫著這部文化,力求使燈籠能給更多的人帶來幸福和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