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中國也曾和英國交鋒一次,那時是明朝,賠款的是英國

19世紀中葉,中國在與英國的鴉片戰爭中落敗,最終簽訂《南京條約》,從此中國在百年時間中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任人欺辱。

然而,英國早在17世紀時期,便開始稱霸世界,國力蒸蒸日上。為何英國國王在早先時候不僅不入侵中國,甚至還時常派使臣出使大清呢?難道說早先的英國就沒有野心嗎?

鴉片戰爭前,中國也曾和英國交鋒一次,那時是明朝,賠款的是英國

17世紀英國艦隊

實際上,英國曾在17世紀就已經同中國發動過戰爭,這算是鴉片戰爭的預演,只不過被中國擊敗,不得已賠款求和罷了。

當時,中國還是大明王朝主政時期,此時的世界霸主還並非英國,而是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在16世紀時,由於荷蘭海上力量太過強大,歐洲各國鮮有對手,所以它得以最早壟斷對中國的海上貿易。

鴉片戰爭前,中國也曾和英國交鋒一次,那時是明朝,賠款的是英國

起先荷蘭侵略者為了逼迫中國對其貿易,時常侵擾沿海居民。可是大明王朝不同於大清,無論它國力如何,它都誓死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它的信念。於是當時的朝廷派出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去抵禦荷蘭人。

鄭芝龍出身海盜,沒有大明政府的保守觀念,以開放的心態去學習西方的造船以及火炮工藝,最終師夷長技,擊敗了荷蘭,致使荷蘭也只能同葡萄牙那般不敢進犯,只能對戰爭進行賠款,這才讓鄭芝龍允許他們在中國海上進行貿易。

而同一時期的英國伊麗莎白一世自知沒有荷蘭的實力,於是在荷蘭入侵中國之前,只能通過寫信給萬曆皇帝,裡面可勁拍萬曆馬屁,想讓他允許英國通商。只不過後來這封信落入敵國之手,萬曆並不知情。

鴉片戰爭前,中國也曾和英國交鋒一次,那時是明朝,賠款的是英國

伊麗莎白寫給萬曆的信

然而到了16世紀末期,歐洲鉅變,英國打敗了它的對手西班牙,實力得到擴張,於是它開始將視野放在了它垂涎的東方。當時荷蘭正值國力巔峰,它還不敢招惹,只能將希望寄託於與葡萄牙的合作之上。最終,英國說服了葡萄牙總督,允許英國藉助澳門對大明朝通商。

轉眼,時間來到了1635年,此時距離鄭志龍打敗荷蘭艦隊才剛剛過去2年。這一年,英王查理一世任命威德爾上尉為艦隊指揮官,率領英國海軍為英國商船護航前往澳門。

然而當威德爾船隊進駐澳門以後,卻遭到了澳門的葡萄牙商人抵制。因為在這之前,葡萄牙商人可是壟斷了該地區的貿易權。為此,這些葡萄牙商人不僅向本國政府投訴,還在大明官員面前竭盡所能說他們壞話,並派出船隻進行巡邏,不準英國人進行貿易。

鴉片戰爭前,中國也曾和英國交鋒一次,那時是明朝,賠款的是英國

彼時,大明朝通過葡萄牙獲取了歐洲諸多先進的武器以及稀奇古怪的東西,雙方建立了長時間的信任,所以大明官員聽信了葡萄牙人的鬼話,認為這支英國海軍來者不善。威德爾上尉眼見通商目的已經無望,於是打算前往廣州討要說法。誰知當船隊抵達虎門時,明朝守軍便鳴炮警告。

17世紀中期的英國已經在海外擁有了遼闊的殖民地,擁有地跨五大洲的土地,更何況威德爾身為英國軍官一路都是順風順水,張狂至極,哪能受這番窩囊氣,於是他一聲令下,英國海軍便對虎門進行炮擊。由於明軍未曾料到敵軍如此猖獗,一時丟了陣地,英國也藉機將虎門炮臺大炮悉數搬到船上當做戰利品。

鴉片戰爭前,中國也曾和英國交鋒一次,那時是明朝,賠款的是英國

然而此事並未就此結束,當時威德爾對自家軍隊十分自信,還誤以為大明軍隊都是如此不堪一擊,便得寸進尺,深入廣州內河。大明自是深感受到挑釁,當即派出廣東三艘戰船對付英國艦隊。當時大明海軍奉行以大艦勝小艦,以多勝寡,以強勝弱。以在三艘巨輪滿載炮火情況下,才只有中等大小的英國船隻受到重創,一時間被打得倉皇逃竄。

然而,賊心不死的威德爾卻在逃竄時,大肆縱火,焚燒了虎門諸多帆船,炮轟了一個城鎮。不過當他成功脫逃後,聽說大明徹底動怒,竟然要派出更多船隊對他圍剿,一時之間後悔不迭。而且他的初衷是為了跟中國貿易,如果這樣鬧僵回國也不好交代。於是他便回道澳門,請求澳門商人從中說情。

鴉片戰爭前,中國也曾和英國交鋒一次,那時是明朝,賠款的是英國

於是在葡萄牙人的斡旋下,威德爾便賠償中國白銀2800兩,同時遞交了一份保證書,對虎門之事進行道歉,並說出自己此行目的,於是廣州官員便不予追究。隨後,威德爾船隊威風凜凜地到來,灰溜溜地逃走了。自此,英國近200年不再進犯中國。

然而歷史宛若一個輪迴,兩百多年後,中英之間再度在此地爆發了似曾相識的衝突,可結局卻是另一番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