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松北開發建設歷史沿革

松北區,隸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地處哈爾濱市西部,哈爾濱市區北部,松花江北岸,內陸河川平原,西與肇東市相鄰,北與呼蘭區、蘭西縣接壤,東部和南部分別與道外區、道里區隔江相望,屬於中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松北區下轄7個街道、2個鎮,全區總面積73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1.2萬人。

哈爾濱松北開發建設歷史沿革

松北區是指松花江哈爾濱城區段北岸的廣大地區,也稱松北。松北開發歷史不算悠久。江北開發建設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清代村屯時期

據說,現萬寶鎮後城村系金代古城遺址,是上京會寧府(今阿城市城南白城)屯糧聚草的軍糧城,實不可考。再往前,松北歷史處於混沌狀態,蠻荒之地,未成開發,沒有歷史。
清初,哈爾濱地區以松花江為界,江南、江北分屬兩個將軍管轄。江北屬龍江將軍管轄,江南屬於吉林將軍管轄。

哈爾濱松北開發建設歷史沿革

康熙年間(1662——1723年), 在今松北鎮豐收村雙口面地域設置了水師營及許多官莊。清政府北疆戍邊,封緊開放,關內河北(冀)、山東(魯)等省移民湧入,臨江北拓,開荒種地、捕漁打獵和畜牧養殖,生息繁衍,漸成村屯。

道光三十年(1850年),現松浦鎮一帶有馬姓人氏擺渡,故此得名馬家船口。

哈爾濱松北開發建設歷史沿革

馬家船口

二、民國市政雛形時期

1900—1901年,中東鐵路及哈爾濱第一座松花江大橋(濱洲鐵路橋)建成通。中東鐵路通車後,江北太陽島成為俄國僑民消閒之處。

哈爾濱松北開發建設歷史沿革

中東鐵路通車

1916-1929年,俄國人開始在太陽島修建公園、療養院和餐館等,與太陽島相臨的平民船塢一帶有俄國居民、東正教會的聖尼古拉教堂及勞動人民謀生的場所。哈爾濱淪陷前,島上建起不少俄式別墅,沿江避暑、野浴、商業服務等設施也相繼形成。太陽島街道地區1930年為蘇聯僑民的避暑地。


從清末到中華民國,哈爾濱松花江北岸地區一直歸屬黑龍江將軍和巡撫管轄,歷屬呼蘭廳、呼蘭府、呼蘭縣。

1919年,黑龍江省議會通過在哈爾濱松花江北岸馬家船口一帶開設商埠議案。松浦鎮(馬家船口)已形成街道。

哈爾濱松北開發建設歷史沿革

1920年1月16日,黑龍江省正式設立

馬家船口市政局。因欲交換被中東鐵路佔據的部分土地,故馬家船口市政局設在黑龍江省交涉署內,初屬黑龍江省呼蘭縣轄。2月,黑龍江省公署因嫌馬家船口直稱“不甚雅訓”,改名為松北市政局

1925年9月,松北市政局改稱松浦市政管理處,附設於呼海鐵路工程局,不久又改稱松浦市政局。當時設想以馬家船口為中心,向北擴展為大松浦市區。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為強化殖民統治,推行所謂大哈爾濱計劃,撤銷了松浦市政處,劃由哈爾濱特別市市轄。

1946年4月28日,東北民主聯軍進駐哈爾濱市,江北地區獲得解放,江北開發轉入新的歷史時期。

三、公社鄉鎮時期

解放後,幾經變革,江北村鎮已成規模,但分屬不一。1946年設松浦區,前進鄉(今松北鎮)歸松浦區轄;萬寶為肇東縣的十二區。

1958年成立松浦公社,屬道外區轄。1956年改萬寶鄉,1960年建萬寶公社,1972年劃歸道外區管轄。 到1972年,江北地區的松浦、萬寶和前進(今松北鎮)才統歸道外區轄,1983年松浦和萬寶由人民公社過度為鄉。

1985年後,陸續撤鄉建鎮,即現在的松浦鎮、萬寶鎮和松北鎮(原前進鄉),仍歸哈爾濱市道外區所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哈市政府有關部門、道外區政府對開發江北問題均作過專題研究。1986年9月,松花江公路大橋建成並與202國道貫通,兩岸交通便捷,為江北開發開創了條件。黑龍江省財政專科學校(今哈爾濱商業大學)在松北鎮(202國道東側)集樂村建設,學校門前的路為學院路。

此間,省、市社會各屆有識之士,又不斷提出開發江北的設想和建議,引起市政府的重視,1992年,市委、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開發江北再進行調研和論證。
1993年4月16日,哈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城市建設要按“兩岸繁榮”的發展方向,抓好江北地區的規劃和開發建設,特別是要加大江北前進區的開發力度,堅持高標準,加快開發建設。

四、開發區管委會時期

1994年初,經批准,在江北的前進鄉(今松北鎮)成立了哈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前進開發區,佔地面積6.6平方公里。

1994年9月,市委9屆44次常委會議提出“開發江北,實現兩岸繁榮”的戰略目標,並決定成立哈爾濱市松北區開發建設管理辦公室
1994年9月,哈爾濱市政府組建了哈爾濱市松北區開發建設管理辦公室,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局級。

1995年2月,經哈爾濱市編委批准,哈爾濱市松北區開發建設管理辦公室更名為哈爾濱市松北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控制江南,開發江北,用三、五十年再造一個哈爾濱”的指示精神,市委、市明確將“開發江北,實現兩岸繁榮”作為城市發展方向的戰略決策。

1995年7月,哈爾濱市委印發了《關於賦予松北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有關市級管理權限的決定》(哈發[1995]10號)。


1997年7月,黑龍江省編委正式批覆組建哈爾濱市松北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代表市政府負責對松北區的開發建設管理工作。


1998年6月,經國家外經貿部批准,成立了哈爾濱東北亞經貿科技合作區,作為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載體與窗口,並將前進(松北)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利民經濟技術開發區調整為東北亞經貿科技合作區。市編委根據市政府1998年第7次常務會議精神,批准成立哈爾濱東北亞經貿科技領導小組,組長由市委副書記、市長曹廣亮同志擔任,副組長由副市長尚玉金和市長助理趙書然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松北區管委會。
1999年,松北開發推進了防洪等基礎建設,上塢堤防二期工程全面竣工(砌石護坡、堤頂道路、照明和綠化工程);完成202國道松花江公路大橋北端至呼蘭縣界(10公里)、怡園路和學院路(2.6公里)的路燈工程;協調完成虎園路修復工程。在太陽島中區上塢舉辦了“慶賀哈爾濱市重點工程建設首批項目竣工慶典“和首屆上塢端午篝火晚會。
1999年12月6日國務院批覆《哈爾濱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含松北區)》,為松北區建設提供用地指標20平方公里。組建了松北建設市場執法隊伍,對規劃範圍內的建設項目進行了全面清理。

五、設立松北區行政區時期

2003年3月3日,哈爾濱市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同意市民政局起草的《哈爾濱市市轄區調整意見》,將松花江北岸現屬道外行政區域內的松北鎮、松浦鎮、萬寶鎮和呼蘭縣的樂業鎮、對青山鎮整建制合併,設立哈爾濱市新的市轄區,區名為松北區。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同意哈爾濱市設立松北區。

哈爾濱松北開發建設歷史沿革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10號),同意調整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設立松北區,轄原屬道外區的松北、松浦、萬寶3個鎮,太陽島、三電2個街道,以及原屬呼蘭縣的樂業、對青山2個鎮。松北區人民政府駐松北一路。

2004年3月24日,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道外區、松北區、呼蘭區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實施方案》(哈發[2004]5號):設立松北區,松北區以松花江主航道為界,以松花江北岸松北鎮、松浦鎮、萬寶鎮、太陽島街道辦事處、三電街道辦事處、樂業鎮和對青山鎮為行政區域,總面積736.3平方千米,總人口16.3萬人,非農區人口3.6萬人,區政府駐地設在松北一路18號。

2004年3月30日,松北區接收“五鎮兩街”儀式舉行,“五鎮兩街”即松北鎮、松浦鎮、萬寶鎮、樂業鎮和對青山鎮、太陽島街道辦事處、三電街道辦事處。

9月24日,市政府第26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松北區保留松北鎮、松浦鎮、萬寶鎮同時設立松北、松浦、萬寶街道辦事處的意見》和《關於加快松北開發建設的決定》。

2004年11月2日,哈爾濱市政府下發哈政綜[2004]67號文件批准同意保留松北、松浦和萬寶鎮,同時設立松北、松浦和萬寶街道,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原轄行政區域不變。

2004年11月19日,萬寶街道辦事處舉行掛牌儀式;25日,松浦街道辦事處舉行掛牌儀式;26日,松北街道辦事處舉行掛牌儀式。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哈爾濱新區。

哈爾濱松北開發建設歷史沿革

2018年6月7日,哈爾濱新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