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漢朝是一個空前的大一統王朝,而疆域的空前遼闊,前提必須是中央集權的高度統一,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五代皇帝就一直在為削弱諸侯王的權力為首要任務

漢高祖劉邦為了削弱“大漢帝國聯合創始人”的權力,鞏固中央政權,以謀反之罪誅殺了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也通過暗示等方式將張良、蕭何等能臣逼走,將權力平安的過度到了漢惠帝劉盈手中(劉盈受到母親呂雉的控制,漢惠帝時期的權力實力掌握在呂后手中);、

漢文帝劉恆繼位後平定了淮南王劉長等人的叛亂、漢景帝劉啟繼位後平定了“七國之亂”,這些造反的人都是劉姓王,造反之人被無一例外的處死或廢為庶民,可見即使是天子的手足,最終也抵不過帝王對權力的絕對擁有。這一手段在漢武帝劉徹時期徹底完善,並逐漸制度化。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一、推恩令實行的背景

作為皇帝的親屬和近臣,王侯公卿們當然熱衷於擁有自己的封地、人口和軍隊,從而活的逍遙自在,然而作為天子,就不得不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君王所遵從的“黃老之學”、以及那些小國王們的蠢蠢欲動,都使得漢王朝需要一種強硬的手段去維護中央集權。

1、郡國並行的體制,真的能鞏固漢王朝嗎?

西周初年,周天子將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各自分了封國,這些人用來保護周王室,他們擁有土地、軍隊和人口,定期入宮勤王,所謂“封邦建國,以藩屏周。”這種制度看似眾星捧月一般把周天子圍在了權力中心,但隨著後期周王室的衰弱,開始出現“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越矩之舉,分封制的弊端開始顯露,直到戰國末期變得極度衰敗。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堅決拒絕了儒生們鍾愛的分封制,聽從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其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中央集權和一個統一的疆域。直到秦朝滅亡,漢承秦制的漢朝玩了個新花樣,把分封制和郡縣制融合在了一起,

既在各地實行郡縣制,設立縣令及其下屬管理封國;同時又實行了分封制,把劉氏宗族全部分封為王,讓漢朝像周天子一樣受到保護。

但是這種前所未有的制度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首先在偌大的地圖上,大漢王朝成了小小的周王畿,而那些諸侯國有的比皇帝的版圖還大,雖然名義上都屬於漢朝,但是沒有人能保證他們不會包藏禍心、乘機造反;其二這些小國王們擁有自己的土地、人口和軍隊,他們可以徵收封國的賦稅而不用上交朝廷,封國的百姓也不用給朝廷繳稅,免去了很多壓力,封國的軍隊同樣不用到中央戍邊,他們只要戍守封國的土地就可以了。基於以上的各種優勢,各封國的經濟迅速增長,許多國家的稅收已經超過了中央,“七國之亂”的始作俑者吳王劉濞,就靠著封國的銅和鹽鐵,賺的錢都堆成了金山。郡國並行的體制顯然不能滿足君王對於集權的渴望。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2、“佛系”皇帝雖有作為,卻收效甚微:“黃老之學”的影響

西漢初年,劉邦算是一位有著鐵血手段的皇帝了,他誅殺功臣、排擠能臣,為兒子劉盈鋪平了繼位之路。但是劉邦並不是一個窮兵黷武的皇帝,他在大肆誅殺功臣,保全劉氏江山的時候,也沒有用忘記“與民休息”的國策《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劉邦親眼目睹了國家的貧窮,也感受到了諸侯王存在的威脅,但他年事已高,只能替兒子清除異姓王,同姓王他只能說有心無力了。而“黃老之學”也由此誕生,劉邦不再忍心讓百姓受苦,一直以“黃老之學”作為漢朝的基本國策,漢武帝之前的幾位皇帝都遵循著“黃老之學”。

在著名的“文景之治”時期,這種國策也自然延續著,雖然漢文帝

和百姓時有淮南王和濟北王引發的叛亂、漢景帝時有吳王劉濞主導的“七國之亂”,但是這兩位皇帝都是動用國家現有的軍隊去平息叛亂,而沒有打擾百姓,讓他們自然安居樂業,最後國家富裕,國庫裡的大米發黴、串銅錢的繩子也腐爛了。在幾代“佛系”皇帝的治理下,國家雖然經濟發達了,但是中央集權卻不在皇帝手中,想要對付邊疆蠢蠢欲動的匈奴,建立大一統的盛世王朝,“黃老之學”顯然不能應對,於是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3、“七國之亂”與漢武帝其人

早在漢文帝時期,梁王太傅賈誼就曾經寫過《治安策》獻給漢文帝,書中寫到:欲天下之 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之易,國小則亡邪心。”大意就是減少諸侯王的土地,讓他們變得勢單力薄,只有他們的勢力變小了,中央集權才得以實行,國家領導人才能放開手腳去對外作戰,而沒有後顧之憂,這種思想已經具備了“推恩令”的影子,但是漢文帝沒有全部採納,只是略微實行。

直到漢景帝劉啟採納了晁錯削藩的建議,引發了“七國之亂”,才使得加強中央集權的需求迫在眉睫。這個偉大制度的奠基人劉徹,不同於他的祖父和父親,文帝性情溫和,從少年時遠赴貧苦的代國為王,到登上皇帝之位,他一直兢兢業業,輕徭薄賦、體察民情,是一個合格的好皇帝;景帝雖然沒有父親的溫和,但是也依然遵循“黃老之學”,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而漢武帝性格剛毅且有凌雲壯志,他對中央集權的渴望比前任的皇帝都要迫切,作為君王,他殺伐果斷,做事從不猶豫,

他以幾個諸侯王上貢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為由,將106個國王廢為庶民,又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使得封國的土地越分越少,無法對中央構成威脅,從而擁有了絕對的中央集權。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二、推恩令的實行有何影響

自從實行了推恩令以後,各封國的土地逐漸被分割,“子子孫孫,無限分割”,

漢朝建立了絕對的中央集權制。但是自古以來,削藩都意味著越過雷池,會引起藩王們的極度反抗,那麼漢武帝的削藩為何如此成功,對國家有什麼影響呢?

1、巧妙分割權力,暗中削弱

自從鄭莊公的武將祝聃射中了周平王姬林的胳膊後,周王室的威風就已經蕩然無存,諸侯勢力開始興起,此後的幾百年中,周王室再想削弱他們的權力,都是不可能的了,這種現象也一直延續到漢朝。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想過削藩問題,然而從屢次的叛亂來看,即使這些國王被鎮壓,他們也絕不會屈服,殺掉他們,他們的後代依然會與朝廷作對,這樣國家就隨時有四分五裂的危險,很顯然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在意背上“叛逆”的罪名。

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與前朝粗暴的削藩政策相比,實在是非常高明:首先他巧妙的分割了國王的封地,暗中削弱土地,讓他把封地分給子孫們,這樣代代相傳,土地越來越少,中央集權越來越強;其次他不會傷害皇帝與同姓王之間的感情,漢文帝時淮南王劉長造反,被流放於蜀郡,劉長悲憤絕食而死,漢文帝也背上了殺害手足的惡名,而這種分割方式,使得諸侯們都有自己的土地,他們就算不滿,也沒有任何理由造反。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2、加強中央集權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不僅在於秦法的嚴苛,更在於秦國實行的中央集權制,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力,才能調令兵馬、指揮軍隊,而這種絕對的權力是容不得任何人染指的。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戰神白起,就因為沒有聽從秦昭王的命令繼續進攻趙國,而被賜死於杜郵。漢承秦制實行的郡國並行制,使天下的很多城池土地都歸諸侯王所有,中央集權非常縮小,任其發展下去,只會重蹈周王朝的覆轍。實行推恩令,將天下所有的城池、百姓、土地、軍隊都劃歸中央,那些因為犯罪被奪爵的封國也會被收歸中央,由於推恩令造福了國王們的子子孫孫,就算他們知道這是在暗中削弱他們的勢力,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此中央集權在封國日益縮小的情況下漸漸強大,極大的提升了中央集權制,為日後的國富民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抵禦匈奴

匈奴從漢朝初建時就是一個隱患,邊境地區的匈奴經常神出鬼沒,搶奪漢人的財物,使得百姓有苦難言。漢高祖劉邦時就差點死於與匈奴的白登山之圍,而漢高祖劉邦更是把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了老單于冒頓,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也有很多與匈奴和親的事例。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漢武帝決定不受匈奴欺辱,宣佈大漢永不和親,同時著手攻打匈奴,而推恩令的提出,剛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心思:漢武帝在祖母竇太后去世後正式親政,他廢除了黃老之學,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朝中肅清了保守派的陳舊思想,使主戰派躍躍欲試;聽從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徹底消除了諸侯國的威脅,在全國範圍內消除了敵對勢力,使地方徹底臣服於中央,中央集權制集中於皇帝一人手中。

在對權力的絕對擁有之下,他才能任用衛青、霍去病這樣的文武全才,把匈奴趕出了河套地區,從此不能輕易進入中原。

三、推恩令實施中的“大一統”思想

1、推恩令帶來的民族認同感

中國人常以“漢人”自居,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漢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不僅以漢人為主體,更因為它的強盛給漢人帶來了無上的榮耀。從春秋戰國到秦漢一統,中國人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稱謂,秦人、楚人、燕人……稱呼各有不同,他們始終以自己的小國為國,而沒有同民族、同種姓的概念。直到漢武帝確立中央集權制,出兵攻打匈奴,並讓匈奴不敢輕易來犯,才使得人們有了漢人的概念,而所有的國家和人民都歸於中央,更使得國家趨於統一,增加了人民的民族認同感。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2、推恩令帶來的文化認同感

古人有句俗話:“欲滅其種族,先滅其文化”,事實的確如此,如果一個國家滅亡了,那麼它的文化還有所保留,那麼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它永遠不會滅亡,就如同秦國的法律和各種制度一樣,儘管咸陽宮消失於火海之中,但秦制不死,秦文化也向死而活,一直流傳到今天。而推恩令的實行,不僅削弱了那些貴族的權力,分割了他們的土地,同時也加強了人們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每個封國都有自己的文化,他們的小國雖然被中央征服了,但他們的文化卻永遠流傳,與中央政府的儒家文化相結合,既保留了自己文化的特點,也在與儒家文化的交流中構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推恩令中的“大一統思想”,在文化認同感方面提現的淋漓盡致,所以說國家的興盛絕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上的開明和發達,更是文化上的百花齊放,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集中體現。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總結

推恩令的實行,是一個鐵血皇帝英明的抉擇,其中運用了巧妙的分割手段,使諸侯吃了虧還要感謝皇恩浩蕩,可謂是一舉兩得;推恩令的實行促進了國家疆域的統一和皇帝權力的集中,實現了漢朝幾代君王的夢想;它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其中閃爍著的,是智慧的光芒、文化的星光、和那穿越千年,向我們緩緩走來的盛世之光。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權,暢談“見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