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吃,对中国人有多重要?有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著名的文学家夏丏尊先生更是形容说:其他民族的鬼,只有鲜花就满足了;但是中国的鬼,仍旧非吃不可。死后的饭,也和活时的同样重要,甚至是重要。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早已超越了果腹的范畴。但是想要追寻这一切的根源,还要从《诗经》说起。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涵盖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生活。当时的人们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逐步从采摘、狩猎向种植、驯养发展,并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饮食礼仪。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诗经》中的饮食风貌

《诗经》中描绘了许多当时人们的饮食活动,并记录下了种类繁多的食材,包括主食、副食、调味品和饮品。

1.主食

《论语》中记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熟为夫子?”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五谷的概念。

《周礼》中曾写道,五谷指黍、稷、菽、麦、稻。但是由于当时的农业技术有限,面积与产量并不稳定,再加上地域差异,所以五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诗经》中记载的主食种类,远远多于“五谷”,有黍、稷、麦、禾、麻、菽、稻、秬、粱、芑、秠、来、牟、稌等等。

黍和稷是《诗经》中出现最多的主食,是当时的“民食之主”。《王风·黍离》 中有描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稷指的是小米,黍是大黄米。黍不仅体积大一些,价格也更贵,百姓只有在丰年才能吃得上。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麦和稻也是当时的主要作物,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形成“南稻北麦”的格局。《鄘风·载驰》中提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不同于春种秋收的作物,麦子在夏季成熟,为青黄不接的百姓们提供粮食。而稻更多的是以“稻梁”合称,比如《唐风·鸨羽》中的“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菽是当时人们对大豆的称呼。由于当时人们还没发明石磨,所以豆类的烹制不仅用时长,食用后还容易使人产生胀气,所以只作为补给的粗粮。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2.副食

除了主食,副食也是多种多样,包含瓜果蔬菜鱼肉。其中,有些是通过种植和饲养所得,有些则需要野外采摘和狩猎进行补充。

当时人们有专门的土地进行农作物种植。《豳风·七月》记载,“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这里的圃,就是指菜园子,百姓可以种一些葫芦(匏、瓠、壶、庐)、芜菁(葑)、萝卜(菲)、荷花(荷)、大豆(菽)、韭菜(韭)等等。

相比种植的蔬菜种类,人们能采摘的野菜显然更多。比如《周南·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其中的荇菜就是一种浮在水面的野菜。《豳风·七月》中“六月食郁及薁”,郁是指野李子,而薁则是山葡萄。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除了瓜果蔬菜,肉类也是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小雅·无羊》记载“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虽然三百和九十是虚数,但足以见得当时人们的饲养已经初具规模。

《周南·兔置》中“肃肃兔置,椓之丁丁”,描写了捕猎的工具。当时人们狩猎的野禽和野兽包括鹿、兔、熊、雉、雁、雀、鱼类,等等。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3.调味品

《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五味的出现代表当时饮食水平的提高。《诗经》中最重要的基础调味料,就是梅、饴、脂、盐,可以带来酸、甜、香、咸的味道。

此外,花椒也是当时人们常用的一种辛香料。《周颂·载芟》记载“有椒其馨,胡考之宁”。花椒不仅可以减少腥味,还能用来泡酒、入药。

4.饮品

在《诗经》中种类丰富,有醴、冻醪、秬鬯、清酒、酾酒、湑酒等等。《豳风·七月》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表达了用酒来祝福长寿的意思。此外,人们还用酒来祭祀、宴宾客、践行等等。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商颂·烈祖》中提到了另一种饮品,“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就是肉汤,并且人们已经懂得了做羹时水火与五味的调和。

从《诗经》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食材的丰富性,并且调味品的出现也奠定了中国人口味的基因,这些都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诗经》中的饮食被赋予了礼乐文化

按照《礼记》的说法“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思是礼仪最初的主要来源就是饮食习俗。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的欲望无穷,但是先要满足的就是食欲。但是当食物有限时,就容易发生争端。为了避免争端,就需要确立一个进食的先后顺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地位。当所有人都严格遵守这个规则时,就逐渐演变成饮食习俗,也就是后来的礼仪。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饮食礼仪。甚至饮食礼仪的意义更重于食物本身,饮食成为了一项严肃认真的社会活动。

在周礼中,饮食礼仪可以说贯穿始终。比如,飨礼的宴会是地位高的贵族招待地位低的贵族的礼仪;燕礼是大家相聚欢宴时的礼仪;乡饮酒礼是乡里的大夫举荐贤良并为其送行的礼仪。此外,还有集饮食与娱乐为一体的射礼聘礼祭祀后宴饮的礼仪等等。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在《诗经》的《小雅·瓤叶》中,就描述了乡饮酒礼的场景: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主人准备了烧菜、烤兔肉和美酒。正式宴饮之前,主人先试饮一杯。等到宾客入席后,主人取酒爵,走到宾客的席前献给宾客。之后,宾客也取酒爵回敬主人的款待。主人喝完后,再取酒先自饮,然后劝宾客随饮。主客觥筹交错,气氛和乐。

其中的尝、献、酢、酬四个部分,就组成了乡饮酒礼中的核心环节“一献之礼”。

为了让主宾能尽兴,又不使酒后失仪,还专门设有“立酒之监,佐酒之史”。史就是“侑食”,负责劝食督酒;监就是“司正”,防止违礼失仪的情况发生。

此外,饮食中的礼仪还包括奏乐助食。所奏的乐章大多出自《诗经》,尤其是国风的《周南》和《召南》,因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风貌,更是奏乐的首选。通过乐工的奏乐和演唱,不但可以烘托钦羡贤能的气氛,还表达了对宾客的尊敬,倡导崇尚德行的社会风气。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当时的人们,将礼乐文化完全融入饮食之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标准。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诗经》饮食传达出的“中和”思想

“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文化独有的概念,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灵魂。《诗经》通过对饮食的描写,传达出了“中和”思想。

1.食物与器具的“和”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意食物与器具的搭配。 在《召南·采蘋》中“于以湘之?维锜及釜”,表示采回来的蘋和藻,要用三足锜和无足釜来烹煮。

在《诗经》中,不论是炊煮器还是食器都是多种多样,各种用途不尽相同。比如《豳风·伐柯》中“我覯之子,笾豆有践”,笾和豆都是一种食器。但是一般是竹编,所以不能盛稀湿的食物,而是以盛放水果为主。而是木质,不会漏水,所以用来放腌菜和肉酱。当“豆”作为礼器使用时,需要组成偶数才能使用。

人们制作出不同的器具来盛放不同的食物,使两者之间呈现出和谐之美。

2.饮食与礼仪的“和”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诗经》中的饮食礼仪也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君臣有节、长幼有序。

在《小雅·常棣》中“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就描述了兄弟之间通过宴饮,增进感情。

人们将繁复的礼仪融入饮食,却愿意自觉遵守,正是因为“礼”能够教化人们融洽相处、中正平和。

同时,中国饮食讲究依据食物阴阳秉性相互搭配,五味适宜不可偏嗜,进食有度不可放纵。而这些正孕育出中国人的“中和”之道。《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诗经》中饮食: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孕育出“中和”的独特灵魂

中庸并非保守平庸,而是积极主动地协调,使之借长补短、不偏不倚,找出各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也可以理解为,寻求“共赢”的一种思想。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从果腹的行为,早已演变为一种处世之道,成为一种民族性格,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