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對待曹魏舊臣有著怎樣的用人之道?

導讀:

翻開西晉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荀勖、王沈、裴秀等人作西晉的開國元勳也被司馬炎視為心腹班底,而他們當初的身份皆是司馬氏曾經最大的政敵曹爽所徵辟的故隸,與歷朝歷代新君對待前朝舊臣態度不同的是,在高平陵政變之後這些人非但沒有遭到清洗,反而受到了重用,這是一個有趣的地方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是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曹魏舊臣,這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用人之道呢?


一:司馬氏與曹爽:即對立又相通

在高平陵政變之後曾黨於曹爽的一眾皆受牽連,除曹爽死黨何晏、丁謐之流盡皆被誅外,其餘皆以免官處分,這其中就包括後來西晉的開國元勳荀勖、王沈等人,在司馬氏掌權之後這些人又很快的被重新啟用身居要職,而且從史書來看黨於曹爽也並沒有成為這些人的政治汙點,曹爽曾經作為司馬氏最大的政敵,他所徵辟的人在司馬氏上臺之後為什麼沒有受到清算反而受到了重用呢,要搞清這個問題先要從曹爽集團說起。

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對待曹魏舊臣有著怎樣的用人之道?

曹爽

首先我們將黨於曹爽一派稱之為曹爽集團,曹爽集團雖然與司馬氏集團是敵對關係,但雙方之間特別是在人脈關係網上是有著很大的相同點和共通性,這也是曹魏舊臣包括曹爽的故隸能被轉化成晉臣的主要原因。

司馬懿在曹魏活動經營了三十多年,其家族地位、社會名望、社交網絡和人脈資源無一不與曹魏政治圈緊密相連。年輕的曹爽在這方面自然是不及司馬懿的,但曹爽憑藉其曹真之子的曹魏宗室身份卻也能扯起一張頗具規模的人脈關係網,由於其本身作為曹魏的官二代,其所涉及的人脈關係也多為年輕的貴族子弟,何晏,丁謐、畢軌、李勝鄧颺等曹爽死黨;包括當時曹爽集團的“代言人”夏侯玄皆是如此,除開篇所述三人外,鄭衝、王基、王渾、盧欽等皆是曾被曹爽徵辟之人,這些人後來也成為西晉的建立的功勳之臣。

雖然曹爽集團眾人與司馬懿在年齡上都差了一輩,但他們所處的政治環境是相同的,在人物關係上都有著緊密的牽連,例如荀勖、盧欽的叔父輩都有司馬懿有交,而何晏與夏侯玄又都曾與司馬氏兄弟關係密切,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曹爽集團與司馬氏集團的敵對更多的是在政治決策上的分歧,而雙方的人脈關係網是緊密相通的,也並非如同人們想象的那樣劍拔弩張水火不容。

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對待曹魏舊臣有著怎樣的用人之道?

司馬懿

正是因為雙方的人脈關係網相通,在曹爽倒臺之後,同樣作為官二代的司馬氏兄弟掌權所任用的也依然是這些年輕的貴族子弟,除了同作為貴族子弟自幼有交之外,相同的人脈也讓他們沒有更多選擇。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司馬懿去世之後,年輕的司馬氏兄弟掌權未穩,為了穩固政權任用已有且無明顯政治傾向的人員是最好的選擇,特別是當時在吳蜀兩國都在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任何大規模的政治清洗舉動都會招來滅頂之災。

當然所謂的政治傾向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支持或者說是默許司馬氏當權的局面,像荀勖、王沈、裴秀等人他們作為官場的二代子弟,身上少有父輩那種對曹魏政權的責任感,與曹爽的關係又不似何晏、丁謐那般被曹爽視為心腹死黨,所以無論是曹爽當權還是司馬氏當權對他們來說都沒太大區別


二:大清洗:舊臣的名與勢

司馬氏的寬容僅限於那些政治傾向模糊的人,而何晏、丁謐等人由於與曹爽的關係密切,在曹爽倒臺之後這些人員及其家族無一不被徹底清洗,司馬氏對曹爽黨朋的清洗規模史稱

“同日斬戮,名士減半”,其實這裡是略有誇張的,若真是到了“名士減半”的程度那曹魏的內部大動亂勢必會招來吳蜀兩國的覬覦,這肯定是掌權未穩的司馬氏所不願看到的。

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對待曹魏舊臣有著怎樣的用人之道?

司馬懿

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三國志·曹爽傳》

誅夷三族,這是司馬氏對曹魏黨朋進行最為徹底的抹除,如此狠絕的做法可以看出司馬氏對覆滅曹爽集團的決心,此舉不但能鞏固司馬氏自己的地位,也同時符合了多數曹魏大臣的自身利益,因為高平陵政變司馬懿之所以能獲得曹魏諸臣的支持,就是因為以何晏為首的曹爽黨朋隨意的更改朝政制度和罷免官員,此舉極大的影響滿朝諸臣的自身利益,以至於政變之時司馬懿會獲得多數朝臣的支持。

前面我們說到荀勖、王沈、裴秀這些人之所以沒受到清洗的原因,是因為其模糊的政治傾向和在吳蜀環視之下不敢曹魏人事基礎進行傷筋動骨的大動作,那麼司馬氏對於曹爽黨朋“名士減半”的夷三族行為又該作何理解呢?

從曹爽伏誅的人員名單來看,除曹爽、曹羲、曹訓三兄弟外,其餘人員幾乎都是有名無勢名士之流,鄧颺父祖無名,李勝、畢軌、丁謐父輩在曹魏都無甚影響力,倒是“假子”何晏憑藉其與曹操的特殊關係相比之下雖然也無甚勢力,但名頭上卻要蓋過其它幾位,即便如此他作為禍亂朝政改制罷官的罪魁禍首,即便司馬氏對他有其它的想法,但為了平息安撫多數朝臣的怒火,何晏也是必死無疑的。不過由於他乾爹是曹操;老婆又是公主的原因,在其餘朋黨都被夷三族的情況下他還能得以保全一個兒子的。

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對待曹魏舊臣有著怎樣的用人之道?

何晏

雖然史書上對此記載是司馬懿念於其與曹家關係的原因,但事實上更多的應該是礙於而不是念於,司馬氏雖然自政變之後大權獨攬,但其所處的政治環境主要構成還是以曹魏舊臣為主,在此情況下他們就不得不考慮這些魏臣的感受與想法,曹爽集團的形象大使夏侯玄在政變之後依然被司馬懿以“通家少年”對待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同於何丁之流的有名無實和曹爽的惡評滿滿,以夏侯玄在曹魏的影響力絕對是當時根基未穩的司馬氏所不願觸動的人物,即便是對於曹爽這種不堪的人物,在高平陵政變中選擇站隊司馬氏的太尉蔣濟也依然希望政變之後能放曹爽一條生路,原因僅僅因為他是曹真的兒子,所謂“曹真之勳,不可以不祀。”

由此可見,雖然史書將司馬氏對曹爽黨朋的清洗描述稱為“名士減半”,實際上司馬氏所誅夷者皆是有名無勢之輩,並沒有對曹魏政權引起實際的波動,相反礙於曹魏宗親的影響力司馬氏在大清洗中反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擾與束縛。

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對待曹魏舊臣有著怎樣的用人之道?

曹爽


三:司馬氏的抉擇:殺伐與放縱

從啟用荀勖、王沈、裴秀等曹爽故隸,再到和平對待夏侯玄,司馬氏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就是寬容與無奈,唯一硬氣的一次誅夷曹爽黨朋結果又都是一群有名無勢的浮華之徒,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1:殺王儀

嘉平四年(252)司馬師對吳發動大規模進攻,結果卻以失敗告終。而事後當司馬昭問起安東司馬王儀戰爭的失利原因在誰時,王儀卻直接指出責任在主帥,而司馬昭正是伐吳的主帥之一,結果不出意外王儀立馬被司馬昭所殺。

2:殺劉陶

正元二年(255)毋丘儉發動第二次淮南叛亂,司馬師詢問劉陶應敵之策,結果劉陶支支吾吾的說了一些模稜兩可的話,給司馬師氣的直接貶其為平原太守,結果在其剛上任的路上就被司馬師派人給殺了。

3:殺常時

甘露二年(257)諸葛誕發動第三次淮南叛亂,在司馬昭平定叛亂時,時任泰山太守的常時竟然稱病不參與,結果司馬昭自然手下不留情的將其斬殺。

4:貶滿偉,殺滿長武

這兩位前者是曹魏功勳元老滿寵的兒子,後者是滿寵的孫子,因在曹髦刺殺司馬昭事件中扮演中立角色,遭到司馬氏記恨,後來在諸葛誕叛亂時這父子二人又雙雙稱病推脫,結果就是老子被貶,兒子被殺。

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對待曹魏舊臣有著怎樣的用人之道?

司馬昭

不同於何晏、丁謐等浮華之流,以上所舉在當時多是有名有勢之人,常時之父親常林不但在曹魏身居高位而且與司馬懿關係要好,劉陶是曹魏三朝元老大鴻臚劉曄之子,滿氏父子不但是曹魏元老之後,與司馬氏更是有著姻親關係;滿偉的妹妹嫁給了司馬昭的弟弟,可以說這父子倆在曹氏和司馬氏之間都有著一定地位。

雖然他們的出身以及名勢各不相同,但迎接他們的最終的命運都是一樣的,那麼既然不同於曹爽黨朋的有名無實,司馬氏為什麼在誅殺這些有名有勢之人時的態度又是如此嚴酷果決,司馬氏的殺罰抉擇之間究竟遵循著怎樣的原則?

首先來說王儀之死,嘉平四年的伐吳之役的失敗可以看做是司馬氏掌權之後面對的最大一次危機,在司馬師剛剛掌權時,由於其名望資歷皆不及其父的司馬懿,所以意圖通過建立戰功來彌補不足,結果大敗而歸,這對於掌權未穩年輕的司馬師包括整個司馬家族來說都是巨大的危機,好在最後事態被平息下來,而作為安東司馬的王儀卻哪壺不開提哪壺故意刺激司馬氏敏感的神經,可想而知司馬氏肯定不允許出現任何可能動搖司馬氏權威的言論苗頭,特別是在司馬師不能服眾而又伐吳大敗的節骨眼上,所以王儀必死無疑。

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對待曹魏舊臣有著怎樣的用人之道?

司馬昭

常時、劉陶以及滿氏父子皆是在淮南叛亂之時暴露了個人明顯的政治傾向,這也必定是司馬氏所不能允許的,特別是在國家發生重大危機的時刻,司馬氏的果決也有一部分殺雞儆猴的意思在裡面。

總而言之,司馬氏對於曹魏舊臣並非是一味的寬容大度,荀勖、王沈、裴秀等人之所以受到重用是因為他們默認了司馬氏當權的局面,事實上他們也盡心盡力的為司馬家工作,而常時、劉陶等人之死是因為他們既在司馬氏手底下工作,同時又在關鍵時刻不站隊司馬家或者直接挑戰司馬氏的權威,而司馬氏對於這樣的人基本是見一個殺一個,這就是司馬氏在曹魏當權時對待舊臣的殺伐之道。

在不威脅司馬氏權威的情況下,司馬氏其實是允許朝中諸臣表達個人對曹魏故主懷念之情的,列如陳泰哭曹髦、庾純的“高貴鄉公何在”都是如此,相比與王儀的那句“責在主帥”顯然前兩者的政治傾向更加明顯,但由於沒有對司馬氏造成實際的影響,所以司馬氏也是默許的,如此也能顯露出司馬氏對於曹魏舊制尊重大度的一面。

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對待曹魏舊臣有著怎樣的用人之道?

曹髦


結語:

在魏晉禪代的過程中,司馬氏對於曹魏舊臣的態度看起來一直在寬與嚴之間來回上演,從荀勖、王沈到何晏、丁謐,從常時、劉陶,到陳泰、庾純,司馬氏對待魏臣的態度之所多變,是因為他們的情況各不相同或者發生的時間節點的特殊性。

雖然最為曹爽故隸,但荀勖、王沈、裴秀等人皆無明顯的政治傾向,無論對曹氏還是司馬氏當權的局面都是認同的,這是司馬氏重用他們最主要的原因。

曹爽黨朋被誅夷三族,在符合司馬氏徹底剿滅曹黨目的同時也迎合了大多數朝臣的利益,但從所屠皆有名勢之輩的分析中也可看出司馬氏在曹魏體系中所面臨的束縛與阻力。

王儀、常時、劉陶之死是因為他們在司馬氏的權威受到挑戰的時候選擇無視,個人政治傾向太過於明顯,特別劉陶也曾有過黨於曹爽的經歷,在本就領受著司馬氏大度寬容的情況下還依然選擇在特殊的時間去觸動司馬氏的逆鱗,試問司馬氏豈有不殺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