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厚祿的張鬆、法正等人為什麼憑現成的劉璋不擁護,而勾結素不相識的劉備?

仰望明月754


許多人都把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當成最完美的君臣關係,但是劉備最親近的大臣,其實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不聽諸葛亮與趙雲的勸阻,出兵進攻東吳,要為關羽報仇。諸葛亮嘆息說:“可惜法正死了,如果他還在,一定能勸說陛下不要東征。即使東征,也不至於敗得這麼慘。”劉備和法正其實認識也沒幾年,劉備為什麼會和法正如此親近?很簡單,正是在法正的幫助下,劉備才得到西川,有了安身之地。

諸葛亮曾經說過:“主公當年在荊州,北邊有曹操,東邊有孫權,身邊還有個孫夫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變故。這個時候,主公進退不得。幸虧有了法正輔佐,才有今日。”這段話很清晰的講述了劉備之前的處境,處在孫權和曹操的夾縫之中,處處掣肘於人,只能在生存線上掙扎。但是得到西川之後,劉備才真正有了大本營,不再受制於人。 法正幫劉備拿下西川,雖然對劉備來說是大功,但他原是劉璋手下,這個行為就難免為人垢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法正的行為究竟算不算是賣主求榮呢?

答案是否定的,不可否認法正原是劉璋手下,他之所以和劉備裡應外合,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自己能夠有一個施展抱負的舞臺。有一點需要說一下,劉璋雖然佔據西川,但他也是漢臣(宗親)。劉備也是為漢室宗親,又曾受過“衣帶詔”,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是民心所向的。當時天下大亂,那是一個“君擇臣,臣亦擇君”的時代。對於法正這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來說,主動去尋找可以輔佐的明君,然後盡心輔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像法正這樣經常跳槽的謀士,在三國不是個例。人稱鬼才的郭嘉,也是先在袁紹手下,後來發現這位老闆沒有長遠眼光,才跳槽投到曹操門下。與曹操對話後,郭嘉出來高興地說:“此真我主也。”從這一點來說,法正和郭嘉的行為都是一個性質。法正是國士級別的大才,在劉璋手下卻被完全忽視。先是置之不理,過了很久才做了個新都縣令,雖然後來又做了軍議校尉,也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位置。可以說,劉璋從來沒有真正認識到法正的才能,也因此沒有給予法正應得的待遇和尊重。

在劉璋手下做事,對於法正來說,可謂是明珠暗投,他的心情是相當鬱悶的。後來劉備入蜀之後,法正曾刻意報復過一些人,也說明當初他在劉璋手下時,曾經遭受過一些不堪的待遇,才會積累那麼多怨憤。因此,法正行為的性質,就相當於一家公司的員工,因為得不到公司領導的公正對待,而選擇跳槽到另一家公司,這能算是其人品的汙點嗎?當然不能!

郭嘉和法正是一類人,但有些人放過對郭嘉跳槽的吐槽,只批判法正。究其原因,無非是喜歡曹操討厭劉備而已。如果法正投的是曹操,郭嘉投的是劉備,可能捱罵的就是郭嘉了。這樣對劉備,對法正公平嗎?總而言之一句話:劉璋從來沒有尊重過法正的價值,法正當然有權利選擇新主,何錯之有?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張松與法正兩人的情況不大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二人都是有才能的人,又都覺得在劉璋手下懷才不遇。

張松是益州成都人,今四川成都人,官至益州別駕(相當於現在的省委秘書長),位高權重,張松其貌不揚,但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張松在劉璋手下做官,常常感到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為什麼張松這樣想?

因為張松的頂頭上司益州牧劉璋能力不足,而作為下屬的張松卻很有才能,張松的很多見解和建議劉璋不能理解,而且張松認為劉璋守不住益州,所以張松有意引進一位雄主主政益州。

張松最初認為曹操可代替劉璋,赤壁之戰前,張松奉命去許昌見曹操,但卻不被曹操禮遇,受到冷落,張松懷恨曹操,於是勸劉璋結交劉備。



為什麼是劉備?

因為當時僅存的諸侯中,曹操在北方,又被張松懷恨,張魯在漢中,與劉璋是世仇,孫權離的太遠,而馬超、韓遂被曹操攻打,只有劉備所在的地盤離益州較近,並且劉備有取益州的心願。

更重要一點是:劉備素有仁義之名,是漢宗室之後,雄才大略且雄心壯志,正是張松與法正尋找之人。

張松與法正一合議,決定選劉備入主益州。



法正是陝西眉縣人,出身名門士家,因為饑荒法正與同郡好友孟達一起投靠劉璋,而劉璋闇弱,又不會用人,法正很久才當上個縣令,之後被封為校尉,法正真正覺得懷才不遇。而張松又是法正的好朋友,二人閒聊時,都覺得劉璋不行。

公元211年,曹操欲徵漢中張魯,劉璋害怕曹操藉機攻打益州。於是向手下問計,張松建議請劉備入蜀,並讓法正、孟達出使劉備。法正經與劉備見面後,認為劉備雄才大略,是一位可輔佐的諸侯,於是背地裡和張松一起密謀投降劉備。

張松與法正對劉備並不是素不相識,而是一步步熟悉,在接觸劉備後兩人更加認為值得投靠。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有深刻的綜合因素。

張松,益州世家出身。法正,關隴世家。

三國是世家社會。益州也是如此,但張松法正各有碼頭,雖然兩人私交不錯。

最初,劉焉入蜀,依託賈龍等本地人掌握政權後就開始清洗益州本地世家,憑藉的基礎力量是外來戶的東州士集團(吳懿李嚴為首),畢竟跟隨劉焉入蜀人員不多。

所以,劉焉劉璋政權與後期的劉備集團執行是一樣的國策,團結一切外來戶,壓制本地世家以統治益州,這就也包括東州士、關隴派、返回系(比如王平)、西涼系(比如馬超)、劉焉劉璋本系(比如龐曦)等。

當然,劉備集團還有核心主力的原從派系,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士集團,以魏延為首的荊州土豪(這就是劉備用魏延,而諸葛亮壓制魏延的原因所在。可憐的魏延,劉備死後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



張松作為益州本地世家,當然不滿劉璋這個壓迫自己的最大頭目,出賣劉璋是必然。而最初張松想投靠曹操,被羞辱才轉向劉備。



為何法正也要出賣劉璋?

天下局勢變換,外來戶支持劉璋政權,當然也可以支持劉備。

關隴派(以法正孟達為首)不看好能力不足的劉璋能夠生存下去,寄希望在劉備頭上也是順理成章。因為在出賣劉璋的操作中,劉備同樣是宗親,更能迷惑劉璋。

而所有距離益州最近的兩大勢力,一是佔據長安的曹操,二就是荊州劉備。張松法正當然是沒得選。



最終,同是外來戶的劉備,也只能聯合東州集團及關隴派,而不可能支持益州世家。



最後,說一點陰謀論。

張松出賣劉璋,為何證據到了張肅手上?



個人認為,可能是關隴派某人的陰謀。

張肅如果不向劉璋舉報張松,則證據就可能直接丟給劉璋,借劉璋的手去砍殺益州世家的代表—張秦兩大家族。

即便張肅舉報而暫時保全張家,但張松這個得到劉備信任的本地世家也被剷除了—法正在劉備獲勝後任蜀郡太守,劉備為穩定局勢也曾任命張肅,但隨後就被法正挑撥,想起張松因為張肅舉報而死就棄用張肅,導致張肅過後事在《蜀書》中無記載。也有傳說,法正用為張松報仇的名義對張肅全家滅口。

不論張肅是否被法正殺掉,益州頂級豪門的張家都遭到重大的打擊,連續失去張肅張松兩個代表人物後被迫蟄伏,而益州世家的整體損失當然也是極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