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面对“不称职的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伊坂幸太郎

疫情在家,我闲着没事干,重刷了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的《何以为家》。看完之后,我心情很沉重,久久不能平复下来,脑海中涌现出一个画面:为什么赞恩父母如此无耻呢?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孩子并非是父母悲惨命运的“延续品”啊!

赞恩一家人,居住在一个破旧的、拥挤的贫民窟里面。孩子们因为没身份证,上不了学,也没受过任何一种教育,所以染上抽烟、赌博等坏习惯。更为糟糕的是男孩子要靠出卖体力活动,赚取生活费。女孩子生理期过后,父母就把她们当成商品卖出去,以此来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说白了,赞恩爸妈就是典型的不称职、不负责的父母

用赞恩自己的话来说:“我希望养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因为每一个出生的孩子都是一个悲剧,他们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长大后所能回忆的也只有暴力、虐待、殴打、侮辱、被铁链锁、被水管浇、被皮带抽、像活在地狱里一样遭受折磨。”

《原生家庭》:面对“不称职的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

很多人会说,这是电影,是剧情,不全是真的。其实不然。该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导演拉巴基用了3年时间实地考察,取景、编剧、拍摄而成的纪录片,就连男主公赞恩的名字,都选取于他的真实名字。

除了影片中的男主公赞恩是一对“不称职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无数位同类型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小时候,父亲最讨厌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法律规定父母支付抚养费的期限是到子女满十八周岁为止”。所以,孩子去当“童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他们看来,生孩子就是为了来享福的。用古人的话来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是这类父母只记得前面半句话,却忽视了后面最为关键的半句话:“莫为儿孙作马牛”。

结果呢!孩子教育 、家庭、婚姻等等问题,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这些问题,用一个流行词来说就是“原生家庭”。

一提到原生家庭,大家就联想到“问题父母”或者说“有毒父母”。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分析了6种有毒父母及应对措施。其中,有一种最为典型的问题父母,那就是“不称职的父母”。他们为什么会不称职呢?有哪些行为体系“不称职”呢?子女面对这类型的父母该怎么应对?

这些答案全部被苏珊老师写入《原生家庭》一书。

《原生家庭》:面对“不称职的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

01

“不称职的父母”的潜台词:

你是我的孩子,就必须听我的话,并要按照我的愿意去做事。

“不称职的父母”,不一定是极为糟糕的父母。如果一个孩子,他/她开始懂事时,父母对孩儿说:“孩子,你把你的世界还给你。接下来你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父母,我们不能说他们不称职。只能说他们想让孩子早日独立。

可以说,这是“放权式”对教育方式。在很多时候,能有助于孩子成长。俗话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相反,如果在孩子未懂事之时,父母还这样做,那么这种教养方式就有问题了。

用古人的话来说那就是:“生而不养,无恩有罪,养而不教,害其一生。”

《何以为家》中,赞恩父亲不务正业,成天抽烟酗酒,而母亲整天浓妆艳抹,并不断地抱怨养不起孩子。身为长子的赞恩,只能打杂工,赚点小钱,撑起整个家。当赞恩说想去上学时,父亲的第一反应却是这个家的生活费谁来供给呢?后来,赞恩没去学校,反而因杀人罪入监狱。赞恩因为受够了糟糕的监狱里,所以想尽办法起诉父母:“生而不养”。

《原生家庭》:面对“不称职的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

可是,在法庭上,父亲却毫不愧疚地说:“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人们告诉我,没有孩子我就不是男人,可是孩子却打断了我的脊梁。”

《原生家庭》这本书中也讲到一个很相似的真实案例。莱斯从小就要承担料理家务和抚养弟弟的重担。除外,他不仅需要照顾母亲日常起居,而且还要哄母亲开心。对于莱斯来说,从一个小屁孩,摇身变成“妈妈”角色,实在太难了。以至于成年以后,他长期压制自己的需求,来对抗内心对孤独感和感情缺失。后来,莱斯一直认为只有自己对家人投入,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只能当工作狂,努力赚到更多钱帮助家人。

和所有的“不称职父母”一样。莱斯父母一直给儿子传递一个信号:“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身为孩子的他,理所应当地需要照顾父母、满足父母的需求。这才是“孝”的体现。

在“不称职父母”带领下,成长后的他们,往往会以工作之忙来麻痹自己。对他们来说,活着的意义无非就是为别人努力,故无须同情自己,也没必要照顾自己的感受。为什么会如此极端呢?

原因很简单。“不称职的父母”,会不断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孤弱无力,激起子女强烈的保护欲,以让孩子尽“孝道”和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不称职的父母”会不自觉地打着“我是无能为力的,你需要听我的话做事”的旗号,来让孩子感觉“我应该对父母负责”。更为糟糕的是,他们会认为无论父母说什么,需求是什么,听从父母的意愿做事是理所应当的。

在心理学上,这些孩子会陷入一个“助人者”困境。孩子会视“拯救”父母为己任,却因此使自己的生活脱离了掌控。

也就是说,孩子通常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依赖父母,而父母则依赖着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依赖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是对方唯一的拯救者。

为此,受“不称职的父母”的影响,孩子时常会沮丧,会迷失自己,成为工作的“机器人”。以至于他们只会一直让自己忙于赚钱,而忽视身边人感受。

简单来说,孩子是父母的生出来的“工具”。既然他们活着是一副“工具”,那对待别人无须动用感情。结果,这将直接导致了这类型的孩子,活得如一块“木头人”。但人又是感情动物,故他们很不受他人欢迎,很孤独,不合群。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你的父母是很“不称职”,没有做好父母角色,让你早就扮演者父母的角色,那么成年以后的你,倘若工作不顺利、感情不满意、婚姻生活不愉快和人生不如意等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武志红的话来说:“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法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


《原生家庭》:面对“不称职的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

02

“不称职的父母”有哪些行为?

很多人认为父母不供养孩子,不能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的需求,就是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母。其实不然,这单单这是表面上的“不称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的,不为人知的“不称职”行为。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发现父母的哪些行为属于“不称职”,我把这些行为归类为以下三大类型。

①物质上,父母剥夺孩子的基本权利,未能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

这种现象在古代或者当今一些贫困地区,尤为普遍。纪录片《何以为家》中的赞恩父母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早已被无情的社会磨灭了各种激情。在他们看来,把孩子当成唯一的万能工具。男孩子长大之后,可以赚钱养家糊口。女孩子可以卖给他人,为人妻。也就是说,有了孩子就有了一切。有了孩子,你想干嘛就干嘛,无须尊重孩子的意愿。因为孩子是你生的,所以身为父母的他们,有话语权和决定权。

《海上钢琴师》该影片中,男主人公“1900”,也是如此。他生于海上,成长在海上。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家人,没有任何城市、教区,或者棒球队里出现过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个弃婴,一段从天堂交响乐中不小心遗落出来的破碎旋律......

可以说,从被遗弃那一刻起,1900就注定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他没有好的原生家庭,没读过书,没上过学。

无论是赞恩还是“1900”,在现实生活中,跟他们有一样遭遇的人,不尽其数。我爸妈结婚后,一直很想要生个男孩子,可惜很不幸,连续生了4个女孩子。在物质贫乏年代里,他们不得不协商后,把我妹妹送给别人,最后再拼一拼能不能生出个男孩子来。而如今呢,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重男轻女的乡村里,依旧有不少刚当上准爸妈,偷偷跑就去医院检查,肚子里的胎儿是否为男娃,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这个孩子。

诸如此类,生而不想养,生而无能养的父母,就是典型的“不称职的父母”。有的人直接选择弃婴,有的人选择把孩子留在家中,待孩子生活能自理以后,就把孩儿当成隐形的“产品”,或是赚钱“工具”。不过,像这种家庭,一般很不幸福。用一句话来说,累了爸,伤了妈,苦了孩儿。

《原生家庭》:面对“不称职的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

②精神上,操控孩子的人生,没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一般会包括父母给予的爱 、信任 、支持 、鼓励等等。在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孩子如果失去了父母角色的榜样,那么自我认同感很可能性削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出现情感缺失 、迷失自我。问题是一个“不被关爱”孩子,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反应出来本人感情缺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后,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了。怎么办呢?

苏珊老师在书中提出一个检查方法,就是使用共依存自测量表

1.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者减轻他的痛苦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我愿意为此付出任何的情感代价。

2.我的好心情来自他的赞许。

3.我保护他不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的伤害。我为他说谎,替他掩饰,绝不允许别人说他半点坏话。

4.我尽力让他按照我的方法行事。

5.我从不在意自己的感受或愿望。我只在乎他的感受和愿望。

6.只要他不抛弃我,我愿意做任何事情。

7.只要他不生我的气,我愿意做任何事情。

8.我认为充满波折和戏剧性的关系会让我更有激情。

9.作为一名完美主义者,一切差错都让我自责。

10.我常常觉得气愤懊恼,不受重视,被人利用。

11.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装作一切都很好。

12.想让他爱我的努力支配着我的生活。

在这12道测试题中,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就是一个感情缺少的人。

书中讲到一个很典型、有共鸣的情感缺失的真实案例。当父亲痛哭的时候,梅勒妮总会要安慰他,然而她却总是得不到父亲的半点回应。当母亲发现了自己写给“亲爱的艾比”的信,可是她却只字未提。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梅勒妮再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回应。

渐渐地,身为女儿的她,总是以父母的心情来评价自己。要是能让父母开心,她就是好人。反之,如果她让父母不快,那么她就是坏人。长期下来,这直接导致了梅勒妮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事,以及做什么事才是对的。所以,她日后再选择伴侣时,唯一的标准就是找“共依存”的人。然而,这恰好是她感情中所不幸遭遇的根源。

可以说,感情缺少的人,最为直接的表现就你越缺少什么,越想得到什么。

③行为中,没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如果说你的父母能让你衣食无忧,也能爱你、关怀你,保护你在感情上免受到伤害,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躲过上面我所讲到的两种类型的“不称职的父母”。但你也别高兴太早了。这并不代表你的父母就是一个完美的、很负责任的父母。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环境能影响人,也能塑造人。孩子不仅会吸收父母语言上表达的信息,而是还会接受非语言的信息,也就是言行举止。

如果父母本身就好吃懒做,但又要求你需勤劳,这本身也是一种不称职的体现。如果父母本身就吃喝嫖赌,但还要求你要做乖乖男(女),这也是很糟糕的行为。可以说,这类“不作为”的父母,本身也是一种不称职的表现。这种行为,在现实中,极为常见。

如此看来,我们会发现,似乎你我都会遇到“不称职的父母”。确实如此。

传统的思想观念观念总是打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等等旗号,来告诉我们父母一定是爱孩子的,不会伤害孩子。可是真实情况却是这样的。你不是故意伤害我,但不等于没伤害我。不过呢!即使你被父母的“以爱的名义伤害”伤到你。我还是想说,别怕!这没什么关系的。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不全是对的。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但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我命由我,不由天”。

况且,苏珊老师《原生家庭》这本书的目的,并非想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以此来解脱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并从中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东野圭吾说得对: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具体怎么做呢?

03

我们该如何面对“不称职的父母”?

如果你很想与“不称职的父母”说一声拜拜,那么第一关是坦诚地面对自己,之后才是站出来于父母对峙。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的核心围绕着一个年仅12岁的男孩赞恩,在法庭上说的一句话而展开的:“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原生家庭》:面对“不称职的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

为什么要起诉呢?

赞恩起诉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父母的不称职,生而不养。

但我想,关于家庭问题,亲情问题,很多时候,并不能靠法律途径来解决。因为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这本身就找不到界限在哪。所以,与其说,赞恩想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但倒不如说赞恩,只想通过法律方式来倾诉自己,表明自己的立场。从而到达摆脱原生家庭困扰的目的。具体怎么做呢?

苏珊老师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详细讲解了摆脱原生家庭困扰的七种方法。我把它提炼总结为更容易操作的三步法。

第一: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这种回应是一种非辩护性回应,也那是你需要有节制而温和的方式坚定表明自己的立场。

第二:划分“自我界限”,父母有父母的角色与责任,而你只需要承认我的人生只需要为自己负责。所以请大声对自己说:“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我需要为……负责”。

第三: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进行对峙。

以电影中,赞恩为例子。恩赞面对父母的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母,唯一反应就是面无表情。当得到爸妈准备把妹妹买给房东当老婆时,赞恩的回应是阻止,告诉妈妈这会害了妹妹。后来得知11岁的妹妹因难产而不幸身亡后,拿刀捅了妹夫。为此,赞恩犯罪而入狱。在母亲探狱期间,赞恩得到母亲又怀孕了。于是,在忍无可忍之下,赞恩求助于律师,起诉了父母。在法院中,他与父母当面对峙,并告诫他们,没有能力养孩子,就不要再生了。

《原生家庭》:面对“不称职的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

除了像赞恩一样,选择像法院、找公证人等方式来与父母对峙。我们还可以用操作性更强的方法进行。比如,写信或者微信等形式。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对峙,你都必须首先做好「准备工作」。怎么做呢?

首先,你可以先设想一下,找父母对峙后,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最为糟糕的结果又是什么。

其次,猜想一下,父母会有什么反应、说些什么话。然后拿起笔,尽可能地写下会出现的状况,列举出来,并想好自己的回应方式。

然后,采用合适的媒介进行沟通。比如,苏珊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写信。你可以这样准备一份「对峙信」。

1.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2.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3.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4.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最后就是心态问题。

「对峙前后,你应该具备这样的心态」。

  • 顺其自然地面对。诚如曾国藩所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 行动前该有决心,做到落子无悔。决定行动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用犹豫,相信自己。你应该该怎么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就怎么处理。
  • 行动后,以平常心对待。用古人的话来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总之呢!人际关系有其复杂性。要是你能做到尽人事之后,那么就听天命。处理后的结果如何,你以平常心面对即可。

《原生家庭》:面对“不称职的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

好了!现在,我已经把为什么会出现不称职的父母,他们通常会有哪些行为,以及如何与他们对峙当方法,一一讲出来。接下来,你要做是就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在行动中,你还要注意尽可能地原谅父母,而不是批评、责怪他们的。因为父母也有其苦衷。

以我自己为例,无论他人做错什么事,我都会选择原谅。为什么呢?《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开篇说了一个特别好的话: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但对你来说,如果觉得选择原谅父母太难了,那么就选择放下那些不开心的事吧。我想,做到原谅,也许是很困难的事,但自我放下还是相对容易的。因为人生路是你自己的。你无须用后半生的时间,来为前半生的糟糕原生家庭赎罪。

所以,我希望你,从现在开始,走出原生家庭,为自己而活,并且最好自己。这样的你,其实就很了不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