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微为什么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羽林郎


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时,有一个片段是曹操的谋士程昱伪造徐母的笔迹写信给徐庶,让徐庶离开刘备归顺曹操。徐庶与刘备挥泪而别,却又中途折返,向刘备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徐庶告诉刘备:此人乃绝世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这个片段就是“徐元直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之后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

在这当中,刘备还询问过司马徽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在司马徽夸赞完诸葛亮的才能后,便行礼辞别,别走别说:“诸葛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一语成畿,纵观孔明一生也的确是这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1. 得其主。诸葛孔明出山后,得到刘备的重用,几乎是言听计从。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孔明奇计迭出,将刘备打造成一个英雄人物,开创出了一片基业。孔明也能将自己的平生所学用到极致,作为一个谋士和辅佐者,能有此境界也知足了。
  2. 不得其时。这里说的时应该是“天时”,诸葛孔明六出祁山,费尽心血,都没有成功,最后还病死在五丈原,最后落得个出生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当时的“天时”就是诸葛孔明出山之时,曹操早已经统一北方,也就是说成了大气候,而刘备还是一个没有多少军队的小集团,甚至连属于自己的地盘都没有。除此之位,东吴也崛起了,天下局势错综复杂,即使孔明再有本事,也不能兴复汉室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诸葛孔明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人是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的。

古今博学


这句话,要拆开来看。为什么说得其主?为什么说不得其时?



什么叫得其主?

一个英明的领导是对于手下是关键性的。仅从三国来讲,优秀的谋士很多,但优秀的主公却并不多。

一个优秀的主公,要能听取意见,还要有一定主见。这其中的度,是很难把握的。曹操很优秀,刘备也很优秀,孙权前期也很优秀。同时,主公还需要和臣子同心同德,有共同的追求。

曹操是个优秀的老板,但是他跟陈宫理念不同,合作的就很不好。曹操和荀彧后期也不太对付。没办法,政治理念不同,目标不一样了。



相比较而言,诸葛亮和刘备的目标就非常统一:兴复汉室。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合作就可以愉快。

那什么又叫不得其时呢?

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大半的领土,天下大半已经净收囊中,三国的开题便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时的汉朝气数已尽,曹操统一天下乃是社会的发展需要。



然而诸葛亮此时出山属于逆天而行,诸葛亮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家政治家,是刘备的好军师,然而刘备却始终想要匡扶汉室,却不知道这种中兴汉室的行为属于逆天而行,无论诸葛亮有多么厉害,也只能暂缓天下的统一,改变不了本质,诸葛亮强行的让天下分为三国,也已经是极限了



尽管诸葛亮似仙似神,却也无法改变天下大势。诸葛亮的一切所为,都是那么无力而不合时宜。汉室不可复,可复也不可守。

关注九山疑,与我一起看东看西!


九山疑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孔明是诸葛亮的字,本来是琅琊阳都人,年幼时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自从诸葛玄死后,他就一直在隆中隐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北方群雄争霸时,荆州处于刘表的治理下,一片祥和,当然诸葛亮所在的隆中,就完全没有世事的纷扰了。与司马徽、庞德公不一样,诸葛亮有很强的政治抱负,时常自比管仲。可以说,诸葛亮在等待一个人,一个值得他辅佐的有为之君。

其实刘表治理荆州时,也喜欢招揽四方的人才,对于荆州内部的有才之人,他也在尽力地邀请。刘表曾经邀请过司马徽以及庞德公等人,但都被拒绝了。诸葛亮虽然在隆中一边耕种一边读书,但他却很关心时势,对于曹操、刘表等人,可谓是非常了解。由于曹操、刘表等人都不是他想要辅佐的对象,因此诸葛亮不愿出山,然后静待明主。

直到刘备的出现,才打破了诸葛亮的平静生活。通过三顾茅庐的盛情,再加上隆中促膝长谈的了解,诸葛亮与刘备惺惺相惜,感觉相见恨晚。于是他答应出山,去协助刘备统一天下。面对诸葛亮与刘备高高兴兴地离开,司马徽感叹道: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

其一:诸葛亮出山时,天下已经大定,发挥空间有限。

自从黄巾起义引发动乱开始,经过了董卓的乱政,再到曹操初步统一北方,中原地区发生了多次大浪淘沙,其中的胜出者曹操牢牢地占据着北方。在隆中长谈时,诸葛亮就指出了很难与曹操争锋。

话说回来,若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诸葛亮就与刘备在一起了,恐怕刘备不会轻易丢掉徐州。昔日刘备在徐州时,有兵有将,就是没有厉害的谋臣,导致与曹操或者吕布相争时,吃了不少亏。有诸葛亮在,刘备或许会牢牢占据徐州,然后向南伺机吞并袁术,向北与曹操相争。如此一来曹操就处于险境了,在刘备与袁绍夹击下,多半会遭到消灭。只要曹操被灭,接下来刘备与袁绍争夺北方的统治权,有诸葛亮的加持,袁绍大概率会失败。如此一来,统一北方的就是刘备了。等到了这一步,中兴汉室的美好愿望就会实现了。司马徽说孔明不得其时,主要指的就是天时。

其二:刘备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时,刘备还只是借居于新野,没有一块地盘。这就很尴尬了,没有地盘,就不能保证兵员的补充和粮草的适时供应。纵观当时的天下,北方的曹操兵强马壮,并虎视眈眈看着荆州;东边的孙权已经占据江东多年,国富而民强;因此刘备所需要的地盘,不要想着从曹操或者孙权手中夺取。此时只剩下荆州或者益州,可以夺取过来成为自己的地盘。在刘备夺取荆州或者益州时,曹操和孙权也没闲着,他们也想要这些地盘,这就加大了难度。由于刘备实力过于弱小,导致诸葛亮很难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要以目前的基础去统一天下,无疑是相当困难。

总之,诸葛亮愿意跟随刘备出山,这是一件好事,终于等到了明主。可是天下的局势却不利于刘备的发展,别说统一天下,就单单争取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都很有难度。这也就是司马徽感叹孔明不得其时的原因。


子正寻道


我来回答:

在《三国演义》的记载中,孔明出山后,司马微曾经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是“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现在无法考究这话是不是历史上司马微真正说过的(如果是司马微说的,那么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战略眼光及谋略不同凡响的人),或者更大概率是这本书的作者自己加进去的(更加衬托孔明有神鬼莫测之机,但是人不能逆天,有一种悲剧色彩)。现在就历史情况来分析下为什么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得其主

顾名思义,得其主就是选择了自己人生事业方面最最适合的那个人进行跟随,诸葛亮与刘备在历史上就是君臣的典范。首先,历史上刘备以枭雄之姿转战天下数十年寸土未有,但仍不失其英雄大志,可见这是一个有很强能力且具有极强好胜心的人,事业虽然屡屡挫折,只能说碰到了比他更厉害的人而已。而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以贤臣典范流传的,拥有超强的战略眼光,极富治国之才,这些都是刘备所不曾拥有的。两个人就像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了一半都是不完整的,合在一起正好互补。

刘备长于军旅,善于临阵指挥,又礼贤下士,在士族中有很强的威望及凝聚力;诸葛亮长于战略,善于理财治国,又忠心耿耿,以一己之力维持蜀汉数十年发展。这两个人在一起,不但在才华、品德等各方面互相补充,更是古今难得的君臣之间的典范。所以说孔明得其主,因为刘备需要诸葛亮的才华,且能使诸葛亮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当时,诸葛亮舍刘备而去其他,顶多也就是个普通的朝臣而已,不一定能拥有在刘备集团所具有的那种人生舞台。


不得其时

刘备君臣都是以恢复汉朝一统天下为终极任务的,但可惜,诸葛亮出山之时,天下已大定。曹操虎踞中原,占有当时天下领土、人口、经济的绝大半,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是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虽然在赤壁兵败,但只能迟缓其统一进程而已。吴蜀两国一在江南,一处西川,终三国之世未在与中原政权的对抗中获得尺寸之地,不是两国不想,也不是两国缺乏人才,而是客观实力决定了一切。

在那个年代,北方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核心区域,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一般都是由北向南进行的,南方无论是军事经济上大部分处于弱势,无力北伐(历史上只有朱元璋曾做到过,但元末的时候南方在经济实力上远远强于北方)。所以官渡之后,曹操一统北方,基本上在北方没有大乱的情况下,其他割据政权很难有能力撼动其统治,全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每读来,都令人感慨良多,自古英雄虽多,如意者十之一二而已。


阿踏米


司马徽看的很透彻,说孔明保刘备没有错,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象刘备这样的英主还是少见。连一代奸雄曹操眼里唯一看得起的人物也唯有刘备。刘备不但有抱负,而且还有仁慈,这是英主独具的气质。靠这个可以赢得民心,得民心者可以得天下。因此,司马徽说孔明得其主是选择对了。不得其时大概是其运势不佳,不得天道的助佑。两汉相传已四百年,汉朝的气数已尽。东汉末年宦官当权于内,外戚和军阀割据于外,皇权旁落,小人得势,忠良遭难。各路诸侯借剿灭黄巾之机不断壮大自己,纲纪毁坏,天下分崩,炎刘天下已近日落西山。这个时机来匡扶汉室,复兴东汉唯恐不是明智之举。因此,说孔明不得其时可谓有先见之明。后来的结果果如所料,纵然诸葛孔明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也只是谋得了个三分天下只有其偏居一隅的境况。看来司马德操真不愧为高卧隐士,也不负哪个水镜先生之名,看天下大势如水之透彻,如明镜之高悬,这才是天下之奇才。


天山月3


刘备《三顾茅庐》才能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样的礼节,在历史上也少见,足可以看出刘备是多么的惜才爱才,并且刘备素以仁义仁德鞭策自己,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的爱戴,他能够卑躬屈膝,诚心诚意的请诸葛亮出山助他,也是诸葛亮的荣幸,所以司马徽说诸葛亮得其主。

为什么说不得其时,其实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自己说出了原因:“在这乱世中,与司马懿同世,实属不幸”纵观三国,也就只有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善于攻城掠寨,而司马懿则善于防守,并且司马懿光在时间上就熬死了曹氏三代,更何况是诸葛亮,所以司马徽说诸葛亮出山不得其时!


sunnyf888


三顾茅庐之前司马微对刘备是这样讲的"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却在三国鼎立之势尚未形成之时就判定"虽得明主,却不得其时!"水镜先生号称"好好先生",但唯有这两句话却说的清処明了,铿锵有力!这句话通常被许多人用来赞扬诸葛亮,可是如果让诸葛亮听到这句话,诸葛亮估计能气的骂娘。因为以诸葛亮的才能,一统天下才,救济斯民,结束东汉末年的乱世才是他的愿望。


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徽(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了。

刘备和诸葛亮绝对是绝配。首先从性格上来讲,刘备谦逊,礼贤下士。而且能听得进去意见(膨胀之前)也乐得让比自己强的手下掌握局面,这些条件正好附符合诸葛亮的要求。而且他们两个都是理想主义者,都认为只有恢复汉室才能救天下于水火,可谓是志趣相投。


而且当时曹操已经占据北方,手下能人异士辈出。诸葛亮就算去了也得不到重视,反而会因为嫉妒而受到排挤。至于孙权更是江东系的朝臣牢牢掌握权力。而剩下的刘璋和刘表都是徒有其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已。所以诸葛亮权衡再三也只有刘备值得他选择。

至于不得其时。

其实就更简单了,当时曹操已经占据了天下的重地北方,占据了全国一大半的人口。孙权也靠着长江天险把江东经营得如铁桶一般。可以说,天下之势以成,刘备完全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你以为隆中对是取天下最好的办法吗?那其实是诸葛亮在分析天下形势后提出的最无奈的办法!

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

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

但我们很快会发现,程昱、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庞统。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信义,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统、庶仅善阳谋,亮、昱则兼善阴谋,其中亮又较昱为高。专注阳谋者往往忠顺,精于阴谋者往往逆反。

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是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能想出办法的。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不过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溜。


西瓜历史频道


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水镜先生司马微这样一个奇人,连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和徐庶都曾经“师事之”,有人说他可能是《三国演义》中隐藏最深的一个人物。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Zhang说历史


原话;惜哉,孔明得其主不得时。在这非常佩服,水镜先生。他看破了东汉末年的乱世。并且得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国家不能统一,为大乱之世。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孔明虽得明主,奈何孔明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能扭转乾坤,以致后天下三分。孔明七次北伐,不得破其魏国。导致创业一带人才凋零,国力耗费,人口锐减,且还三分天下。到孔明病故都不能实现统一大汉,抱憾终身。故水镜先生说,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时代决定了孔明的一生。


持之以恒879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诸葛亮才智过人,忠义无双,而又能通晓天文地理,五行八卦,用兵更是神鬼莫测,常自比管仲乐毅,后背世人誉为忠诚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诸葛亮虽有旷世奇才,然而贤臣择主而事,虽然其生逢乱世,然而却高卧龙中,抚琴苦读,等待他的明主。而刘备虽在东汉末年成为一方诸侯,却屡战屡败,好不容易得到徐庶,却又遭曹操要挟不得不离开刘备,于是出现了徐庶走马荐诸葛。

首先刘备虽为汉室宗亲,但却无势力范围,最为弱小。刘备与黄巾作乱时起兵,袁绍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刘备将不过关张,而却无一兵一卒,关羽温酒斩华雄,为刘备集团树立名望,于是才有了十九路大军,统兵将军为刘备。然而袁绍讨贼集团很快就由于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分崩离析,于是刘备转而又去依附公孙瓒,后来曹操因为父报仇,举兵攻打徐州,刘备亲率数千将士,前去辅助徐州陶谦。陶谦三让徐州,刘备方肯接纳,然而吕布投靠徐州后,却趁着刘备讨伐袁术之际,偷袭徐州,后吕布数次与刘备交并,刘备不能敌,转而与曹操其一讨伐吕布。

显而易见,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屡次战败,一逃再败,身无尺寸之功,更无立足之地,新野区区一座小城池,也是刘表的属地,可以说诸葛亮出山之时,刘备只是个空头将军,既没有兵马,也没有城池,在三国各路诸侯当中,是最为弱小的,甚至可以说,刘备当时根本就不算是一个诸侯,以刘备当时的实力,想匡扶汉室确实有点痴人做梦。正是因为诸葛亮投奔了最为弱小的刘备,在司马徽看来,就是不得其时了。

然而刘备要对付的却是当时最为强大的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消灭袁绍,袁术更是早就败亡于曹操手中,转而曹操有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拥有北方四州,兵精而将足,根基稳固。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奉昭讨贼,誓与曹操不共戴天,由此看来,刘备当时最大的敌人正是曹操,因为曹操意图篡汉自立,刘备得罪最深的人也是曹操。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之时,刘备将不过关张赵,兵不过万,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手中更有天子,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孔明辅助刘备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因此司马徽才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