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来到大连和东北闯关东的人究竟有多少?你是闯关东的后代会回到山东嘛?

每图


我是吉林省吉林市人,祖父出生在山东省汶上县,祖母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目前我居住在大连,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大连山东移民后代占绝大多数,且来自烟台、威海的又占绝大多数,胶东血统非常纯正。语言文化习俗上也非常贴近胶东。东北其他地方山东人也非常多,总体上山东裔超过一半(这个估计已经很保守了)。我本人暂时没有想去山东发展的打算,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老天做主吧,兴许会有机缘。还有一个不想去的原因是,近些年很多东北人到山东生活,离乡人贱啊,和当地人关系处得不融洽,这个我不想说谁对谁错。只是外来的人口打破了当地的各种平衡,造成了一些矛盾。所以,我觉得我没啥必要再去打扰山东人民的生活了。希望其他在外闯荡的东北同胞继承闯关东的精神,放眼海内外,努力拼搏,脚踏实地。把脚下的土地都当家乡一样珍惜、热爱吧。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努力拼搏的时候也要爱惜家乡的荣誉,和当地人和谐相处。漂泊者的家在哪一边?回首故乡遥远,抬头前路依旧茫然。纵然只有倒下才是终点,我只有未来没有从前!


super241941


祖籍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三甲驻六甲社大山夼杨家。

大约在清乾隆或嘉庆年间,我的八世祖杨伦与四个弟弟携老母从山东老家闯关东落户今天的辽宁省东港市。至今已二百多年,传至我已是十三世。

祖籍地经多次考证,应该是今天的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疃镇上疋山夼村或下疋山夼村。村中有杨姓,都是自大杨家村迁来的。与我们也对不上谱,所以,在当地目前并没有找到同宗本家。当地一位杨姓朋友提供一条信息:栖霞亭口杨姓以前有一支迁福山后失联。建议我联系一下亭口杨姓。今年联系上了,但亭口大杨家没有谱书。线索又中断了!

如果能找到同宗本家,肯定会过去看看的,毕竟是祖先生活的地方。但搬回去生活是不现实的,毕竟我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东北,我们是东北人,祖籍山东的东北人。


东港朝天阙


姥姥姥爷是1950年来的大连,姥爷先在码头上扛大个儿,攒点钱,寄回山东文登老家。姥姥领着三个舅舅和我妈坐船来的大连,因一个山东老乡的关系,投奔到营城子前牧城驿里边的南沟村,也就是现在乔山墓园的所在的那个村子,从码头去往南沟的路上,姥姥是带着孩子们一路要饭走过去的。

我出生在南沟村,一个三面是山,一面有小路的小山沟里,我出生时虽然已经是70年代,但姥姥家依然住的是茅草屋,后来我三岁时姥姥家才盖的房子,所以我父母结婚时是租住在前沟的一个好心人的房子里,因此我是在别人家的炕头上出生的,好在后来我还算有点出息,没辱没了这个生出好孩子炕头的好名声,因为从小就一直没有房子住,所以长大了就拼命攒钱买房子住,最好是推开窗能看到山的那种,还好,我现在的家就是这样的。

姥姥抚养我到六岁,她是个小脚老太太,没念过书,只上过几天扫盲班,会写自己的名字,为此她很开心。她有一肚子的民间故事,当然其中不乏封建迷信的故事;在山东老家,她和三个姐姐一起开过绣坊,所以会刺绣,会做衣服,她做的鞋垫还绣着花,她做的笸箩非常漂亮;她还会剪纸,哪怕院子门口经过的一只鸡或一条狗的蹿蹦跳跃的姿态,她都能快速地用家里普通裁衣服的剪子剪出来,惟妙惟肖;她会用面蒸发面山东大饽饽,做十二生肖的面人,做杠子头火烧,会摊煎饼,尤其是做面食的小刺猬,那叫一个绝;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她还会做那些端午小挂件,小粽子、小桃子等等,全是用小碎布拼的,有的里面塞着棉花。

姥爷是个标准的山东大汉,一米八几的个子,瘦削干练,他是个老实人,从不会撒谎,所以华侨果树农场的领导让他看山,也就是在苹果园里看着,防止有贼来偷苹果。他少言寡语,所有对外交流的事,都是由姥姥来办,没听说谁能讲得过她的,当然她不是不讲理,而是讲理讲得让你无话可讲,家里的话都让姥姥说了,但她没有一个子女继承了她在语言方面的天赋,长大以后觉得姥姥与人辩理时的范儿跟穆挂英挂帅时的风姿有一拼。姥爷虽然没念过书,但有一套独特的计算方法,小时候经常看到他会随身带一个小粗布袋子,里面装着黄豆,无论多大位数的加减乘除,只是用这些豆子摆一摆几分钟就能得出结果,我一直觉得这很神奇,但到最后也没明白是怎么算的。他曾经从自己种的小葫芦里选一个形状好的,挂在烟袋锅子旁边,天长日久,后来葫芦变得通红透亮,直到今天当我开始玩文玩葫芦时,才明白,姥爷在四十多年前就开始盘葫芦了,他的葫芦盘玩的水平已经到了“玉化”的程度。姥姥四十多岁时身体就不好,姥爷这样一个从没做过饭的大老爷们儿,心甘情愿地为这个他在十八岁时通过娃娃亲娶回家的女人,洗衣、做饭、收拾家,而且从来没有任何一句怨言,今天我觉得就是很多令人艳羨的所谓“神仙眷侣”,也没有姥姥姥爷的爱情那般平实而浓烈。

因为小的时候一直跟着姥姥,所以对操胶东口音的人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今天当我听到这样的口音,一定忍不住会过去搭讪,第一次听倪萍用胶东口音说天气预报时,别人都在笑,我却有种莫名的感伤。总听姥姥说“文东già”,长大以后才知道她说的原来是“文登家”。她说她小的时候,村子里先是闹义和团,天天喊着“刀枪不入”,真打起仗来,一个也没少死,再后来就是不知道一拨一拨来的是什么队伍,几乎每个队伍都会到村里来抓男人当兵,日本人来抓男人当伪军时,她还急中生智让姥爷穿上她婆婆的衣服,脸上抹上锅底灰,冒充老太太躲了过去。那个年代经常打仗,她们村子也有个叫“摩天岭”的地方,她觉得电影《苦菜花》里的那个“摩天岭”跟她那个村子附近的“摩天岭”很像,也不知道谁打谁,反正每次打完,到处都是死伤者。

我后来觉得姥姥长得真有点像《苦菜花》曲云扮演的山东老太太,尤其是那坚毅自信的眼神。她家离海边近,她小的时候每次打完仗,她们这些小孩子都会跑到海边去抓螃蟹,因为蟹子喜欢吃腐肉,长大后每当想起她说的这个场景,都觉得不寒而栗,战争实在太残酷了,而这些饥饿难耐的孩子哪懂什么大道理,只是想找机会填饱肚子,也顾不上害怕,就这么简单。

姥姥说,之所以带着全家来到大连,一是因为山东家的人太多,地太少,吃不饱饭,要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离开家乡,到东北,只为了能找一块地,能填饱肚子。还有一个原因是,姥爷本是过继给他没有孩子的大伯的,结果后来大伯家又生了几个孩子,姥爷因为不是亲生的,姥姥姥爷结婚后成了家里最不受欢迎的一支,干活最多,家里分啥都没有她家的,日子根本也过不下去,后来姥姥听说,她公公,也就是姥爷的这位养父,因为家里有几亩地,后来在运动中挨批斗自杀了,而姥姥姥爷因为来到大连,还特穷,成分被定为贫下中农,也算因祸得福。。

小的时候,姥姥常说:“外甥狗,吃饭走。”我刚工作时,姥姥就去世了,去世前她得了老年痴呆,去看她时,她总是要把孙辈的所有孩子的名字都减一遍,经常都是先喊我的名字,当我应了,她会非常开心,然后一遍一遍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每天同样的故事要重复讲五六次,每一次我都认真听,认真回应,就像头一次听。逝者已矣,未能在炕前为姥姥尽孝,让她吃一口她最爱的外孙子买回来的好吃的,买一件她最喜欢的花衣裳,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

姥姥姥爷共生了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其中我二舅,那个他们最爱最聪明最懂事的二儿子,在不到四十岁时,得红斑狼疮不幸去世了,那时我应该是五六岁,我后来很多年都做过那个梦,姥姥站在村口边哭边喊:“二小儿啊,你什么时候回家啊”!姥姥的哭喊声在山沟里回荡,传得好远好远。也许那不是梦,就是真实发生过的,我还依稀记得,我一找不见姥姥,就去她哭的地方找,一准在那,但怎么拉也不肯回,她可能觉得二小子早晚会回来。

大舅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他还会回山东老家去看看,文登曾经归烟台管辖,现在是威海的一个区,很遗憾我从来没有去过文登,那里的亲戚应该也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我这样一个外姓亲戚的存在,但我的内心一直珍藏着对姥姥挂在嘴边念叨着的“文登家”的父老乡亲的一份美好感恩,没有那里,也不会有我,但愿有生之年能有机会去看看。

大连作为闯关东过海的第一站,不止一半人,有人说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山东人的后代,很荣幸能成为“海南丢儿”的后代,从姥姥姥爷那里我继承了山东人的朴实善良,还有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从姥姥讲的那些民间故事里吸收了很多养分,成为我后来走上社会并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

好想回到六岁时,再拉着姥姥的手在村口的小路上走上一遭,哪怕只有五分钟也好啊!2019年4月4日清明前夜,写就此文,只为了纪念在天堂里快乐生活的姥姥姥爷。狐死首丘,涕零跪拜,万分思念。


南村腾浪君


我的祖籍是山东威海石岛。因生活所迫,父亲在14岁那年随伯父来大连,起初在给私人店铺打杂,后来在大连工矿厂(后改大重厂 与大起合并)工作。刚来大连 举目无亲,对14孩子来说,最悲切是思念亲人,每每父亲回忆过去 眼圈都是红的,故土难离,是每个闯关东人必修课。

我50年出生在威海石岛,有爷奶,有姐弟六口,由于爷奶岁数大,姊妹还小,生活艰难。在六十年代初,爷奶去世,一家也(闯关东)了。

刚来大连满大连街山东口音,以威海,烟台为多,特别荣成方言特感亲切。据大连当时官方报道,大连山东人占百分之七十五,所以现在有人玩笑说,大连不是东北的有根据的,因为“海南丢”在大连根深蒂固。

因为我的童年几乎在山东度过,乡情难却,记忆犹新。前几年回一趟故乡,见故居已经不存在了,一堆瓦砳,,,不堪回首。见谅。


城市的晚霞DL


我是,我姓刘,应该是我爷爷的爷爷还是父亲来着这个我记不清了。

我爷爷告诉过我,我们家祖上带着六个儿子闯关东最后有两枝落户在现在居住的庄河市,其他的散落了,族谱也找不着了。

只在过年供奉的宗谱上上数三四代吧,有一代兄弟特别多,十好几个。然后下一代就两枝传下来就是我们,其他都不知道哪去了。

我们家算是三代单传,那一枝两户也都是单传。


屁香屁香的史料馆


我本人不是闯关东的后代(户口本籍贯上写着普兰店),可能感受不一定真实,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也是可以回答一下的,因为,我看过电视剧《闯关东》,而且看了很多遍,对这部讲述那个年代的历史大剧有自己独到的分析。

闯关东的人不止是山东人,河北和其它地方的人也有,但是以山东人为主。闯关东最高潮时,每年从山东等地来到东北的人以百万计,总计过千万。

闯关东就是往东北三省去生活,其实很早就有,不过大规模闯关东主要在清朝末期,原因主要就是:当地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无法生活了,所以,被迫去闯关东。尤其是清末,各种天灾人祸让山东等地的老百姓无法在当地以耕种养活自己,而当时的东北地区沃野千里,人却少得可怜,清朝统治前期,对关东地区进行封禁,到了清朝统治后期,由于意识到东北地区人员太少,对国防和地区开发有不良影响,所以,对此地区的封禁采取了宽松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才使得大量山东等地的难民到东北地区谋生。由于并不是十分合法,所以叫闯。

在大连,闯关东的后代应该很多。我是土生土长的大连本地人,但是,我家周围邻居有不少人户口本上籍贯一栏写着山东XX县,有牟平县,还有像山东其它地方如烟台,威海等地。在大连市,目前闯关东的后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绝对超过60%。而且,他们不少人在某些时候会回山东老家去看自己的亲戚。山东人也会把大连地区闯关人的后代称作“海南丢”。

不过,至于说这些闯关东的后代是否想回去,那完全看他们在大连生活得怎么样了。如果生活得不错,那么,他们肯定还会继续生活下去,不可能回自己的山东老家了,毕竟那些山东老家的亲戚可能对他们来讲基本上已经不亲了。如果生活得不好,可能他们会回去,要知道东北经济现在并不好,到时,他们就像他们父辈当年一样,返回自己的家乡,来一个“返山东”。


大连的杂家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大连地界至少8、900年前就已经有城池了,如果再往前推的话,其实西汉年间就有城池,但在三国时期发生过断层,后来又在契丹人建立的辽朝重新繁荣起来,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都是以金州为活动范围中心,明代的辽东半岛更是与胶东半岛都归山东的登州府管辖,那时的金州更是车马骈阗、商贾云集,是整个辽东半岛的经济、行政中心,可谓大连的文化之根,那个时期的山东与大连一直存在内部人口流通,所以大连人并非在闯关东才形成的,只不过由于现在的市区建设得比较晚,所以那里的人口以闯关东后代为主,不过我在11年到烟台的时候确实倍感亲切,说话口音几乎一样。

顺便分享几张16年前后在大连拍的照片





老板鱼70247522


大连有个叫寺儿沟的电车站(现在中山区春海街一带)。1945年8月15日‘’光复‘’以前被称为‘狼窝’、‘’窮汉岭‘’的地方,那是我的出生地。那一带是山东人闯关东的集中地,威海、平度、牟平、沂水、诸城人操着不同方言,干着码头苦力(车船装御工扛豆包、豆餅),住的是破铁皮搭建窩棚房,吃过橡子面、野菜,熬过苦难日子。现在,寺儿沟经过住房改造滿是高楼大厦,旧址难尋。但是,那处公厕附近43~45年冬天曾发生的窮人倒斃街头,那个曰伪派出所门前施刑中国人,灌凉水,压杠子的景象,永远不会从记忆中消失。


lez2L


户籍大连甘井子,我只知道祖上三代都是大连本地土生土长,再往上已经无从得知了。虽然大连的山东黑龙江人占绝大多数,但真正的大连本地人应该也是有的,只不过极少。


总被尿憋醒1


丢了!回不去了[流泪]我是大连出生的。但我很想山东老家。小时候回山东老家,亲人们都叫我小海南丢……现在看来真的丢了[流泪]希望山东的老乡们平安幸福快乐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