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赫赫战功的刘襄,为何不敢取刘恒而代之?

非不定高


在吕后去世后,大汉帝国的权力落入外戚吕氏之手,赵王吕禄、梁王吕产分别统领北、南两军,吕产为相国,刘氏皇族已然大权旁落。在这种情况下,齐王刘襄率先起兵,讨伐吕氏。后来周勃、陈平等人发动政变,铲除诸吕。可以说,在反对诸吕的斗争中,刘襄有首义之功,他又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孙,为什么他没能当上皇帝,反而是在毫无功劳的刘恒当上皇帝呢?

第一,刘襄有首义之功,但并非平吕的主要功臣

吕后死后,吕氏外戚集团与刘氏皇室集团的矛盾极剧尖锐化。在皇室集团中,齐王刘襄率先起兵,发布檄文,声讨吕氏家族的罪行,号召天下群起而讨伐。相国吕产派大将灌婴率部出关中,平定齐王刘襄之乱。灌婴是帝国的开国大将,对于吕产的命令,他阳奉阴违,他已经察觉到吕氏家族已经加快夺权政变的步伐,自己倘若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上身,成为帝国的罪人。灌婴的军队进抵荥阳后,便按兵不动,暗地里与齐王刘襄等取得联系,达成一致意见:倘若吕氏集团有政变的苗头,他将联合齐国军队反攻。

刘襄举事,把吕氏集团的注意力引向外,这才让周勃、陈平等人有机会在内部发动政变,一举夺权,铲除吕氏集团。从这点看,刘襄是有功劳的。那么为什么他没有当上皇帝呢?他虽然有首义之功,但铲除诸吕,主要是靠周勃等人的力量。因此,谁的功劳大,谁在立皇帝一事上就有更大的发言权。周勃、陈平等人,才是决定皇帝人选的关键人物。

第二,琅琊王刘泽的挑拨离间

刘襄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齐悼惠王刘肥的长子。从血统上看,完全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再加上他有首义之功,似乎更是皇帝的不二人选。在诸吕覆灭后,朝中重臣的确考虑过立刘襄为皇帝。此时,一个人的反对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个人便是琅琊王刘泽。

刘泽之所以反对刘襄,乃是因为两人有矛盾。

刘泽与刘邦是同族,他跟吕后的关系也不一般,他的妻子是吕后妹妹吕须之女。刘邦去世后,吕后当国,刘泽耍了一些伎俩,被封为琅琊王。刘泽的琅琊国,就是从刘襄的齐国划出去的土地,有十几个县。如此一来,刘襄平白无故损失一大片土地,心里的怨气可想而知。

吕后去世后,刘襄聚众起兵。刘襄当然没忘掉被刘泽占去的琅琊国,于是假意请刘泽到齐国,称愿意推刘泽为盟主共同反吕。刘泽信以为真,就动身前往齐国,结果被刘襄软禁,琅琊国的军队也被刘襄吞并。

刘泽吃了大亏后,想了个脱身之计,他忽悠刘襄说:您是高皇帝的长孙,理应继承皇位。在刘氏家族中,我最年长,说话还是有点份量的,不如让我进京游说群臣。

刘襄听了很高兴,便送刘泽去长安。可是他不想想,自己对刘泽下黑手,还能期望刘泽帮他说话吗?

刘泽是刘邦的堂兄弟,此时应该年龄很大了。作为刘氏家族的长者,确实说话是有份量的。他到长安后,不仅未替刘襄说话,反而力阻立刘襄为帝。什么理由呢?刘泽说:齐王的舅父驷钧,为人凶残暴戾。现在刚刚平定吕氏外戚之乱,如果立齐王刘襄,又来了驷氏外戚,不等于扶植另一个吕氏集团吗?

第三,为什么刘恒能当上皇帝?

刘泽是个很懂心理学的人,他抓住众人对吕氏外戚的恐惧心理,大力宣扬刘襄的外戚的暴戾,让诸大臣对刘襄称帝有一种抵触心理。那么要立谁为皇帝呢?这个皇帝人选必须要具备一个条件:没有强大的外戚。

于是刘泽提出另一个人选:代王刘恒。

为什么呢?因为刘恒的母亲薄太后跟吕后不同,史书称她”母德仁慈“,薄氏外戚势力也比较弱。据史书载,主要外戚是薄太后的弟弟薄昭。这时薄昭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人,权势不大,后来刘恒当皇帝后,他就鸡犬升天,干了不少伤天害理之事,后被文帝赐死,这是后话。

代王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在刘邦诸子中,他并不受关注,其母薄太后在刘邦生前也不受宠幸,因此母子都比较低调。刘恒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小心谨慎,不爱惹事生非。这个性格特点,反而成了他争夺皇帝的优势。包括周勃陈平在内的朝廷重臣,显然更希望能立一个性情和善的皇帝,这样子自己才能长保富贵。

于是最后顺理成章,代王刘恒入主长安,而齐国刘襄则与皇位失之交臂。


君山话史


齐哀王刘襄没当上皇帝,而代王刘恒当上皇帝,主要是因为:

1、汉代实行的是以孝治天下,刘恒很孝顺,在后来的二十四孝中列名。刘襄也可能能孝顺,但这点比不上刘恒。

2、刘恒的母亲家没有什么势力,老婆窦氏一家更是不行,在刘恒没当皇帝之前,根本就是穷老百姓;而刘襄这边就不行了,他的舅舅家族势力很强大,而德行更是比小心谨慎规规矩矩的薄、窦两家差的太远了。

3、当时发动政变的大臣多是刘邦的功臣,他们鉴于孝惠帝的文弱,所以希望立一个年龄较大、品行较好的人当皇帝,而淮南王刘长虽然也是皇子,但是性格太凶悍,所以根本就不在大臣们的考虑之中是理所当然的是了。

4、还有大臣们认为齐王的势力太大,而且掌控着的又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齐地,所以齐王当皇帝会立刻把他们这帮功臣挤到一边;而代王所在的代地别说是古代,就是在现代也不是好地方,代王当皇帝仍然有求于他们这些故旧大臣,有利于他们保助自己的地位。所以当上皇帝的是刘恒,而不是齐哀王刘襄。

不过,刘恒这个人基本上还算厚道,但也不是什么好鸟。比如,他当上皇帝之后,立即对在倒吕政变中居功至伟的两个侄子动手:刘章本来是大臣位在发动政变前允封为赵王的,但是汉文帝没有这么做,开始只是加封,后来鉴于其功劳太大,才从齐国划出一个城,封为城阳王,但打压并没停止,所以刘章仅仅做了两年的城阳王就郁郁而终;而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之后很快就因谋反被杀掉;至于齐哀王刘襄,死得更早,在汉文帝元年就死了,没等到汉文帝去动手。齐哀王之子齐文王刘则没有后代,齐国被废,不久,又封齐悼惠王刘肥的几个儿子同时为王,把原来的齐国一分为七。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除了齐国、济北国和城阳国,全部被灭。

至于刘恒的仅剩的一个弟弟,也不久就在被废迁蜀的途中服毒自杀。这样刘恒帝位的潜在竞争者全部完蛋。


南极企鹅哥


齐王刘镶名不正言不顺根本无法取得天下的支持,根本得不到皇位。

齐王刘镶虽然势力最为雄厚,但是刘恒是刘邦唯一的儿子,最有资格继承皇位,文武百官都支持,刘镶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刚刚参与灭吕势力的内乱。



齐王刘镶的父亲刘肥是私生子,虽然是长子只有刘邦有儿子在就无无继承权。齐王刘镶虽为刘肥嫡长子,但是由于父亲的原因,自己一脉只有刘邦还有后代就无继承权。而对于王公大臣来说,立齐王刘镶称帝无利,立代王刘恒称帝有利。


因为刘镶称帝,大臣不会得到很大的封赏,因为齐王刘镶势力最强大,自己人才济济,而汉文帝刘恒势单力薄,对于拥护自己登基会感激他们,会给他们官进爵,逶迤重仁。所以大臣们最后都觉得立刘恒为帝,对于齐王刘镶给予大量金银财宝和美女。齐王刘镶呀自己灭吕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皇位至少是自己的,结果冒出来个叔叔代王刘恒,刘镶傻眼了,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由于对于朝中文武百官的忌惮,和国内势力的发对,齐国并没有叛乱,刘镶最终郁郁而终。


百花争艳只为你


想知道刘襄为什么不能取代刘恒?就得了解刘襄起兵的前后过程。

刘襄不能取代刘恒的原因,来自三个人。

刘襄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长子,他的父亲齐王刘肥差点被吕后毒死,后来委屈求全才保得性命,不久就病死了,刘肥死后,长子刘襄继承了齐王的爵位。

刘襄及其两个弟弟刘章、刘兴居是刘邦在世的最有能力的孙子辈,三人均是刘肥的儿子,年轻有为,刘章是平定诸吕之乱的首要功臣,而刘襄是平定诸吕之乱的重要功臣。



吕后死后,诸吕掌握朝中军政大权,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吕王吕产担任相国,此二人掌握着朝中最主要的军政大权,准备在京城政变,刘章的妻子是吕氏族人,刘章通过其妻知道了吕产和吕禄的阴谋,便马上通知其兄长刘襄起兵反吕。

正是因为刘章的通知,刘襄才得以起兵,但汉代的诸候王是没有兵权的,兵权在诸候国的国相手中,刘襄与其舅父驷钧商议,便设法逼死了齐国国相,然后掌握了齐国的兵权,驷钧但成为刘襄不能继承帝位的第一个原因。

刘襄夺得齐国兵权后,感觉势力不够,便邀请刘邦的堂兄弟,当时任琅琊王的刘泽一起起兵,刘泽同意了,当刘泽来到齐国后,结果被刘襄软禁了,然后刘襄又夺了琅琊国的军队,刘襄便发动这两支军队开始一路向西进攻长安,琅琊王刘泽就成为刘襄不能继承帝位的第二个原因。



刘襄起兵后,一直向西打,消息传到长安,相国吕产就派出大将军灌婴率军抵挡刘襄,当刘襄打到济南郡时,大将军灌婴率军来到了军事重镇荥阳,就不再前进,派人与刘襄讲和,刘襄便停在济南郡等候消息,大将军灌婴就成为刘襄不能继承帝位的第三个原因。

正因为刘襄在外的军事压力,导致吕产和吕禄不断做出错误的布署,而在内朝的刘章和周勃、陈平等人,设计夺了上将军吕禄的兵权,有了兵权后,先后诛灭吕产、吕禄及朝中吕姓族人,控制了长安。

然后功臣们就开始讨论谁来继承皇位的问题,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大臣主要有周勃、陈平、刘泽等人,结果功臣们选的是刘恒,为什么不是刘襄?




原因如下:

1、因为刘襄的舅父驷钧在当时的名声很不好,是个恶人,功臣担心刘襄登位,会从重蹈吕后的覆辙,外戚掌权;

2、因为刘泽个人的原因,刘襄起兵采用欺骗的手段软禁了刘泽,然后夺了他琅琊国的军队,刘泽一直怀恨在心,在设法骗得刘襄信任后,以进京协助刘襄继承帝位为由赶赴长安参加决定皇帝人选的会议,结果刘泽不仅没有选刘襄,还让其它功臣不要选,刘泽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3、因为大将军灌婴的原因,灌婴驻守在荥阳,荥阳是进入长安的门户,灌婴明面和刘襄讲和,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阻止了刘襄进入长安,刘襄不进入长安,无法施加影响,就难以继承帝位,而且灌婴驻守荥阳,刘襄又不敢打,打又打不过,灌婴可是刘邦时期的开国元老,身经百战,有勇有谋,刘襄无法和灌婴相比,又没有其它办法,只能无奈地等消息。

刘襄因为这三个人的原因无法继承帝位,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刘襄本人也是年轻有为,功臣们不愿意新继位的皇帝太能干,如果皇帝太能干,势必会让功臣们不好干。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在灭诸吕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齐王刘襄为什么不敢反叛取代文帝刘恒,这就牵扯到一个既定元素了,那就是当时的刘恒已经是皇帝,而不是代王,这时候刘襄在反叛定会被天下人合而诛之,在刘恒还是代王时,如果刘襄突破灌婴的阻拦,杀入长安称帝,那么刘襄就是合法的皇帝。

吕后去世后,吕产吕碌兄弟把持朝政,意图谋反,而此时身在长安的朱虚侯刘章密告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让他起兵入关中,以图帝位,这兄弟两个在灭诸吕中起决定性因素。

吕产得知齐王起兵后,命令灌婴带兵迎击齐王,而灌婴在离开长安之前便和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密谋铲除吕氏集团,灌婴带兵行至荥阳时与齐王相遇,双方并没发生冲突,灌婴暗中向刘襄透露灭诸吕的意图,却又阻拦齐王继续行军前往关中,此时如果齐王一意孤行,强行入关,灌婴很有可能不会进行强有力的阻拦,一旦齐王入驻关中,那么皇帝之位便唾手可得。

而灌婴之所以不放齐王入关,其实也有他的小算盘,首先以齐王的实力完全可以不依靠朝中大臣们的实力就能灭掉诸吕,到时候,不论是周勃陈平,还是灌婴都会被齐王近臣挤出权利中心,但如果阻拦齐王,让陈平周勃自己动手平叛,虽然费点力气但如果成功那么大臣们便掌握了主动权,就算点子背,失败了,那么也能放齐王入关,不至于满盘皆输。

在灌婴与齐王对峙时,齐王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发挥了重要作用,先是吕碌被忽悠交出了兵权,吕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率兵进宫意图叛乱,却被朱虚侯刘章斩杀,吕氏集团也随即覆灭。

这时候,主动权已经从齐王手中换到了朝中大臣们手中,陈平周勃经过商议决定立代王刘恒为帝。

当刘襄得知刘恒称帝后,束手无策,只能率兵回国,如果此时叛乱,那么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叛了。回国一年后刘襄病死,谥号齐哀王,年仅二十八岁,而他的弟弟刘章,事后被封为城阳王,两年后病逝,年24岁。





浅读历史


齐哀王刘襄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嫡长子兼接班人。换言之,他是汉高祖的庶长孙。在“剿灭诸吕”之后,汉惠帝刘盈庶出的儿子们被刘襄的弟弟东牟侯、济北王刘兴居杀了个干干净净!彼时嫡长房已经绝嗣,新皇帝要么是汉高祖彼时仍然活着的庶子——时任代王的汉文帝刘恒(淮南厉王刘长首先年纪比刘恒小,而且他是吕后一手养大的,直接被排除了),要么就只能是刘襄这位庶长孙!而彼时的实力对比摆在那里,齐藩的实力已经强大到可以发动军事政变夺权,甚至杀光汉惠帝的所有儿子。以汉文帝代国那点儿实力和齐藩拼,无异于以卵击石。那么,为什么最终却让汉文帝捡漏成为了新皇帝呢?



首先是刘姓宗室。吕后在位期间,虽然毒死了赵隐王刘如意、饿死了赵幽王刘友,赵恭王刘恢也因为吕氏家族的缘故殉情自杀了。但是,远支的楚藩、吴藩等等实力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只不过因为事不关己,都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但是,“剿灭诸吕”实际上只是齐藩一家在搞事儿,并没有事先与其他各藩通气,甚至连齐哀王刘襄的叔叔——时任代王的汉文帝以及淮南厉王刘长,事先都不知道。既然没有参与“集资”,自然也就没有资格参与“分红”。换言之,刘襄当皇帝,这些人什么也得不到!相反,拥护汉文帝刘恒即位,这些刘姓诸侯王们起码还能捞一个“拥立”之功!同时,刘襄扣押琅琊王刘泽之举也让各藩心有余悸,在尚为得到天下之时,刘襄便打起了小宗诸侯王封地的主意,想要吞掉刘泽的琅琊国。如果不是刘泽用计脱身,恐怕琅琊国早已被齐国吞并。试想,刘襄如果成为了皇帝,楚藩、吴藩这些小宗旁支,设置包括近支的代国、淮南国还能有好果子吃?因此,刘姓宗室破天荒取得了一致,反对刘襄当皇帝!



其次是周勃、陈平这些开国勋臣。这些人虽然是“剿灭诸吕”的功臣,但是整个政变过程中,齐哀王刘襄对他们只是利用,从来都不是“联盟”。而他们,也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自愿或不得已被“裹挟”其中,参与了政变。夏侯婴甚至是为了“自保”,才带着刘兴居进宫,杀光了汉惠帝的儿子们。换言之,齐藩与开国勋臣之间只有相互利用和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刘襄如果当皇帝,是凭借着“剿灭诸吕”功绩上台的,并不是周勃、陈平这些老臣“拥立”“施舍”的,他们最多只能算“跟班”,连“股东”都算不上!而且,齐藩的实力摆在那里,朱虚侯、城阳景王刘章和东牟侯、济北王刘兴居等等这些刘襄的兄弟也都不是吃素的。一旦刘襄成为皇帝,且不说周勃、陈平这些老臣能得到什么,能不能保住现有的利益都很难说。相反,如果拥立汉文帝刘恒,这些人的身价立马就不一样,如何取舍,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这些开国勋臣并不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周勃手里可是握着兵权的!这也是他们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



再其次,在齐悼惠王刘肥以“认妹妹当妈”并割去一个郡为代价保住性命之后,齐藩便与朝堂彻底隔绝了。在吕后当政期间,齐藩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几乎为零。“剿灭诸吕”之后,齐藩虽然凭借着武力占据了一定优势。但是,他们在朝堂之上缺乏根基,与开国勋臣、勋二代以及文臣武将并没有太多利益关联。而这些人更多的还是关心自身利益,与这些人关系盘根错节、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周勃、陈平等人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周勃、陈平能够获得更大利益,自己的利益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既然周勃、陈平反对刘襄来当这个皇帝,朝堂之上的这些人自然也是继续观望,没有谁会出头替齐藩站台。



在失去了刘姓宗室、开国勋臣和朝堂之上群臣的支持,刘襄想要成为皇帝,只剩一个途径,那就是武力夺位!但是,这可是在汉初,而不是文、景、武削藩之后,且不说周勃手里的军队,单那些刘姓诸侯王手里的军队就够刘襄喝一壶的,楚元王刘交、吴王刘濞,那可都是“枪林弹雨”里百战余生之人,刘襄不得不掂量掂量!更何况,既然你刘襄作为孙子可以武力夺位,那我们这些汉高祖的亲儿子、亲兄弟、亲侄子难道不可以吗?搞掉刘襄自己机会更大!如果刘襄一意孤行,这些刘姓诸侯王搅和进来几乎是必然的,刘襄得不偿失,这也正是刘襄最终放弃皇位的原因所在。


农民工歪说历史


当时吕家的势力不大吗?可以说比刘襄的势力要大得多,为吕雉死后虽然有吕家的人想造反,但是整个吕家都被拔出了,更何况只是一个小小的齐王刘襄而已。

当时刘襄的势力确实很大,而且也确实立下了大功,吕雉死后吕家的人确实想发动政变,当时刘襄果断起兵向京城进发,消灭吕家势力,吕禄、吕产被消灭。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来说刘襄继承地位应该是大势所趋的,首先来说实力有,齐国本来就是最大的封国,虽然说吕雉在当政期间把齐国分割了一些出去,但是还是不能动摇齐国的元气,刘肥作为刘邦的长子,所以刘邦也把最富强的齐国封给了刘肥,所以说齐国的实力是有的。其次就是按照继承顺序也应该是刘襄,当时吕家的实力被铲除,所以刘盈,吕家的这一支后代是不考虑的,那么作为刘邦的嫡长孙刘襄这个时候继承帝位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这个时候有人就开始反对了,首先起来反对的就是琅琊王——刘泽。主要还是因为刘襄骗了刘泽,把他的封地琅琊国都骗去了,刘泽怎么可能轻易让刘襄登基呢。

还有最主要的还是当时大臣的反对,刘襄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反对,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的实力太大了,我们看看当时代王刘恒的实力,可以说刘恒能够当上皇帝就是因为他根本没有任何实力,唯一的就是刘邦的儿子。而且这个时候其实还是有很多大臣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时候的,对于刘邦的儿子自然是支持多一些的。不过最主要的当时大家都是想拥立一个没有势力的人上台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吕雉的事再次发生,另一方面也是好掌控这个皇帝。而刘襄一上台的话,显然都是不符合的、所以他自然就只能乖乖的回到他的齐国了。结果刘恒一上台,为了感谢或者说是为了麻痹刘襄就把之前吕雉分出去的齐国的领土都还给了刘襄,但是刘襄当年就死了。

刘襄不是不想当皇帝,当时刘襄带兵去京城其实就是去夺帝位的,但是奈何没有人支持。当时支持他的也就是齐国国内而已,大汉朝廷之中没有人支持的话,那么都是空的。要知道当时的刘氏王侯不止他一个,一旦他选择造反的话,那么只可能失败的。所以大臣不支持,同姓的刘氏也不支持,刘襄还有什么机会呢?


中国历史研究所


吕后去世,在平定诸吕之乱中,刘襄是功劳最大,又是势力最为强大,而且也是最该继承皇位的人。但是他最终什么也没得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刘襄剧照)

说刘襄功劳最大,理由有三点:一是刘襄最先起事,打着平定诸吕的口号向朝廷进军,才把这件事挑了起来。二是因为刘襄起兵,让诸吕把兵权交到灌婴的手里,灌婴带兵抵抗刘襄。如果按照吕后当初嘱咐诸吕的,千万不要交出兵权,灌婴没有获得带兵的机会,平定诸吕肯定是没有机会的。三是刘襄的弟弟斩杀了吕产,因此周勃、陈平才得以剿灭诸吕。

说刘襄的势力最强,这话也不夸张。当时刘襄拥有齐国广大的地盘,军队也不少。同时,朝廷中又有弟弟刘章和刘兴居当内应。而且,朝廷中的大臣周勃、陈平、灌婴其实一开始也对刘襄比较友善。毕竟诸吕才是共同的敌人,他们是站在同一个阵营里的。所以说,刘襄实力最强,机会最多。

说刘襄最有资格继承皇位,是因为刘襄是刘肥的长子,而刘肥是刘邦的长子,也就是说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刘邦的8儿子中,除了刘恒和刘长外,要么老死了,要么被吕后搞死了。就算刘恒、刘长,也并不是刘邦的嫡子,而且位次上低于刘肥。再说了,刘盈去世后,吕后都立过刘盈的两个儿子前后少帝为帝了。按照皇位继承的顺序,最多在前后少帝的平辈中选择(因为他们没儿子),断然没有在上一代中选皇帝的道理。而在前后少帝的平辈中选择,刘襄肯定是最有资格的。

(吕后剧照)

那么,既然刘襄最有资格继承皇位,为什么最终刘襄什么也没得到呢?他究竟在什么地方没做对呢?

一、刘襄不团结皇室成员。

刘襄虽然把义旗举起来了,但是他的气量显得非常狭小。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进攻琅琊国,扣押刘泽,试图把刘泽的封地夺过来。接着又进攻吕国,夺取了吕国所在的济南郡。

固然,无论是琅琊郡,还是济南郡,本来就是齐国的土地。是在吕后当政期间,吕后刁难刘肥,刘肥不得已,把城阳郡割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接着,又把济南郡割给吕后的侄儿吕台。再接着,又把琅琊郡割给吕后的妹妹的女婿刘泽。

也就是说,无论济南郡,还是琅琊郡,本来就是齐国的。但是,你刘襄现在是要干什么呢?是想要得到整个天下呀。既然要夺整个天下,你为啥还在乎区区两个郡呢?再说,你因为在乎这两个郡,结果一下把皇室成员给得罪了。

刘泽虽然是吕后妹妹的女婿,但是,他也姓刘,而且还是刘邦的远房堂弟。他在整个老刘家,差不多辈分是最高的,威信也是最高的。虽说你只得罪了一个刘泽,但是,所有的皇室成员都看出来了,你有多么的自私,大家怎么还会拥戴你呢?

所以,当刘襄向各诸侯王写信,让大家一起来拥戴他的时候,大家反映都很冷淡,都按兵不动。

(周勃剧照)

二、刘襄不团结朝中大臣。

刘襄如果想当皇帝,最重要的,他必须取得朝中大臣的信任。他要想取得朝中大臣的信任,就得想办法交好朝中大臣们。但是他一开始的做法,就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恶感。他为了获得兵符,和舅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一起,把他的相国召平包围起来,逼迫召平自杀。

这种连自己手下的大臣都不能团结,和一些手下联合起来,打击另一些手下的做法,让周勃、陈平等人非常担心。这样的一个刘襄,一旦当了皇帝,他肯定就会做出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事情。周勃、陈平等人,怎么会不担心呢?

再说了,刘襄自始至终,没有主动联系过周勃、陈平,他只是写信给诸侯国王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周勃、陈平等朝中大臣才是最重要的力量。

刘襄不团结皇室成员,又不团结朝中大臣,最后,皇室成员和朝中大臣联合起来,一下就把刘襄排除在外了。

当时,刘泽假意对刘襄说,他会进京让朝中大臣迎刘襄当王。愚蠢的刘襄信以为真,放刘泽进京。而刘泽进京后,则对周勃、陈平等人说,刘襄非常信任他的舅舅驷钧,而驷钧这个人非常残暴。刘襄要是当了皇帝,一定会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辙。

这话一下戳中了大臣们的心病,大臣们担心的不是外戚干政,而是自己不受重视。因此,大家一合计,选了没什么背景,同时性格又比较仁厚的刘恒。刘襄就这样彻底凉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要想当皇帝,要么有名分威望,要么有绝对实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刘襄两个都沾边,但是两个都不占绝对优势。

先说名分

刘襄的父亲是齐悼惠王刘肥,刘肥的母亲曹氏是汉高祖刘邦的情妇,在刘邦未发迹时就跟随刘邦。因此,刘肥是刘邦的私生子,也是刘邦的庶长子。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宗室,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任命平阳侯曹参担任齐国相国,辅佐刘肥治理齐国。

刘襄是刘邦的长孙,从名义上讲,刘肥一系是除汉惠帝刘盈外最有资格当皇帝的宗室。但是,同样都是庶子,刘邦的其他子孙也是有资格的,齐王一系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

再说实力

公元前201年,刘肥被刘邦封为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御七十三城,是西汉初期最大的诸侯国。

在平定诸吕之乱时,刘襄首先在外发兵攻击诸吕,刘襄的弟弟刘章在内与功臣集团一起诛灭了吕氏外戚。刘襄兄弟是平定吕氏之乱的最大功臣,因此,在朝野上下很有威望,很多朝臣愿意立刘襄为皇帝。

但是,刘邦死时,留下了三个实力最大的集团—刘氏皇族、吕氏外戚、功臣。在吕氏外戚被灭之后,刘氏皇族在立皇帝时天然的不会团结在一起,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功臣集团最有实力了,功臣集团想立谁,那么谁就能当皇帝。

那么,刘襄比刘恒差在哪里呢?居然没有被功臣集团看上?

1.从明面上来看,是刘襄的舅父驷钧,为人凶残暴戾,大臣们担心出现又一个吕氏集团。

2.实际上来看,是功臣集团忌讳刘襄。刘襄相对于刘恒来讲更加英明(当时是这样),不容易受功臣们控制,或者说,功臣们也怕鸟尽弓藏。在英明神武的皇帝手下当官肯定是不舒服的。

3.刘恒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很低调,是功臣们理想的皇帝人选,因此,在吕氏覆灭后,刘恒被陈平、周勃等人迎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严格来说,刘襄所立的不是赫赫战功,而是在诛灭诸吕的行动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刘襄(?-前179)是汉高祖刘邦长孙,齐悼惠王刘肥长子,承嗣为齐王。

前189年,刘肥去世,刘襄以长子身份即齐王位。前188年,汉惠帝刘盈驾崩,吕后临朝称制。前186年,刘襄之弟刘章入宿卫长安,封朱虚侯,前180年,吕后驾崩,吕产、吕禄准备举行政变,刘章知其谋,阴告他发兵入关诛诸吕,并借此乘机夺取帝位,刘襄接到弟弟的通报之后遂举兵西进。吕产闻迅派灌婴率兵迎击,灌婴至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屯兵荥阳市)后止步不前,派使者与刘襄沟通,双方达成一致后偃旗息鼓,罢兵休战,等待长安的时局变化。

此时的长安,朱虚侯刘章与周勃等功臣集团核心人物联手诛灭诸吕。

照理说,从政变的实施者角度,朱虚侯刘章立下了盖世奇功,齐国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刘襄所率领的军队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威慑(对诸吕派系)和激励(对功臣集团)作用,说是有不世殊勋亦不为过,但是,最终长安的大臣们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只刘襄得罢兵归国。

在长安功臣集团那里,新皇帝必须是一个母家缺乏政治实力,本人又要是相对仁(无)爱(能)厚(软)道(弱)的人物,代王刘恒在表面上符合他们的需求,反之,齐王刘襄的舅父驷钧为人凶残暴戾,正好授人以柄,而最主要的是,刘襄是一个军事实力爆棚的强藩,因此从来不在长安功臣集团的候选人名单之列。

当然,刘恒也就是汉文帝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等到长安功臣集团明白过来,已经晚了。

而刘恒即位之后,他的背后就是整个汉帝国强大的国家机器,齐国再强也不足以抗衡,因而刘襄从来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只能怀着愤恨和不满郁郁而终——前179年,刘章病死,谥号哀王。他去世之后,其子刘则继承了王位,是为齐文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