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位于李自成故里榆林横山石窑沟乡茅麓界的卧龙寺。

八、再次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一)黑木头川五龙山是陕北洪门都城、朝拜圣地

榆林市横山城南20公里处,有一条无定河的支流,名曰黑木头河,也叫黑木头川。在黑木头河下游东侧岸边,有一座酷似乌龟的小山峰就是五龙山,山下是五龙山村。五龙山有法云寺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的宗教圣地五龙山地处万岗之中,山形突兀,犹如一条飞龙盘旋而来,龙头直冲黑木头川。

考察认为五龙山是陕北洪门都城、朝圣之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位于榆林横山无定河边党岔镇清凉寺的洪门标志白塔。

1、法云寺有一亭阁和一大殿,屋脊中央标有醒目的日月汉字和图形,这是洪门日月王的秘密标志符号。2、寺内现存有清康熙初年、乾隆年间、嘉庆年间三个敏感时期重修寺庙的石碑。3、魁星楼也叫青云台,正面有匾额石刻青云二字,与李自成洪门二代明王、李自成第九世孙尹君开(李京开),在张家界九龙洞的手迹“洞放青云”的青云二字同出一辙。4、修缮中被拆除的木雕构件中,发现有与广西恭城洪门都城、王府之地蕉山村一样的鱼龙木雕。5、法云寺庙宇屋脊瓦当为洪门天地会统一莲花图案标志,与河南荆紫关、丹凤明王宫、富县太平村显身庙、米脂杨家沟马氏庄园、横山张存有地隐龙寺、横山石窑沟王府大院、横山寄阁寺、横山青峯寺、华州蕴空山禅院等洪门建筑的屋脊瓦当如出一辙。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榆林横山青云寺一角。

6、法云寺后边有一座大院,设有隐蔽的暗道和前后左右出口,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其建筑布局和格式符合李自成以及秘密反清组织集聚地的基本功能。7、五龙山是一座天然山城,而山下五龙山村则是由料石砌成的石窑洞城墙。8、法云寺有五座佛塔,其中4座现存完好,佛塔始建何年不详,但从其风雨沧桑,岁月痕迹的程度来看,塔体建筑完整无缺不像是唐代建筑。

奇怪的是,佛塔口两边,有竹节形状的砖雕,与寄阁寺会窑的神坛的底边装饰石雕一样。这样的造型在陕北非常少见,竹节在此寓意南方。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标有洪门图案和月王标志的横山石窑沟乡刘家大院门楼。

由此可见,黑木头川一带是李自成由鸿门变为洪门后,二次潜入故里组建的陕北洪门基地。除五龙山寺外,寄阁寺、青峯寺、卧龙寺、永兴寺、石窑沟、拓家畔等地,在建筑格式和装饰材料上,使用的均是洪门天地会标志性的装饰材料。

(二)李自成故里有日月王府邸和日月标志的庙宇

石窑沟是李自成故里长峁墕的政府所在地,距离长峁山只有5公里多。位于石窑沟南头有一个狭窄的沟口,在这沟口处坐落着一排排古老的石窑洞,看的来这些石窑洞足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石窑洞历经了风雨沧桑,岁月侵蚀,但依然能看出昔日那雄伟豪华辉煌大气之势,石窑沟因此而得名。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榆林横山黑木头川标有洪门图案和日月标志的鸿门寺。

在石窑沟沟口处坐落一座古院落,门楼和恭城蕉山村的门楼一样,外墙上有砖雕图案,雕刻有日月图案标志、骏马图案,还有洪门铜钱标志。外墙两侧也有砖雕的龙马图形,屋脊上有洪门莲花图形瓦雕,大门头有洪门莲花八角形标志,旁边的窑洞门头上也有洪门天地会莲花标志。龙马图形标志不仅寓意马进门为闯字,即闯王之意,而且有寓意皇帝的日月和龙马图形。这些微小的洪门标志图案,充分证明这座石窑大院,是李自成洪门日月王府。可以证实此大院是李自成二次回陕北故里隐居的地方。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榆林横山标有卍字符号的洪门秘密会窑。

洪门天地会在继续沿用寺院庙宇为反清活动集聚点的同时,妥善巧妙地利用原有寺庙,以扩建维修重建为名,蓄意改换为与之相关的洪门文化名称。为不引起清政府怀疑,夸大或提前始建和重修年代,编纂一些子虚乌有的历史典故为背景,利用清政府地方官员为其树碑立传,以其合法合理达到隐蔽之目的。这些洪门天地会寺院庙宇建筑具有一定的建筑规模,每座寺院庙宇均为道佛不分,道佛合一的敬奉原则。一般供奉佛教主神是释迦牟尼佛,道教主神则是真武祖师爷(鸿门始祖爷)。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榆林横山清凉寺所在地——党岔镇胡兴村。

洪门会的标识标志不像鸿门会那样,以鸿门寺为统一地标,而是以大殿屋脊日月为标志,以莲花瑞芝图案形状的建筑装饰材料为标识,作为全国统一的洪门天地会标识标志。日月合为明字,寓意洪门天地会《会簿》里的日月王及明王。还有鲤鱼龙、门头、莲花、屋脊、龙马、竹节、马进门等洪门标识标志,这些都是研究洪门天地会秘密集聚地的重要依据。闯王故里这些发现,证明了李自成自鸿门会后,又在故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洪门根据地。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神秘莫测的榆林横山寄阁寺。

(三)在寄阁寺隐身的皇帝不是建文帝而是永昌帝

在黑木头川殿市镇有一个十分奇特的村子,名曰寄阁寺村。在该村山顶上有一座神秘的寺庙叫寄阁寺,寄阁寺村是因寄阁寺而得名。寄阁寺村形成于明末清初,原住村民为谷姓,祖祖辈辈为寄阁寺护庙者。 

在李自成故里横山一带,全县有420多座庙宇中,大部分寺庙兴盛于明末清初,寄阁寺显得更为神秘。从寄阁寺之名称以及寺内的铸钟铭文来看,寄阁寺即是一座皇帝在此隐身之庙宇。在寄阁寺庙会院落墙上,镶嵌有巨大的石雕神坛,雕刻着巨幅龙、凤石刻,皇家帝王气派与风格十分明显,传说建文帝来陕北避难在此隐居。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充满洪门天地会秘密标志的寄阁寺会窑神龛。

寄阁寺面积不大,一座典型的陕北窑洞式两进四合院,在寄阁寺院内的钟楼里,吊挂一口高约1.2米,直径约0.8米的铸铁大钟,铸钟为“正德六年”铸造。根据铸钟铭文和庙内石碑记载,寄阁寺由明正德六年始建,在清道光十年、光绪九年有大的维修和新建。寄阁寺唯一铁证是铸钟,大钟正面有一副阳文铸造的帝王牌位,上面铭文“皇帝萬嵗”,可证实此庙曾经有皇帝在此隐身。然而在铸钟上的图案中,却发现有明末清初洪门天地会日月图形和莲花图案。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榆林横山石窑沟乡长峁焉李自成衣冠冢。

尤其是铸钟上“皇帝萬嵗”的牌位图形,竟然和《天地会》洪门资料图图画“大明天子皇帝历代万岁万万岁位”的语言一样,而且牌位形状也一样。由此断定寄阁寺的这口铸钟年代“正德六年”是虚夸不实,真正铸钟时间应在明末清初。因为标注正德年间的铸钟,在横山一带的庙宇里比较普遍,其造型、字体、内容、图案、标识也基本相同,所以此铸钟铸造年代与历史背景不相符,有套用明正德年号之嫌。

李自成潜回陕北故里建立黑木头川洪门根据地

作者在榆林横山石窑沟乡拓家畔村进行田野调研。

这种声东击西,瞒天过海,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的隐蔽隐讳手法,在李自成洪门天地会建筑以及李自成家族、大顺军后裔中十分普遍。几乎成了李自成造假的唯一途径和出路,否则就会像鸿门寺那样被全部烧毁。更何况明正德年间也不是建文帝的时代,两者相差100多年。换句话说即是同一年代,建文帝是江南人,也不可能逃到陕北黄土高原这穷山僻壤之地隐居。故认为在此隐居者不是建文帝,而是永昌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